《黄帝内经》是中国式养生精髓
“道”首先体现了宇宙间的一般规律,反映了生命运动变化的客观规律。遵循了这一规律,也就遵循了“道”,体验了“道”。这个“道”正是我们要不断探索、认识的,并且让其真正发挥养生之道的作用。其次,它存在于人们生活之中。所谓大道不繁,道不远人,它是自然而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最后,它是养生的最终体现,存在于人们的具体养生方法中。也就是说,人们在养生过程中,处处时时反映“道”的内涵,实践“道”的要求,最终合于“道”,达到养生的目的。可见“道”乃养生之源,是养生的总规律。
祖国医学的摄生学说,起源很早。据《路史》记载,早在唐尧时代,人们就知道用舞蹈预防关节疾病。《老子》、《庄子》、《吕氏春秋》等著作中,亦有不少有关养生理论和方法的论述,但形成较为完整、系统的摄生理论,则始于《黄帝内经》。后世医家和养生家,虽有许多发展,并有不少养生专著问世,但就学术思想和理论体系来说,皆渊源于《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摄生学说的内容,除在少数篇章如《素问·上古天真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等中比较集中地论述外,其余都散在各篇。历代类分研究《黄帝内经》的注家,从隋代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元代滑伯仁《读素问钞》,到明代张介宾《类经》、李中梓《内经知要》等,虽然都列有“摄生”(或“道生”)类,但这些类分的内容,或收集不全而失之过简,或兼收并蓄而失之庞杂,或条目不清而使人难得其要,因而系统整理《黄帝内经》摄生学说,突出其学术思想和理论原则,是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的重要一环。
《黄帝内经》总结了先秦时期医药学的丰富实践经验,先秦道家、儒家、杂家的养生思想为《黄帝内经》养生理论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而《黄帝内经》是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基础。现将其要点归纳如下:
(一)对生命起源的认识
《黄帝内经》认为生命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如《素问·天元纪大论》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素问·宝命全形论》则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日人”,《灵枢·本神篇》云:“生之来,谓之精。”认为自然界的阴阳精气是生命之源,故《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生之本,本于阴阳”,《黄帝内经》对生命起源的认识是符合实际的。
(二)天人相应,顺应自然
《黄帝内经》把人与自然界看成一个整体,自然界的种种变化,都会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即天有所变,人有所应。因而,强调要适应自然变化,避免外邪侵袭。如《灵枢·本神篇》指出,要“顺四时而适寒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则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顺养原则。《素问·上古天真论》又明确指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从而开辟了中国防病养生的先河。
(三)对生命规律的阐述
《黄帝内经》对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有精妙的观察和科学的概括,不仅注意到年龄阶段的变化,也注意到了性别上的生理差异。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阐述了男子八岁为一生理阶段和女子七岁为一生理阶段的变化规律。
(四)对衰老的认识
《黄帝内经》详细论述了衰老的变化过程及衰老表现,并指出情志、起居、饮食、纵欲、过劳等诸方面调节失当,是导致早衰的重要原因,并提出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上古天真论》)初步建立了抗老防衰及老年病防治的理论基础。
(五)明确提出养生原则和方法
《黄帝内经》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养生原则和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如调和阴阳、濡养脏腑、疏通气血、形神兼养、顺应自然等原则,以及调情志、慎起居、适寒温、和五味、节房事、导引按摩、针灸等多种养生方法。还特别强调“治未病”这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将养生和预防疾病密切结合在一起,这一点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集先秦诸子之说,参以大量医疗实践,形成了中医理论体系,为中医养生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