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896900000020

第20章 十一月 善用人更要善用心——用人心理学(2)

对指挥型下属的激励措施

(1)属于指挥型的人往往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他们喜欢指挥别人,而不是受人指挥。对这种类型的人进行辅导时,要使用较为委婉的口气。

(2)这种类型的人一般非常自信,不肯改变自己的想法或做法。出现这种情况,可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行事,若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就给予肯定;相反,则让他们找出不足,并提出整改措施。

(3)此类型的人比较注重工作效率,分配给他们的工作,要尽量安排需要快节奏完成的,这样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4)此类型的人善于竞争,看重结果,可多分配给他们有比较强的竞争性的工作,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对关系型下属的激励措施

(1)属于关系型的人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你要多关心他们,这样一定会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全力以赴投入工作。

(2)此类型的人对人际关系特别敏感,你要多接近他们,及时与他们沟通,让他们感觉到你是他们的朋友,打消他们的顾虑,给他们安全感,让他们始终保持正常的心态。

(3)安排工作时,尽量安排那些比较重要的、对他人影响较大的工作,这样容易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他们会因此而努力拼搏。

(4)此类型的人,如果多表扬他们对团队所作的贡献,也会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对智力型下属的激励措施

(1)智力型的人喜欢刨根问底。作为经理,要在有充分的准备,在有事实和数据的支持的基础上,与他们一起研究问题,使他们觉得自己受到尊重,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2)此类型的人喜欢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根据这一特点,在工作中,经理人不妨多与他们探讨由他们制订的方案,让他们感到这是领导对他们的信任和认同,以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组织发展贡献力量。

(3)此类型的人有探索精神,不肯接受别人的想法。只要觉得他们的想法不会影响大局,经理就没有必要试图说服他们改变想法,以免浪费时间和精力。

对工兵型下属的激励措施

(1)此类型的人愿意接受别人的指挥,按部就班地工作,很少有新的创意。针对这种情况,经理人要给他们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让他们按照规章制度行事,认真细致地完成职责。

(2)此类型的人由于缺乏信心,愿意听别人的安排,面对问题会犹豫不决,较少主动向别人请教。作为经理人,要经常关心他们,鼓励他们,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帮助,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果敢性。

(3)此类型的人只做分内的事情,喜欢从事熟悉的工作。他们不愿去接触的事情,经理尽量不要勉强他们去做。

(4)此类型的人不轻易地改变决定,经理要给他们以关心、支持和帮助,争取与他们建立一种牢固的工作协作关系。

应聘者的六个心理需求

应聘者由于各自经历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其心理活动也是丰富多彩的。应聘者的流动心理就是一种需要心理的满足,具体来说,主要有:

(1)生存需要

生存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包括:食物、住房、睡眠、延续后代繁衍子孙的需要等。一个单位如果满足不了人才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必然吸引不来所需求的各种人才,也必然会引起已有人才的跳槽。

(2)安全心理

人在生存的问题解决后,就是安全需要。人们都需要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不受任何威胁。但在现实中,有的地区,有的单位,安全成问题,或治安情况不佳,使该地居民缺少安全感。假如招聘者所在地区治安良好或生产环境良好,在安全心理的驱动下,应聘者就会蜂拥而至。

(3)社交心理

人才在组织中,前两项需求很好地解决了,便会产生社交心理,他需要交朋友,渴望在群体中与同事之间有着良好的关系,相互帮助,相互交流情感。但是,在旧有的群体中,由于诸多因素,使他无法满足这种需求,便向往新的群体能达到这一需要,于是产生调换工作环境的想法,期望在新环境中,结交新朋友,增长新知识,以求得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合作,并在交往中获得支持、关怀、帮助和友谊等。

(4)尊重的心理

作为一个健康人的心理,有尊重人的心理,也有盼望他人尊重自己的心理。许多人之所以辞别原来的工作单位,去新的单位应聘,是在于原工作单位对组织成员的人格、劳动成果不尊重,或是不重视新创造与新发明,损伤了成员的自尊心。这样,他们自然而然要选择尊重人、尊重人才的劳动成果的单位去应聘,以求心情舒畅地工作用、创造出更多的成果,并得到社会的承认、组织的嘉奖以及组织内部成员的尊重。

(5)自我实现的心理

人都希望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发展个人特长做一些自己觉得有意义、有价值、有贡献的事,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但是,有相当一些企业的领导人不喜欢、不愿意自己的下级超过他,从而压制下属。由于自我价值实现不了,因此引起了人才的流失。作为招聘者,可以利用人才流动的这一特点,吸引人才为我所用。

(6)公平心理

应聘者在原单位可能由于劳动支出与所得到的报酬、待遇极不相称,自己在投诉无门的情况下,只得改换门庭。作为招聘单位,可以给人才尽量提供公平、公正的待遇,这样一来就可以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使人才的能量全部发挥出来。

很多公司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使员工及应聘者的尊重心理得到了实现。如果招聘者能从应聘者心理出发,站在应聘者的立场去考虑,就不会使人才弃我而去。最终,定会出现“天下人才尽入我彀中”的局面。

应聘者的八个心理误区

每一个应聘者都想觅得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这不但取决于个人的素质,也取决于个人的自我推销。在求职过程中,许多应聘者由于某些原因,容易陷入一些心理误区。

求职者容易陷入的误区主要有:

(1)过高期望心理误区

许多高学历者在应聘时,自视甚高,以一种不切实际的高期望值心态来选择招聘单位,这些人以高姿态来对待招聘单位接待人员,而且漫天要价,要求高工资,高福利等。他们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心理,原因有二:其一是对全社会求才若渴产生误解,认为期望值越高,架子越大才会成为社会抢手人才;其二是对自己的学识与能力的评价走向了自高自大的极端。

(2)追求高福利心理误区

这类人以追求高福利待遇作为唯一自我价值目标,他们在选择应聘岗位时所关注的即是福利待遇,比较的标准也是福利待遇。因而常常是左顾右盼,挑三拣四,见哪儿的福利待遇高便一哄而上,哪的福利待遇低便不屑一顾。

(3)贪图享受心理误区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许多人价值观念发生了扭曲,他们择业时索要报酬高、图享受,又怕吃苦,宁愿放弃自己多年的专业而“跳槽”。这类人是很难寻找到满意的用人单位和工作岗位的,也不可能在其工作岗位上做出应有的成绩。

(4)高估能力心理误区

一些学历、职称不低而能力一般的人最易步入此误区,他(她)往往以为凭自己学历与职称可以挑拣一番用人单位,总觉得自己应从事较高层次岗位的工作,自我感觉良好,而若招聘单位对其作进一步测试,则“大事做不来,小事做不好”。这是他(她)们共同特点,究其原因,最本质的倒也仅是一条: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每个人一定要对自己能力水平有恰如其分的评价,尤其是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并勇于纠正,这才是社会与市场渴求的真正人才。

(5)清高心理误区

有些人以为自己学历层次高、专业吃香,毕业于名牌大学,学富五年,满腹经纶,一枝独秀,自喻皇帝女儿不愁嫁,在应聘中总是游离于招聘单位之间待价而沽。有的已看中某一招聘单位却不露声色,希望用人单位有求于他,生怕早早地屈身俯就,失了身份,降了格,心里盘算的是刘备三顾茅庐,萧何月下追韩信,三邀四请出山方显赫。殊不知,招聘单位也在选择你,妄自清高,使你白白错过了许多成功机会。

(6)自傲心理误区

许多应聘者由于陈腐观念的作怪,对一些普通的、基本的工作不屑一顾,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往往高于社会评价,只见己长,不见己短。事实上现在许多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已经有所转变,它们更注重于真才实学以及人才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

(7)自卑心理误区

有些应聘者希望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但缺乏自信心,面对招聘单位显得谨小慎微,畏缩不前,本可以一试锋芒,却退避三舍,不敢推销自己。本可以胜任某个职位,却藏巧露拙,怕别人说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或者面对招聘单位,看到有许多应聘者,怕竞争不过别人,于是主动放弃与别人竞争的良机,弃之而去。

(8)依赖心理误区

许多毕业生不愿意凭自身能力去竞争,去应聘,而是把择业的希望寄托在父母或亲朋好友的“推荐”上,并想通过各种关系找到一个既轻松又体面,收入又高的单位。亲朋能够依赖一时,却不能依赖一世。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寄篱下的日子终究不舒坦,自我奋斗才会取得成功。

招聘时可采用的心理策略

人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如何才能招聘到理想的优秀的人才却是困扰诸多企业的一个重大问题。

招聘往往也需要运用心理策略:

(1)广告心理策略

根据招聘人才的类别、地区,选择相应的广告媒体,发布招聘广告。招聘广告的设计要符合广告心理,采用广告心理策略,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传播对象,媒体选择的正确与否,对广告效果是至关重要的。招聘广告一般选择报纸、杂志以及网络等媒体加以发布。

在广告中,对应聘对象的条件要明白无误地写清,不能含糊不清。标准要与聘用岗位的要求相符。广告语言应遵循“诚、活、雅”的原则,以诚感人,以情动人来表达迫切的求才愿望,满足人才自我价值感,使其产生强烈的应聘冲动,促进人才和招聘单位间的情感交流;广告语应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丰富内涵,传递更多的信息,意在片言中,或意在不言中,给应聘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达到招才、引才的预期效果。

(2)诚实心理策略

运用实事求是策略,可获得人才的信任,可吸引人才。因为人才来洽谈,应聘者也会分析、思考各种条件,综合平衡,择良木而栖身的。在招聘中,不摆花架子,以诚相见,履约守信是至关重要的。招聘人才的目的是为了使用其才能以实现公司目标。因此,在招聘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应聘者了解各方面的情况。比如,单位的优势与劣势、长项与短项、困难与前景、存在问题与解决办法等,摆在应聘者面前,让其品评、权衡。同时应如实告知应聘后将会从事哪些方面的工作,得到哪些进修学习机会和生活福利条件,对其成长和发展提供哪些帮助,等等。

在招聘中,面对人才提出的要求,招聘人员应根据组织的能力实事求是地予以解答、介绍,而不作轻易的承诺。实事求是的承诺是一个组织有信心、有能力、有前途的表现。对人才提出的要求,凡是能办到的,应果断表示可办;若有的一时难以办到,则可根据组织发展的情况,给人才一个明确的时间界限,这样便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使人才深感温暖和希望,愿和组织同舟共济,奔向前程,而不至于因某些条件暂不具备而另作选择。

(3)施恩心理策略

在招聘中,常常会发现人才有各种各样的需要。招聘单位知道后,应根据需要实现的可能性,帮助人才解决一些实际困难,这会深得人才的感激和回报。子女的就学、入托,双亲的医疗等问题,若能帮助解决,对人才的心理是一种极大的抚慰,尤其是长期未获解决的难题,招聘单位一旦解决了,会使人才产生一种“士为知己者死”那样的感人效果,他会以十倍的努力来报答组织的恩惠。实践表明,这种施恩心理策略还会产生连锁反应与宣传效应。

招聘时应注意的心理技巧

招聘人才的过程中,除了适时运用心理策略外,还应掌握一些心理技巧。这是因为招聘人才的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不同类别、层次、专业的人才要选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招聘,招聘中技巧的运用又直接关系到招聘工作的成败。

(1)掌握招聘地点和时间的选择技巧

招聘的人才一般可分为四类。第一类为高级管理人才和专家、教授,这类人才应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招聘。第二类是各类管理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这类人才一般应跨地区招聘。第三类是一般工作人员与高级技术工人,这类人才一般在招聘单位所在地招聘,招聘成本相对较低。第四类是大中专毕业生,这类人才应选择高等院校集中的城市招聘或直接到大中专院校招聘。

从人才需求因素考虑,招聘时间=用人时间-准备周期-培训周期-招聘周期。

例如:用人时间是2002年12月15日,培训周期3个月,招聘周期2个月,准备周期1个月,那么,招聘工作应在2002年6月15日启动。

从人才供给因素分析,向社会招聘人才,时间选择跨度大,要求不高;而招聘大中专毕业生,则时间选择是至关重要的,现在应届大中专毕业生进入人才市场的时间已提前至正式毕业前的八个月左右,并仍有继续提前的趋势。

另外,随着计算机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与大众已经越来越紧密了。在Internet上发布招聘信息也不失为一条好的渠道。通过网络进行招聘,途径有很多,主要有:(1)通过网上猎头公司招聘;(2)通过招聘网站进行招聘;(3)通过在本公司网站或一些大众媒体网站进行招聘。

网络招聘的优点是费用低廉、反馈迅速、人才丰富、供选择余地大。在网络上公布招聘信息时,应当将职位要求、截止时间、公司简介等方面描述清楚,以免引起误会。

(2)适当运用公共关系技巧

首先,作为招聘单位,应当密切与人才之源及媒介的沟通,把所需人才的类型、数量告知对方,并从供方了解与掌握所提供的人才种类、层次及数量,这对于做好招聘工作很有意义。还应当积极创造尊重知识、重视人才的氛围,这样做可以给各界人才以良好的印象,能够增强群体的吸引力。西汉刘向曾有言道:“若有识士之眼、爱士之心、待士之诚,贤士会不招自来;若能开其道路、尊其位、显其爵,则天下之士,皆举足而至矣。”

其次,作为招聘单位还应强化人才的“共生效应”。“共生效应”一词源自植物学,指的是在自然界,单独生长的一株植物,显得孤零、缺乏生机,而成片成群的植物则充满生机,富有活力。我国著名的成语“万紫千红总是春”道出的正是这个道理。

人才的“共生效应”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引入一个杰出人才,可以使四方贤才纷至沓来,进而逐渐形成一个人才群体,这是以人才引人才、挖掘人才的一条规律。认识和运用这条规律,可为组织赢得巨大的效益。二是指在一个人才荟萃的群体中,人才间的互相交流、信息传递、互相影响往往会极大促进人才与群体的提高。因此,群体的组织者应当充分运用并不断强化“共生效应”,形成一个吸引人才、利于人才成长与脱颖而出的群体。

另外,作为招聘单位,不仅应当搞好日常接待工作,还应当做好组织自身的成就展示工作。应聘者来单位,其接待工作的好坏往往直接反映出单位的素质。搞好接待工作,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有一次五四青年节前,某地一企业招聘几名技术骨干,应聘者达300多人。经理人亲自出面接待,播放反映该企业生产、科研等各方面情况的录像,并参观了科研成果展示厅,中午又请300多名应聘者吃了一餐便餐……这些,给应聘者留下了极为良好的第一印象。果然该厂招聘到了满意的优秀人才。

平常显得“无足轻重”的成就展示工作必须坚持不懈地搞好。这种舆论宣传工作不仅可以宣传本公司,树立本公司形象,而且可以吸纳众多的人才,引来公司急需的“金凤凰”。最后,还应当处理好与未录用者之间的关系。这是招聘工作的扫尾工作,这个问题关系到整个招聘工作的“善始善终”,不可忽视。对未录用者,应发一封情真意切的感谢函,并说明原因致歉,以维系感情,若以后需要,首先与他们联系等。对推荐人员,不管录用与否,也应致函表示谢意。这会为公司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人才招聘的六个心理误区

人才招聘过程中,由于某些方面的失误,很容易陷入误区,最终影响招聘效果。

人才招聘中经常出现的误区有:

(1)知识误区

这种误区就是要求人才知识齐全,成为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万宝全书”。现代知识门类已达2000多个学科,要求人才在短短的一生中,掌握这么多的知识,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无必要,只要对专业相邻的几门知识有个大致的了解就可以了,不必样样精通。随着知识更新率的不断加快,任何人才均需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需要。

(2)能力误区

人的能力有大小,亦有性质的差异。有的人宏观、抽象思维能力强,有的人微观、实践能力强,有的人管理能力强,有的人科研能力强。因此,要求人才能力高强,不论什么难题都难不倒他,成为无所不能的常胜将军,只存在于理想之中,在现实生活中是难得一见的。招聘工作中,应根据聘用岗位设置的要求,聘用具备相应能力的人才,克服片面追求高能级、能力全方位的误区。

(3)性别误区

男女有别,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不少组织在招聘中,只要男性,不要女性,不懂得女性在工作中、在人际关系中的调和、协调、抚慰、缓冲作用,导致陷入性别误区。

(4)文凭误区

有些单位在招聘时,过于注重职称与文凭,认为“职称越高越好,文凭越多越好”,唯职称、文凭为上,却忽视了了解应聘者的实际水平与能力,在不知不觉中走入了职称、文凭误区。

(5)完人误区

对招聘人才的要求是一个“完人”型人才,没有什么缺点,更没有什么错误可言,若有明显的缺点,则不能用,有错误的更是不谈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界上不存在完人,如果讲不做工作的人不会有缺点,也不会有错误的话,那么这样的“完人”进单位有何用处。

(6)争议人才误区

在一些单位,他们不愿意用有争议的人才,宁愿用无争议的庸才。他们不知道,只要干工作,就会有争议。俗话说“众口难调”,同一件事,有的人说好,有的人说不好,其原因是每个人的经历、知识、视角、理解程度均不相同,结论自然也就不同。要知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古训对我们选用人才,走出招聘人才的误区是十分有用的。外国著名管理专家杜拉克说过:“才干越高的,其缺点也往往越显著,有高峰必有深谷。”

因此,经理人在招聘人才时,必须力避陷入误区,用之所长,弃之所短,定能使招到的人才符合心意。

人才流动受哪些心理驱使

人才流动已成为现代企业发展中常见的现象,人才流动的直接动因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八个方面:一是由于地理环境等原因引起的流动;二是人际关系失调,或是与领导关系紧张,或是与同事不和,甚至发展到难以共事的程度;三是生活福利等原因引起的流动,如工资、奖金偏低,医疗养老保险得不到落实等;四是组织发展前景暗淡,前途渺茫,故另作选择,要求流动;五是用非所学,或用非所长而产生流动;六是人才积压浪费,无法发挥自己才能而要求流动;七是大中专毕业生跨地区、跨系统、跨行业的择业要求的人才流动;八是区域性新型开发区的崛起,需要高度积聚大批人才支撑,从而引发的人才流动。

所以,公司为了避免人才流动,首先就要了解人才的流动心理。人才流动是人在不同需要的驱使下,产生流动的愿望,形成不同的流动心理。

(1)学以致用心理

凡系统地接受过专业教育的人,一般而言,往往将能运用所学知识、充分发挥自己才干作为选择工作岗位、判断工作价值的基本前提。当一个人一旦感到或发现自己掌握的知识无法在岗位的工作中加以运用或体现出来,他会深感痛苦,甚至会有虚度时光之感,这种感觉将强烈刺激人才进行流动,重新选择,这是人才流动最基本的一种心理特征。

(2)追求高能级,接受新挑战心理

人的能力有大小,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而心理学的研究进一步显示人才能力有不同能级的差异。在人才市场中,时时可见这样的情形:一些人才在原单位或岗位的工作十分出色,深得上司与同事好评,其工作氛围与条件也都不错,但令人不解的是,他们却毅然决然舍弃这一切,进入市场,重新应聘。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实际上心理学关于能力级差研究已揭示了其原因:对思维活跃、能力较强的人才来说,他们不会满足于在一般或较低能力层次岗位发挥才能,而渴望在较高能力岗位上显示自己,不断接受新挑战才是其理想的追求。这是心理健康而健全的表现,也是合理的人才的流动。

(3)发挥潜能心理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观念不断更新,出于发挥潜能心理而期望流动者也逐渐增多,其共同特征亦很明显:他们所学的专业与所在单位(岗位)性质一般不存在不对口的情形,但由于单位专业人才过多或是种种其他原因,致使他们无法或不愿发挥自己全部才能(尤其是潜能);而他们在新的单位或岗位上显示的才能又常常令熟悉他们的人大为惊讶。这一事实表明,人作为高级有机生命体,其具有的潜能是十分巨大的。因此,经理人应当重视人才的发挥潜能心理,珍惜人才,重用人才。

(4)追求和谐人际关系心理

近年来,以寻求和谐人际关系环境为出发点的人才流动呈增长趋势,流动者的流动指向十分明确:唯求人际关系和谐,其他均可降格以求。他们将人际关系和谐与宽松的工作环境作为选择的首要条件,这与心理学研究所指出的“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与工作环境,不仅可以极大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使工作更富成效”完全一致。这一心理是人的天性的自然显现,在日趋现代的社会中更为突出。

(5)寻求符合自身性格、气质、兴趣的心理

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有时可以发现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即人才流动的原因竟是出自寻求与自身性格、气质乃至兴趣爱好相符的心理。以公司营销人员为例,反应灵敏、口齿伶俐、乐于交往、吃苦耐劳、百折不挠是这一岗位的基本要求,如果让一个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羞于交往的人去从事这一工作,他不仅很难适应,而且会产生一种痛苦感。而如果让他去从事与其性格、气质较为相符的工作,如财务会计、专业、研究、内勤管理等,则完全有可能干得很出色。

(6)尊重心理

自尊是人的一种基本心理,近年来,这种心理也成为人才流动的一个重要原因。从这种流动现象中,可以归纳出其较为相似的特征:他们由于自身性格或是其他“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尽管专业水平与工作能力均不差,但在原单位始终得不到应有的任用与尊重,心情较为压抑,久而久之,自尊心理促使他们下定决心,进入人才市场,企盼能选择一个工作与能力能得到充分肯定,自我价值能得到充分显现的岗位。

正是由于不同心理的驱使,使得人才流动加快,而正确认识与掌握人才流动的心理特征,对于经理人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失公平的四种用人心理

出于公心选人留人用人,是经理人必须具备的重要心理素质之一。只有这样的经理人才能任用贤人,不任人唯亲,不拉帮结派;才会用人所长而不浪费人才;才能真心为组织谋良才。管理组织的职位设置和管理的职权是有限制的,而管理组织内有才华、有能力的人很多,经理人用什么样的人、用谁,都是非常棘手的问题,如果不加选择而贸然行事,必将引起方方面面的矛盾,不利于团结和工作。

因此,现代企业经理人的用人,要有一个正确的出发点,那就是要出于公心。要以有利于管理组织发展和组织成员积极性的调动为出发点,不讲私情,不搞妥协,不回避矛盾。真正将愿为管理组织作贡献而又有真才实学者提拔任用到各级管理岗位上,以推动组织目标的高效实现。经理人用人,不可能使各个方面和每个人都满意,只要是出于公心,出于事业发展所需,最终会赢得尊重,赢得人心。

因此,经理人在培养用人的公心的过程中必须要善于克服以下几种不良的用人心理。

(1)任人唯亲心理

任人唯亲心理指的是用人者不管德才如何,只是选择那些和自己感情好、关系密切的人,或者任用自己的亲属等。具体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是“以我划线”。谁拥护他、吹捧他,就提拔谁。把自己管理的部门搞成“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封地”。

二是“唯派是亲”。凡事帮朋派友,不管是否有德有才,都优先加以考虑。

三是“关系至上”。有“关系”的人起用,没“关系”的人靠边。

四是以血缘关系作为用人的标准,致使组织呈现家族化的倾向。人事上的近亲繁殖,扭曲了用人标准,压抑了他人成长和能量的释放。

任人唯亲会严重危害企业的发展,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阻止了优秀人才的加盟,不利于企业素质的提高:

第二,使经营者大权独揽,独断专行,顾此失彼:

第三,导致员工不思进取,缺乏创新和忧患意识;

第四,导致企业内部争权夺利,缺乏凝聚力。

我国有许多企业长期以来发展缓慢,打不出名牌,实现不了竞争规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使企业发展壮大的社会资本,缺乏对人的信任和合作精神。很多私人企业的老板管理手段简单粗暴,武断专横。公司治理结构原始落后,用人方式任人唯亲。企业高层经理人对亲朋好友重点提拔,而对圈外人则另眼相看,不予重任,生怕自己的位置被人剥夺。这样的企业怎能招聘人才,留住人才呢?中国的职业经理人要意识到信任的基础不能建立在“血缘”、“地域”上,而应该建立在专业化知识与表现上。不管是大鼻子还是小鼻子、黑头发还是黄头发,企业需要的是专业化程度高、热情与激情兼备的职业经理人。

(2)论资排辈心理

这种心理是指经理人把资历深浅、年龄大小和辈分高低作为提升和使用人才的主要依据。提拔干部时,不管他有多大才干,机械地按年龄资历从上往下排座次。虽然资历是历史的记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们的实践经验,但我们不能把它绝对化,既不能把资历与能力画等号,也不能把资历与水平画等号。人的才能高低与工龄长短、资历深浅有着一定的联系,但资历并不完全与实际才能成正比,成反比的现象也并不罕见。经理人用人论资排辈会给组织带来如下危害:

[1]阻碍了大批中青年人才的成长,这与现代科学文化发展规律是背道而驰的:

[2]阻碍了人才竞争,挫伤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有真才实学的人被压抑、埋没,有才难展,有志难酬;

[3]易使资历深、辈分大的人滋长居功自傲的心理。

人才使用有一个时效问题,一个人的才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呈抛物线状的发展过程。从才能显现,到炉火纯青,再到才能衰减,一般认为,管理工作的年龄曲线在50岁为峰值年龄;技术工作的年龄曲线在45岁为峰值年龄;科学研究工作的年龄曲线在37岁为峰值年龄。这就要求我们破除论资排辈的旧观念,抓住各类人才的最佳年龄阶段,不拘一格选拔使用人才。

对突出人才的使用要破除论资排辈的心理,讲资历,但又不能唯资历。为人才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同时要大胆提拔,破格使用。在使用中帮助他们克服缺点,这样有助于人才的发挥,有助于组织事业的发展。

(3)信谗心理

在相当多的组织中,总是有那么一些心术不正的人,为达到卑鄙的目的,采用不正当手法,散布流言蜚语,干扰决策者的用人决心和意图,使决策者难辨真伪,产生偏信诡言的心理状态。它所造成的恶劣后果是:

[1]压抑优秀人才,良莠不分。对于兢兢业业、埋头苦干、忠厚老实、不愿逾矩的人以伤害;对于有魄力、有能力、敢于冲破阻力,开拓进取的人以伤害。

[2]使组织氛围恶化,抑正纵邪、是非不分、忠奸倒置,好人受气、受屈,心术不正之辈弹冠相庆,使组织舆论导向、价值导向偏离正常组织目标。

[3]损害决策者威信。由于信纵谗言,导致人际圈子越来越小。

不少企业的决策者就是由于嫉妒心理和信谗心理,把好端端的一个企业搞垮了,人才大量流失,信誉下降,产品销售不出去,最后企业只得倒闭。

(4)怕担风险心理

在一些人眼里,年轻的人办事不牢,个性强的人容易捅娄子,这两种人被提拔进管理班子总是不那么容易通过。尤其在一些国有企业里,年轻人即使进了班子也是往后排,个性较强的“野马”进班子也就更难。怕担风险的另一表现是用人不讲时效。研究证明,一个脑力劳动者,其工作早期是最富有效率的年代,这些人到40岁以后,年龄和成就之间往往出现了反比关系。遗憾的是,这些研究成果并未引起用人单位的足够重视,在一些人的眼里,30岁属“嘴上无毛”之列,40岁还是“嫩扁担”一根,硬是要等到人家“老”了、“成熟”了以后才给提拔。

以上几种不良心理状态是经理人在用人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的,经理人要克服种种不良的心理状态,要牢记用人以公,选拔人才使用人才都要出于公心,出于组织的长远利益,出于组织的发展,而不是为了自己或小团体的利益,这样才能为组织发展储备丰富的人才资源。

解雇员工需要技巧

如何正确解雇员工是很多经理人都不具备或不愿意煞费苦心去培育的一项技能。可对那些留下来的人及走掉的人来说这很重要。如果解雇方式得当,员工会伤心而不是愤然离开。如果弄得一团糟,就会自断退路,使留下来的人感到惊恐并对将来招聘员工十分不利。

人们通常认为,解雇表明组织与管理出现问题,因为过于敏感,所以不愿讨论。但作为管理的一部分,解雇员工与招聘、雇用、留住员工同样重要,是管理一定要学会的行为准则。解雇员工是个敏感的问题,但并不意味着经理人可以不理不睬。不失尊严地解雇员工需要技巧。这并不是很容易,但可以做好。

以下介绍三种解雇员工的方法。

(1)纠正训练

第一步是找出有问题的雇员,然后通告他们没有尽职。经理人应该亲自与该员工面对面地交流。格林莱特公司人力资源总监普尼特·巴辛开展了一项他称之为“业绩改善计划”的方案,希望把边缘雇员从边缘拉回来。诸如此类的计划通常被称为进步训练或纠正训练。它们的中心内容是设置一段察看期以观察表现不佳的雇员,此间的所有工作活动都被记录在案。这种记录法以人道的方式给员工施加了压力。通过制定一个不太高的目标让员工争取完成,表明公司并非一心想把他们逼上绝路。反过来,这些员工或许会看到恢复好名声的一条康庄大道。然而,倘若他们仍然没有改善业绩,就为解雇提供了理由。

(2)暗示、询问、解雇

被解雇从来不是件舒服的事,但如果某人已经料到会听到坏消息,那么告诉他就比较容易。解雇通常以这一问题开始:“从对你进行察看以来,你觉得你的业绩如何?”大多数时候,员工都知道自己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回答时就知道自己即将被解雇。这时,再证实这种怀疑:“是的,你想的没错,你将失去工作。”话一说完,再立刻提出另一个问题:“对此你怎么看?”

接着雇员通常会表示悲伤,但不会表示愤怒,一旦他们害怕被解雇,他们就更容易接受这种不可避免的事情。通常如果加以恰当提示,大多数人都能认识到将发生可怕的事情。出于某种原因,承认这种现实能够消除最初的痛楚。

(3)劝说法

高科技咨询公司3EI采取了另一种手法,力求减轻解雇给下属造成的心理打击。开除工作表现差的员工前,3EI的高层主管会竭力说服他们辞职。人力资源主管罗德·鲍斯韦尔说,这种方法使雇员能够不失尊严地离职,因为决定命运的正是他们自己。举例说,由于一位年轻的程序设计员一再拒绝佩戴公司编号,鲍斯韦尔告诉这个年轻人:如果不首先辞职,他将被公司开除。结果,那人当天就跳了槽。

一些公司则尽量设法避免解雇员工。柯达公司的信息总监托马斯·奈斯沃纳与其人力资源部门的代表一道制定了一项雇员再培训与再指派计划,以便留住那些处境如同走钢丝般岌岌可危的员工。

解雇员工的时候态度温和极其重要。在解雇时看似无情或高兴的经理人会有招致臭名声的危险。如果解雇时不顾对方的尊严,任何一名雇员都可能在背后议论雇主的过去,从而暗中破坏其目前的工作。解雇时毫不留情留下的恶名不仅会疏远现有的雇员,还会把未来的求职者吓跑。关键在于一开始要处理好。解雇员工可能会影响经理人的名声,但如果善待员工、怜悯而不失尊严地对待他们,你就没必要担心自己的名声。

对不合格员工多点人情味

经理人离不开下属。实际上,经理人的业绩往往取决于下属的表现。挑选和培养下属,是优秀经理人的基本技能和责任所在。不过事情总有不遂人愿的时候。那么,在什么样的情形下经理人可以考虑解聘员工呢?

在员工不能达到期望的时候,不能一味苛责别人或者解雇员工。想一想更有人情味的方法,让下属有机会去学习、去提高、去改变。经理人固然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雇人或者“炒人”,但那些立志成为真正经理人的领导人,在动用这一巨大权力时必须慎之又慎,因为它实在是关乎员工的生活与生计。

(1)对偶尔犯错者:多些宽容、开诚布公

经理人解聘员工最常见的原因是某个具体的差错。如果这个差错属于道德败坏问题,解聘就完全理所应当。优秀的领导人会容忍错误的发生并鼓励下属汲取教训。正确对待错误的关键,是要用心良苦地将错误公之于众。如果员工意识到可以对问题进行开诚布公的讨论,他就知道,承认错误、改正错误会得到支持。比起惩罚或者解雇,积极的、面对面的交流效果更好。你最终将会看到,业绩、士气和团队精神将因此而大幅提升。

(2)对不称职者:教练指导、助其成长

因为整体上不称职而解聘下属的情况很常见。

当然,即使下属不称职,一个杰出的领导也应该加以教练和指导,促使他改头换面。进行指导时,尤其要让员工更好地了解他们自身和他们的工作。这可以让他们知道如何改善心态,在面对与业绩相伴而来的焦虑、屈辱和挫折时更讲究方式方法。

如果教练和指导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经理人别无选择,只有裁员。即便如此,经理人本人也要承担部分失败的责任。

(3)对偏离既有模式者:突破教条、鼓励创新

通用电气的韦尔奇是近20年来最著名的企业领袖。他在职的时候,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经理人,他密切关注每个人的个人发展,安排他们任职于不同的岗位以获取相关的经验,为他们设定富有挑战性的目标,给他们充分的空间施展才能。据说他还在通用电气设立了一个人才更新系统,让绩效最低的10%的雇员离职。

成功的经理人应该是什么样子,成功的企业应该是什么样子,韦尔奇心知肚明,对于不符合条件者,则坚决剔除。不管怎么说,韦尔奇也许不能保证你永远不下岗,但他却让你永远有能力上岗。

(4)对价值观相异者:协调一致、避免分歧

经理人与下属之间要建立良好关系,保持价值观的协调至关重要。经理人与下属的共同价值观将大体上构成所谓的团队“文化”,也就是这个团体的处事方式。经理人与下属彼此协调一致的价值观是合理行为产生的基础。如果经理人与下属各自奉为圭桌的信条大相径庭,必然带来团体的“精神分裂”。

赋予经理人的不光有权力,还有重大的责任。权力之一就是解雇不合格的下属。虽然从团体的整体利益来看,解雇一个员工可能合情合理,但也总让人质疑:经理人是否同样应该承担下属工作不力的部分责任。

如果一个经理人是以改革者的身份上任的,他将不得不“炒”掉一批人。然而,做不得不做的事情并不是一个杰出经理人的风范。一个真正杰出的领导人,会带领那些制造了当前困境的同一班人马,突破危局、力挽狂澜。

留住人才的心理策略

对于大多数企业经理人来说,留住人才是他们的重要任务之一。但对于员工来说,有时金钱并不是作出选择的唯一条件,工作环境的温馨,工作伙伴的熟悉,工作配合的默契,都对一个人的工作心理状态有影响。其实,每一个人都需要归宿感,让员工拥有归宿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则之一,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丰田的做法吧。

丰田公司的信条是:雇员总是忠诚于那些忠诚于自己的公司。为了表明公司命运与员工命运的紧密相系、不可分割,公司以“没有许诺的终身雇用”向员工表明对他们的忠诚。

一方面,公司文件和经理的谈话中不断地提到终身雇用。比如团队成员手册中就写到:“终身雇用是我们的目标——你和公司共同努力以确保丰田的成功。我们相信工作保障是激励员工积极工作的关键。”

事实上,双方并没有签订什么保证书,只是在团队成员手册中同时清楚地写到:“所有员工同丰田的劳动关系是基于就业自愿原则的。这意味着无论是丰田还是公司雇员,在任何时候,因为任何理由都可以炒对方的鱿鱼。”但是丰田公司的员工都相信他们的工作是有保证的。有位雇员说:“公司是永远不会将我们解雇的。即使不景气的时候,我们也将被留在这里,和公司一起渡过难关。”这种自信并非是盲目的。公司总裁多次公开表示,在公司困难的时候,不会裁员,而是将劳动力“重新配置”。我们将利用这个机会来进一步培训我们的团队成员——我们这样称呼我们的员工。团队成员将利用这个机会来继续提高,而这是他们在繁忙的工作岗位上做不到的。

丰田公司的一个部门主管说,他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干了20多年。他说在这里待这么长时间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丰厚的酬赏,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些年的工作时间里,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威信,确实不想再到别的公司去从头做起了。他感觉他已经在很多情况下对公司作出了影响并且也得到了认可。对他来说,这些事情是比金钱更重要的事情。

他的这段话,真切地反映了人们在基本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将不再把金钱作为主要的工作动机,对大多数人来说,“个人价值的实现”、“受人尊重”远比金钱更重要。

因此,高薪酬并不能买得员工的永久性忠诚,唯有情感的投入才能让员工无法抗拒企业的巨大磁力。

运用期望理论调动职工积极性

期望理论又叫预期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1964年在他写的《工作与激励》一书中提出的一种激励理论。

期望是一种心理活动。当人们有了需要并看到可以满足的目标时,就会受需要的驱使,在心中产生一种欲望。期望本身就是一种激励力量。期望的概念就是指一个人根据以往的能力和经验,在一定的时间里希望达到目标或满足需要的一种心理活动。

期望理论认为,人的积极性既与目标价值密切相关,也与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密切相关。一般地讲,人需要有六个条件才能产生被激励的行为:

(1)努力工作导致良好的绩效

(2)好的绩效导致报酬

(3)报酬满足一项重要需要

(4)满足需要的强度足够使人认为努力是值得的

(5)主观上认为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很高,足以获得报酬

(6)如果获得报酬的可能性很低,那么报酬应很高

这一理论详细分析了影响动机强弱的具体条件。实现目标对满足需要的可能性大小,影响着动机的强弱;实现目标对满足需要的意义、价值的大小,也影响动机的强弱。弗鲁姆提出一个公式,即:激发的力量=期望值×效价。

期望值个人对目标实现可能性大小的估计、判断决定其被激发的力量大小;效价个人对实现目标重视程度,以及目标实现对个人意义的大小,也决定其被激发的力量大小。

该理论还指出,效价受个人价值取向、主观态度、优势需要及个性特征的影响。有人认为有价格的事物,另外的人可能认为全无价格。如1000元奖金对生活困难者可能很有价值,而对百万富翁来说意义不大。从公式可以看出,期望值与效价越大,激发的动机越强烈,激发的力量也越大。期望值与效价其中一个小,激发的力量也相应减弱;一者为零,激发力量也为零。例如:完成某项任务可得到一大笔奖金,当不存在完成任务的可能性时,奖金再多,人也不会去积极争取。另外,做一件事对个人与社会都没有意义,即无效价,这种事情,再容易,人也不会去做。对于目标的期望值怎样才算适合?有人把它形容为摘苹果。只有跳起来能摘到苹果时,人才最用力去摘。倘若跳起来也摘不到,人就不跳了。如果坐着能摘到,无需去跳,便不会使人努力去做。由此可见,经理人给员工制订工作定额时,要让员工经过努力就能完成,再努力就能超额,这才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定额太高使员工失去完成的信心,他就不努力去做;太低,唾手可得,员工也不会努力去做。因为期望概率太高、太容易的工作会影响员工的成就感,失去目标的内在价值。所以经理人制订工作、生产定额,以及使员工获得奖励的可能性都有个适度问题,只有适度才能保持员工恰当的期望值。

另外,期望值不仅受个人主客观条件的影响,不同的事件也影响期望概率的大小。有些特殊事件,如升职、加薪等与个人利益直接相关联的事情,就容易使人产生较高的期望值。因为受工资、奖励总额与比例的限制,人们的高期望值是不可能都实现的。对于未能实现者,就会期望越高,失望越大,挫折感也会越强烈。经理人应早做工作,使大家的期望值保持在适当水平上。适当降温,有利于使员工减轻挫折的打击,保护其身心健康。

效价受人的价值取向、主导需要和个性特征等的影响,所以同一件事情对不同的人带来的效价会不同。就一般情况而言,任何人都存在着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所以要想使奖励对人产生更大的效价,即产生更大的意义,最好是奖励是既能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同时也能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就会使奖励起到更大的激励作用。如有的工厂开展生产竞赛,优胜者可免费旅游。这种奖励形式,使员工不仅感到光荣,满足了荣誉需要,又为实现了旅游愿望,且为节省一笔开支而高兴,从而对员工产生了较大的吸引力,这可能比只发给一笔奖金的效价要大得多。

运用公平理论调动职工积极性

公平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来的。这一理论又叫社会比较理论,主要探讨奖酬分配的公平性对员工积极性的影响。亚当斯认为员工的积极性既受到绝对报酬的影响,也受到相对报酬的影响。每个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所付劳动(投入)和所得的报酬(结果)与社会其他的人进行比较,也会把自己现在付出的劳动(投入)和所得的报酬(结果)与自己过去的进行比较。如果相当,就认为公平,心理上感到满足。否则就认为不公平,出现心理不平衡,产生不公平感,就可能改变原来的劳动动机、降低劳动积极性。相对报酬的含义可用以下数学模式表示:

QA=QB

IA=IB

这里,代表收益,代表投入的劳动,代表自己,代表别人或过去的自己。该公式说明,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的比较,它们都会使人产生不公平感。一种称为社会比较,即把自己付出的劳动和所得报酬与他人相比较;另一称为历史比较,即把自己现在付出的劳动和所得报酬与自己过去进行纵向、历史的比较。

进行社会比较和历史比较后,如果比率相等,则认为公平合理而感到满意,从而心情舒畅,努力工作,否则就会感到不公平、不合理而影响工作情绪。

公平理论说明,公平是平衡稳定状态,报酬过高或过低都会使员工感到心理上的紧张、不安,就会被激励而采取行动来消除和减少心理上的紧张和不安。

20世纪40年代的宝元通百货公司的管理方法是:完全由考核结果来决定提升和受奖。考核的内容包括“意志、才能、工作、行动”四个方面,每半年评比一次,评比的依据主要是组长和门市纠察的日记,在日记中专设“人事”一栏,每天记录售货员在这四方面的表现。组长以上和不属于市售货小组的人员则由人事部门直接掌握考核。经过这样的考核,职工就有可能由每月0.5元的工资一步步往上爬,一直爬到宝元通“九等三十六级”的顶峰。主任级以上职员就是通过这样的考核逐步提升起来的。这一做法就给人一种印象:凡是能力较强而又积极工作的,在宝元通必有出头之日;凡是考核成绩不好的人,绝无侥幸提升的可能;表现极差者甚至有被辞退或者开除的危险。因为如此,宝元通规定每年将总盈余的31.5%分配给全体职工,在具体进行分配时才没有发生多大的困难,使大家基本上无异议。而在平时工作中,员工均是尽力而为,使得公司效益不断增长。

充分利用激励制度就可能极大地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保证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要保证激励制度的顺利执行,就应当像宝元通一样,不唯亲,不唯上,不唯己,只唯实,公平处置。

公平感与不公平感都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当一个人发现自己的收入与付出比例低于他人时,会产生不公平感;但不同个体可能会有不同的心理反应,有的人认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自解自慰;有的人认为“比以前强多了”,知足长乐;有的可能理智地提高增加报酬的要求;有的可能发泄不满,谩骂中伤;有的可能要求辞职,另找公平。所有这些情况,都会减弱组织或团体凝聚力,影响其成员的积极性,降低其贡献。经理人的任务就是要尽可能缩小和消除员工的不公平感。如果结果与投入的比率较低,就应该增加结果,减少投入;如果结果与投入的比率过高,就应该减少结果,增加投入;如果不公平感是因为当事人误解所产生,就应该给予解释和克服。总之,要学会应用公平理论,在奖酬分配上尽量做到公平合理。

运用归因理论调动职工积极性

归因论也称认知论,它是对人们行为活动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的理论。即通过改变人们的自我感觉和自我认识来改变和调整人的行为的理论。归因理论最早是在社会知觉的实验研究中提出来的,随着对归因问题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已超出了社会知觉的范围。

归因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人们心理活动发生的因素关系。包括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2)社会推论问题。它研究的是根据人们的行为及其结果,来对行为者的各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和素质或个性差异做出合理的推论。

(3)期望与预测。它主要研究根据过去的典型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在某种条件下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可能行为,以指导我们的工作。

归因理论对人事激励与人事管理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根据归因论,一个人对过去的工作中的成功与失败、得与失、兴与衰是归因于内部原因还是外部原因,是归因于稳定性因素还不稳定性因素,这是影响今后工作、成功的期望和坚持努力行为的关键之一。这也就是说:如果工作中的失败和挫折,被归因于智力差、能力低、任务难等内外原因中的稳定因素,就必然会造成人们对今后工作的成功的期望失去信心,也就难以产生坚定的努力行为;相反,如果工作中的失败和挫折,被归因于个人努力不够,马虎大意等非稳稳定性的偶然因素,就会使行为者在今后的工作中,容易接受教训,改正不稳定性因素造成的影响,增强成功的信心,坚持努力行为。所以,经理人要注意树立通过改变人的思想认识来改变人的行为的工作方针,注意对成功者和失败者今后行为的引导,尽可能地把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归因于不稳定性因素。

员工的归因倾向对自身的工作有多大的影响呢?心理学家进行了这样的归纳:

(1)成功的归因

若把成功归因于内部原因(努力、能力),则会使人感到满意和自豪。若把成功归因于外部原因(任务容易或机遇),则会使人产生惊奇或感激的心情。若把成功归因于稳定因素(任务易、能力强),会提高以后工作的积极性。若把成功归因于不稳定因素(机遇与努力),则以后的工作积极性可能提高,也可能降低。

(2)失败的归因

若把失败归因于内因,会使人产生内疚和无助感。若把失败归因于外因,则会使人产生气愤和敌意。若把失败归因于稳定因素(任务难、能力弱),会降低以后的工作积极性。若把失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运气不好或努力不够),则可能提高以后的工作积极性。由此可见,经理人如果根据归因理论了解人的归因倾向,掌握人的归因规律,就可按一定规律进一步指导和训练人的正确归因倾向,有助于人们正确的总结工作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从而调动人们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

著名企业家,索尼公司创始人盛田昭夫如何对待犯错误的员工呢?他曾经说过:“我并不怕对我所做过的任何一个决策承担责任,但如果一个人犯了错误就受到污辱,就被剥夺了晋升的机会,那他在今后的企业生涯中,就将失去动力,也就不可能在今后再向公司提出任何建议。但是,要是采取另一种方法,澄清错误的原因,并将它公诸于众,那犯错误的人将会记住它,其他的人也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我对公司里的人说:‘放手干吧,你认为是对的事就去干吧。如果你出了错误,你可以从中学到东西,只要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就行了。’重要的是要找出原因,这样你就能避免将来再犯同样的错误。如果你追查原因不是为了要毁掉某个人的前途,而是命全体员工从中吸取教训,那结果将不是一次损失而是一次有价值的教训。”这就是运用归因理论的一种表现,可以说归因理论的运用对人事激励是有很大的用处的。

运用目标理论调动职工积极性

许多人在做事情之前,总会给自己定下一定的目标。那什么是目标呢?目标是行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

事实上,目标同需要一同起着作用,一起调节着人的行为,从而把行为引向一定的方向。目标本身是行为的一种诱因,具有诱发、导向和激励行为的功能。因此,适当地设置目标,能够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

心理学上把目标称为诱因,由诱因诱发动机,再由动机到达成目标的过程称为激励过程。目标作为诱因对人们的积极性起着强烈的激励作用。经理人在管理过程中,可以通过目标的设置来激发动机,指导行为,使个人的需要与组织的目标结合起来,以激励员工的积极性。

做工作期望得到报酬,各人的理想不同,所期望得到的报酬也会不同。同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目标也可能有完全不同的观点,对所指目标的性质也完全有着根本不同的理解。因此,一个人的努力虽然是受着他的目标也就是期望所决定的,但是不同的人所期望的目标的性质是不同的。一个人通过努力可以取得某种成就,根据这些成就可取得报酬,但报酬分为两种,一种是物质的,另一种是精神的。不同的人需要的报酬是不同的。有些人“一切向钱看”,有的人更重视精神上的报酬,即劳动成果得到集体和社会的承认。对于个人的目标给予认可后,其目标有了结果,而这种结果以物质报酬和精神报酬两种形式反映。

一个人对目标的抱负水平是指欲将自己的工作做到何种数量标准的心理需求。这是个人从量上考虑目标的高低。抱负水平决定了人的行为要达到什么程度。目标又分为现实目标和理想目标两种,现实目标就是可能达到的目标,理想目标就是最高目标。一个人目标的高低取决于个人和社会两方面因素。

经理人应当如何运用目标激励理论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呢?这需要懂得目标管理法。目标管理法是组织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其实质是一种管理上的激励技术。也是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形式之一。其过程就是通过上下级一起来确定共同的目标,使员工从中受到激励,而且由大家共同对所确定的目标进行具体化,并检验实施情况和评价实施结果。目标管理既是一种管理手段,又是一种管理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一个组织的上下级人员确定共同的目标并规定所属成员为达到目标的职责范围,同时以此衡量每一个单位和成员的成绩。

目标管理分为三个阶段:

(1)目标的设立

即整个组织设立总目标,下属每个部门再根据总目标制定本部门的目标,每个人根据部门的目标和个人情况制定个人目标,从而形成一个目标管理系统。设立目标时应注意目标要明确具体,目标设置要有广大职工参与,目标要具有挑战性和适度的困难性,还要考虑目标的现实性以及达到人们同意和接受的程度。

(2)过程管理

用一套管理控制的方法去实施目标,主要是激励员工发挥各自的积极性去实现个人目标,在这个基础上完成组织的目标。同时注意目标过程的反馈,以不断地完善和修订目标。

(3)评价结果

对照确定目标定期评定已获得的结果,并讨论未达到目标的原因,为下一个目标管理周期创造更好的条件,以利于设置新目标。根据对达到目标效果的评价,采用奖惩手段,激发人们为完成新目标努力,提高人们的工作动机、责任感和义务感。

同类推荐
  • 执行效力的活学活用

    执行效力的活学活用

    本书以心理学原理为基础,介绍如何进行人本主义管理,推进管理变革的实践。
  • 心态是一种力量

    心态是一种力量

    《心态是一种力量》获得健康,快乐,幸福生活的必由之路!拥有多彩、绚丽、美妙人生的终南捷径!人生中,有一些东西比工作和成就更有意义,比获取的财富等其他东西更有价值,比天生的资质更重要,比名誉和声望更长久。面对任何评价甚至谴责,自己心中一定要确定崇高的理想和追求。
  • 男人要有金口才

    男人要有金口才

    《男人要有金口才》包括了:学会赞美,说有价值的“美言”;善于倾听者,才能主导全局;幽默口才,让你更受欢迎;善言之人,懂得掌握语言分寸;软硬兼施,旁敲侧击的说话艺术等十章内容。
  • 母爱

    母爱

    本书记录了李玉英校长创办精英文武学校的酸甜辛劳。内容包括:救弱女招杀身祸;被抓丁家破人亡;破应城少华立功等。
  • 心商造就智慧(上)

    心商造就智慧(上)

    本套丛书集当代多家的研究成果于一体,系统地阐述了各种要素对人生历程的影响,它通俗易懂、体例活泼,重点突出,内容丰富,风格清新,读者的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人生的享受与愉悦。
热门推荐
  • 千古荡雄剑

    千古荡雄剑

    唐朝末年,天子昏聩羸弱,奸佞乱朝;酷吏横行,人心离散,以致烽盗四起,天下扰动。枭雄聚众百万,兴兵乱唐。各路诸候,拥兵自重,几不受唐廷节制,彼此攻伐不休,乱象始现。武林盛传,灵山使者,现身江湖,其手握秘书神剑(荡雄书和伏天剑),欲寻访真命天子相授。得剑书者,便可重整乾坤,建不世功业。武林中人,各择枭雄归附,为取书剑,彼此明争暗斗……
  • 新诗观止

    新诗观止

    收胡适、鲁迅、郭沫若、李大钊、藏克家、俞平伯、柔石、艾青、流沙河等作家诗作200多首。
  • EXO之异能恋情

    EXO之异能恋情

    呆萌高冷的冷雨熙会和EXO们发生什么样的恋情呢??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俗人之贴身修神

    俗人之贴身修神

    【火爆爽文,霹雳来袭】来自大山彼岸的一位少年,机缘巧合的在京火车站广场的地摊上,买了一块金属手表。然而就是这块金属手表,改变了他今后的生活。“叮!主人,神级抽奖系统已为您开启,是否抽奖?“抽!”“叮!主人,已抽奖,请稍等……”“叮!恭喜主人,已抽到补肾丹一颗,是否使用?”“叮!恭喜主人,已抽到补血丹一颗,是否使用?”“叮!恭喜主人,已抽到太古红旗一把,是否取出?”“叮!恭喜主人,已抽到睡美人一个,是否取出?”“叮!恭喜主人,已抽到药园戒指一个,是否取出?”“叮!恭喜主人,已抽到四象神功一套,是否学习?”“叮!恭喜主人,已抽到蟠桃一个,是否食用?”
  • 采来一朵破碎的云

    采来一朵破碎的云

    梦想,放飞过,也破碎过。在诗的海洋,有哭,有笑,有恨,有爱。只想把这一段心路,用诗,记录。
  • 纨绔首席追悍妻

    纨绔首席追悍妻

    他陪伴在她身边整整十五年,她却爱了另一个男人十五年。“不要伤心了,打起精神来,刑杰森不是也没怪你吗?”“他是没怪我,可我受够了那些明明自己难过还要不停安慰我的人,这感觉让我觉得自己糟透了。”当她不顾一切追求真爱,却撞破南墙头破血流的时候,他默默用时间来证明了,他才是最好的。当她终于明白自己的心意,蓦然回首时,灯火阑珊处依然有他在等候。他还是那副吊儿郎当的模样,走过来略显浮夸地勾搭住她的肩膀,嘴里的话也依然欠揍:“我妈给我取这名字的时候可真有先见之明啊,姜涞姜涞,我可不就是你的将来么。”【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EXO之最爱的你

    EXO之最爱的你

    她是世界首富欧蒂宸家族的三女儿,因为二姐的感情留下了很大的影音,父母为了她,让她去了SM公司,作为F.H的队长出道,一出道就红遍了大江南北。遇见了拥有超高人气的EXO,她们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 境界之线

    境界之线

    既然这是吾的命运,吾就接收吧。少年的王者之力,穿越两界,纵横天下。
  • 剑灵之问心曲

    剑灵之问心曲

    一段江湖恩怨事,一曲红尘问心曲,一念正,一念邪,且看那个洪门弟子如何在这万丈红尘中逆流而上……(本故事由网络游戏《剑灵》改编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