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长大的时刻
对孩子来说,最大的愿望就是拥有大人们的成熟与洒脱。于是,“长大”便成了孩子眼中最向往的时刻,最具诱惑力的词汇。孩子“长大”,意味着他们更懂事了,学会了负责,有了自我意识……所以,长大的时刻,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与人交往时,让我们记得,我们不是同理智动物交往,我们是同感情动物交往,与竖着偏见刺毛且满心骄傲虚荣的动物交往。
——(美国)卡耐基
与好朋友闹矛盾,没有乐趣可言
小时候,爸爸给我买了许多玩具,这成为我在伙伴间炫耀的资本。每当和小伙伴聚到一起的时候,大家都会主动要求到我家玩。自然,我往往成为游戏中的主角,这份荣耀离不开那些玩具的帮助。
有一次,大家聚集到我家,准备举办一个小型运动会。羽毛球、跳棋、积木、小足球……简直应有尽有。大家分成几个组,比赛就这样开始了。
看着大家一起玩耍的热闹场面,我感到很自豪,于是神气十足地看看这里,望望那里。忽然,我发现有几个伙伴在玩爸爸的象棋。这可不行,我急忙跑过去,对他们说:“这是我爸爸的象棋,只让看,不准摸!”说完,我从一个小伙伴手里抢过棋子,放到盒子里。他们眨眨眼睛,无可奈何地转身去玩别的游戏了。
刚收拾好象棋,我又发现几个小伙伴正抱着足球往外面跑。我急忙追了过去,心疼地说:“这是爸爸刚给我买的足球,我还没玩过呢。你们先用那个旧的吧!”大家互相望了望,一脸不高兴,一转身就都走了。结果,本来是一场热闹的聚会,因为我的缘故,大家玩得够不痛快。
但是,我认为自己没有错。本来就是嘛,玩我的玩具就要听从我的安排。我赌气地关上门,准备自己玩。我开始打羽毛球。但是这边发了球,还要跑到那边去接。我恼羞成怒,“叭”地一声打在了花瓶上。我就不信自己玩不起来,于是又开始下棋了,左手一方,右手一方,自己跟自己比。结果,一个人玩还是没意思。最后我抱着足球出屋了。来到草地上,我飞起一脚,把球踢得老远;然后气喘吁吁地跑过去,把球捡回来接着玩……
看着周围一个伙伴也没有,我心里空荡荡的,差点儿要哭了。直到这时候,我才想明白,快乐是要和朋友一起分享的,游戏必须和朋友一起进行才有乐趣。第二天,我敲开了每个伙伴家的门,邀请他们到我家玩耍。于是,屋子里又传来了欢乐的笑声。
失去了最要好的伙伴,我后悔不已
我和李强既是邻居,又是同学。我们俩从小一块长大,有好吃的总要一起分享,有好玩的也要一起快乐。虽然我们俩也为一些小事争吵过,但过后总能相安无事。然而,小学毕业那年,我们却因为误会发生了矛盾,闹得很不愉快。
那年夏天,爸爸给我买了一个带遥控的飞机模型。在当时,那可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所以我把这件“宝贝”藏在家里,不敢轻易拿出来炫耀,生怕被弄坏了。当然,我也没把这件事告诉铁哥们李强。每当周末的时候,我都偷偷地跑到公园等人少的地方,一个人独自玩飞机模型。看着“飞机”在我的指挥下自由飞翔的样子,我乐得嘴巴都合不上了。
有一个周末,李强约我去玩,说有一件宝贝给我看。我惦记着自己的飞机模型,所以拒绝了他,还顺便问了一句:“什么好玩的啊?”然而,李强神秘地一笑,根本不吐露半个字,还说要给我一个惊喜。尽管他再三请我去,我还是始终没有答应,借口说要去姥姥家,没时间。后来,李强有点生气了,沉着脸走了。我才不管他呢,带着飞机模型一个人去公园玩了。
我照例来到老地方,熟练地操作着飞机模型,忘记了周围的世界。忽然,耳边传来熟悉的声音,有人再喊我的名字。我回头一看,是李强。我意识到自己穿帮了,脸一下子就红了。正想解释一下,我忽然看到李强手上也拿着一个飞机模型。李强似乎猜透了我的心思:“这是我爸爸刚给我买的,本来想约你一起玩的,没想到你已经有了。”原来,李强是要和我一起玩他的飞机模型啊。听到这里,我感觉自己太小气、太自私了,恨不得有个地缝能钻进去。
李强沉着脸,说了一句话:“我没想到你是这么自私的人,以后你自己玩吧。”说完,他头也不回地走了。我呆呆地望着李强的背影,好长时间没有回过神来。我根本没有心思玩飞机模型了,失神落魄地回到了家。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和李强形同路人,好像谁也不认识谁,即使见面也无法开口。过了几个月,小学毕业了。李强跟随爸爸转到别的城市读书了,我再也没见过他。想起这段往事,我都愧疚不已,更后悔当初没有勇敢地向李强道歉。这件事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痛。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仅需要爸爸妈妈的关爱,还需要与伙伴、同学正常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不断进步、获得快乐。孩子如果只习惯接受来自父母无私地疼爱,而不懂得与人相处的技巧,那么就容易和朋友发生矛盾、不能拥有快乐生活了。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表明,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误解、矛盾,往往是由他们采取的不正确的交往态度造成的。而这种不正确的交往态度是建立在一定的价值观念、认知方式和个性特征,以及行为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之上的。对孩子来说,与伙伴、朋友发生矛盾,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缺乏与人交往的经验,不擅长处理彼此的关系,只懂得获取而不善于给予;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孩子个性上的缺陷,比如过于看重个人利益、对他人抱有敌对情绪等,这大多与孩子生活中遭到挫折、造成心理创伤有关。
刘女士有一个聪明伶俐的女儿,从小就得到了家人的疼爱,被视为掌上明珠。令刘女士欣慰的是,自己的苦心没有白费,孩子上小学以后成绩一直遥遥领先,经常在考试和比赛中获奖。
但是,刘女士开家长会的时候却得知,自己的女儿在学校里不合群,班上的小朋友都不愿意和她玩,课间她常常一个人呆呆地发愣。有一次期末考试结束以后,女儿名列班级第一名。刘女士给孩子买了可爱的玩具作为奖赏,但是孩子却抱着玩具哭了:“为什么同学们不和我一起玩?”
那一刻,刘女士无言以对。这段时间以来,她正在为这件事发愁。看着孩子满脸的泪水,刘女士心里也不是滋味。经过深思熟虑,刘女士开始有意识地请小朋友到家里做客,让女儿和他们多接触。但是,小朋友只是抱着玩具玩,根本不和刘女士的女儿一起游戏。等玩腻了玩具,大家就一哄而散了;而当小朋友们离开时,女儿就哭泣着堵在门口。
刘女士通过反复观察终于发现,女儿不合群的主要原因是缺少合作意识,过于注重自我感受不能听取他人的意见。于是,她开始耐心地督促孩子主动和小朋友们一起玩游戏,并且要遵守游戏规则,照顾别人的感受。就这样,女儿开始放下“小公主”的架子,慢慢和小朋友们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从刘女士的教子体会中不难发现,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内容。孩子如果不善于处理与伙伴的关系,总是和大家发生矛盾,那么他(她)就难以融入群体,获得童年的快乐。
现代独生子女虽然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但是由于从小生活在封闭的环境中,容易形成孤僻、不善于和人打交道的个性,势必难以适应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这应该引起年轻的爸爸妈妈们的足够重视。
当然,孩子与伙伴、朋友之间出现一些人际交往的困难和不适应是难免的,也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孩子不能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积极学习人际关系方面的技巧,那么他们就容易把朋友关系搞砸,失去友谊将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更严重的是,如果孩子不善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那么对其日后成长也将会产生消极影响。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和好朋友相处的时光是最快乐的;一旦与朋友发生矛盾、误解,那种沮丧往往直接写在孩子脸上。您是否发现自己的孩子没有朋友?是否发现他总是独自躲在无人的角落里?或者他学习成绩很好,却不快乐?当您发现孩子不合群、行为异常时,千万不可轻视。教孩子学会与他人相处,让他从中获得快乐,提高与人合作的能力,是父母朋友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此,掌握以下原则是非常重要的。
建议一:给孩子提供处理矛盾的合理化建议
当孩子与朋友发生矛盾以后,他们往往陷入慌乱之中。这时候,他们最需要来自父母的帮助,需要中肯的意见。所以,父母要扮演好咨询者的角色,帮助孩子渡过难关。
首先,要帮助孩子查明原因。一旦孩子与别人有隔阂,人际关系紧张,父母就要想办法查明造成隔阂的原因,以便“对症下药”。父母可以让孩子深刻反省自身的问题,也可以向孩子的朋友开诚布公地正面询问,还可以找到见证人询问其中的原委。
其次,发现原因以后要给孩子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并征询孩子的意见。如果发现孩子伤害了别人,就应让孩子放下架子,诚恳地向别人赔礼道歉,请求对方原谅;如果发现只是一些误会引起的矛盾,就要让孩子主动找到对方及时解释、说明,还可以请第三者帮助解释清楚,使孩子与朋友之间的关系得到改善和恢复。
总之,父母要扮演好提供意见的角色,做孩子的后盾。当然,父母必须坚持公正的原则,按照事实提出合理化建议,避免袒护自己的孩子。
建议二:尝试着让孩子自己解决冲突
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孩子不小心碰了小伙伴,结果对方打了孩子,于是,妈妈带着孩子找到了对方的家里,大吵大闹,于是双方的父母发生了冲突。本来是孩子之间的小矛盾,父母却要代替孩子出面,名为解决问题,其实却偏袒自己的孩子,结果矛盾演化为大人之间的矛盾。显然,这种做法大多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对孩子的成长也不会有什么积极作用。
当孩子遇到矛盾冲突时,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把解决矛盾的责任和权利留给孩子,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道理很简单,孩子的成长必然要经受各种锻炼,这是父母无法替代的。
王女士的女儿今年12岁了,平时放学后就在小区里和同龄的孩子一起玩耍。有一次,孩子的玩具被另一个孩子抢走了,结果双方吵了起来。王女士听到楼下的哭喊声,急忙跑下来,看到女儿一脸委屈,脸色也气得由通红变为惨白。看到这里,王女士也很生气,真想训斥一下那个不讲理的孩子。但是,她转念一想,孩子之间发生了矛盾就让他们自己处理吧,把解决问题的机会留给孩子会更好些。于是,王女士没有说什么,又回到了家里。过了一会儿,女儿笑嘻嘻地回到家里,一问才知道,几个小朋友又和好了。
通过上面的故事不难看出,当孩子和伙伴发生冲突的时候,成年人最好不要参与其中。如果父母包办一切,可能会越帮越忙,因为成人的思维方式与儿童的思维方式是有差异的。让孩子自己解决冲突,这是锻炼其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极好机会。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孩子可以学会进攻、忍让,学会如何面对胜利和失败。一旦他们具备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使父母不在身边,也不必担心孩子的生活。
其实,对孩子来说,与朋友发生矛盾和误解,更多的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种独特经历。在这一年龄阶段,孩子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由幼稚到成熟、由脆弱到坚强、由家庭走向社会,最终逐渐成熟起来。如果父母过于疼爱自己的孩子,生怕孩子受到半点委屈,而全力包办解决孩子的问题,那么孩子的成长路程将是不完满的。
建议三:帮助孩子掌握出色的沟通能力。
父母朋友们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与别人友好相处,善于解决遇到的人际矛盾,就要让孩子掌握出色的沟通能力。当孩子能够站在对方立场考虑问题、能够以欣赏的眼光与人交往时,他们就能妥善处理好与朋友之间的矛盾了。
为此,父母要在家庭教育中处理好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这样他们就能以同样的心态与人交往。具体来说,父母朋友们要做好下面两点。
第一,让孩子学会真心地欣赏和感激别人。
人类本性中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所以,父母要善于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在鼓励中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心态。这样一来,孩子就会以欣赏的眼光看待身边的朋友,并在得到他人的友好对待时抱以感激。一旦孩子学会真诚地欣赏和感谢别人,那么他就很容易赢得朋友的赏识,成为受欢迎的人。
值得注意的是,现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着“三多三少”的怪现象,对孩子掌握出色的沟通能力非常不利。所谓“三多三少”是指:看缺点太多,看优点太少;批评太多,激励太少;训斥太多,表扬太少。如果父母经常训斥孩子,那么孩子也往往喜欢谴责别人,这样的人是不会受欢迎的。因此,父母要检点自己的言行以减少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二,告诫孩子不要在背后议论他人,并以身作则。
生活中,有的父母不注意自己的言行,总是喜欢在背后说别人的闲话。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慢慢地习惯说别人的闲话了。孩子爱传闲话,就很难赢得朋友的信任,也容易在小伙伴之间造成各种误会和矛盾。
建议四:培养孩子具备良好的心态和性格
一个人具备了良好的心态和性格,就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身边的人和事,避免走上极端的道路。对孩子来说,平和的心态、开朗的性格是他们与朋友相处的基础。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与别人的交流机会比较少,往往容易形成孤僻、自私的个性,难以拥有愉悦的心情、真挚的友情。因此,父母要注意把握孩子的情感诉求,避免他们形成逆反、自卑、嫉妒、虚荣、疑虑、羞怯等不良心理。
调查研究表明,在当前独生子女占多数的中小学生中自私是较为普遍的一种心理,它的突出表现就是只顾自己的利益,对他人的利益缺少热情。有的孩子在与朋友交往的过程中,常常表现出嫉妒、虚荣、任性、虚伪等不良品质,这大多与自私心理有关。因此,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注意让孩子多参加聚会等活动,给孩子建立开放的成长环境,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
许多事例表明,孩子与朋友发生矛盾,与他们嫉妒心理强也有很大关系,如果一个人对强于自己、超过自己的人总是抱有敌意,对他人取得的地位、名誉、成绩、进步等总有一种不服气、不友好的态度,朋友间产生矛盾也就在所难免了。所以,父母要善于引导孩子正确看待身边的人和事,培养他们公正、善良的品性。为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及时解决孩子思想上的困惑、消除他们心理上的疙瘩,经常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