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汉代的采莲节
在汉代,每年夏末初秋,采莲是一项重要的农事活动,特别是在江南水乡地区,有如过节一般,热闹非凡。采莲女子结伴荡着小船,一边唱着艳歌,一边劳动。岸上观看采莲的人也欢欣神驰。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曾提到:“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汉乐府的《相和曲》,就反映了采莲活动的热闹: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众和)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还有专门的歌舞助兴。舞者衣红罗,系晕裙,乘莲舟,执莲花,载歌载舞,洋溢着浓烈的生活气息。这种习俗发展至六朝时为盛。梁元帝在《采莲赋》里作了具体描绘: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首徐回,兼传羽杯;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此后不少文人常作《采莲曲》,反映这一劳动生活场景。
第二节 最早的插花艺术展
我国的插花艺术源自北朝佛教“供养花”的仪式。南唐风流君主李煜在位时,每逢“七夕”,即在京都举办“七夕花会”,命人采摘鲜花,“梁栋窗壁,柱拱阶砌,并作隔筒,密插杂花”。殿内各处与殿前台阶之上,都摆满了插在容器中的各色花朵,五彩缤纷,争奇斗妍。彼时荷花当令,自然也在展览之列。影响所及,民间也有了“斗花”的习俗,即花卉比赛。
第三节 古时的“花节”
国人爱花,赏花之风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古谚云:“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菊花酒,冬吟白雪诗。”相传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为百花生日,即“花节”。该日临,全家出动,扶老携幼去郊外或园林中看花游乐。姑娘们淡妆浓抹,带上亲手制作的糕点,结伴去朝拜“百花仙子”,以求赐福。文人士子相聚饮酒赏花,赋诗填词。
《扬州画舫录》载:“画舫有市有会,春为梅花桃花二市;夏为牡丹芍药荷花三市;秋为桂花芙蓉(此指‘木芙蓉’)二市。”北朝庾信有雪里赏梅诗:“当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
由于各地气候和花品的不同,还有专项的花节,如农历三月三为荠菜花节;二月二十四为白族朝花节;二月初八为彝族插花节;二月二十九日为壮族花婆节,等等。
第四节 荷花生日
农历六月二十四为荷花生日,又称“观莲节”。此俗可追溯至三百多年前的明末。清顾禄《清嘉录·荷花荡》云:“是日,又为荷花生日,旧俗,画船箫鼓,竞于葑门外荷花荡,观荷纳凉。”荷花荡在苏州城南葑门外,是一片宽阔的湖荡,长满荷花。《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中有一段关于“荷花荡”风光的描写:
每至春时,红绿间发,宛似西湖胜景。沿湖遍插芙蓉,湖中种五色莲花。盛开之日,满湖锦云烂漫,香气袭人,小舟荡桨采菱,歌声泠泠。遇斜风微起,偎船竞渡,纵横如飞。柳下渔人,舣船晒网。也有戏鱼的,结网的,醉卧船头的,浮水赌胜的,欢笑之音不绝。那赏莲游人,画船箫管鳞集,至黄昏回棹,灯火万点,间以星影萤光,错落难辨。
平时如此。如逢荷花生日,红男绿女呼朋唤友,泛舟于荷花荡中,饮酒赏花,当更热闹。不过也有煞风景之时,有时暴雨骤来,只得急忙回船,一个个全身湿透,有如落汤鸡,赤脚奔回城里。狼狈之状,令人捧腹,故又有“赤脚荷花荡”之谣。
第五节 元宵节红莲花灯
上元张灯,起自唐朝。历代于都城张灯结彩,叠灯山,竖灯树,建灯楼,争奇斗巧,十分红火。唐苏味道有《正月十五夜》诗记其盛:“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又,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元宵》中述:“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在飞禽、走兽、水族、花卉、神话传说、历史人物等各式花灯中,荷花形象占据着重要地位。有诗为证:“剪红莲满城开遍。”(宋·欧阳修《蓦山溪·元夕》)“露红莲,灯市光相射。”(宋·周邦彦《解语花·元宵》)“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宋·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上述诗句中的“红莲”,均指荷花灯。
第六节 农历七月十五放荷灯
农历七月十五,为儒、道、佛三者共同的“鬼节”。
在广大汉族地区,民间要举行祭祖活动,以新谷和时果上坟祭拜,焚烧纸钱,故俗称“烧纸节”。
道教称“中元节”。《道经》载:(是日)“地官考校之元日,天人集聚之良辰。”道士集会,讲诵老子《道德经》。信道群众至道观朝拜,敬献供品;在路口和水边祭野鬼孤魂。傍晚于水面放荷灯,带走灾难,地方平安。
佛教称“盂兰盆节”(“盂兰盆”为梵文译音,意为“救倒悬”),演述劝善行孝故事。目连为救堕入地狱的饿鬼母亲,请十方僧众广设盂兰盆会,超度孤魂。仪式中有一项于晚间在河中燃点成百上千盏河(荷)灯,谓“慈航普度”。
明清时期上述习俗在北京曾盛极一时。该日傍晚,各家或取长柄荷叶,在叶中点燃蜡烛持以游走;或取大荷花瓣,倒进豆油,以蒲芯为捻,燃以置水面。或将莲蓬挖空,点烛其中;或用彩纸扎制莲花、花篮等形状的灯,沿河或湖面施放。天上繁星点点,水面青光荧荧,交相辉映,蔚为壮观。流传至今,此俗在江南地区和山东微山湖一带民间仍有传承。
第七节 采莲怀人
荷花是友谊的象征。自古我国民间有“春天折梅赠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西汉《古诗十九首·之六》云:“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首诗的主题是客居远方,思亲友而不得见,虽想采莲以为赠,而路长莫致,徒为忧伤终老而已。
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表达女子对所爱男子的思念和爱情的纯洁。又,晋《子夜歌》:“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亦用谐音双关,写女子隐约地感到男子对自己的爱慕。
第八节 莲花山下赛“花儿”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境内,有一座莲花山,古丝绸之路曾从山旁经过。按照传统,每年农历六月初一至六月六日,人们从周边临夏、定西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地涌来,云集于莲花山下,举行六天五夜的赛歌会——“对花”。许多歌手用这种方式来交流感情、歌颂爱情和美好生活。在此期间,这里成了歌的海洋、情感的河流。每当一段对歌即将结束时,都用“花儿、莲叶儿”的和声作为收尾,极具民族和地方特色。以赛歌闻名的莲花山,还有一则美丽动人的故事:
相传仙人广成子由弟子荷花仙女伴随,曾来此地云游。不料旅途中仙女爱上了一位勤劳、淳朴、善良的青年,但却遭到了广成子的反对。荷花仙女被打落凡间,化作莲花山,屹立在人间古丝绸之路旁。于是当地群众在山上修建了“仙女庙”,来纪念这位纯洁多情的荷花仙子,并于每年农历六月初以独特的“花儿”来缅怀她和表达对生活的爱。
第九节 今日的荷花文化艺术节
古代“观莲节”作为一种民俗活动和传统文化,传承至今,日趋兴盛。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已有六市和一特区(澳门)选定荷花为自己的市花或区徽。因此各地均利用自己荷花资源的优势,举办荷文化艺术节,打造城市的靓丽名片,并以花为媒,发展旅游经济,扩大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山东济南自1986年确定荷花为该市市花以来,迄今已举办19届“荷文化艺术节”。“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大明湖美丽景色,吸引了千百万游客为之陶醉。为配合游园,济南市还组织了歌舞表演、龙舟竞赛、珍贵品种荷花展览、品尝莲藕美食、评选“荷花仙女”,以及迎、送“荷花神”,放荷灯等丰富多彩的节目。
河北秦皇岛市的南戴河,在其国际娱乐中心修建了中华荷园,占地600亩,拥有300多个荷花品种。荷园内分为悦荷广场、千荷湖、百步问荷、珍荷苑和江南水乡等六大景区。其间曲径回廊、亭台楼阁、金塔拱桥错落有致,园林小品精彩纷呈,成为集观光旅游、荷文化展示、娱乐表演和美食度假于一体的荷花生态休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