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籍贯郡望 大唐宗室
唐文宗李昂时期(827~840年),有一位朔方节度使李廓,他是一位出自大唐宗室“以诗名闻于时”的著名诗人。但他到底是出任朔方节度使还是朔方节度使从事,专家们有不同看法。傅璇琮主编的《唐才子传校笺》认为,李廓是朔方节度使;而陈冠明先生的《李廓行年稽考》认为,应该是“朔方节度使从事”。但我想如果李廓是节度使当是灵州节帅;如果是节度使从事,也是灵州节帅的一位高级幕僚。无论前者或后者,大唐宗室诗人李廓到过灵州,在灵州使府任要职,应该都对灵州有过贡献,因此也给李廓作传。
李廓(约792~851年),籍贯为郡望,唐李姓郡望人多为陇西成纪人,据专家考证,他系大唐宗室,是唐高祖李渊的堂弟襄邑恭王李神符的六世孙。李神符曾任并州大都督,封上柱国。李廓的父亲李程(766~842年),唐德宗贞元十二年(796年)状元及第,后又登博学宏词科,入仕任蓝田县尉,性懒,日影过八块砖才入署办公,人称“八砖学士”。元和三年(808年),出任随州刺史,元和八年(813年)为成都少尹、剑南西川节度使行军兵马。元和十年(815年),召回京师,出任兵部郎中,知制诰。元和十一年(916年)正拜中书舍人,权知京兆尹事,元和十二年(917年)春,权知礼部贡举,元和十三年(918年),任礼部侍郎,后封彭原郡公。长庆四年(824年)任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后任司空、司徒、节度使、东都留守,政绩显赫。李廓本人约于贞元八年(约792年)前后出生在这个宗室家庭。
§§§二、元和进士 为东宫官
李廓出自大唐宗室,父亲又是显贵,所以,一般来讲,应该以荫补斋郎、三卫、千牛、背身等官职,但是,李廓“少有志勋业,揽辔慨然,而未肯屑就,遂困场屋中”。他自幼立志要干一番大事业,不愿意靠宗室子弟身份以荫补官,而要和父亲一样以科举入仕。然而,李廓的科举之途并不顺利,因此“遂困屋中”。正如《夏日途中》诗中所表述的:“无成归故里,自觉少生辉。”这种失落的心情在他专门写的《落第》诗中,尤为突出。
落第
李廓
榜前潜制泪,众里自嫌身。气味如中酒,情怀似别人。
暖风张乐席,晴日看花尘。尽是添愁处,深居乞过春。
直到元和十三年(818年),约二十七岁的李廓才得以进士及第。李廓中了进士以后被授以司经局正字之官。司经局正字是东宫的官职,从九品下,是专门负责刊正经籍文字的。“身从左中尉,官属右春房”,《长安少年行》诗十首,都是写东宫之冶游,“金紫少年郎”,就是任司经局正字时所作。李廓的诗精彩的还有写钱塘江大潮的诗句:“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忆钱塘》);写夫妻离别悲凉情景诗句:“长恨鸡鸣别时苦,不遣鸡栖近窗户。”
§§§三、鄠县县尉 往来唱酬
宝历元年(825年)年末,约三十四岁的李廓,被任命为鄠县县尉(今陕西户县),鄠县距离长安很近,属于一个京畿县。李廓自东都洛阳赴任时,诗人无可有《冬夜姚侍御宅送李廓少府》诗相送。
在鄠县期间,李廓与无可、贾岛等诗人来往密切,他们互相“往来唱酬”。贾岛与李廓的诗有:《酬鄠县李廓少府》,姚合有《寄鄠县尉李廓少府》《酬鄠县李廓精舍南台望月见寄》。宝历三年唐文宗太和元年(827年),李廓被罢鄠县县尉之职。无可、贾岛与被罢官的李廓曾在净业寺相遇,无可写有《净业寺与前鄠县李廓少府同宿》,贾岛也有《净业寺与前鄠县李廓少府同括》,以纪念这次相逢。诗中有“家贫初罢吏,年长怕惊蛰”句,“初罢吏”是说李廓刚刚被罢官,“惊蛰”二字,说明是在太和元年(827年)的秋天。
§§§四、监察御史 西川行营
太和二年(828年),李廓被罢鄠县县尉之后不久,刚登基的唐文宗,又任命李廓为监察御史,并派他奉使持“双旌”,赴西川剑南行营。当时剑南节度使为前宰相杜元颖。当地遭到外族入侵,吐蕃或是南诏,节度使杜元颖向朝廷求救,故唐文宗以李廓为监察御史,并持节奉使赴剑南节度使行营。但也是时间不长,第二年,即太和三年(829年),李廓已回京师任新职。就在李廓回到长安的太和三年(829年)冬十一月,吐蕃大举进攻剑南,唐文宗调荆南等四节度使支援西川,蜀军还是大败,杜元颖被贬为循州刺史。
陈冠明先生的《李廓行年稽考》考证得很清楚,现节录于后:
姚合《送李廓侍御赴西川行营》诗云:“不道弓箭字,罢官唯醉眠。何人荐筹策,走马逐旌旃”。罢官后,又“走马逐旌旃”,“旌旃”指剑南西川节度使,时节度使为前宰相杜元颖。与姚合同送李廓者,有顾非熊、贾岛。顾非熊有《送李廓侍御赴剑南》诗,贾岛有《送李傅(廓)侍郎(侍御)剑南行营》诗。李廓奉使西川行营之年,可据贾岛诗考知。贾诗云:“去年新甸邑,犹滞佐时才。”“甸邑”即京邑,亦即樗县。“滞才”指罢官闲滞。罢官在“去年”,即大和元年,则奉使是在大和二年。顾诗云:“鸟道见狼烟,元戎正急贤。”贾诗云:“走马从边事,新恩受外台。勇看双旌出,期破八蛮回。”知其时边境有外族入侵,节度使杜元颖求救,故朝廷假李廓“外台”之衔及“双旌”使往剑南西川行营。
§§§五、文宗古乐 太常寺丞
据陈冠明先生引《旧唐书·王涯传》曰:“大和三年正月,入为大常卿。文宗以乐府之音郑卫太甚,欲闻古乐,命涯询于旧工,取开元时雅乐,选乐童按之,名曰《云韶乐》。乐曲成,涯与太常丞李廓、少府监庾承宪押乐工献于梨园亭,帝按之于会昌殿。上悦,赐涯等锦彩。”陈先生说,据此,可知李廓太和三年(829年)在太常寺丞任。他又考《册府元龟》卷五八九亦载此事,且所载较此为详细:太和三年(829年),“九月庚辰,太常卿王涯、少府监庾承宪、太常丞李廓等领《云韶》乐工于梨园、会昌殿。赐王涯绵彩一百匹,银器三事,又赐李廓及乐工等有差。”是李廓太和三年(829年)九月在太常丞任。按《唐六典》卷十四,太常丞从五品上,掌判寺事。
§§§六、夏绥银宥 朔方灵盐
唐文宗太和末(835年)开成初(836年),李廓四十四五岁时,以监察御史身份先后被任命为夏、绥、银、宥节度使和朔方、灵、盐节度使,《唐诗纪事》和《唐才子传校笺》都认为唐朝诗人姚合《送李廓侍郎赴夏州》诗可以证明:
“1.李廓赴夏州,即赴夏绥节度使任,夏州乃夏绥节度使府所在地,夏州刺史,例由节度使兼任。见吴廷燮《唐方镇年表》卷一。2.李廓自侍郎转为夏绥节度使,与《旧传》所载‘累迁刑部侍郎’相合。3.李廓既罢武宁,再任夏绥,深感皇恩,故赴任时意气风发,姚合《送李侍郎过夏州》诗云:‘酬恩不顾名,走马觉身轻。’此与《引日传》所载‘再为观察使’相合。”并说:“两《唐书》本传及《宣宗纪》均失载李廓任夏绥节度使一事,姚合诗可补史传之不足。《唐方镇年表》卷一‘夏绥’镇于大中末(十三、十四年)载镇帅之任免不明确,谅由缺载李廓之任免所致。”因此,李廓是夏绥银宥节度使和朔方灵盐节度使。而陈先生的《李廓行年稽考》则认为“酬恩不顾名”正说明他被贬出任节度使从事,但仍然感谢皇恩,也不顾有没有节度使之名了。陈先生还举出无可诗中“幕客”,就说明不是节度使,而是幕僚,因此认为李廓赴夏州和灵州是被贬为夏绥银宥节度使从事和朔方灵盐节度使从事。李廓来灵州时唐朝诗僧无可的一首送别诗如下:
送灵州李侍御
无可
灵州天一崖,幕客似还家。地得江南壤,程分碛里沙。
禁盐调上味,麦穗结秋花。前席因筹画,清吟塞日斜。
这首送李廓到灵州的诗,一方面,记述李廓来到灵州,就像“还家,”一样的喜悦,另一方面,无可的这首诗的“地得江南壤,程分碛里沙。禁盐调上味,麦穗结秋花”,更是一幅生动具体地描画灵州“塞上江南”的美丽画卷。
§§§七、泾原从事 唐州司马
李廓后期的宦历据陈先生《李廓行年稽考》如下:
开成三年(838)约四十七岁。为泾原节度使从事。武宗会昌二年(842)约五十一岁。丁父忧。会昌五年(845)约五十四岁。为颍州刺史。宣宗大中二年(848)约五十七岁。为刑部侍郎,出为徐州刺史、武宁节度使、检校工部尚书。《唐方镇年表考证》卷上谓当在大中三年(849)约五十八岁。是年五月,徐州军乱,被逐。贬澧州司马。大中五年(851)约六十岁。转唐州司马,卒于位。李廓有诗集一卷,今存诗十九首。子四人:李昼、李济、李弘举、李玄玉。孙李昌符,亦为诗人。李廓曾经与诗人贾岛、姚合、无可、雍陶、令狐楚、顾非熊等有交往或唱酬,又与李商隐同为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