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皇族血统的展禽,在朝中只做了个士师,掌管刑狱。然而,就是这样的小官也经常被罢免。原因就是展禽不会“枉道事人”,他生性耿直,刚正不阿,不会拍马溜须,不会阿谀逢迎,因此得罪了很多的权贵,其仕途是一波三折。
鲁庄公元年(公元前693年),禽二十八岁。仕鲁上大夫士师。一仕。鲁庄公二年(公元前692年),禽二十九岁。黜士师职。一黜。鲁庄公七年(公元前687年),禽三十四岁。春三月,复用为士师。二仕。鲁庄公九年(公元前685年),禽三十六岁。黜士师职。二黜。鲁庄公十三年(公元前681),禽四十岁。复为士师。三仕。鲁庄公十四年(公元前680),禽四十一岁。复黜士师职。三黜。鲁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72),禽四十九岁。春,复为士师。四仕。至五月,复黜士师职。四黜。
当时,有人劝他说,鲁国不能重用你,你为什么不离开鲁国到别的国家去呢?展禽回答说,行正道,走直路,真心为国家做事,在哪个国家都会得到被排挤被罢官的结局;行斜道,走歪路,不真心侍君为国,那又何必离开自己的父母之邦呢?展禽不因为君主的不圣明而感到羞耻,不因官职卑微而辞职不做;身居权位时不忘推荐才能的人,被遗忘在民间时也没有怨气。贫穷困顿时不忧愁,与乡下百姓相处也会觉得很愉快;他和任何人相处都会保持自己的独立的人格。面对展禽为人处事的气度,心胸狭隘的人会变得宽容大度,刻薄的人会变得老实厚道。孟子认为像柳下惠这样的圣人,是可以成为百世之师的。
孟子将展禽推举为圣人,决不是心血来潮。孟子对展禽的所作所为心知肚明,对展禽的人格由衷地佩服。
展禽从不以自己的得失而悲忧。公元前671年(鲁庄公二十三年),禽五十岁。邻人见鲁既不用,又不果行,乃谓之曰:“鲁聘夫子三黜,无忧色,何也?”因起而歌曰:“春风鼓,百草敷蔚,吾不知其茂;秋霜降,百草零落,吾不知其枯。枯茂非四时之悲欣,荣辱岂吾心之忧喜?”展禽把自己的荣辱看得像季节变化一样自然,毫无戚戚之色。
展禽与百姓共处其乐融融。公元前665年(鲁庄公二十九年),禽五十六岁。常与乡人油油然聚首言欢,不堕厥节,时虽欲去,止之复留。
展禽不辞小官。公元前662年(鲁庄公三十二年),禽五十九岁。鲁用委吏,就之不辞。
展禽以诚处世。公元前646年(鲁僖公十四年),禽七十五岁。齐师攻鲁,求鲁岑鼎。鲁予赝鼎,齐人知其逛也,曰:“以展禽之言乃信。”乃以真鼎往。禽曰:“君之欲以为岑鼎以免国也,弃臣之信以免君之国,亦臣之所难也。”
展禽直道事人。公元前643年(鲁僖公十七年),禽七十八岁。臧文仲使国人祭海鸟爱居,禽力辨其非。公元前625年(鲁文公二年),禽九十六岁。八月丁卯,祭太庙,夏父弗忌为宗伯,将跻僖公于湣公之上,宗有司谏之,臧文仲不加制止。展禽斥之。
时隔一百年后,孔子还对展禽的遭遇愤愤不平:“藏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贤而不与立也!”这事是有所指的。公元前648年(鲁僖公十二年),禽七十三岁。僖公欲大用之,但因臧文仲的阻止,最终没有被任用。
展禽从不公报私仇。公元前634年(鲁僖公二十六年),禽八十七岁。夏,齐孝公伐鲁北鄙。臧文仲欲以辞告病焉,问于展禽。对曰:“获闻之,处大教小,处小事大,所以御乱也,不闻以辞。若为小而崇以怒大国,使加己乱,乱在前矣,辞其何益?”文仲曰:“国急矣!百物唯其可者,将无不趋也。愿以子之辞行赂焉,其可赂乎?”展禽使乙喜以膏沐犒师,智退齐军。充分展现出展禽以国为重的宽广胸怀。
柳下惠坐怀不乱。公元前695年(鲁桓公十七年),禽二十六岁。远行归,夜宿郭外。时天大寒,有一女子趋讬,恐其冻死,乃令坐于怀中,以衣覆之,至晓不乱。这与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怀之徒有着天壤之别。
从展禽一生的所作所为,一言一行,从孔子、孟子两位圣人对展禽的评价上,我们可以看到展禽高尚与完美的人格。
展禽为什么能实现人格的高尚完美?关键在于展禽是一个仁者。朱熹说:“仁者无私。”仁者讲究诚意、静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仁由己。通过格物、诚意、正心、修身等方式,来增进理性,陶冶情感,磨练意志,完善人格,在提倡个人修养的同时不忘为国效力。心底无私天地宽。展禽是无私的,面对一次次的打击,他仍坚持自己的做法,丝毫也不影响自己的情绪,其辞雍容,表现出难得的心平气和。
展禽其崇高的道德品质,丰富的思想内涵,完美的人格魅力,高山仰止,景行景止,堪为世世代代学习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