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为《中国发现一种奇特的树栖的幼年虚骨龙类恐龙》的研究论文为飞行起源提供了新的化石证据。这篇论文的作者是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张福成博士等四人。
这一被命名为“宁城树息龙”的拉丁全名为Epidendrosaurus ningchengensis,其中,属名为“Epidendrosaurus”表明这种动物是一种生活在树上的动物,种名“ningchengensis”说明了该化石的产地——宁城。树息龙化石产于陆相湖泊沉积岩石,同产地的其他化石还包括大量的两栖动物和带毛的翼龙等。尽管科学家们对这些岩层的地质年代还没有比较一致的意见,但是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它的时代比中国辽宁西部地区产出大量鸟类和带毛恐龙的早白垩纪地层要早,很可能属于晚侏罗纪。
树息龙标本所代表的个体较小,如果不考虑它的长尾,它只有麻雀大小。它最奇特的特征是第三手指远远长于其他两指,不同于其他已知的任何恐龙和鸟类。尽管这一特别加长的手指的功能还不十分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生物是一种适应在树上生活的种类,因为不仅树息龙的第三枚手指长,它的前肢、第二手指和脚趾的次枚指(趾)节(从末端计数的第二枚指或趾节)都比较长。这些都是适应于树上生活的特征。
另外,树息龙的第一至第四趾骨的远端几乎处在同一水平面上,非常类似于特别适应树上栖息生活的许多现代鸟类,进一步说明了它具有树上生活的能力。
有趣的是,树息龙的一些树栖特征比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最原始的鸟类始祖鸟还要进步。这一点似乎说明,一些兽脚类恐龙最初的树上生活可能更与搜寻食物和躲避被捕食有关,而不是直接与飞行有关。
关于鸟类飞行的起源,目前主要存在两种不同的假说,一种认为鸟类的祖先直接从地面经由奔跑、跳跃演化出进步的飞行能力的,即所谓的地栖起源学说;另一种认为鸟类的祖先首先要经历一个树上(或悬崖峭壁等高处)生活的阶段,经历一个从高处向低处的跳跃、滑行,最后发展到振翅飞行的阶段,这样一种假说,通常被称为树栖起源学说。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包括鸟类在内的许多脊椎动物的飞行可能都是树栖起源的,并且科学家们也提出了被越来越多的假说。但直接相关的化石证据并不多见。在被认为是鸟类近亲的小盗龙类中,小盗龙是具有可靠树上生活特征的第一种恐龙化石。小盗龙是徐星等人在几年前研究发表的,化石产自辽西,生活于早白垩纪,时代较树息龙要晚,因此树息龙是已知最早的具有树上生活特性的兽脚类恐龙化石。
树息龙的生活时代和适于树上生活的特征还表明,在早白垩纪鸟类大量繁衍之前,已经有兽脚类恐龙开始在树上生活了。这一发现,使得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假说更加完善,同时也进一步支持了鸟类飞行的树栖起源学说。鸟类的祖先更可能是一群生活在树上的类群,而不是一群地面奔跑的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