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看起来,鱼龙的样子都差不多,但仔细观察它们外部形态和内部解剖结构,还是有较大的区别的。从大小来说,鱼龙一般有两米长,但有的却大得多。在美国内华达州发现的一种鱼龙有15米长,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的鱼龙。而出现于三叠纪中期的混鱼龙是鱼龙家族中的“侏儒”,短的不到1米长,最大的也只有两米多。它头长脖子短,样子很像现代的海豚。它的四肢已变为善于游泳的鳍状肢,即鳍脚。它的尾鳍长而低矮,有一个小的背鳍,前肢比后肢长。它嘴里的牙齿与典型的鱼龙不同,典型的鱼龙的牙齿成排地长在牙槽内,而混鱼龙的牙齿则单个地嵌在牙窝内。在三叠纪中期还生活在海洋里的短头鱼龙,有短而粗的头骨,与典型的鱼龙的长而细的头骨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它的下颌骨上有几排像钉子或钮扣一样的牙齿。它虽然头短,但四肢比同时代的任何鱼龙都要长。在北美经常发现的凹椎龙,身长可达10米~14米。鱼龙大家族中最常见的就是侏罗纪晚期的鱼龙,前面提到的典型的鱼龙基本上是以它为代表的。它的外形很像现代的海豚,无明显的颈部,躯体相对较长,个体有0.3米一直到9米多。它的鳍脚的长度和宽度显著地增加,尾鳍强烈地下弯,与混鱼龙恰好相反。与它亲缘关系较近的眼龙,以大眼睛而得名,侏罗纪晚期海洋中的鱼类很少能逃脱它的视线,最后不得成为它的美餐。有一类鱼龙叫细瘦狭鳍龙,身体又细又瘦,但个体很大,有的竟长达12米甚至更长。总之,形形色色的鱼龙给中生代的海洋增添了绚丽多彩的景观和无限的生命活力。
鱼龙化石主要发现在欧洲的英国、德国、瑞士、意大利以及北美等地,亚洲的印度也有发现。中国也发现了三叠纪的鱼龙,它们是龟山巢湖鱼龙、茅台混鱼龙、西藏喜马拉雅鱼龙。
龟山巢湖鱼龙是一种小型鱼龙,活着时也只有半米左右长。它的头是三角形的,有尖的嘴,有一对大而圆的眼睛。嘴内有许多异型牙齿,前面的牙齿小而尖,略微向后弯,后面的牙齿呈丘形,好像钮扣。脊椎骨的椎体较长,两端多少有些凹,已接近双平型。后肢小于前肢,前肢的指骨还保留着原始的四足类动物的指式,后肢趾都已变成鳍状的鳍脚。这种鱼龙发现于安徽巢县龟山,时代为三叠纪早期。这是迄今中国发现时代最早的鱼龙类化石。此后,在巢县又发现过一个完整的鱼龙,被定名为巢县陈龙。
茅台混鱼龙生存于三叠纪中期,是比较原始的鱼龙,在形态上还保留着许多原始的特征。与典型的鱼龙相比,它的头骨比较短,颞颥孔很小,脊椎骨椎体两端深凹,肱骨短而宽。可惜这具标本只保存了部分脊椎骨和肩带。这种鱼龙发现于贵州茅台。
今日的喜马拉雅山白雪皑皑,异峰突起,山麓地带则森林茂密,郁郁葱葱。但在1.8亿年前,那里却是波涛汹涌、一望无际的海洋,与欧洲的古地中海相通,名为古喜马拉雅海。喜马拉雅山是后来才隆起的。在古喜马拉雅海中,生活着巨大的喜马拉雅鱼龙。这种鱼龙的外貌与今天的海豚和鲨鱼很相似。它体长十米多,嘴内有粗壮似扁锥的牙齿。整个头骨呈三角形,眼睛又大又圆。脊椎骨的椎体像一只碟子,两边微凹,整个脊椎骨就像拴在绳索上的一串碟子。它的四肢骨扁平,肩胛骨长,这都有利于游泳。纺锤状的躯体,桨状的四肢和强壮的尾巴,使它成为古喜马拉雅海中无可匹敌的快速游泳家。这种鱼龙发现于西藏的聂拉木县的土隆与定日两地,时代为三叠纪晚期。
鱼龙怎样解决生殖问题
绝大多数爬行动物是卵生的,把卵产在沙子里或窝内,但鱼龙不能到陆地上产卵,也不把卵产在水里,而是像鲸和海豚一样,卵在体内孵化,直接在水里产下小鱼龙。在德国的霍耳茨马登附近分布着黑色的沥青质页岩,在那里不仅发现了300多条鱼龙的骨骼,而且找到了可用于准确地再现鱼龙外貌的皮肤化石。更重要的是,从发现的雌鱼龙体腔内找到了小鱼龙的骨骼。这样的化石标本共有20具左右。有人认为这可能是鱼龙同类相残的结果,但更多的人认为它们是母子关系。经过长期的争论,现在普遍的看法是,所有在成年雌鱼体腔内找到的小鱼龙的骨骼,除去胃腔中的以外,都是尚未出世,或即将问世的小鱼龙。有一种叫做四裂狭鳍龙的鱼龙,发现时体腔骨就有四条小鱼龙,其中有三条小鱼龙仍在体内,第四条刚要出世,头部还留在母体内。大自然的石化作用就像照相机一样,惟妙惟肖地把鱼龙的生殖情况记录了下来。通过对这些标本的研究,人们相信:小鱼龙的尾巴首先渐渐地由母亲生殖腔内伸出,但整个身体并不马上出来,直到小鱼龙已经熟悉使用尾鳍和鳍脚为止。整个过程可能要持续好几个星期。快出生的小鱼龙个体是比较大的。一条3米长的雌鱼龙,它的子女在临近出世前长约0.5米。上述鱼龙“母子”化石和另外一些不同年龄的成年个体化石还告诉我们:鱼龙在生长过程中,头的大小变化要比身体的变化小。小鱼龙还在母体内时,头长平均为体长的1/2,初生时头长约为体长的1/3,成年个体头长为体长的1/4,老年个体的头长仅为体长的1/6。这个鱼龙“公墓”中的“母子”化石,为探讨鱼龙类的生殖情况提供了可靠的证据,证明鱼龙类是胎生的。
鱼龙类所有的成员也与恐龙一样,突然在白垩纪晚期从地球上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