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希望有功劳,希望被赞扬,希望有好名声,这本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好大喜功,终会遭人嫉妒,另外一旦功高盖主,那将是很危险的。在职场和团队中,这一点一定要引起重视,否则只会自讨苦吃,将自己逼向绝路。
人生本来就是一个受苦受难的历程,这个观点不知道有没有赞同,但如果要想在职场和团队中谋求发展,就必须坚持“稳步前进,谦虚谨慎,宠辱不惊”的原则,这一点我想是毋庸置疑的。因为但凡成大事者,都必须具备“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这样一种沉着。
《菜根谭》中有言:完名美节不宜独任,分些与人,可以远害全身;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归己,可以韬光养德。其大意是:完美的名节,不应该独自拥有,分些给别人,才可以避免祸害;不好听的名声,不要都推给别人,自己也承担一些,才能隐藏锋芒,修养品德。
活用到职场中,就是不要感叹上司、同事或是下属的度量狭小;有些时候,造成尴尬局面的根源其实就是你自己。所以千万要记住,在享受荣耀和功劳的同时,不要忽略了同事、队友的感受。其实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都为团队贡献了一份不可或缺的力量,所以团队取得的成功也都有他们的一份,就算你是决策者、出力最大者,也不能独享这份功劳。倘若你仍然傻乎乎地独自抱着功劳不放,其他成员和同时当然不会为你如此自私的做法,而感到舒服和庆幸,这个时候你就危险了。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有言:“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解读这句话的本意,其实大可以这样理解,那就是:狡猾的兔子被猎狗捕杀了,猎狗就要被煮了;翱翔高空的飞鸟被打尽了,那张打飞鸟的长弓就要好好收藏起来了;敌国被攻打得支离破碎了,为攻击敌国出谋划策的谋士就要命丧黄泉了。这句至理名言,细细品味,令人感慨万千。这其间隐藏了一个真理,那就是要学会明哲保身,一旦将功劳抢尽了,你的利用价值也就丧失了。换句话说,不管你立下多大的汗马功劳,如果不懂得收敛,终会作茧自缚,自己把自己送上绝路。
回首历史,想想历朝历代的那些掌权者们,哪个不是只能共患难,而不可共享乐呢?但一个可悲的事实是,又有几位贤臣良将,真正能洞彻这其中的道理?耳闻目儒,从史书上,从小说中,从资料里,从影视剧去看,那些曾经为掌权者立下汗马功劳的贤臣良将,又有几个能幸免于丧命黄泉、身首异处的悲催命运?
鉴于此,一种感慨油然而生,那就是:无论曾为集体,或是团队的成果立下多大的功劳;也不论出了多少的力、有多么炫耀的战绩;万万不可将功劳全全揽在自己身上,光环更不要遮盖了领导者。做到功成而不居,才是真正的明哲保身之道,也才能得以全身而退;否则,难免会遭人嫉妒与陷害,最终糊里糊涂被“干掉”。
历史上,那种因为不懂得自敛,总是好大喜功、居功自傲,而最终将自己送上绝路的将领数不甚数。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并未战死在拼杀的战场,而是断魂于掌权者的刀下。说来令人惋惜,同时也发人深省;这其中,西汉开国功臣韩信便是其中之一。
提起韩信,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为刘邦建立西汉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立下汗马功劳。然而,他的结局却是悲惨至极。原因就在于,他没有稳住心气,受宠的光环,完全遮住了他智慧的双眼,导致功高盖主,最终连死都不知道为何,悲哉!
韩信自幼家贫,但其人聪颖好学,尤其喜欢军事哲学。一开始追随项梁、项羽二人,曾担任郎中一职。曾多次为项羽献计献谋,但却屡屡得不到重用。于是,自认为英雄无用武之地,便告别了项羽,投奔汉中刘邦,后被刘邦谋士萧何,举荐为先锋大将。
汉楚相争时期,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出奇制胜、攻其不备,只用了一天时间便攻下了关中。
西汉四年,韩信被拜为相国,率兵攻打齐国。只用了半天时间就攻下了临淄,不仅如此,韩信得知楚国派出大将龙且,率领二十万楚军火速赶来救援齐国。手下先锋请示韩信说,我们很快就会腹背受敌,该怎么办呢?韩信身披战甲,取来兵器大步走出军帐对众位将士说道:“龙且何许人也,取他首级来,再攻城不迟。”
将士受到鼓舞,全都齐声呐喊:“韩相国英明!”
韩信对自己的自信当然是源于其人高超的本领,诚如韩信所说,龙且的二十万援军只到潍水,就被韩信率兵全歼。齐国见状,军心涣散,心想韩信如此勇猛,城池被攻破那时迟早的事,都无心再战。果不其然,韩信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就将齐国灭了。于是,刘邦遣张良前往齐国,当时就将韩信封为齐王。之后,韩信更是将自己的军事才能发挥到了极致,快速平定了魏国,又背水一战击败代、赵。一年之后,他又率兵北上,降服了燕国。次年十月,刘邦又命韩信会师垓下,围歼楚军。韩信一路乘胜追击,打得项羽“四面楚歌”,最终迫使项羽乌江自刎。
在韩信的鼎力协助下,刘邦很快平定了中原,为之后建立了汉朝奠定了基础。西汉建立之后,刘邦史称汉高祖,韩信为齐王。后来有人红眼韩信如此高的功绩,边设计诬陷韩信,说他要举兵造反,刘邦误信了谗言,将韩信降职为淮阴候。这还没完,后有人再次诬陷韩信与自己同谋,打算起兵长安灭了刘邦。这次直接导致了,韩信被吕后设计,最终不明不白地死在了未央官。
韩信直到死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得罪”了谁,实在是悲哉!事实上,他没有“得罪”任何人,而是他犯了一个自己看不到的错误,那就是居功。要说功劳韩信受不起吗?绝对受得起!可受得起和能不能受是两码事,这一点韩信没有看到,事实上很多古人今人都没有看到。
古语有云:“懔乎苦朽索之驭六马,栗栗危惧,若将殒于深渊。”这就是在告诫人们千万不要居功自傲,而要学会宠辱不惊。功成名就时,一定要沉得住气、稳得住心;能够适将功劳、荣耀适当地分给一些人,甚至为了明哲保身,功成身退也不失为良策。这一点,三国时期的荀攸便做得很好。
荀攸是三国时期,曹操手下一个智慧超群、谋略过人的谋士。他辅佐曹操长达二十余年。其间讨袁绍、擒吕布、定乌桓,他都为曹操出谋划策,更为曹操处理军中上下大小事务,以及左右将领之间的复杂关系。一直延续到曹操统一了北方,曹操手下诸多谋士都死于非命,而惟独荀攸独善其身,始终处于稳定地位。究其缘由,就在于他能够稳住心、沉住气,不管在任何情况下,他都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地位和价值,从不居功,更谈不上自傲。
在曹操讨伐袁绍,谋取冀州时,荀攸前后一共给曹操出了多达十二种策略,每种策略都有独到过人之处,这使得曹操顺利地击垮了袁绍,夺取了冀州。事后,一个同乡找到他,并不解地问道:“你究竟运用了什么策略,使得袁绍拱手将冀州让给了曹操?”“我什么都没做啊!你误解了吧。”荀攸的回答出乎同乡的意料。
不仅如此,不管自己怎样帮助曹操管理军务,出谋划策,他从来都是闭口不提自己的卓著功勋。也正是他这种宠辱不惊的淡定心态,使他深受曹操信任二十余年。
曹操曾对荀攸作出过精辟的总结:“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通过也。”意思是说,荀攸的智慧超乎常人,他对内对外,表现得迥然不同。对内,他连出妙策;对外,他奋勇当先,不屈不挠。但却从不邀功,不争权位,表现的谦虚谨慎,宠辱不惊,甚至还掩盖他的功绩。
荀攸和韩信,两者稍作对比就可以发现:居功只会招来不必要的祸端,而惟有宠辱不惊才能独善其身。换句话说,无论做任何事,一定要沉住气、稳住心,当取得成绩的时候,适时地隐退,将功劳留给领导者,这是一种功成身退的处世智慧。绝不能居功自傲、独霸荣誉,要知道功高盖主,只会招致别人的怨恨,甚至惹来不可预知的祸端。
那么,是否远离权力之争,就可以高枕无忧,没有危险了呢?可以肯定的是,即便是在日常工作中、团队中,居功同样是一件危险的事。原因就在于,我们不能肯定自己是不是正处在一个妒贤嫉能的工作团队之中,也无法判断身边的同事或是领导是否就是豁达开明之人。
因此,团队中、职场上更应该学会功成身退,学会在取得成绩的时候,说上一句:“这件事是大家的功劳,不是我一个人的。”这才是明智的做法,也是聪明人的决断。
换个角度来看,居功对自己也实在没什么好处,除了会导致自己与同事之间、领导之间的人际关系紧张外,还会使自己因此而丧失理智的判断。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但凡是“居功”的人,一般都很难再有什么大的作为,因为他们已经被那个光环蒙蔽了。总是停留在过去的成功和荣耀之中,对他人意见,或是建议往往都会持抵触态度;很难像过去一样,站在相应对等的位置上,去进行资讯交流与沟通。所以说,“居功”实在是一件愚蠢至极的事情。
另外,“居功”者身边,由于其“功成名就”,往往就很容易出现一些“抬轿子”的人,他们当中有些人,可能只是出自对“居功”者的佩服和尊敬;但并不能排除一些别有用心的“危险人物”。所谓:上房抽梯,让你爬得高摔得重。讲的就是这么个道理。
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正确对待那些已经取得的“功”,不仅仅是一个修养问题,更是一个关乎到自我生存和发展的大问题;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它甚至是一个,关乎生死抉择的重大问题。常言道:“该夹着尾巴做人,就夹着尾巴做人。”在许多时候,这句话是不无道理的。
要知道,团队发展的黄金原则,就是要与团队中的成员相互合作,有福同享有难共当。当你在团队中小有成就的时候,这当然是值得庆幸的。但是也必须明白,如果这一成绩的取得,并不是你一个人的二是集体一起努力得来的,那你就要注意了,千万不能将其独占,否则将会重蹈韩信的覆辙,其他的团队成员可能会嫉妒你,甚至在你背后“捅一刀子”。
所以,当取得成绩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和其他成员一起分享。正确对待功劳的方法是:与团队成员分享、感谢团队成员、谦虚谨慎。另外,也不要担心这样就会将自己的功绩掩盖,上司往往对这种事情一清二楚,不但不会“遗忘”你,反而会为你“加分”。
相对的,如果团队成员取得了功劳,一样也要学会去做“人情”,不可小肚鸡肠,甚至心生嫉妒背后诋毁人家。这样不仅显得自己大度,同时上司或是领导也会认为,你很懂得搞好人际关系,而给你更高的评价。当然,做“人情”的手法必须要干净利落,不可矫揉造作。所谓:放长线、钓大鱼。将目光放远,这才是上策,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