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来的时候,是那个叔叔在轻轻地摇我,他喊我起床,说就要到北京了。他的眼神清澈,如窗外刚射进来的晨光一般明亮。那一瞬,我在他身上闻到了父亲的味道。
下车的时候,他陪我在站台上等候接我的姑姑,那个让我感到恐惧的戴眼镜的男人从我们面前走过,我甚至没有胆量再看一眼。我指着远远走来的姑姑笑了,他也笑了,然后说再见。
我很认真地打了一个手语,说谢谢。他竟然也回了一个手语给我,我看懂了,他在说:“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感觉,不要沉默。”
那一夜的事情我从来没有对父母讲过。也许他们一直以为那一夜我根本不可能遭遇什么危险。大人对于危险的感知不一定比小孩子灵敏,只是小孩子不懂得怎样保护自己。
那个打手语的叔叔,我始终记不清他的样子,可戴眼镜男人像狼一样的目光却深深刻在我的记忆里。两个陌生的人,给了我对于社会的第一个辩证的认识。
只一夜时间,我好像从一个无声的沉默世界跃到了另一个有声的广阔空间。从此,在人群里,我慢慢学会了去表达自己,表达我对别人的赞同也表达我对别人的反对,表达我的喜欢也表达我的厌恶。在所有有可能变成危险的威胁面前,我不再沉默,我学会用我声带中最原始的暗哑声腺来保护自己。
而这个有声的世界,是一个陌生人用一句无声的手语教给我的。
对我的爱,母亲是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对母亲的爱,我则是一条喧嚣浮躁的小溪,永远永远只能是她的支流。
有那样一个下午
●乔叶
不知为什么,这些天来,我常常想起那样一个下午。
那是一个夏日的午后,母亲要去给玉米喷药,喊我去,我不情愿地说:“我又不会喷药,让我去干什么?再说我还要看书呢!”
“不是让你喷药。因为喷壶太沉,我背不上肩,让你去帮我往肩上送送喷壶。”母亲小心地说,“你可以带书去,坐在井边的树荫下看书。”
我满脸不高兴,又实在想不出搪塞的理由,只好去了。
没有一丝风,天热得正狠,玉米长得还不及膝,一脚便可以踩折一棵,所以走在田间需要分外地小心。我帮母亲背上喷壶之后,便坐在树荫下,毫无意识地看着她缓缓地在玉米的隙地间移动。
喷药是玉米生长期间必需的一道劳动工序,就是用定量的药兑上定量的水装在喷壶里,然后左手操作压杆,右手挥动喷嘴,均匀而细致地为每一棵玉米镀上一层“保护衣”。喷壶灌满至少要有三四十斤重,每次回来,母亲的背都湿得透透的,不知是汗水还是药水。
“下次不要背这么多了!”我说。
“傻丫头,好不容易来回跑一趟,太少了不值得。”母亲说。
“我也试试吧。”我的语气明显缺乏诚意——我实在畏惧喷壶这种充满了怪味的重物,可是我已经18岁了,目睹母亲的劳累而无动于衷,我又感到愧疚。
“不用了。你不会。再说我已经沾了手,就别染上你了。”母亲说,“你看你的书吧。”
我在心底暗暗长吁了一口气,居然觉得如释重负。
最后一壶药喷完的时候,已经夕阳西下了。
“怎么样?热不热?”母亲边洗手边问。
“还好。就是井边的蚊子太多。”我很随意地说。
“咬出疙瘩了吗?回家赶紧用清凉油抹抹。”母亲说。
我们就这样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闲话回了家。回家后的情形我已经记得不太清楚了,只知道母亲吃过饭后就躺在了竹椅上,一睡一整夜,而我“搂”着电视机一直看到“再见”。
一晃多年过去了,母亲患脑溢血去世也已多年。冥冥之中,我一直清晰地记着这件我们母女生活中最平凡最微不足道的小事。
其实,这不是一件小事。
大千世界,父母对儿女的溺爱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富贵人家让儿女一掷千金,小康门户让儿女精吃细咽,而我的母亲,一个拙辞讷言的农妇,一位年过半百的人母,对我最常见的溺爱就是那个盛夏午后田边井旁的清凉绿荫。
18岁的我,身体懒惰,心灵肤浅,矫情地谦让之后便是坦然地享受。然而,即便是矫情地谦让,也让母亲感到满足,而我坦然地享受,更使她觉得安慰。
天底下还有哪一种爱,和母亲的爱是一样的呢?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一向喜好咬文嚼字的我,曾经在多种场合对这首歌里“享不了”三个字的用法提出质疑,认为用得实在不规范,意思也实在表达得不到位。
“怎么不到位?享不了就是享受不完的意思嘛!”一次,一位朋友对我反驳道。
我蓦然怔住了,为自己的迂和愚感到无地自容。如此明白的话,我居然一直愚钝不解,就像那个下午,我坐在树下读一本早已忘记了名字的闲书,而母亲,却背着沉重的喷壶,一步一步缓缓地行走在玉米的缝隙中,竟然问我“热不热”!
我的眼泪涌了出来。我明白:对我的爱,母亲是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对母亲的爱,我则是一条喧嚣浮躁的小溪,永远永远只能是她的支流。
一个温柔的日光,一句由衷的话语,能使人忍受生活给他的许多磨难。
——高尔基
助人者,就是天使
●F·奥斯勒
纽约城的老报人协会定期聚餐,席间大家常常讲些往事助兴。这天,老报人威廉·比尔先生——这个协会的副主席——讲了一段自己的经历。
比尔10岁那年,妈妈死了;接着,爸爸也死了,留下7个孤儿——5个男孩2个女孩。一个穷亲戚收留了比尔,其他几个则进了孤儿院。
比尔靠卖报养活自己。那年月,报童有菜园里的蚂蚁那么多,瘦小个子的便不容易争到地盘。比尔常常挨揍,吃尽苦头。从炎热的夏日到冰封的隆冬,比尔在人行道上叫卖。比尔小小的年纪,已学会愤世嫉俗。
一个暮春的下午,一辆电车拐过街角停下,比尔迎上去准备通过车窗卖几份报。车正在起动的时候,一个胖男子站在车尾踏板上说:“卖报的,来两份!”
比尔迎上前去送上两份报。车开动了,那胖男人举起一角硬币只管哄笑。比尔追着说:“先生,给钱。”
“你跳上踏板,我给一角。”他哈哈笑着,把那个硬币在两个掌心里搓着。车子越来越快。
比尔把一袋报纸从腋下转到肩上,纵身一跃想跨上踏板,脚却一滑仰天摔倒。他正在爬起,后边一辆马车“吱”的一声擦着他停下。
车上一个拿着一束玫瑰花的妇人,眼里噙着泪花,冲着电车骂粗话:
“这该死的灭绝人性的东西,可恶!”然后又俯身对比尔说:“孩子,我都看见了。你在这儿等着,我就回来。”随即对马车夫说:“马克,追上去,宰了他!”
比尔爬起来,擦干眼泪,认出拿玫瑰花的妇人就是电影海报上画着的大明星梅欧文小姐。
十分钟后,马车转回来了,女明星招呼比尔上了车,对马车夫说:“马克,给他讲讲你都干了些什么。”
“我一把揪住那家伙,”马克咬牙说,“左右开弓把他两眼揍了个乌青,又往他太阳穴补了一拳。报钱也追回来了。”说着,把一枚硬币放在比尔的手中。
“孩子,你听我说,”梅欧文对比尔说,“你不要碰到这种坏蛋就把人都看坏了。世上坏蛋是不少,但大多数都是好人——像你,像我,我们都是好人,是不是?”
好多年后,比尔又一次品味马克痛快的描述时,猛然怀疑起来:只那么一会儿,能来得及追上那家伙,还痛痛快快地揍他一顿吗?
不错,马车甚至连电车的影子也没追着,它在前面街角拐个弯,掉过头,便又径直向孩子赶来,向一颗受了伤充满怨恨的心赶来。而马克那想像丰富的哄骗描述,倒也真不失为一剂安慰幼小心灵的良药,让小比尔觉得人间还有正义,还有爱。
比尔后来还经历过千辛万苦。他没有上过正规学校,仅凭自学当上了记者,又成了编辑,还赢得了新闻界的声誉。他的弟弟妹妹们后来也团聚了。比尔向他的报界同仁说:
“谢谢上帝,艰难困苦是好东西,我感激它。不过我更要感激梅欧文小姐,感激她那天的火气、她眼里的泪花和她手中的玫瑰,靠了这些,我才没有沉沦,没有一味地把世界连同自己恨死。”
位置给你留着呢。
位置给你留着呢
●王晓莉
郭子是我的大学同学,人很聪明,但并不是一个听话的学生。记得那时候,他对英语十分排斥,怎么也学不进去。自然他对英语课也就喜欢不起来,常常要迟到。但他每次只迟到几分钟,而且总装出一副气喘吁吁的样子,老师也就不太好批评他了。后来他得寸进尺,有时甚至学了嬉皮样,一手托着墨水瓶,一手夹书大摇大摆走进教室,派头比谁都大,全班同学常被他逗得哄堂大笑。老师往往要等两三分钟,才能有开始授课的那种气氛。
令我们奇怪的是,面对郭子这样的调皮捣蛋鬼,英语老师一次也没有发过火。他总是摸摸自己开始秃的头顶,眨着一双带笑意的眼睛,对站在教室门口的郭子说:“请进来。”他的语气就像约会中对一个晚到的朋友那样充满了宽容,没有一丝怒气或责备。
郭子就走进来,他总是坐到第一排第一个座位,因为那里离门口最近,出去进来都十分方便。久而久之,那里就成了郭子的“专座”,我们都不去坐它。
不久就听说英语要实行考级了。过不了关的人,连毕业证也拿不到。我们的英语课一下子多了很多外班来选修的同学。课堂上开始人满为患,稍微来晚的人,根本找不到位置,只好自带凳子听课。
有一天上课铃声响了,郭子又没来,一个外班女生走到了第一排第一个座位前,同时把她带的凳子放在一边。
我们都盯着郭子的“专座”,为它即将不“专”而担心,其实是等着看郭子到时候闹笑话。
这时英语老师突然对那个女生发话说:“这个位置有人的。你带了凳子,就请把位置让出来好吗?”
显然他是给郭子留的。这样的老师,似乎太懦弱可欺了。
课开始了,郭子在门口探头探脑起来,他见教室满满当当的,估计不会有他的位置了,就转过了身,准备离开。
英语老师早看见他,说:“郭子,位置给你留着呢。”
郭子愣了一下。第一次,他有点不好意思地走过来。
回来的路上,郭子这个有点玩世不恭的小子什么也没说。奇怪的是,从此以后,他上课再也没有迟到过。
“位置给你留着呢。”多年以后,我相信,是这句话起了作用。就像心理学家观察病人而后开出了最佳药方一样,我们的英语老师开出了一剂宽容与耐心的良方,在他的心上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最适当的位置。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用耐心与宽容对待学生,不失为一个良方。
多一分宽容、耐心和信任,你会发现回报给我们的东西是那么的令人欣慰。任何一种弥足珍贵的东西,都来自一个人的灵魂深处,是活在灵魂里的清泉,它可以挽救灵魂,让灵魂充满纯洁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