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教师传播知识的重要工具之一,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涌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课堂语言的重要性。
1.语言是争取人们灵魂的坚强战士
俄罗斯有这样一句名言:“语言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东西。”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特别注意以精炼、准确来要求自己的教学语言,这也是教师基本功的一个方面。对于教师来讲,运用优美的语言讲课,不仅可以展示个人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风度,也会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氛围。一个人的语言,不管是书面语还是口头语,甚至是体态语,能做到既书卷气,又不失激情,既端庄典雅又不失幽默俏皮,既贴近大众又脱俗,那么他就是具备了较高语言水平的人。
总之,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既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又能保证教学更加成功。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课堂与语言艺术是教师人格魅力的体现,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值得我们去研究。
案例精选
[描述]
学生迟到,低着头默默地站在教室门口。
老师:看看表都几点了,还来上学干嘛?还不如在家养着呢!
学生:老师,公共汽车半路坏了,我是跑着来上学的。
老师:公共汽车坏了?别人坐的车怎么不坏,单单你坐的坏?我看你还是跑着回家吧!
(同样一件事情,再看第二个老师的处理方法)
老师(看到学生气喘吁吁地走进教室):看你满头大汗,出了什么事?
学生:半路上公共汽车坏了,没办法,我是跑着来的。
老师:为了学习、为了班级荣誉,你能跑着来上学,这种精神非常好。希望你在各方面都像这样严格要求自己。
[点评]
同一件事,不同的处理方法,会得到不同的教育效果。第一位老师,站在学生的对立面,对学生讽刺挖苦,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打击,心里已经和老师对立起来。把缺点作为缺点直接指出来,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阻碍学生的成长。第二位老师,有一颗爱护学生的心,站在学生的立场,说出的话让学生感到温暖。这样的做法并不代表教师对学生所犯的错误进行袒护、放纵,而是把尊重、信任、理解留给学生,让学生从迟到的尴尬中走出来,恢复师生之间的正常交流,还学生一份尊重、信任和理解。
在课堂上我们还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请学生回答问题时,学生没有认真思考就站起来回答,说了一大堆,却没说到点子上。这样的回答当然是令人不满意的,这时老师该怎么办呢?如果这时教师简单地说:“你说得不对。”甚至数落学生几句或者当众批评,这无疑是给学生当头一棒,不仅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打击了自信心,还严重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如果能注意到自己语言及评价的细节,换成另一种说法:“你很勇敢,能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可是还不够具体,谁来帮帮他呢?”同样一个问题,老师不同的语气,不同的评价方式,结果会很不同。可见,说话方式有多么重要。
那么教师教学活动中的教学语言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1)教师语言要有深度
教师的语言始终要围绕着知识信息而展开,不能只是搞活气氛。上课之前,教师应首先明确这节课的主要目的,课堂上教师所讲的话一定要始终围绕相应的知识来展开,不能简单为创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气氛而一味地讲和教学无关的内容。这样,表面上,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实际上却什么也学不到,这样的教学是没有质量的。
(2)教学语言要有启发性
在教学时,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富有启发性,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能由此及彼。也就是说,教学语言应追求张力或弹性美。
案例精选
[描述]
在学习《孔乙己》时,学生们不易体会到蕴藏在笑声后面的悲剧含义,有位教师便用启发性的语言提出问题:“孔乙己叫什么名字?”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叫孔乙己。”继而一想:不对呀!这三个字是从描红纸“上大人孔乙己”上挪用的绰号,那么,他的真名字到底叫啥?不知道,大家不知道,连孔乙己本人也可能不知道。学生于是理解到一个人一生中连自己的名字都被剥夺掉了,这反映出他的命运悲惨到了什么地步,从而领悟了其中的悲剧含义,并举一反三地对全文情节去作由表及里的分析。
(3)语言要有艺术性
如果只是一味地围绕课文内容去讲课的话,那么学生需要有很强的意志力才能认真去听。所以教师要将那些抽象的、深奥的知识转变为通俗易懂,比较好理解的知识。
教师语言要具备艺术性,需要教师随机应变,面对不同情景,针对学生的不同特征和个别差异,运用不同的语言形式:直观或抽象,委婉或直率等。
著名特级教师吕志范谈过这方面的体会。他根据学生年级、岁数不同选用不同的语言。在高年级的课文中较多使用限制词,教师运用表达比较周密的长句,选用一定数量的议论性词语,从某一个角度组织语言,就能使学生理解。初中一年级教师的用语则须简短明快,较少使用限制词,而更多地使用描述性语言,并往往需要从几个角度组织语言,使学生理解一个问题。
当然,教学语言受教学内容的制约,不同的教学内容要用不同的语言去表达:描写的、说明的等。一般说来,叙述需细致入微、栩栩如生;评论要条分缕析、鞭辟入里;说明则不蔓不枝、条理清晰。遇悲凉处当沉寂,遇激昂处当迅急。
(4)语言要有激励性
激励性的语言是一种手段,是创造良好课堂教学气氛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能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激励因素,能给学生温暖、振奋的感受和力量,从而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享受成功的快乐,并更加渴望获得老师的再次肯定,从而加倍努力。教师们可以用“谁会做得更好”等激励性语言去提问或回答。
有人曾说:“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教师们一定要全面掌握好教学语言,从而获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2.加入新鲜元素,让语言一鸣惊人
语言是教师传播知识的重要工具之一,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涌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课堂语言的重要性。
那么,教师如何让自己的教学语言一鸣惊人,让学生听到就不忘记呢?
(1)新旧语言混搭
语言是变化的。随着时代的进步,新名词、新概念、新句式不断涌现。它们的身上浓缩着一个时代的某些特征,也积淀着特定时期人类文明的成果,因而是教师不可忽视的知识宝库。这就要求教师在注重自身语言的科学性、逻辑性和条理性的同时,还要讲求语言的鲜活性和新颖性,使自己的语言生动活泼而富有时代感,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精选
[描述]
某位教师在讲授《水调歌头》时,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做了如下解释:“同学们,苏东坡远离家乡,在中秋佳节怀念亲人,他对亲人的爱都溶入了这美丽的月光中。正像我们那首歌里所唱的:‘我的爱也真,我的情也深,月亮代表我的心。’只是他的爱是对亲人的爱,他的情是手足之情,他托月亮捎去的是对亲人的深深祝福。”
[点评]
这段对话情感真挚、感情流畅,教师巧借现代流行歌曲的歌词来阐述诗的意境,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获得知识。
丰富多彩的生活是教师语言取之不尽的源泉,只要教师是一个有心人,善于积累,他的教学语言就会日新月异,丰富多彩。如果有了这种基础,即使是最传统的知识在她的口中也能花样翻新。
(2)词语搭配不按常规出牌
一般来说,我们说话都要符合语法常规,词语间的搭配不能随意偏离语言的习惯和规范。但是有时为了表达特殊的情感和经验,也可以突破常规语言,将词语进行奇异的搭配,从而创造出新的语句来。
案例精选
[描述]
人们说“死箱子”,意在把箱子人格化。它可以出现在特定的诅咒语言里。再如,“葡萄滴着汗水”,可用在童话里。这些,有人称之为“非普通意义的表达”,它们和常规搭配一起构成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在现代汉语里,这种超常规而又合乎情理的搭配,在锤炼动词方面,常有生花妙笔、创新立异的效果。
莱辛在《拉奥孔》中说:“魅惑力就是在‘流动’之中……‘流动’一般地能够较为容易地回忆‘动作’,超过单纯的形式或色彩,所以魅惑力较之‘美’在同等的比例中对我们的作用更要强烈些。”流动的美才能引起读者心里上的共鸣,流动的形象性和鲜明性才是打开读者感情闸门的钥匙,魅惑力便由此产生了。
[点评]
在教师的口语中,这种词语的异配用法并不少见。它是使教师口语艺术化的一种重要手段。
案例精选
[描述]
一位教师在讲解《荔枝蜜》一课时,说:“蜜蜂是在酿蜜,也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看,这个酿造说得多么到位。我们酿造着生活,蜜蜂呢?也酿造着属于自己的生活。”
[点评]
“酿造”是“利用发酵作用制造”。按常规搭配,它只能和“蜂蜜、酒、醋、酱油”等搭配,不能和“生活”搭配,而这里为什么能用这样的超常搭配,而不选择“建设生活”这个读者可以直接接受的组合搭配呢?这就要和外部语境联系起来理解。为此,我们需要具有这样的常识:蜂蜜和美好生活、酿蜜和建设美好生活有两个共同点:A.蜜甜,美好生活也甜,都令人舒心。B.蜂蜜与美好生活都是长期辛劳创造积累的成果。
在具体的言语活动中,词语的常配和异配经常结合运用。
案例精选
[描述]
一位老师讲磁极时这样说到:“磁石具有双面的性格,既温柔又冷酷。它对于自己喜欢的朋友,常开怀抱欢迎,而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人,则会加以排斥。我们不该学习磁石的这种性格,我们应该学会求同存异。同学们,让我们来看看磁石的这种不良性格会对它造成怎样的伤害。”
[点评]
在这段话中,教师的语言十分有特色。“双面性格”、“温柔冷酷”、“喜欢”、“欢迎”等词语是超常搭配,属词语的异配用法,这位老师赋予“磁石”以人的思想感情,把它人格化了。其次,还运用了多种常配手段,如“温柔”和“冷酷”,“喜欢”和“欢迎”、“不良性格”等,都使整段话语富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3)句式可常变常新
一般来说,汉语句式有其规范性,不能随意改变,但也不是完全不可改变。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时为了表达需要,也可以突破语言常规,进行创造性的运用。
断续句
教师讲话时,学生通常会和教师共同完成。
比如教师上课时提到一句诗:“但愿人长久——”教师停顿下来。
“千里共婵娟”学生答到。
教师实际上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句诗。
运用断续句还能起到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作用,老师的话说到一半停下来,让学生参与表达,这样能促使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课,牢牢把握老师的思路,强化师生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同时也可以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案例精选
[描述]
某位老师对《石钟山记》一文的讲解时的情景:
老师:科学和探险是一对孪生兄弟。探险首先需要勇气,只有不怕艰苦,身入险境去调查,才能获得最真实的东西。苏东坡这样做了,他获得了对石钟山命名的较科学的认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
学生:是告诫世人,追求真理要去掉一个“怕”字,要勇敢地去探险,去求实,千万不要像李渤那样浅尝辄止。
[点评]
老师以一个断续句提示学生,让学生集中注意,作了一番思考后上说出结论。这样既强化了理解,又活跃了气氛。
插叙句
这是指在叙述过程中由于表意的特定需要,在一个完整的句子中间插进一个句子。
案例精选
[描述]
一位老师在讲读《动物的远游》时说:人呢?一个人,游完一百公尺,如果是在一分钟以内的——我们班级有没有这样高速度的?有的话,可以参加国际比赛。
[点评]
这里插叙句的运用,由一般的泛说引到班级的同学,旨在引起同学的注意,增加他们的听课兴趣。
倒装句
这是指为了达到特定的修辞目的而故意颠倒句子成分或分句次序的句子。汉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语序是重要的语法手段。
案例精选
[描述]
《春》一课中有这样的句子:“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这一句也可说成“春天像花枝招展的小姑娘,笑着,走着。”这是常式表达,语句显得平淡。把“花枝招展的”这一定语后置,作变异的表达,起了强化作用。更加突出了春姑娘的活泼形象,而且读来语气舒缓,变化有致。
(4)运用比喻
在日常交际中,比喻可以使很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抽象的问题变得具体,枯燥乏味的问题变得生动有趣。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多用、善用比喻,以使自己的语言锦上添花,并由此而创造了许多成功的实例。
案例精选
[描述]
某教师在讲中国为什么要加入WTO时,曾借用这样一个比喻:“这好像一个大个子和一个小个子发生矛盾,通常大个子最喜欢把小个子拉到阴暗的角落里单挑以图把对方狠揍一顿;小个子则希望把冲突引入人多的地方,以便有人来主持公道。”中国积极加入WTO,就是使用世贸组织的多边争端机制来解决问题。这样的比喻既巧妙又精当,既诙谐幽默又说服力强,将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3.以幽默语言创造课堂好气氛
语言如果诙谐有趣,意味深长,就能引起人的思考,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并促进人的情感向积极的方向转化。
英国《泰晤士报》的总编辑西蒙·福格曾在寻找职业方面创造过神话,被传为美谈。那是刚从伯明翰大学毕业的第二天,他走进《泰晤士报》总经理办公室,问:“你们需要编辑吗?”“不需要!”“记者呢?”“也不需要。”“那么排字工、校对员呢?”“不,都不,我们现在什么空缺也没有。”“那么你们一定需要这个了。”说着福格从包里掏出一块精致的牌子,上面写道:“本报暂不聘人。”结果他被破格留下来,在报社干宣传工作。后来,他升至总编辑的位置。
幽默更是教师的智慧、学识、机智和灵感在语言方面运用的结晶。幽默风趣的语言能缓和紧张气氛,缓解对立情绪,创造一种使师生双方心里舒畅的教学环境。俄国文学家契诃夫有这样一句名言:“倘使一个人不懂得什么叫幽默,那他就不会有大的出息,纵然具备天然的禀赋,也算不上真正的聪明。”
幽默的教师,不但会带给学生快乐,更会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因此,学生十分欢迎具有幽默感的教师。中国、日本和美国的专家在对三国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发现中国有71%、日本有54%、美国有96%的大学生喜欢具有幽默感的教授。
(1)幽默的作用
使学生在领悟幽默形式的契机时,得到正确的知识认知,并且活跃气氛。
案例精选
[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