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比较式结课
比较法是教师对教学内容采用辨析、比较、讨论等方式结束课堂教学的方法,意在引导学生将新学概念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类似概念或对立概念进行分析、比较,既找出它们各自的本质特征,又明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异同点,使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更加准确、深刻,记忆更加牢固、清晰。
案例精选
[描述]
某位语文老师在教《雨》这篇课文时,在落实本课基本要求后,结束时引导学生将本课与之前学过的《雷雨》进行比较、思考和讨论。
老师:学习了《雨》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下雨前前后后的景色变化。在上学期,我们也学习了一篇内容和本课相仿的课文,大家回忆一下是哪篇课文?主篇课文与本文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学生:上学期学过的课是《雷雨》。这篇课文相同的地方都是写雨前、雨中和雨后的景色。不同的是《雷雨》一文重点写的是雷雨之前有雷声。
老师:这位同学讲得比较好。谁还有什么补充或其他方面的理解?
学生:相同点是都写了下雨之前刮起了大风,天气也很闷热,这是夏季下雨之前的主要天气变化特征。《雷雨》一文还写了下雨之前雷声很大,当雨越下越小的时候,雷声也渐渐地小了。
老师:这两位同学回答得很正确。今天学习了《雨》这篇课文,再和上学期学的《雷雨》一文相对照,我们就更加明确了下雨前后的天气变化情况了。
(3)梳理内容式
这种方式是指讲课结束前,把当堂所讲内容作一番梳理,把重点、难点再突出强调一下,把知识结构与脉络理清。例如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时通过谈话法让学生作小结:我们这节课学了哪些知识?哪些是最重要、最关键的?还有哪些疑难问题需要提出来?……这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4)首尾呼应式
这是指课堂结束时呼应开头提出的问题,以便给学生一个清晰、明确的答案。如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时可设问学生:桃花、杏花、芍药花等为什么是红色?讲完课文后可以回应一下这个问题,使学生有一个前后照应、结构完整的感觉。
(5)回应法
回应法是指教学结束与起始相呼应,使整个教学过程前后照应的方法。回应的内容包括开头设置的悬念、问题、困难、假设等,是悬念则释消,是问题则解决,是困难则克服,是假设则证实或证伪。回应法使教学表现出更强的逻辑性,让学生豁然开朗、茅塞顿开,同时还使学生产生一种“思路遥遥、惊回起点”的喜悦感,有助于增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案例精选
[描述]
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有的老师在课题引入时采用“提出问题,巧布悬念”的方法,先出示小黑板:“弟弟解一元二次方程2x2-15x-100=0,得出两个根为20和5。姐姐走过来,刚看了一眼就说:“你做错了。”“姐姐是怎样看出来的?”有的学生脱口而出:“验根。”
老师强调:由题意可知,姐姐是在一瞬间作出判断的,不可能是利用代入原方程验根的方法。(学生点头)
当老师讲完“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后,重新出示小黑板,让学生再次考虑课前提出的问题。学生恍然大悟,齐答:“是利用了韦达定理。”
(6)拓展延伸式结课
为了深化教学目标,就要在科学实验中把新旧知识、课内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在结束阶段采取拓展延伸式较为恰当,从而培养学生触类旁通、比较分析的学习习惯,提高定向理解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案例精选
[描述]
案例一:讲述《松鼠王国》一课:
老师:同学们,刚才大家的精彩介绍,真是可圈可点,值得称赞,可以看得出大家是用心来学习的。相信这样来学习,没有我们同学解决不了的难题。还记得刚上课的时候我们听到的那个童话吗?其实啊,松鼠王国里每天都演绎着各种各样的美丽童话,你想试着写一篇吗?那我们就利用课后时间,拿起我们手中的笔来写一写发生在松鼠王国里的童话。
案例二:讲述《圆明园的毁灭》一课:
老师:圆明园中不仅布局精巧,而且它的文物都是奇珍异宝,下节课我们继续来感受他的瑰丽和被毁灭的悲惨。这节课我们学会了收集和整理资料,这就是一种重要的途径和方法。希望有更多的同学加入到其中来。
案例三:讲述《詹天佑》一课:
老师:课文学到这里,你作为中国人有何感受?
学生:举手回答。
老师:如果你站到詹天佑的铜像前,你会说些什么呢?
学生(对解放军说):这就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对少先队员说)我们要向詹天佑学习克服困难的坚强决心和为国争光的美好品质。(对外宾自豪地说)看啊,这就是我国伟大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
[点评]
这种结课方式,重视了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大胆地创新能力。
(7)指明规律式
课堂上分层分步讲完知识后,结束时应综合归纳一下,指明知识的联系规律或解题规律。如有的教师讲完“组合图形面积计算”后,结束时给学生归纳了四步解题规律:
A.分解图形;B.分别求出;C.求和或差;D.验算并写答案。数学、物理、化学课等,可多采取这种方法。
(8)画龙点睛式
在讲完课堂内容的基础上,结课时用几句话点明课的精华所在,可以一语破的,使学生对关键问题豁然开朗。如讲解《药》,分析完全篇之后,末尾点明这篇课文为什么以“药”作为题目,这样有什么深刻含义,能较好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9)概括中心式
用简练的话语将这堂课的知识中心开阔出来,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把握知识。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和应用所学知识。如数理化教师也常给学生点明“今天我们这堂课讲的中心是……”这样学生可以明确一堂课的中心是什么,以便集中精力理解和记忆。
(10)提炼升华式
如果说概括中心式是就对所讲授的内容进行概括、总结,那么提炼升华式就是对讲授内容进行挖掘、提炼,以揭示其深刻的内涵。如有位政治教师讲“一国两制”,在讲完一国两制的提出、内容、意义之后,末尾又着重阐述“一国两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贡献。这样就使所讲内容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11)象征寓意式
讲课结束时揭示讲授内容的象征意义或其包含的深刻寓意,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如《雨中》一课,在讲述了放学的小学生及各色行人帮助一位姑娘捡翻落在地的苹果的故事后,末尾写道:那满满的一筐大苹果,又回到姑娘的货车上,闪着亮晶晶的光芒。显然,这“亮晶晶的光芒”别有一番象征意义——关心他人、助人为乐思想精神的高尚。讲授结束时给学生点明这一象征寓意,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12)激疑、答疑式
这是在新内容讲完后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和学生一起回答问题的结课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让学生提出一些不太明白的问题,然后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与解决问题。运用这种方法结课要求老师具有较高的教学调控能力,能引导学生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并能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作出贴切的回答。
案例精选
[描述]
全国特级教师于漪有一次上公开课,题目是“宇宙里有些什么”。讲完后让学生看书、提问题。一位学生站起来问:“课文里‘这些恒星系大约有一千万万颗以上的恒星’,这里的万万是多少?”话音刚落,全班学生都笑了。提问题的学生也觉得问题提得不合适,谁不知道“万万”是亿啊!于老师却笑着说:“这个问题不用回答,可能大家都知道了。可是我要问,既然‘万万’是亿,作者为什么不用一个‘亿’字,反而用两个字‘万万’呢?谁能解释?”教室里顿时静了下来。不一会儿,一个学生站起回答:“我也不懂,不过我想说说看。我觉得用‘万万’读着顺口。还有,好像‘万万’比‘亿’多。”于老师说:“讲得很好,别的同学还想说什么吗?”当于老师确信没有不同看法后说:“通过对‘万万’的讨论,我们了解到汉字重叠的作用,它不但读起来响亮,而且增强了表现力。”
(13)异峰突起式
在课堂教学结尾时有意制造一个小高潮,使其异峰突起,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案例精选
[描述]
讲授“质数”时,一位教师在课尾说: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现在我们根据已学知识也来做一道“哥德巴赫猜想”题。出示24=()+()=()+()=()+()请找出不同的三组质数,使它们的和分别是24。学生积极动脑,争着发言,结课前形成一个小高潮。
(14)激发感情式
课堂教学结束时,用饱满热情的话语激发学生的感情,使学生思想上受到启发鼓舞,进而变成探究学习新知识的动力。如学了《白杨礼赞》、《松树的风格》等课文,末尾可用一些简短而又充满激情的话激发和鼓励学生像白杨树、松树那样百折不挠、坚忍不拔,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15)省略中止式
案例精选
[描述]
把课堂教学的高潮放在结尾,在高潮处戛然而止,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如讲授《荔枝蜜》一课时,作者在文章末尾写道: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个小蜜蜂。教师讲到这里时可提问:作者为什么写“梦见自己变成了一个小蜜蜂”?其含义是什么?同学们课下可以考虑、讨论。然后戛然而止,课虽完而思未尽,这样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般来说,结课要求自然贴切,水到渠成;语言精练,紧扣中心;内外沟通,立疑开拓。
结束的方法还有很多,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采用何种方法,都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性质来决定。假如你自己都不知道这课的要点是什么、怎样归纳到一起、最后把学生引导到什么方向,那么你怎能把这一课教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