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本来是现代文明的产物,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印刷技术的突飞猛进,印刷业迅速成为了西方国家的一种新兴产业,并很快被世界各国所吸纳与采用。创办报纸便是印刷产业中较为普遍的形式,一页小报辑录了世界各地各种人文风俗习惯以及新近出现的逸闻趣事和战争风云,市民通过阅读此报,获得及时的信息消费和精神满足,报业人员也通过报刊的发行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这是一种成本不高而收效很快的现代产业。中国近代时期,报刊产业就出现了比较蓬勃的景象,仅就白话报纸而言,从1887年《申报》发行《民报》开始,在短短的十年之内,白话报纸就已经超过了一百种。最初的白话报还是以“宣传改良,开启民智”为基本指导思想的,因此走着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路子,到近代末期尤其是五四运动以后,随着报刊产业的独立和办报商业化情形的出现,各家报刊便开始在报纸的内容与形式上进行大胆的改进。增强报纸的文化含量和娱乐气息,用以招揽更多的读者,也就成为了各个报业人员不断筹划的目标和方向。文学副刊的出现,便是报纸改进所带来的一种结果,在社会新闻之外,专辟一块天地来发表短小的文学作品,消费者在浏览小报时,既可从大小新闻中获得社会信息,又能从文学作品中获得审美愉悦,花一份小钱就可以获得双重的享受,何乐而不为之呢?“副刊”的开辟,自然使报纸的消费群体不断扩充起来。同时,章回小说与“副刊”联手,更增强了报纸的吸引力。章回小说故事性强,每一回目自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情节,每一回目又留下若干悬念,为下一回目的展开作好铺垫,“要知后事如何”,买了这张报纸之外,你还得去买下一张。“副刊”版面的章回体连载方式,稳定了读者,开拓了市场,神奇地带动和促进了报纸业的不断发展。
当然,“副刊”与章回小说的两手相牵,还得益于报业人员对大众审美心理的准确把捉。中国古代章回小说从话本和演义衍化而来,而话本和演义在古代早就具有阔大的市场,鲁迅说:“宋之平话,元明之演义,自来盛行民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5页。这些盛行于民间的艺术形式显然积聚着民间的聪明才智,反映着大众的审美理想,这样,在此基础上经过文人改造而产生的章回体小说也就较为适合人们的欣赏口味,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也就是说,章回小说有着传统文化的精神烙印,是较受群众欢迎的一种传统的文学表现形式,在这种文体的周围,聚集着大量的读者群体。章回体小说与“副刊”文化之所以一拍即合,是因为这种文学形式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并蕴藏着传统文化的精神魅力。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它按照经济运作的客观规律来暗自进行着利益分配,但报刊的销量却是可以计算的,对于报刊产业来说,抓住了读者也就等于抓住了市场。既然人们爱看章回体小说,登载它就意味着捕获了读者的心,也就意味着报纸销量的不断攀升,如此美差有谁会不乐意为之呢?
也许许多新文学作家都未能弄明白,为什么五四运动极力抨击的“鸳鸯蝴蝶派”的旧式小说,在张恨水这里不仅没有被打倒,甚至比新文学更有市场,更受读者的青睐。在20世纪30年代张恨水的小说《啼笑因缘》极为畅销的时候,曾有读者就旧小说为什么仍然很有市场的问题就教于新文学作家夏征农先生。夏氏首先否认了这部小说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啼笑因缘》,就其社会的意义上说,就其艺术的评价上说,均是失败的,它只浮浅地摄取了一些片段的社会背景,丝毫不曾加以选择,加以精炼,而提示出那一特定社会生活的特征。”夏征农:《读〈啼笑因缘〉——答伍臣君》,《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魏绍昌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版,第64~65页。既然如此,那么这部小说凭什么来打动读者呢?夏征农解释说:“《啼笑因缘》所摄取的,虽然是些浮雕,但这样融合‘上下古今’千余年的不同的生活样式于一处,正是它能迎合一般游离市民的脾胃地方。《啼笑因缘》的读者,无疑的正是那些游离不定的市民以及一般有闲者。”“在大动乱的时代内,在从某一社会到另一社会的过期内,小有产市民层常是一方面追寻纸醉金迷的高级生活,另一方面却在毒恨当前万恶社会。在《啼笑因缘》内,对于这样群众心理,却恰巧投射了一副兴奋剂。”夏征农:《读〈啼笑因缘〉——答伍臣君》,《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魏绍昌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版,第65页。夏征农显然犯了价值和结论先定的逻辑错误,他不认可张恨水小说受群众欢迎的正常性与合理性,只是从读者品位低下和作品取悦读者的方面来解说《啼笑因缘》畅销的原因,没有从报刊业、章回体所蕴藏的有关传统与现代遇合的奥妙揭示出来,因而他的解释是不圆满的,甚至显得有些武断,并不能让人完全信服和接受。
两种文本:“红楼梦”体与“儒林外史”体
张恨水小说的题材丰富,品种繁多,涉及言情、武侠、探险、抗战、社会问题等等,在这诸多的文本形态中,尤以两种最为突出:一种是“红楼梦”体的社会言情小说,另一种是“儒林外史”体的社会讽喻小说。前者的代表作品是《金粉世家》,后者的代表作品是《八十一梦》,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这两部作品来把握张恨水小说的基本价值取向和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