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军是一支以农民为主体组建起来的革命军队,当时文化素质低,而且受封建文化思想影响很深,阻碍了部队的政治和军事水平的提高。1944年10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文教工作者会议上强调:“我们的工作首先是战争,其次是生产,其次是文化。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这是毛泽东对军队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概括。
毛泽东始终把文化素质与部队的政治素质、文化艺术与部队的思想意识的转变联系起来,主张学习新文化,改造旧文化,使文化建设变成整个革命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军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文化活动,从而开创了我军以文化建设来促进部队管理的局面。
在战争年代,尽管战斗频繁,毛泽东仍然要求部队利用战斗间隙,采取多种形式和办法,组织干部战士学习科学文化知识。1928年11月,毛泽东在红军第四军第六次党代会上,明确把“分期举行士兵认字运动”作为红军训练的重要问题之一提出来。1929年的古田会议上,又规定各纵队政治部负责编写青年士兵识字课本,每个纵队设立一所青年士兵学校,置备纸、笔、墨等用具发给大家。当时,部队官兵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文化教育一般以识字扫盲为主,各部队自编识字课本,聘能者为师,开展互帮互学活动,在频繁的行军作战中,干部战士创造了行军背识字板、娱乐打识字牌,做识字游戏,以及“削木为笔,大地为纸”等辅助办法,学习写字识字。在当时的教导队等军事学校中还专门开设了文化课,作为学习政治理论和军事专业技术的预科。
在部队,开展思想性、知识性和娱乐性相结合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更是有声有色。1929年12月,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指出:“红军的宣传队,是红军宣传工作重要的工具”。要“以大队为单位在士兵会内建设俱乐部”(1930年改称“列宁室”),其任务是“在战斗员和指挥员中进行课外的军事、政治、文化、卫生等工作,使他们能得到共产主义的教育,以巩固红军的战斗力”。从那时起,政治机关负责征集、编印“革命歌谣”、“革命故事”、“革命歌曲”、“画报”、“壁报”等,发给部队;各部队开展“游艺”、“音乐”、“花鼓调和旧剧(指戏曲)”、“打足球”、“练武术”等文体活动。部队各剧社和宣传队的创作和演出等活动,同广大指战员的战斗、生活紧密联系。他们通过演出、口头宣传、战场鼓动、写标语、画壁画、下连队辅导等工作,鼓舞和教育红军战士和人民群众。部队战斗频繁,剧社和宣传队经常组成小分队跟随战斗部队活动。能演出就演出,不能演出就做战场宣传鼓动和战勤工作。刘伯承、陈赓等我军高级将领也曾登台演出。基层俱乐部是部队的业余学校,连队群众文化活动都由俱乐部来组织实施。在行军作战中,部队只要在一个村子住半天以上,总要找两间房子,把俱乐部布置起来。操课之余,就在这里教课、排戏、跳舞、讲故事、说笑话等。干部和士兵们也愿意到俱乐部来,俱乐部真正成了官兵之家。尽管当时物质条件极端艰苦,又要打仗,但由于文化活动开展得好,因而使官兵充满了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新中国成立以后,军队的文化工作根据毛泽东文化艺术要为工农兵服务的思想,坚持面向连队,为士兵服务,把文化工作重点放到连队。全军普遍围绕中心任务,以课外活动方式,组织各种群众性文化活动。许多部队组建了战士业余文艺演出队,开展兵演兵活动,并通过调演和会演的形式,来推动我军基层文化活动的开展,使部队文化活动空前活跃,做到“处处有歌声,人人搞体育,节日有晚会,假日有活动”,坚持用先进的思想占领军营文化阵地,永葆人民军队的性质和本色。
毛泽东关于加强军队文化建设的思想对于提高官兵的科学文化水平,陶冶情操,增强体质,让先进的思想占领文化阵地,抵制不健康思想的侵蚀,活跃军队生活,增强军队凝聚力,巩固和提高战斗力,进一步加强军队管理,都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