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群体的优劣,关系一项事业的成败。人才聚,事业举;人才散,家国亡。要想使一批优秀干部脱颖而出,管理者必须要在日常工作中细心观察,善于识别干部。只有“知人”,才能“善任”。看准人,并恰当地加以使用,才会使事业无往而不胜。看不准人,选择了才能低下,甚至道德品质败坏的干部,即使再好的事情也会被做得一塌糊涂。
宋代的张浚曾力主把秦桧选拔上来,他说:“人才虽难知,但议论刚正,面目严峻,则其人必不肯为非”。由此,他认为秦桧是一位“不畏死,有力量,可共天下事的人才”,“千古罪人”就这样被张浚“独具慧眼”地力荐上来,最终遗臭万年。而如刘备慧眼识诸葛,萧何月下追韩信等典故则流芳百世。
毛泽东吸收借鉴了中国古代政治家识人的标准“德才兼备”,并将之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加以发展,赋予其新的含义,“德”即要求能坚决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服从党的纪律。富于牺牲精神,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心为公,不谋私利。“才”即要求干部要懂得马列主义,有一定的理论修养和实际工作能力,能独立地思考、解决问题。“招之即来,来之能用”。
毛泽东在识别干部的方法上,既坚持原则性,又不乏灵活性。1938年10月,他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的地位》一文中曾指出:“必须要善于识别干部,不但要看干部一时一事,而且要看干部的全部历史和全部工作,这是识别干部的主要方法。”毛泽东关于识别干部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运用与发展。他客观地、全面地、发展地看干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识别了大批的优秀干部,并委以重任。我党著名的政治工作者罗荣桓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能够脱颖而出,就是由于毛泽东的“慧眼识才”。
罗荣桓为人诚恳,厚道老实。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际,他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鄂南组织农民自卫军并任党代表,领导发动了鄂南暴动。同年8月率领农军到修水,参加秋收起义。在率领农民参加秋收起义的途中,老实的罗荣桓竟让两个自告奋勇前来“帮忙”的农民士兵把两百多块钱骗走了。到三湾改编时,原来参加秋收起义的两个团只剩下两个营了,但罗荣桓义无反顾地留了下来。
毛泽东十分欣赏这位具有坚定革命意志品质的大学生,任命他为特务连党代表。在井冈山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实践中,毛泽东对罗荣桓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发现了他身上许多可贵的品质:(一)以身作则,不搞特殊化。凡要求下属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打仗时冲锋在前,退却时掩护在后。(二)关心体贴下属,行军时为病号扛枪;宿营时下班查铺;吃饭时自己放哨,让战士先吃。(三)对党忠诚老实,对工作踏实肯干。罗荣桓的这些高尚品质,使其深受战士们的爱戴,干群关系十分融洽。他所带领的部队成了一支拖不垮、打不烂的红色“铁军”。1928年,由于湖南省委代表的错误指示,造成了“八月失败”。毛泽东率领罗荣桓指挥的三十一团三营急赴湘南与二十八团会合,途中打了十几仗,队伍中却没有一个开小差的,创造了巩固革命队伍的良好纪录。
毛泽东认为罗荣桓的确是个人才。经他推荐和介绍,罗以一个下层政工干部的身份,参加了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并当选为前委委员。毛泽东深信罗荣桓会成为一个优秀的政工干部。他曾评价罗荣桓“是个老实人,而且又有很强的原则性,能顾全大局,一向对己严,待人宽,做政治工作就需要这样的干部”。
1930年春末夏初,毛泽东需要为红四军军长林彪选择一个合适的搭档做政委。23岁就当上军长的林彪,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四期,打起仗来十分灵活,颇有一套,深受毛泽东的器重。但林彪这个人生性孤僻、古怪,平时沉默寡言却个性极强,别人很难与其相处。以前与他搭档的几个干部,都与他搞不好关系,遭受其排挤。为林彪选搭档,让身为红四、五、六军前委书记的毛泽东颇伤脑筋。因为这个人除了要具备丰富的政治工作经验以外,还必须既有坚定的原则性,又有非原则问题上的灵活性。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毛泽东发现罗荣桓恰恰具备这种素质。经过慎重考虑,毛泽东任命罗荣桓为红四军政委。
罗荣桓走马上任,很多人都为他捏了一把汗,但罗荣桓不慌不忙,在红四军中开展了既生动活泼又扎实有效的政治工作,使全体指战员始终保持了旺盛的斗志。罗荣桓把军事训练、后勤工作也抓得井井有条,性格褊狭的林彪也感到没有什么好挑剔的了。于是,军长和政委之间配合得很好。
老实、厚道、忍让,有时不免要吃亏,在有些人看来是软弱的表现。但毛泽东却从罗荣桓的朴实中,发现了他在原则问题上的坚定不移和非原则问题上的容人之量。由于毛泽东知人善任,使罗荣桓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毛泽东发现的这位优秀年轻干部,后来成为人民军队政治思想工作的巨匠。罗荣桓后来历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政委、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政委、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主任等职,并且是军队政治干部中唯一获得元帅军衔的人。
多年以后,也就是1961年和1962年,毛泽东曾两次谈到了他心中认识和熟悉的罗荣桓。毛泽东说:(一)凡是我倒霉的时候,罗荣桓都是跟我一起倒霉的。(二)罗荣桓的品格:无私利,不专断,抓大事,敢用人,提得起,看得破,做得完,撇得开,放得下。罗荣桓是与我一辈子共事的人。(三)山东只换上一个罗荣桓,山东全局的棋就下活了。山东的棋活了,全国的棋也就活了。山东把所有的战略重点线都抢占和包围了。只有山东全省是我们完整的,最重要的战略基地。北占东北、南下长江,都主要依靠山东。(四)罗荣桓在决定中国革命成败的地区,做好了决定中国革命成败的事业。(五)罗荣桓到山东的第一天,就想的是把山东全部拿回来,就想到为全国拿下来尽义务。(六)山东是执行中央十大政策的模范,罗荣桓一到山东,就在谁领导谁,谁团结谁,谁统一谁这个根本问题上,坚持正确路线。(七)罗荣桓在山东,一直抓依靠谁,团结谁,打击谁(的问题),什么是中心?就是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武装群众。少奇同志到山东,支持的就是罗荣桓。(八)敌人蚕食了,是面向根据地,还是背向根据地,罗荣桓的翻边战术,不是战术,是战略。他掌握山东局面以后,敌人越蚕食,根据地越扩大。(九)罗荣桓是执行上级指示的模范,也是善于提不同意见的模范。百团大战不能说都不对;但是,罗荣桓不参加百团大战,集中力量抢占山东的地盘,这很了不起。罗荣桓领导的整风,把主要目的放在检查领导的思想作风路线。而且抵制了延安的“抢救运动”,这很难得。(十)罗荣桓最守纪律,连高岗都说,罗荣桓是党内的圣人,不敢找罗荣桓乱说。从高饶问题上看出,最正直的人,是罗荣桓、邓小平、陈云。毛泽东对一个将帅有如此高的评价,是很少见的。由此也可以看出,毛泽东的确对罗荣桓十分了解,认识也非常全面。
毛泽东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全面地、发展地、辩证地识别干部,对我们今天也很有启迪。
识人是一门实践的艺术,也是人们不断思考的一个课题。要想准确地识别干部,一定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要通过表面看其实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看似忠心耿耿,实际上是“立小忠以售大不忠,效小信而成大不信”;有的人表面上甜言蜜语,言听计从,实则背后使绊子、捅刀子;有的人外表上看言不逾矩,行不违规,实则居心叵测,藏奸怀诈;有的人看似夸夸其谈,好像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实则金玉其外,败絮其内,经不起实践的检验;有的人在领导面前一味地讨好卖乖,实则首鼠两端,见风使舵。诸如此类,都决定了对一个人的了解,必须全面深刻,揭示其隐秘的一面,还其本来的面目。
邓小平曾语重心长地说:“看人是不容易的啊!一定要在斗争中观察,识别干部,选择得当。”这告诫我们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在识人问题上,即要看大节,看主流,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小节看大节,不为假象所迷惑,不因其错小而忽视。既要听其言,又要观其行,不仅要看八小时之内,还要看八小时之外,从日常生活中看干部,从一点一滴中了解干部,特别要注意从群众反映中识别干部。如果把这些有机结合起来,并建立健全有效的考察监督机制,相信用人的失误必将大大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