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身边,总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在关键时刻扮演救火队长的角色,处理危机,化解难题,带领大家突破眼前的困局,少了他们的援手只会寸步难行。这些人洞悉大局、明察秋毫,能够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找到突破口,是不可多得的帅才。
一个人有本事、有手腕,首先要具备这种破僵局的能力和智慧,能够协调各方的利益,把各层关系处理好,让人们没有怨言。如此一来,你就不得了了,大家都会赞赏你、拥戴你,而你的办事能力和水平也会更上一层楼。
1.没有解不开的梁子
“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每个人都应该具备这种消除怨恨的广阔胸怀,在关键时刻不被私人恩怨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不计较个人恩怨,实际上是考验一个人能否战胜内心的束缚走向成功。
光武帝刘秀是东汉王朝的开创者,他之所以能够取得天下,是与他不计私怨的宽厚性格有关的。
王莽改制建立了新朝,引爆了农民大起义。刘秀和他哥哥刘都参加了起义队伍,并带领着一万人马征战。公元23年,刘玄称帝,想要统帅天下的起义队伍。由于刘战功显赫,刘玄怕他威胁到自己的帝位,于是借故将他杀害了。刘秀在外面巡视完回来后根本没有提哥哥被害的事,表面上仍旧谈笑风生。
后来,刘秀被任命为大司马,并被派他到河北一带活动,遇到了盘踞在那里的王郎。公元24年,刘秀攻破邯郸城,王郎急忙逃命。刘秀在战争中缴获了大量文件,有许多是刘秀手下官吏与王郎暗中交往的信件,刘秀看也没看,就当着大家的面把他们焚烧了。
刘秀不因为哥哥被害而与刘玄翻脸,是忍耐一时的表现;宽恕那些背叛自己的人,显示了自己容人的海量。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自己当时的力量还很弱小,想要取得天下必须争取人心、扩大自己的势力。
很显然,如果惩治那些背叛自己的人,很可能使不少人受到牵连,有使部队分崩离析的危险;这样一来,必将严重削弱自己的势力。所以刘秀没有看书信就把它们烧了,这样反而使下属深受感激而为之效命,从而赢得了人心,成就了大事。
生活中,没有解不开的梁子。不计私怨成大事,是个人、团队、国家取得进步和发展的行动智慧。历史上,齐桓公没有计较管仲的一箭之仇,反而任用他为宰相,这都是成就大事的典范。
人与人之间有了矛盾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能够面对现实,积极采取措施去化解矛盾,那么仍会和好如初,甚至比以前的关系更好。
(1)积极主动去化解
你不妨尝试着抛开过去的成见,更积极地对待和自己有矛盾的人,至少要像对待其他人一样地对待他们。一开始,对方会心存戒意,而且会认为这是个圈套而不予理会。耐心些,不要去计较,将过去的积怨平息的确是件费工夫的事儿。你要坚持善待他们,一点点地改进,过了一段时间后,表面上的问题就如同阳光下的水一蒸发便消失了一样。
(2)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如果是深层次的问题,你可以主动找他们沟通,并确认是否是因为你不经意地做了一些事儿得罪了他们。当然这要在你做了大量的内部工作,且真诚希望与对方和好后才能这样行动。总之,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你的付出,对方都会看在眼里,你的诚意到了,自然有拨云见日的那一天。
人际专家忠告
人生难免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与其将仇恨记在心头,不如以超然的心态与对方携手开创新局面。培养超然的心态,不囿于仇恨的束缚,就能从眼前的困局中走出来,重新掌握人生的主动权,拥有圆满的关系。
2.先躲在暗处看清对方来意
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情都要沉住气。明辨形势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再采取行动,这样就能在复杂的关系中找到突破口,抓住主动权。
东汉末年,袁绍在官渡之战后兵败身亡,几个儿子开始内部争夺权力。当时袁尚、袁熙兄弟投奔乌桓,曹操一路厮杀发兵乌桓;袁氏兄弟不得不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
曹操手下的将士斗志昂扬,准备一鼓作气平服辽东,捉拿二袁斩草除根,但是曹操却按兵不动。各位将军纷纷催促进兵,曹操让大家稍安毋躁,并且断言:公孙康会主动把袁氏兄弟的人头送上门来。接着,他带领大家班师回到许昌,静观辽东局势的演变。
袁氏兄弟投奔公孙康,果然引起了对方的疑虑。此前袁家父子一直对辽东虎视眈眈,现在袁家兵败,如丧家之犬一样无处立足,显然投奔辽东只是不得已而为之,公孙康不能不心存芥蒂。
公孙康很清楚,现在收留二袁,以后必定是祸患,更重要的是得罪了势力庞大的曹操,无异于引火上身。权衡再三,公孙康决定斩杀袁家兄弟,免除后患。正如曹操所料,他还把两人的人头了送到曹营。
对曹操来说,派兵攻打公孙康,并不是上策,那里路途遥远,征伐的难度很大;但是,如果不去讨伐,纵容袁绍的残余势力做大,也不符合自身的利益,尤其不被手下人允许。在这种僵局中,曹操头脑冷静,通过仔细分析,看透了其中的玄机。于是,他耐心等待,最后不费吹灰之力得到了袁氏兄弟的人头。
《孙子兵法·用间篇》有这样一段话:“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意思是,明智的国君和贤能的将帅,之所以一用兵就能获胜,功业超过普通人,就在于事先能够掌握敌情。而预知敌情,不可以用占卜等迷信鬼神的方法获取,不能拿相似的事情做类比推测得出,也不可能用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来验证,而一定要从人那里获取,从了解敌情的间谍那里求得信息。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对手的情况是处理好各种关系的前提。因此,在各种情势还没有明了的时候,你不妨按兵不动,等到明确真相后再作打算。
(1)观察对手的一举一动,不被事物表面现象迷惑
对手表现出来的情况可以透露出很多信息,你要善于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了解和掌握竞争对手真实的情况,从而制定正确的行动策略,否则就容易吃亏。
(2)警惕被对方的假象迷惑
人们习惯在竞争中制造假象迷惑对方,其中既有战术欺骗,也有情报诈骗,即传递假情报和失真的信息,诱敌上当。先躲在暗处看清对方来意,才容易掌握全面的信息,权衡利弊作出正确判断。这就避免了在复杂的关系中一错再错。
人际专家忠告
打仗的要领,必须首先弄清敌将的情况,探明他的实力。然后根据敌军的表现情况而采用相应的权谋,这就可以不费太多的气力便能取得成功。当你陷入僵局、一筹莫展的时候,同样需要重视情报信息,才能克敌制胜。其中,真正了解了对手,也就知道了自己的行动方向,找到了处理关系的良策。
3.让正在气头上的人骂个够
与人相处,由于利害的冲突和恩怨的纠葛,指责和谩骂免不了会发生。当有人骂你,最好的应对方法不是回骂,而是让他骂个够。对方的不良情绪发泄出来了,你再陈述自己的见解,更能事半功倍。
有一次,美国前陆军部长莱文森来到总统那里,气呼呼地说一位少将用侮辱的话指责他偏袒一些人。
总统建议莱文森写一封内容尖刻的信,回敬那个家伙,“可以狠狠地骂他一顿”。莱文森立刻写了一封措辞强烈的信,然后拿给总统看。
“对了,就是这样。”总统高声叫好,“要的就是这个!好好训他一顿,真是写绝了,莱文森。”
但是,当莱文森把信叠好装进信封里时,总统却拦住他,问道:“你干什么?”
“把信寄出去呀。”莱文森有些摸不着头脑了。
“不要胡闹。”总统大声说,“这封信不能发,快把它扔到炉子里去。凡是生气时写的信,我都是这么处理的。写这封信的时候你已经解了气,现在感觉好多了吧?那么就请你把它烧掉,再写第二封信吧。”
面对他人的责骂,我们泄气、愤怒、烦恼,甚至会很伤心。但是,千万不要让情绪控制我们的理性。这时,你不妨反省一下自己,哪里做得不对,或者做得不到位。更重要的是,让对方的坏情绪发泄出来。
想当年,林肯如果没有学会对那些谩骂置之不理,恐怕他早就承受不住内战的压力而崩溃了。后来,他写下了如何处理责备、对待批评的方法,被麦克阿瑟将军、丘吉尔奉为座右铭。这段话是这样的:
“如果我只是试着要去听——更不用说去回答所有对我的攻击,我的店不如关了门,去做别的生意。我尽我所知的最好办法去做——也尽我所能去做,而我打算一直这样把事情做完。如果结果证明我是对的,那么人家怎么说我,就无关紧要了;如果结果证明我是错的,那么即使花十倍的力气来说我是对的,也没有什么用。”
是非恩怨,从来都说不清,也不是我们能够控制的。既然如此,你不妨“让人骂个够”。这样做的好处在于:
(1)让对方失去打架的对手
谩骂,也是需要对手的。通常,一方骂得很厉害,另一方也对骂,双方才会越骂越凶。反之,被骂的一方不还手,骂人的一方会慢慢觉得没劲,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骂不还口,对方也就闹不起来了。
(2)把自己变成“值得同情的人”
打架的过程中,人们大多同情弱者,如果你让对方骂得痛快,而自己默默无言,必然可以“塑造”一个“弱者”的形象,引发旁人的同情。这就给了骂人的一方无形的压力。
人际专家忠告
当对方脾气暴怒的时候,让他骂个够,这是借力打力的技巧,就像太极拳一样,把对方的力化解掉。骂不还口,可使自己处于绝对的上风。不过这相当不容易做到,因为一旦被骂,自卫的本能立刻升起,但如果你口才不佳却硬要回骂,有理也会变无理;不过如果你自恃口才好,唇枪舌剑一来一往,你也不一定占得了便宜;骂赢了对方,对方若心怀鬼胎,这对你也不是好事。不妨沉默以对,让对方无功而退。
4.以“化解”代替解决
在处理关系的各种方式中,“化解”是直指人心、最有效的,它像水一样遁于无形,比起生硬的“解决”不知高明多少倍。
春秋时期,田单辅佐齐襄王治理国家。一次,两人经过淄水,看到一位老人光着脚趟水过河。上岸以后,老人经受不住严寒,昏倒在路边。田单急忙脱下皮衣,给老人穿上。
看到这种情形,齐襄王不满地对身边人说:“田单对老百姓施恩惠,不就是打算借此逐步夺取我的国家吗?应该时刻提防着他。”
旁边的大臣贯殊说:“大王不如顺势表扬田单,就说:‘寡人忧虑百姓饥饿无食,田单收容他们,并且供养他们;寡人忧虑百姓寒冷无衣,田单脱下皮衣,给他们穿;寡人忧心百姓劳苦,而田单也忧念百姓,合于寡人的心意。’我们嘉勉田单的善举,就是在表现大王对百姓的善行。”
于是,齐襄王接受了大臣的建议,立即赏赐田单,并且夸奖他的行为。周围的人看到这种情形,纷纷议论:“田单爱护老百姓,原来是大王教的啊!”
从上面的故事中不难发现,齐襄王利用田单的善举与老百姓广结善缘,赢得了大家的赞誉和拥护,这是巩固自己地位的有效方法。在这里,他接受大臣的建议,没有斥责田单抢自己的风头,反而通过巧妙的领导艺术提升了自己的形象,这是把坏事变成好事的化解之道。
对比一下,“解决”和“化解”最大的区别在于,有没有重视他人的内心。把人和事结合起来,并且注重他人的心理感受,就是“化解”。从这个角度来看,一个人有很强的处理关系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化解”的水平。把常人看来棘手的问题轻松解决掉,这就是本事。
以化解代替解决,能帮助你轻松走出僵局,让眼前的困境大有改观。在操作过程中,除了要具备处置问题的能力和手段之外,还要特别重视化解的后果,要尽量减少后遗症。显然,按下葫芦又起瓢,不是我们的期望。为此,在决策的时候深思熟虑是很有必要的。
出现僵局,必然是各个关系主体的矛盾集中爆发了,这时候你需要听取各方的意见和建议。比如,对身居高位的领导人来说,任何一句话都会得到大家的重视,但是有时候意见往往不成熟,不具备可操作性,甚至漏洞百出。反过来,遇到问题的时候,先听听下属的反馈,不但让对方得到被尊重的感觉,更能找到解决问题的良方。这就是让化解更有效的方法。
人际专家忠告
“得人心者得天下”,只有懂得化解之道,才能保持气定神闲的姿态、广结善缘,才能赢得大家的拥护。一个只懂得迎难而上,却不注重策略的人,随意发号施令,容易留下“处处与人交恶”的印象,会让自己寸步难行,无法实现“大化小,小化无”的目标。
5.困难时期更要慷慨
“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是中国人对合作关系的理想认同。通常,一帆风顺的时候,大家都能称兄道弟,往往看不出彼此关系的紧密度;而在困难时刻,能够伸出援手共渡难关,才能显露出双方是否心思一致。
对此,我们从企业里的公司与员工关系上可以体验到这一点。通常,经营者付出越多,得到的回报越大,若只想别人给予自己,自己却难舍小利,那么“得到”的源泉终将枯竭。所以,多给员工出让利益,特别在困难时期表现得慷慨一些,更能收服人心,渡过眼前的危机。
1933年,经济危机笼罩着整个美洲大陆,大小企业纷纷破产,许多曾经威风一时的老板都加入到靠领取救济金度日的行列中。那些尚在运行着的企业也是如临深渊,小心翼翼地对待每一件事,唯恐出现一点小的纰漏,而导致整个企业的崩溃。
在这种危机四伏的时刻,哈理逊纺织公司发生了一起大火灾,整个厂区沦为一片废墟。这对哈理逊公司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3000名员工悲观地回到家里,等待着老板宣布公司破产和失业风暴的来临。
他们在不安的漫长等待中,终于等来了老板发来的一封信,信里只是告诉工人们在每月发薪水的那天,照常去公司领取这个月的薪金。
在整个世界一片萧条,人人都在自保,不管他人死活的时候,能有这样的消息传来,员工们大感意外,他们纷纷写信或打电话向老板表示真诚的感谢。老板亚伦·傅斯告诉他们:公司虽然损失惨重,但员工们更苦,没有工资他们无法生活,所以,只要他能弄到一分钱,也要发给员工。
3000名员工一个月的薪水是一笔数额非常巨大的资金,更何况纺织公司已经化成一片废墟,别说是处在经济萧条期,就是在经济上升期也很难恢复元气。既然恢复无望,还要掏自己的腰包给已经没有用的工人发工资,老板不仅是糊涂透顶,简直是疯了!
不可思议的是,亚伦·傅斯不仅糊涂这一次,还继续糊涂下去。一个月后,正当员工们为下个月的生计犯愁时,他们又收到老板的第二封信,信上说再支付员工一个月的薪水。
3000名员工接到信后情不自禁,泪水都夺眶而出。在失业席卷全国,人人生计无着落,上班都拿不到工资的时候,能得到如此的照顾,谁能不感念老板的仁慈与宽待呢?
老板的糊涂终于有回报了。第二天,员工们陆陆续续走进公司,自发地清理废墟,擦洗机器,还有一些人主动去南方联系中断的货源,寻找好的合作伙伴。
仅仅用了3个月,哈理逊公司重新运转了起来,在当时的环境下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奇迹的取得是员工们忘我工作,日夜奋斗的结果。
当初曾经有人劝说亚伦·傅斯领取保险公司的赔款,然后一走了之。见他傻乎乎地用钱给工人发工资,人们都批评他感情用事,嘲讽他糊涂。但是,后来的发展让人们真正理解了他的经商之道,看出了他的精明。
亚伦·傅斯的经历告诉我们:舍得施恩,就会有回报,而且是出乎意料的回报,尤其是在别人困难的时候,你的慷慨会让人感动,走出眼前的僵局。
人际专家忠告
生意场上需要商人的“侠义”和“慷慨”。不仅仅要像亚伦·傅斯那样对员工不吝啬,在其他方面也不能太吝啬。生意不顺,需要打通各个关节,少不了求人帮忙。花点钱买小礼品,请人吃一顿饭,是答谢别人辛劳最起码的付出。如果一分钱不舍得花,不想有所付出,或者付出不够,都会让生意继续“卡壳”。
6.克服交往中的心理障碍
一个人能干多大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社交能力。心理素质好、口才棒、善于求得好人缘,那么这个人就不得了。
有的人遇到一点困难就皱眉头,想不到出路,找不到朋友帮忙,这其实是不擅长社交、没建立良好关系的结果,根子在于不良的社交心理。
许多不良因素严重妨碍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概括起来,交往中的心理障碍主要有:
(1)自卑心理障碍
在人际交往中,把对方看得太高,把自己看得太低,就形成了自卑心理。具有这种心理的人往往自惭形秽,怀疑自己的知识与能力,在交际中,畏缩不前。自卑心理的成因有主观和客观的原因。
(2)嫉妒心理障碍
在人际交往中妨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异常心理因素之一是嫉妒心理。由于交往双方因文化、传统、道德、修养、经济水平、社会地位、历史背景、民族、地域的不同,价值观的实现程度不同,均可能产生嫉妒。嫉妒既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嫉妒的情感特征是具有攻击性、隐蔽性、报复性和“同归于尽”的心理。
(3)羞怯心理障碍
羞怯心理主要是一种情绪反应,往往导致大脑神经活动的暂时紊乱,使记忆发生故障,思绪出现差错,表现为语无伦次,词不达意,举止行为失当,对于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是一大障碍。
(4)猜疑心理
具有猜疑心理的人总是怀疑他人,对一切人怀有戒备心理,不肯、不敢讲真话,戴着一副假面具与人交往。在这种心理的驱动下,他会变得越来越虚假、虚伪,变得无亲无友,很孤独。作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积极清除猜疑心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5)自私心理
具有自私心理的人,以纯粹的功利思想来衡量人际交往,建立人际关系。他们认为人际交往,只是一种价值上的利用关系而已,是满足个人私欲的一种手段罢了。为此,可以不择手段,扭曲人际关系。这不利于建立符合社会发展和人们生理、心理需要的人际关系。
(6)自傲心理障碍
具有这种心理的人,自命不凡,自吹自擂,夸夸其谈,觉得自己了不起,别人不行,我样样行,自己认为形象好,过高估计自己的一切。这样的人,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别人也难以接受这一交际方式。
(7)报复心理
这是极端的自卑者为了维持心理上的平衡,掩盖自己过度的自卑,用一种近似自傲的姿态,自视高明,居高临下,藐视芸芸众生。内心对社会、对他人怀有敌意,诅咒人们对自己不公平,怨命运对自己太无情,憎恨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以一种高高在上、愤世嫉俗的态度拒人于门外,以防别人窥探他们的内心世界,对社会怀有深深的敌意并以此来看待社会和人。
(8)个性倾向性障碍
个性倾向性包括人的价值心理、兴趣等。价值心理一旦形成,便对人的态度、行为起着指导、调节作用,决定着人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如果人的行为违背自己的价值心理,便会出现心理上的不平衡,产生负疚感和自责感。正确的价值心理有利于人际交往而不正确的价值心理会形成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
(9)代沟障碍
在人际交往中,常常可以发现年龄大的与年龄小的两代人之间的交往通常存在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这是由社会结构(实体结构与文化结构)方面的重大变化,导致两代人生活环境发生了改变。两代人接受的社会文化和由此产生的文化心理、价值心理、社会规范、生活方式不一样。社会变迁速度越快,外来文化传入越快,两代人之间的距离越大,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也越大。不同年龄段的人,由于生理上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特点。
人际专家忠告
一个心理健康、积极乐观的人,能在工作中、生意场上广建人脉、游刃有余,风生水起。让自己的生活有声有色,让自己的事业更上一层楼,必须要消除不良的社交心理障碍:第一,保持心理健康;第二,克服传统观念、习惯的束缚;第三,培养正确的人际关系的价值;第四,做人要有自知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