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布置家务是让孩子建立自我价值感和相信自己能力的一种最好的方式。习惯于承担家务的孩子,在走向成年的过程中,往往比那些缺乏这种体验和责任感的孩子更容易适应生活。”
——教育家伊丽莎白·邦得里
情景一:
小何今年上初中了,因为家里距离学校太远,所以不得不开始住校。以前在家里娇惯坏了,什么家务都不需要自己动手,这次住校小何可就惨了,铺床单、套被罩完全没做过,弄得焦头烂额,脏衣服也要留待周末拿回家洗,床上、书桌的布置更是杂乱无章、毫无条理。“看到一些同学可以很轻松地应对生活上的问题,才发现自己缺了一课。”小何说。
情景二:
小美马上要上中学了,妈妈想让她做点家务,好锻炼锻炼她的独立能力,但是从小习惯了什么都不做的小美,总是提不起积极性。家里的碗被她洗碎一半。
后来爸爸想出激励方式:每洗一次碗奖励5毛钱,每拖一次地……效果不错,小美开始抢着洗碗,只是发展到最后,让她拿一下拖鞋也要算5毛钱了!
紧接着,“三分钟的热度”过去了,让她收拾下碗筷,她就把眼珠子一瞪:“法律还规定不能雇佣童工呢!”弄的妈妈直摇头,却也无可奈何。
情景三:
每次吃完饭,爸爸总会板起脸,喝道:“快去洗碗!”那不由分说的语气,好像不洗碗就大逆不道似的,真叫晴晴心里难受!如果稍不乐意,父母就会把嘴一抿:“不洗也可以,这个星期的零用钱就免了吧!”于是,晴晴只好无可奈何地端起碗筷。每每这时,她总会想:为什么要对我呼来喝去?真的好期望爸爸妈妈能笑眯眯地说:“女儿,今晚洗碗,好吗?”那我一定会乐意的。
父母必知
教育专家认为,让孩子从小学习做家务,培养生活的自理能力,不但可以培养孩子对自己、对家庭的负责意识,还可逐渐过渡到对整个社会的责任感。
家长往往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孩子个人成长方面,而忽视了孩子在家务劳动的参与性。许多父母意识到这一点,也是在孩子长大后,于是才开始指挥、吆喝孩子做这做那,结果发现孩子参与家务意愿低落。追根究底即是没让孩子在小时养成良好习惯,或是过去总是在父母催促、吆喝中完成指定工作,毫无乐趣而言,而导致不美好经验,造成不爱做家务。
其实,在人的每一个成长阶段都需要有一定的辅助形式,家务劳动就是其中重要的一辅助形式。
(1)家务可提高动手能力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劳动和制作都需要动手,因为手上有大量的神经末梢可促进脑神经的发育和完善,促进智力发展。家务劳动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也可以提高孩子的数学和物理的学习能力和语言逻辑能力。
(2)家务可增强自立能力
让孩子做家务的目的,并非仅是要把繁琐的工作做好,而是要教孩子“如何去做”。孩子在参与家务劳动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他们未来的工作生活都将产生很大的影响。从小自己收拾东西的小孩在工作中多是条理清晰,他们往往会总结自己当天的工作,规划第二天的任务,这就是责任感、自立能力、自尊心、自信心和办事能力的体现。同时,让孩子学着做些简单的家务,不仅能减轻父母的负担,更是一种教育和引导孩子的好办法。孩子也可以充分体会到父母平时的辛苦,学会体贴人,达到促进亲情的目的。
教子锦囊
(1)多赞扬少批评
无论是晚饭后收拾餐桌,还是饭前摆碗筷,让孩子从容易上手的家务活开始。当孩子做完后,一定要对他提出表扬,称赞是适于孩子的一种鼓励方式,他们十分希望自己的成果能得到成人的承认和肯定,如果他认为你不满意的话,他可能就不做了。对孩子家务劳动的鼓励,除了精神鼓励外,还可适当给予物质奖励,诸如一件孩子喜欢的玩具,一本好看的书,都会使孩子进一步体会到劳动带来的快乐。
(2)增添干活乐趣
一位妈妈在教育孩子玩完玩具后必须要收拾的时候,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她和宝宝约好用三分钟的时间看谁收拾得快,结果劳动变成了比赛,兴趣盎然,孩子逐渐养成只要玩后就要收拾“战场”的习惯。或者选择一些颜色鲜艳、有卡通图案或者动物造型的劳动工具,让宝宝以为家务是一场有趣的游戏。这样,孩子对家务活也会感兴趣而乐意去做。
(3)家长要做个好榜样
两三岁的孩子可做一些十分简单的事情,比如拾起布娃娃,把报纸拿给爸爸,给妈妈拿双拖鞋,把自己的垃圾、废纸丢到废纸篓中去等,但重点是让孩子观察成人的劳动和劳动成果,利用孩子喜欢模仿的特点,让他们模仿父母做家务。如妈妈做的可口饭菜、爸爸拖得干净的地板等,启发孩子干家务的欲望。
教子坊
“做家务”对三岁左右的幼儿而言,并不是和大人所想的家务范围一样,其实还包括生活处理能力,父母可以依照孩子的身心发展试着让他学习做些游刃有余且觉得相当有趣的事。一岁以前的婴儿,可以让他自己拿汤匙吃饭,拿拖鞋或递物品给大人,收拾玩具、把衣服、玩具放进篮子里等。
二岁的幼儿可以让他擦桌子、练习洗自己用过的盘子、杯子,在限定的空间范围内扫地,或将同样式、同颜色衣服叠好放在一起、将垃圾丢进垃圾桶内等等。三岁的宝宝已经要开始进入幼儿园过集体生活,可以训练其将用好的毛巾、牙刷挂好、放整齐,清理自己吃完饭后的桌面等,这些对孩子来说都不是难事,父母可以放手让孩子学习。
一岁半至三、四岁左右,正是孩子发展自理能力的阶段,如果发展的好,孩子的自主性会提高,且有助于建立自信的人格,所以这个阶段应尽量让孩子学习自己动手做。若此时未能建立良好生活自理能力,将会对自己能力产生怀疑,在人格的发展上也会出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