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一项研究发现,小学阶段,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各半,而中学阶段,父亲的影响超过母亲。
缺乏父爱,人们想到的往往是单亲家庭的孩子,但时下父亲打拼于职场,母亲全力照顾孩子的生活模式下的许多孩子,也早已缺乏父爱,随之带来的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到了孩子的身心发育,以至于孩子们不得不发出内心的呼唤:爸爸,多爱我一点吧!
在如今的家庭教育中,父亲应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这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已经引起了许多家庭的注意。
17世纪英国诗人乔治?格尔贝说:“一个父亲胜于100个教师。”
一位有着25年教龄的老师说:现在开学生家长会,每次来的妈妈总比爸爸多得多,家长会实际上变成了母亲会。
《少年儿童研究》杂志社开通了家教咨询“孙老师热线”以后,接到的电话中,由母亲打来的占80%以上,而由父亲打来的还不到10%。
上海市少年儿童研究中心曾经做过一个“儿童心声”的课题,调查表明,孩子们在被问及“最想把心里话说给谁听”时,选择父亲的只有约7%,而选择母亲的比例要高达近63%。这一结果是不是值得父亲反思:是否在繁忙的工作中忽视了对孩子的关注,忽视了与孩子的沟通?
父教是不可缺少的。
这里有两个不是滋味的故事:
故事一:某先生是公司老板,每天公务繁忙,应酬不暇,女儿的事情自然全交给了母亲。这天这位难得在家休息的父亲在家里接到了一个女孩子的电话,让他转告他的女儿一些事情,他很认真地记下来了。等到晚上女儿和妈妈回来的时候,父亲拿过记录的纸条,很认真地转达那个女孩子的留言。他说的时候,女儿先是一脸严肃,后又怪模怪样地鼓起嘴巴,最后是女儿和母亲一直哈哈大笑。笑声吓了父亲一跳。原来电话是女儿打来的,她和妈妈打赌,看父亲是否能听出自己的声音,结果,女儿赢了!
故事二:某位先生在国外留学多年,谈起教育问题很有见地。我建议他把自己的见解写出来,也许对别的父母会有所帮助。那位已是父亲的先生却说:“有用吗?我的意见在家里都不能实施。”我问:“为什么?”他说因为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他丝毫没有发言权。妻子根本不让他说话,说他说的那些都是瞎招,不符合目前的国情,孩子听了他的话就考不了高分。
这样的故事不是个别的。家庭教育中父亲的缺失已经成为了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专家经过比较研究表明,父亲的影响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这里,我提醒父母的是:
父亲对孩子的体格发展速度有很大影响。和父亲接触多的孩子,体重、身高、动作等方面的发展速度都要好于那些较少和父亲接触的孩子,他们患有发育不良等疾病的概率较低。这是由于父亲大多会和孩子进行一些户外的活动或游戏,同时,还爱和孩子一起做一些带有一定技术和需要一定体力的家务劳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给孩子的影响却是相当大的。
父亲是孩子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源泉。一般来说,父亲通常具有独立、自信、果断、坚强、敢于冒险、敢于克服困难、积极进取、开朗、宽容等个性品质。如果父亲经常跟孩子在一起,孩子就会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父亲的行为方式与性格特点。心理学家麦克?闵尼曾做过试验,每天与父亲接触不少于2个小时的孩子,和那些一个星期与父亲接触不到6个小时的孩子比,他们的人际关系更融洽,能从事的活动风格更开放,并具有进取精神或者冒险性,更具有男子汉的气概。另一些研究者还报告说,缺乏父爱的孩子易产生情感障碍,他们大多焦虑、自尊心低下、自制力弱,并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甚至成人以后会有许多不良生活习惯。他们把儿童的抑郁、孤独、任性与依赖行为称为“缺乏父爱综合征”。
父亲是孩子的智力发展的特殊催化剂。我国教育学和心理学专家对北京、山东、江苏、广西与新疆5省市区2100多名在校中小学生性格行为特征问卷调查分析后发现,“父亲的文化素质对子女的自制力、思维灵活性产生影响。”一些研究还发现,父亲对孩子的智力发展影响很大,尤其对男孩子的影响更大。如果一个男孩子在童年失去父亲,则很容易使他智商低、认知模式女性化,这些不足将一直影响到这个男孩子上大学以后。相反,那些和父亲相处时间较长的孩子,容易从父亲那里获得更多的知识、经验、想像力和创造意识,有利于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好奇心、自信心等。
父亲是孩子性别角色正常发展的重要条件。家庭是孩子学习角色观念、形成角色取向、模仿角色行为的重要场所,是一个人性别社会化的第一源泉。子女最初是在家庭中模仿父母,进而模仿其他男女角色。父亲提供一种男人的基本模式,男孩子往往把父亲看作是将来发展自己男性特征最现实的“楷模”,女孩子则从观察父亲如何对待母亲的过程中了解到男人应该如何对待女人,这对女孩子成人以后的性别行为和婚姻关系有很重要的作用。相反,如果缺乏父爱,男孩子容易变得软弱、缺乏独立性、自主性,甚至出现男孩女性化的倾向,适应环境的应变能力差,长大以后难以为人夫和为人父。而女孩子到了青春期则常常表现出焦虑、羞怯、无所适从,甚至成年后还有可能出现婚姻危机。
由此可见,父亲在孩子长大成人的过程中,实在是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起着重大的作用。据专家们的研究认为,孩子在婴儿时期,应以母亲教育为主,上小学后父母责任各半,上中学以后则应以父亲的教育为主,因为此时父亲的影响力上升而母亲的影响力下降。但是,现在许多父亲却认为自古以来都是男主外,女主内,教育孩子应当是女人家的事情。也有的父亲爱说“我实在是太忙了”。然而,难道一个“忙”字就可以使父亲们理所当然地卸掉做父亲的责任了吗?工作是永远也忙不完的,而孩子每天都在长大。父母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孩子,那么,请父亲们记住音乐家贝多芬说过的一句话吧:“我不知道有什么比教养一个孩子成人更神圣的职责。”孩子是家庭的希望,也是国家的希望,希望父母携起手来,为孩子的成长尽自己的责任。
怎样做个好父亲,用父爱支撑孩子的成长?我的教育建议是:
抓住时机教育孩子。做父亲的首先要有责任意识。当您有了这种意识以后,您就可以见缝插针教育孩子了。比如,当您送孩子到学校的时候,您可以给孩子讲一讲马路上的见闻;看电视的时候和孩子讨论一些国家大事,让孩子发表自己的看法等等。
带孩子做一些具有冒险性的活动。父亲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带孩子做一些例如跑步、爬山、滑冰等等母亲很少做的活动,以弥补母亲在教育方面的不足。
给孩子做模范。父亲还要注意自己的仪表风范,给孩子做个模范,因为孩子往往是在生活中向父亲学习的。
父亲是一本好书。
有人曾经说过,父亲就是一本书,孩子翻看着,慢慢地被他影响,这些影响甚至可以延续一生。
林语堂的次女林太乙对于父亲的回忆也有这样的感受。
虽然从未上过大学,但在父亲的熏陶影响下,加上天资聪颖,林太乙中、英文修养俱佳,18岁时受聘到耶鲁大学教中文,早期所著小说多以英文撰写,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她在《林家次女》一书中,描述了父亲对她的教育影响。她写道:
我是个平凡的学生。爸爸“偶然用十分或二十分钟工夫来预备功课”,便可以考第二名,我可要每晚做许多钟头的功课才考到前五名。
爸爸认为我们除了学校之外,什么都应该见识见识,因为整个社会就是大学堂。爸爸精力超人,什么新的东西都要试一下。有一次,他带我们去对着麦克风讲话,制造一张片子。这叫做“灌音”,当时是很稀奇的。我们拿着片子回家在留声机放出听了又听,觉得很好玩。在学校,先生要我们每星期作文一篇,我就写“星期六爸爸带我们去灌音”。先生不明白那是什么意思,叫我过去问。在众目睽睽下,我低头不语,羞得不得了。解释给先生听嘛,怕她不相信,惹来同学的嘲笑。我当下决心,家里的事以后不能让学校里的人知道。
爸爸爱旅行,偶然带我们去杭州。他倜傥不羁,我行我素,火车的窗子开着,他拿一张报纸伸手出去让风把报纸撕裂,要我们也这样玩。妈妈很不赞成,但是拿他没有办法。我们只觉得好玩,学他的榜样。
到了杭州,我们住进西冷饭店之后,便在湖边散步,爸爸教我们看山、看云、看水。青山叠翠,令他想起他在崇山峻岭围绕的坂仔过的快乐童年。我们雇船游湖,他便告诉我们,他小时候在云山千叠之间的坂仔长大,影响了他一生的人生观。他说:“你要是生长在山地里,担保一辈子是个山地的孩子,永远不变。山影响了我对人生的看法,山逼得人谦逊,对山敬畏。你生在山间,不知不觉评判什么都以山为标准,于是人为的事都变得微不足道。摩天大厦吗?可笑之至。财富、政治、名利都可笑之至。”
他说他的人生观也深受祖父的影响。祖父林至诚是长老会(基督教的一个派别分支)牧师,他没有受过正式教育,小时做过卖糖饼的小贩,也挑重担卖过竹笋和米,他深知穷苦的滋味。祖父24岁入教会的神学院,会读书全靠自修。后来他当牧师,每月收入大概20银元,却梦想送儿子到上海,甚至到世界最好的大学念书。结果,二伯、爸爸和六叔都入上海圣约翰大学,而爸爸和六叔都到外国留学。人要有梦想,才会有进步,爸爸说。
……
父亲说,读书人每为“苦学”二字所误。读书成名的人,只有乐,没有苦。他又说,人生快事莫如趣,而且凡在学问上有成就的,都由趣字得来。他在各方面培养我们的兴趣。他集有一百张唱片,有时,他叫我们关门关灯,躺在地上静听弦乐四重奏,他说这种音乐要在黑暗中听才能充分欣赏。我却最爱听施特劳斯的华尔兹舞曲,百听不厌。
正是从父亲身上,林太乙懂得了“自修”的意义,并把它作为自己受教育的座右铭,成为了旅美知名作家。
一位好父亲等于给了孩子一生中一件宝贵的财富,因为孩子都会受到来自外部环境的影响,而父亲的影响如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个孩子则是有福的。
幼儿心理学家格塞尔曾指出:“失去父爱是人类感情发展的一种缺陷和不平衡。”孩子渴望父爱同渴望母爱一样。那么,做父亲的应该怎样满足孩子对父爱的需求呢?我的教育建议是:
多拥抱孩子。父亲应该学会照料孩子,不管工作多么忙,下班回家也要先拥抱孩子,亲吻、拥抱、抚摸孩子,特别是在节日、孩子的生日或孩子有所成就时,最好用口头或书面语言表示祝贺与褒奖。
多花时间陪孩子。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平均每天能与父亲共处两个小时以上的孩子,要比其他的孩子智商高,男孩儿更像小男子汉,女孩儿长大后更懂得与异性交往。作为父亲不要总以太忙为借口,把孩子推给母亲管教,要随时注意接近孩子,多和孩子交谈,倾听他对你的讲话;坚持每天或短期内与孩子共度一段时光,如一起看电视、观球赛、游戏等。孩子不仅从父亲那里享受到爱,也从中接受了父亲的气质、情感、智力等方面的影响,为自身的心理与智力发育补充养分。
带孩子出外旅行。在都市生活得太久,孩子想走近自然的愿望就越强烈。建议父亲每周或每月抽些时间带孩子外出游玩,去旅游或野餐,让孩子接近自然。徒步旅行是一种温和的运动,当您和孩子行走于青山绿水间,舒筋活络的同时,在旅途中孩子会碰到很多新的东西,从没见过的植物、动物、建筑等,会感到乐趣无穷、心情畅快。而且在旅行中,孩子可能会结识新的朋友,来锻炼自己的交往能力。
做孩子的“伙伴”。父亲要注意关心孩子的思想与学业,抽出时间与孩子一起讨论问题。要常和孩子玩耍,做孩子的玩耍伙伴,这是与孩子交流的最好机会。多跟孩子一起游戏,使自己“返璞归真”,回到童年,让自己进入孩子的“玩伴”角色,认同和遵守孩子们的游戏规则。这样,父亲和孩子是“玩伴”,是“朋友”,这样孩子能深深感到父爱的温暖。
对孩子多微笑。有的父亲会因为工作上的某些问题影响了在家对待孩子的态度,可能因为工作忙而厌烦孩子,可能因为工作不顺心而回到家里就向孩子发脾气,这些都是不应该的。应时刻把爱心献给孩子,回到家应该以微笑面对孩子,让孩子在家里感到精神宽松愉快。
注意父亲的榜样。
一天傍晚,我从北京一所小学出来打车回家。出租车司机是个30多岁的小伙子,显得很健谈,主动与我攀谈起来。
当他得悉我刚讲完家庭教育课,一脸诧异地说:
“儿童教育?老爷们怎么能干这个呢?”
我知道他有女儿后,不解地问:
“怎么?你这个父亲不教育孩子?”
“教育孩子是她妈的事,我的任务是挣钱。”
我不由得想起1919年鲁迅先生关于“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著名文章。在家庭教育中,父教是不可缺少的,也是不可替代的,这是很多为人父母者都有深刻感受的。问题是,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什么样的父教呢?
一位名叫蒋英姿的学生写了一篇《要爸爸干啥》的作文。他写道:
一直以来,我都以为男孩是爸爸生的,女孩才是妈妈生的。昨天我的小姨在医院里生下了一个小弟弟,我才明白:原来男孩也是妈妈生的。那么,要爸爸干啥呢?
爸爸每天早出晚归,一回家就懒洋洋地靠在沙发上看电视看报纸。他既不会烧菜做饭,也不会洗碗刷锅,连被子也不会叠。他的脏衣服臭袜子全是妈妈洗干净的。他坐在沙发上的时候还要把我们支得团团转,给他倒茶拿烟灰缸、端洗脚水、递拖鞋。他看到扫帚倒地也不会去扶一下子。可他对我们说一定要从小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时一点也不脸红。他自己做不到的事总要求我们去做。他没上过大学,他就千方百计地想把我们整入大学。他对我们的吃喝拉撒和喜怒哀乐从不操心,可他对我们的学习要求很严格,每天晚上都要检查家庭作业,抽查白天没有学过的课文,过不了关就别想睡觉。他平时寡言少语,但教训起我们来却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他从来就看不到我们身上的优点,也从来没表扬过我们。有一回我考了第二名,只比第一名少了1分,心想这回爸爸该满意了吧!谁知他拿过我的通知书质问我好几遍:“为什么要比人家少了1分?同样的老师同样的教材同样长着一颗脑袋同样一双手同样两只眼睛同样两个耳朵同样从早到晚坐在教室里,你为什么就心甘情愿比人家差?”我心里不服气,不就是差1分吗?还有那么多不如我的人呢,就会让我比这个比那个,你自己为什么就不比比人家?
爸爸从外面回来,从不像妈妈那样为我们带点小礼物,所以我们对他的来去也从不关心。妈妈外出一天,我们总觉得有一年那么漫长,而爸爸出去几个月我们都不会想他。他不在家的时候我们也不会想他。他不在家我们反而玩得更自在。
这个孩子的真实感受,值得广大父亲深思。她不喜欢父亲,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孩子们的成长不需要父亲的关注。
任何一个父亲都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人才,甚至成为一个杰出人物,因此,往往把许多人生经验都告诉孩子,以至于成了唠唠叨叨的人。其实,你做了什么比说了什么对孩子影响更为深刻,因为孩子容易接受的是形象的影响,而不是抽象的教育。
我想,父亲对孩子的最大影响,在于生活态度和人格倾向。如果父母看书多,孩子往往也会看书多,表现得会更聪明,能考出好成绩;如果父母沉迷于电视或麻将,孩子则难以专心学习。当然,也有相反的情况发生。
好父亲是孩子的榜样,也是孩子崇拜的对象。孩子可以从父亲身上潜移默化地学到并培养出许多好的品质,有些品质还会使其终身难忘。
美国有一位非常努力的孩子,他的父亲是一位政治家。在他9岁的时候父亲参加了美国国会议员的竞选,结果遭到排斥而落选。然而,他父亲并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相反,他很快又重新振作起来。那时,父亲曾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当你身处逆境、面对挫折时,怨天尤人不会给自己带来任何好处,重要的是不要停止追求。这样的执著帮助父亲实现了梦想,8年后,父亲再次竞选并获得了成功。父亲的成功教他懂得,失利是政治的一部分,但是一个人决不能因失利而消沉、痛恨或嫉妒他人;否则,一个人一生都将一事无成。后来,这个孩子考入了麻省理工学院,他一直为自己能有这样的好父亲而深感自豪。
如何做一个好父亲,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我的教育建议是:
向孩子表达出你的关爱。只要是孩子都渴望父亲能表达出更多的关爱。爱是一种特殊的力量,如果孩子能感受到父亲的爱,就会感到安全、会相信自己无论在学习、生活还是交友方面都会得到父亲的支持和鼓励。
不吝啬对孩子的夸奖。孩子天性中有被父母夸奖的渴望。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孩子得到的夸奖一般都来自于母亲,而父亲对孩子的夸奖则相对少些。父亲不能吝啬自己的夸奖,如果能得到父亲的肯定和认可的话,孩子的自信、勇气会更坚定。
对孩子信守诺言。没有人愿意受到欺骗,孩子也是一样。父亲特别要注意不要做出你明知无法兑现的承诺,但你做出承诺就必须去兑现。否则,你不仅会让孩子失望,认为你是一个不诚实的人,而且孩子也会从你身上学会撒谎。
别做“第二位母亲”
在一本畅销书《来自父亲的影响》中,作者肯定地告诉我们,由充满活力的父亲所培养出的孩子,能更好地与同龄人相处,更能适应新的形势,更能比较灵活地处理事情,而且能够在智力测验中取得高分。而对一个孩子来说,以一种现代的、自愿的方式失去父亲,比由于父亲亡故而不幸失去父亲更为糟糕,也更为残酷。离婚以及未婚妈妈,即使她费尽心机培养她的孩子,她也没有那些寡妇所培养的孩子更容易取得成功。这些都说明父亲对于孩子影响的重要性。
现在,有部分父亲已经开始和他们的妻子一起,共同担负起养育孩子的责任,认真扮演起好父亲的角色。这是一个聪明的选择。但必须注意的是,做孩子的好父亲,并不是做孩子的“第二位母亲”。一般来说,父亲比母亲更适合培养孩子的竞争力、冒险精神和适应能力,也更能培养孩子做出判断和选择时的自信心等,好父亲要在养育过程中胜任多种角色。
有一位叫奥托?伯尔的德国人讲述了父亲的故事,他写道:
我的父亲只是一个公司小职员。他的一生都很平淡,可以说没有任何值得夸耀的地方。用现在的眼光看,他可能不算是你们眼里那种成功的男人。但我父亲却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很重要的人。他做每一件事都很投入,仿佛这件事情就应该是他负责一样。我想,我从父亲那里得到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大概就是探索精神和好奇心吧。
我父亲非常喜欢历史,他总是在家里大声地谈论历史上的一些趣闻轶事,所以,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中国,知道了世界上许多有趣的事情。这给我狭小的生活空间带来了色彩,使我能够在想像的世界里遨游。父亲很关心政治,他经常在我们面前发表他的意见,甚至和我们兄弟俩探讨世界大战问题。他还经常带我们去接触、探索、认识外面新鲜的世界。这使我长大以后敢于单独面对陌生的事物。镇上如果有演讲,他总是带我们去听,而且大多是坐在最前面。父亲经常带我们外出游玩,去爬山和采集标本。这些都是我在母亲那里得不到的东西。
我的母亲是一个善良而琐碎的人,她和父亲给我们的教育是完全不同的。她就像一只老羊一样保护着我们。真的,她很谨小慎微,父亲每次带我出去采集标本,她都唠叨个不停。我们都不喜欢听她的碎语,所以,父亲总是和我们悄悄地商量明天去哪里,并要求我们别把计划告诉妈妈。第二天,当我们临出发的时候,妈妈才知道这个神秘的计划,她想阻止已经来不及了,她的唠叨也被我们甩在了耳后。那时,我和哥哥高兴极了,觉得我们是在进行一件很保密、很刺激的事情,因此都非常配合爸爸的行动。父亲总是带我们去很远的地方,他要求我们不带午餐,路上饿了自己想办法,而且还必须“孝敬”爸爸一份食物。有时,我们在山上野炊,由我和哥哥做大师傅。有时,我们只弄到一份食物,就给爸爸吃了,我和哥哥则饿着肚子一直到天黑。爸爸从来不和我们客气,只要说是给他的食物,他都吃得一点不剩。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很快乐。这种活动一直持续到我们长大离开父亲。
渐渐地,我们对外面的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长大后纷纷离开父母单独闯荡。现在,哥哥成了探险队员,主要是探索自然界。而我,来到了中国,研究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可以说,我们的选择都和父亲的教育密切相关。当然,这并不是说母亲的教育不重要,她给我们的是另外一种东西,像食物、被子、衣服一样的东西。
现在,我也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了,一个男孩一个女孩。我对孩子的教育可以概括为两种方式:有时走在前面,有时站在背后。
我始终认为,父亲和母亲在家庭中应该有分工,母亲对子女的教育大多是无微不至的,而父亲的任务主要是培养孩子的性格和心理特征。也许是受父亲的影响吧,我也特别希望我的孩子能对求知的世界保持一份好奇心,能够坚强、勇敢、独立,我想这些心理品质应该是现代人立世的本钱。而这些,正是父亲能给予孩子的与母亲不同的东西。这时候,父亲要走在前面。
比如,在儿子和女儿还只有6岁和4岁时,我就每月带他们去爬一次山。在中国,我也经常爬山,常常能看到中国父母带着孩子爬山。但我的爬山方式和中国父母是完全不同的,中国父母大多是手牵手地领着孩子,要么抱着孩子,而我和两个孩子去爬山时,我总是走在最前面,大步流星地爬,就像和孩子比赛一样。一双儿女自然没有我爬得快,他们被远远地落在后面。也许你会担心:孩子摔下山去怎么办?孩子磕坏了怎么办?孩子走丢了怎么办?世界上所有的母亲都是一样的,我妻子也总是担心这些问题。所以,最初爬山时,她走得很慢,为的是和孩子做伴。我不同意她的做法,我们俩谈过几次,我说,如果你要和孩子呆在一起,你就留在家里,不要去了。在这方面,我可不是你们中国人说的“妻管严”。我很坚持自己的意见。最后,她服从了我。现在爬山,她虽然和我一样走在前面,但仍然频繁地往后看。其实,我也在偷偷地回头观察孩子们的一举一动,只不过尽量不让他们发现而已。我这样做,就是要孩子独立、坚强,学会自己面对外面的世界。
这位父亲的确是很有智慧的。在现实中,许多父亲和母亲往往会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发生争执,但最后总是以母亲胜利而告终,父亲往往会“退居二线”,或者成为了母亲的“帮手”。虽然我们建议父亲在母亲教育孩子时要配合,但并不是让父亲完全放弃自己教育子女的优势与责任。每个孩子都既需要母亲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同样也希望得到父亲不同于母亲的影响,具有独特风格的相处机会。因此,我认为父亲应该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不要沦为“第二位母亲”。我的教育建议是:
发展良好的夫妻关系。夫妻间良好的关系才能创造适合孩子成长的家庭氛围,在处理夫妻关系中的任何问题时都必须保证孩子的权益。要互相“补台”,不要“拆台”。夫妻间不要因意见分歧在孩子面前“顶牛”,也不要两个人同时站在孩子对立面,一唱一和地“收拾”孩子,使孩子陷入无助的恐慌。
放下自己的威严。做孩子的朋友,可能是每个父母都有的愿望。但做朋友不是一种姿态,而是一种具体的、自然的状态。父母不要时刻都注意自己的威严,如自己也爱玩电子游戏,非要在孩子面前装着不玩,注意形象,其实如果能和孩子一起玩,可能对于孩子的影响是他一生都不会忘记的。
不轻视母亲的教育。强调父亲教育的重要性,只是因为父亲的社会角色、男性特征、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他与外部世界的联系等不同于母亲的特点,并不意味着轻视母亲的存在,也不是贬低母亲教育的意义,更不要当着孩子的面随意诋毁母亲对孩子的关爱之心。父亲和母亲间的和谐相处,互相配合仍是十分重要的。
不要唠叨孩子的学习。在许多母亲的教育模式下,有的时候父亲也开始唠叨孩子的学习,不由让孩子反感起来。其实,母亲一个人唠叨已经让孩子很心烦,父亲如果再说一次,可能会增大孩子的压力,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教孩子遵守规则。
规则和秩序是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基本准则。无它,则任何社会活动都无法展开。规则秩序有两种不同形式,其一是没有明文规定,只是人们在长期的公共生活中形成的道德经验与行为习惯,一些约定俗成、共同认可和遵守的行为规范。如乘车购物顺序排队,在影院、图书馆不大声喧哗,在公园不折花,不向水面抛掷脏东西,以至进入会场、影院放映厅前要放轻脚步……其二是有明文规定,这就是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公约、规则、规章、纪律。如交通规则、公园游人须知、商店的服务公约、学校学生守则、考试纪律等,它通常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有的甚至与法律法规相衔接。
按规则办事是地球公民学会共处的基本准则。如果每个人都只从自身利益出发,不遵守公共规则,不考虑他人的意愿,这世界必定永无宁日,也必定危及每个人的利益。对于儿童来说,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对于儿童社会化是十分必要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
内地有位颇有名气的企业家到香港办事,他住的地方离停车场要经过一段“S”形草地。一天,因出门晚了,他便走直线从草地越栏杆上车。一位年轻的香港警察发现后,立即走了过来,很有礼貌地给他撕了张处罚280港币的罚单。他只好向警察“认错、赔不是、作解释”且保证“下不为例”。之后,便收起罚单开车走了。谁知,一周后却收到了法院的传票。早已把此事置于脑后且认为问题当时已经解决的他,感到莫名其妙。询问律师方知,“按香港法律,一个星期不到指定地点交罚款,法院传你;再不理睬,就要拘捕你。”听此,他请示律师帮忙“疏通”一下。可律师告诉他:“我不会去疏通。最好的办法,就是老老实实认错受罚。”他没辙,开庭那天面带微笑老实认错。岂料,一看罚单却多了一倍,感到不解。法官解释说:“违反了法规,自己也承认,可是见法官就笑,这本身就是藐视法庭,所以加重处罚。”听后,他无言以对,备受震动。
对于这个故事,也许内地有些人会觉得小题大做不可思议,但在香港却是很平常的事,从警察、律师到法官,大家忠于职守,环环紧扣严肃执法,人人以实际行动维护法律法规的尊严。
那么,具体到孩子的教育怎么体现规则意识呢?其实,教育中有大量规则在起作用,而引导人按规则行动是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譬如,在各种荣誉或机会面前,是让孩子公平竞争还是依仗权势给孩子吃偏饭?这就是典型的规则问题。
希望孩子成才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心愿。但是,采取怎样的方法帮助孩子成才,对于父母来说就有了很大的区别。有的父母希望能给孩子创造好的学习条件,有的父母希望能给孩子一些感受挫折的机会,还有的父母则千方百计地找老师、找学校,总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使孩子受到额外照顾,让孩子能吃到“偏饭”,得到老师或其他方面更多的关照。因而,不少父母为讨好老师,利用手中的权力给老师办事、送礼,甚至教孩子怎样去“笼络”老师。
事实上,这样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没有好处的。有一位中学生,她的成绩虽然不是最好的,但还不错,只是有些娇气。她的母亲是教育局的一位干部,因此请老师多关照自己的孩子。老师见“上面”发话,哪敢不照办?于是,这个女孩从小学到中学,一直吃着“偏饭”。学校里的三好学生非她莫属。即使需要投票选举,老师也会想办法给她弄个指标;学校里的各项活动,也非她莫属,参加作文竞赛,本来班里有好几位同学的作文水平都比她高,但老师还是选择了她……结果,这个女孩在班里一直没有什么威信,同学们因此而孤立她,使她感到内心很痛苦。另外,在一直被照顾的环境里生活,也使她渐渐养成了不能经受挫折的性格,遇到一点批评就掉眼泪。
可见,不按规则行事,对于孩子的成长其实是危险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孩子既需要自由,又需要纪律和原则。纪律是一种以严格的形式体现的爱。我认为,守纪是父亲赠给孩子的最充满爱心、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礼物之一。执行纪律不同于惩罚,惩罚是你对孩子做的事情,而执行纪律则是你为了孩子才做的事情。惩罚可能滋生怨恨,而执行纪律却能使孩子吸取教训、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并能培养出讲究道德、成熟稳重的好孩子,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作为父亲如何对孩子强化规则意识,我的教育建议是:
观察并提醒孩子。孩子的规则意识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强化,父亲要细心观察孩子,如果孩子的言行不符合规则,应该及时地提醒,孩子的成长是离不开成人的督促的。
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想要的东西。要告诉孩子,如果自己想得到什么,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特别要让孩子清楚地认识到如果通过“走后门”、“拍马屁”、“贿赂”等手段来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是违反规则的,是错误的甚至是违法的行为。
激励孩子。如果孩子的表现很好,或者对于你的要求表现得愿意合作,则可以对孩子进行激励或奖励,但不一定用物质奖励。可以对孩子说:如果你今天表现得好,那么你就可以在周末请一个朋友来家里玩等,作为对于孩子遵守规则的一种激励的方式。
经常和老师沟通。对于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父亲也需要及时了解,和老师进行沟通是必要的。沟通不是为了拉关系,而是为了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使孩子在真实、自然、和谐的环境里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