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基地组织相关专家对各类项目进行评估,对其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进行判断,并报学校相关部门审批。获批的基金项目不仅可以无偿利用基地条件开展实践研究,而且可以得到学校研究生创新实践基金的支持。由于选题是学生自选,往往有很强的探索热情和动机,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比较容易地实现知识迁移,释放创新能力,从而真正成为知识的探索者,产生创造性的科研成果。基地每年可资助创新项目10余项,每项1 000元左右,资助经费总计1万~2 万元。重视对项目进展情况的跟踪、中期考核和成果评审,实行分期拨付。
三、明确职责,增强基地育人实效
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各项具体工作的开展,主体是研究生群体,但仍需要一个健全的领导机构和组织机构对基地建设进行建设和管理,确保基地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是在学校领导小组的统筹安排下,由研究生处牵头负责,基地研究生落实具体工作,相关职能部门和实验室平台支持基地工作,实现“研究生处牵头,研究生自主管理,相关部门协助”的管理运行模式。
(一)领导小组职责
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设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分管校长任组长,研究生处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各学院分管研究生工作的院长为主要成员。领导小组按照上级部门要求,负责对创新基地的建设与发展进行宏观指导与规划,对基地的重要事项进行决策,定期对基地各项工作的开展进行检查和监督。
(二)研究生处职责
研究生处对基地领导小组负责,全面负责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工作的具体开展,包括基地建设的立项审核、组织实施、检查评估和统筹管理等,提出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建设的具体规划,制订创新基地管理相关细则,提出创新基地年度经费预算草案等。研究生处设立专门的基地建设办公室,并安排专人负责此项工作。
(三)各职能部门和学院职责
各职能部门在研究生处的统筹安排和协调下,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为基地建设提供人力、场地、制度等保障。各学院作为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建设的主体,积极参与创新基地建设,提供配套资金与管理制度,并实施相应的研究生教育培养计划。同时,各学院应充分利用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这一良好平台,积极鼓励研究生参与基地各项工作。
(四)科研平台和科研项目的支持
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建设与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建设等紧密结合,充分利用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奠定的良好条件,实现优质研究生教育资源的开放和共享,为研究生科研创新提供良好平台;同时发挥重大科研项目的牵引作用,鼓励研究生参与项目研究,促进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和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五)基地研究生职责
基地研究生由研究生处统一选拔和管理,每年10月,研究生处面向全校研究生选拔基地研究生,基地研究生以“三助”身份参与管理和科研工作。基地研究生具体落实基地建设的各项工作,包括基地各项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与总结等。
参考文献:
彭静,郑小林,冯斌.创新思维,实践真知———谈重庆大学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创新教育新理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 ( 7 ):52唱55 .
(作者:曾庆芳)
教学内容的多学科整合和教学方法的更新
一、引言
研究生课程教学是研究生教育培养的重要环节,研究生课程需促进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引导和培养,以课程和实践为依托促进创新,发挥研究生课程教学在研究生创新教育中应有的作用,是研究生教育领域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教学内容的整合和教学方法的更新至关重要。在当代人文社科研究领域,多学科整合和渗透是常态,建构主义的互动教学是主流。本文以外国语学院研究生枟社会语言学枠和枟二语习得理论枠两门课程为例,探讨教学内容的多学科整合和教学方法的更新。
二、教学内容的多学科整合
课程教学是研究生人才培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优化知识结构,培养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的主要途径。当今科学知识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交叉学科的相互渗透加强。在课程教学中,教学内容必须根据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及时调整,使其跟上学科前沿知识的发展速度,突出研究性和学科前沿。
(一)社会语言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多学科整合
社会语言学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门跨学科研究领域,其基础是语言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与整合,其发展过程也是学科整合与分离的过程。社会现实的需求和当代社会理论的发展,则是社会语言学整合趋势的动因,并影响未来的发展趋势。半个世纪以来,社会语言学研究领域在扩大,理论视角在更新,学科对象定位于“语言的社会和情境基础,语言能在社会和交际过程中做什么”,关注的是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表现,认为语言不仅表现思想,而且具有社会意义,使用中的语言与社会环境之间会相互作用并产生社会效应。社会语言学与多学科有着广泛联系,如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传媒理论、文学、哲学和文化研究等。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大多是从社会科学中来的,包括: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主要是实证性研究范式,以系统的材料采集和分析为基础,使用量的、质的方法,对社会语言现象进行描写和解释。学习社会语言学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社会语言学研究的范围、意义、理论、方法和前景,将其在未来的语言教学和使用中自觉应用,并丰富我们对语言与文化、语言与认知、语言与功能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解,对促进我国英语教学,培养外语基本技能和通晓不同文化背景的外语人才和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英语教师具有重要意义。
该课程教学内容的多学科整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材的选用。教材选用了英美大学相关方向的多部原版经典教材,也选用了国内著名学者的经典论著;参考了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并编写了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纲要,以体现课程知识结构的系统性。
(2)教学内容的取舍。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教学内容,补充最新国内外研究动态。例如,对近20年来兴起的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补充,其是以揭示语篇中的意识形态,特别是权利关系的蕴涵为特征的话语分析方法,形成于社会科学与语言科学的交融。批评性话语分析继承了西方社会科学的批判传统,特别是马克思、阿尔杜塞、福柯等人的思想,也从语言学理论特别是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中借鉴了对于语言进行具体分析的操作技术。这个新的学术研究领域一方面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它不局限于文本中语言形式的分析,而是积极参与社会批判和改造的过程中。它对大众媒体语篇中隐含的意识形态和权力支配保持着特别的敏感。另一方面它将社会分析植根于对语言的细致具体的分析中,言之有据。它的分析深入地揭示了语言对于思维无所不在的影响,从而昭示了语言研究对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重要作用。[ 1 ]对全球化这一过去10多年研究的重点的补充。社会语言学从宏观层面关系英语的地位,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及英语作为外语和二语教学的研究。其特别强调全球化和本土化中的英语和其他语言的混合,强调英语的国际应用的“全球和地方混合”特征( glocal na唱ture)。这些都涉及社会语言学课程的语言变体,语码选择和言语社区,因为英语的变化形式“不仅作为现代性或传统的指示,而更重要的,是种族的,性别的,阶层的和性的主体性,它们构成了现代性和传统”。[ 2 ]变体标准的多元化的思想,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语言变体、语言教育的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3)突出多学科整合特点。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基本概念、范围和基本方法都具有多学科整合特点,如语言知识、语言变体(包括地域变体和社会变体)、语言与社会等。在讲授中既强调其定义、功能及“田野考察”的研究方法,也突出介绍和人类学,社会学和语言学等密切相关的学科的整合。在皮钦语和克里奥耳语研究中,突出介绍了历史渊源和交际理论。而语码,话语社区,双语和多语现象,语码转换,社会网络等,则与当代社会理论密切相关。通过语言变体的讨论,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社会语言学关于语言变化的观点,方法、相关理论和存在的问题。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讲授、讨论和例证,从沃尔夫假设、亲属系统、术语分类学、颜色词、原型理论、禁忌语和委婉语等方面得到了解释。在语言交往的讲授中,从人称和呼语、礼貌性、合作原则与面子、会话特征等方面,涉及了如交际民族志,人类学与民俗学等的多学科整合。在语言和性别及语言规划讲授中,突出了宏观和微观研究,也突出了理论探索和应用研究,如女性主义思潮、语言与认同等结合。
(4)突出新研究领域。社会语言学关注口语和书面语篇,特别是媒体语言。其强调社会语言学各分支的“分”与“和”,如会话分析对交往的详细分析,语言人类学的民族志方法,社会理论关于民族国家语言和社会的理论,语言、社区和认同,经济全球化和资本的流动,语言的商品化,等等。在社会建构主义思想影响下,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与社会因素是相互建构的,例如性别与语言的关系,一方面性别身份影响语言的使用,另一方面语言的使用本身也是塑造身份的过程。一些社会语言学的经典概念,也在建构思想的影响下得到修正和发展,变得更加灵活,例如“言语共同体”正在与“实践共同体”的概念结合起来,聚焦于实际语言活动,而不再拘于某种语言能力的刻板疆界。社会语言学的发展趋势,一方面是“语言”与“社会”在社会建构主义关照下的“超学科”整合创新,一方面是基本概念和研究问题在后现代主义的解构性挑战中获得多元发展空间。[1]
(二)第二语言习得课程教学内容的多学科整合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它涉及第二语言习得的定义,学习者本身和学习环境的研究。其主要研究方向是环境因素,输入,学习者差异,学习过程和语言输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能帮助研究生了解和掌握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研究的主要方向,并对语言学习理论进行有批判性的思考和应用,在实践过程中将其不断完善,将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及形成过程变成明确的和有意识贯彻的理论,对促进我国英语教学,培养合格的和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英语教师具有重要意义。该课程教学内容的多学科整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材的选用。教材选用了英美大学相关方向的多部原版经典教材,也选用了国内著名学者的经典论著;参考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并编写了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纲要,以体现课程知识结构的系统性。
(2)教学内容的取舍。通过补充最新国内外研究动态,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例如,澄清二语习得理论中的一个误区,即认为二语习得理论应当以语言教学为评价尺度,批评二语习得研究“远离语言教学”。[3]二语习得的理论背景是语言学理论,现代语言学的研究结论并不能直接指导教学实践。其次,厘清语言教学和二语习得的关系:语言教学必须承接和发展二语习得的研究结论,将其转换为可以进行有效性验证的教学法原则,并据此原则寻找最佳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二语习得和语言教学之间的研究内容有差别。二语习得的主要研究问题是二语习得的本质过程以及影响语言学习者的各种因素。其根本目的是认识学习者获得第二语言(包括第三或更多语言)的根本原理和途径。语言教学,“是在语言学习的相关学科里面,寻找有关教学理论原则及其实践法则的活动。”[4]它研究的内容是教学理论原则以及如何运用实施,揭示语言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