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形净值债务率是企业负债总额与有形净值的比率。有形净值是股东权益减去无形资产净值,即股东具有所有权的有形资产的净值。其计算公式如下:
有形净值债务率=负债总额/(股东权益-无形资产净值)×100%
有形净值债务率指标实质上是产权比率指标的延伸,是更为谨慎、保守的反映在企业清算时债权人投入的负债资本受到所有者的权益资本的保障程度。从长期偿债能力来讲,这个比率越低越好。
所谓谨慎和保守,是因为本指标不考虑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土地使用权、着作权、经营特许权、专有技术及商誉的价值,它们不一定能用来还债,为谨慎起见一律视为不能偿债,将其从分母中剔除。它使企业偿债安全分析建立在更加切实可靠的物质保障基础之上,在企业陷入财务危机、面临破产等特别情况下,使用该指标衡量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更有实际意义。该指标其他方面的分析与产权比率相同。
(5)已获利息倍数
已获利息倍数又称为利息保障倍数,是指企业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的比率,用以衡量偿付借款利息的能力。其计算公式如下:
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利润总额+利息费用)/利息费用=(净利润+所得税+利息费用)/利息费用公式中的“息税前利润”是指利润表中未扣除利息费用和所得税前的利润。它可以用“利润总额加利息费用”或“净利润加所得税加利息费用”来测算。由于我国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利润表其利息费用没有单独列示,而是混在“财务费用”之中,外部报表使用人只好用“利润总额加财务费用”来估计。
公式中的分母“利息费用”是指本期发生的全部应付利息,不仅包括财务费用的利息费用,还应包括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资本化利息。资本化利息虽然不在利润表中扣除而已计入“在建工程”转列入固定资产原始价值中,但仍然是要偿还的。已获利息倍数的重点是衡量企业支付利息的能力,没有足够大的息前利润,资本化利息的支付就会发生困难。
必须注意:息税前利润是包括指债务利息与所得税前的正常业务经营利润,不包括非正常项目。这是由于由负债与资本支持的项目一般属于正常业务经营范围,因此计算已获利息倍数时就应当以正常业务经营的息税前利润为基础。
已获利息倍数不仅反映了企业获利能力的大小,而且反映了获利能力对偿还到期债务的保证程度,它既是企业举债经营的前提依据,也是衡量企业长期偿债能力大小的重要标志。由此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若能维持正常偿债能力,从长期看,已获利息倍数至少应当大于1,且比值越高,企业长期偿债能力一般也就越强。如果已获利息倍数过小,企业将面临亏损、偿债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下降的风险。究竟企业已获息税前利润应是利息费用的多少倍,才算偿付利息能力强,这要根据往年经验结合行业特点来判断。根据稳健原则考虑,应以倍数较低的年度为评价依据。一般认为,已获利息倍数在3~4倍比较安全,表明企业有支付利息的保障能力。
(6)到期债务本息偿付比率
到期债务本息偿付比率是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到期债务本息和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到期债务本息偿付比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本期到期债务本金+现金利息支出)
本期的到期债务是指本期即将到期的长期债务和应付票据。企业可以根据该比率的大小判断公司的即期偿债能力。这一比率用来衡量企业到期债务本金及利息可由经营活动创造现金支付的程度。比率越大,说明企业偿付到期债务的能力就越强,如果比率小于1,说明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不足以偿付到期债务本息,企业必须对外筹资或出售资产才能偿还债务。
(7)经营现金长期偿债比率
经营现金长期偿债比率是指经营现金净流量与长期债务总额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经营现金长期偿债比率=经营现金净流量/长期债务总额
这一比率反映企业按照当前经营活动提供的现金偿还长期债务的能力。虽然企业可以用从投资或筹资活动中产生的现金来偿还债务,但从经营活动中所获得的现金应该是企业长期现金的主要来源。一般说来,这一比率越高,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就越强。
除上述通过利润表、资产负债表中有关项目之间的内在联系计算出来的各种比率,用以评价和分析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以外,还有一些因素会影响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诸如融资租赁的长期应付租赁费、经营租赁量比较大而期限比较长的经营租赁业务的应付租赁费、承担担保责任带来的潜在长期负债以及或有项目一旦发生的潜在影响等等。
二、企业营运能力分析
营运能力是社会生产力在企业中的微观表现,是企业各项经济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生产资料资源、财务资源、技术信息资源和管理资源等,基于环境约束与价值增值目标,通过配置组合与相互作用而生成的推动企业运营的物质能量。广义的营运能力是企业所有要素所能发挥的营运作用;狭义的营运能力是指企业资产的营运效率,不直接体现人力资源的合理使用和有效利用。现实生活中企业对企业营运能力的分析,实际上就是企业在资产管理方面所表现的效率研究。而这种能力首先表现为对各项资产周转率和周转额的贡献上;其次,通过这种贡献作用对增值目标的实现产生基础性影响。从这种意义上讲,营运能力决定着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获利能力,是整个财务分析工作的核心
我们这里所讲的营运能力主要是指的企业资金的运用能力,反映企业资产管理水平和资金周转状况。营运能力分析实质上是企业的总资产及其各个组成要素的营运能力的分析。营运能力的强弱关键取决于周转速度。一般来说周转速度、资产的使用效率越高,则营运能力越强。所谓周转率即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资产的周转额与平均余额的比率,它反映企业资金在一定时期的周转次数。它的反映指标是周转天数,即所反映的资金周转1次所需要的天数。周转次数越大,周转天数越短,资产营运能力就越强。其计算公式为:
周转率(周转次数)=周转额/资产平均余额
周转天数=计算期天数/周转次数=资产平均余额×计算期天数/周转额
1.应收账款周转率
应收账款周转率,是指企业采用赊销收入的方法时,赊销收入净额与平均应收账款余额的比率。它反映企业应收账款的流动性,是反映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应收帐款周转次数=赊销收入净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0/应收账款周转次数=应收账款平均余额×360/赊销收入净额
其中:
赊销收入净额=销售收入-现销收入-销售折让-销售折扣-销售退回额
应收账款平均余额=(期初应收账款+期末应收账款)/2
应收账款的周转率越低,收回款项的速度就越慢,说明企业的销售条件、收款政策不适当或者回收款项的工作中努力不够;或是企业的客户发生财务困难,一时难以还清欠款。如果是企业自身的内部工作出现问题而导致应收账款的周转率偏低,那么企业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改进工作,否则,企业就会出现资金紧缺,难以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同时也会加大坏账损失的可能性。另外,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偏低.也可能是由于特殊的问题造成的,比如在经济客观状况不景气时,银根紧缩,大部分企业里的财务状况都会不佳而引起各企业的资金紧张,无力偿付赊销账款;或者是某个行业的企业数量增加,使同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这些都会影响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因此,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就应结合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进行综合分析,作出正确的判断。通常认为,企业应收账款的周转率在每年10次以上为佳。
2.存货周转率
在流动资产中,存货所占的比重较大。存货的流动性,将直接影响企业的流动比率,因此,必须特别重视对存货的分析。存货的流动性,一般用表示存货周转速度的流动资金周转率指标来反映。其计算公式如下:
存货周转率(次数)=销售成本/存货平均余额
存货平均余额=(期初存货+期末存货)/2
存货周转期(天数)是指一定时期内存货平均周转一次所需要的天数,计算公式为:
存货周转期(天数)=计算期天数/存货周转次数:
计算期天数/(销售成本/存货平均余额)=计算期天数×存货平均余额/销售成本
在一般情况下,存货周转率(次数)越高越好。在存货平均水平一定的条件下,存货周转率越高,表明企业的销售成本数额增多,产品销售的数量增长,企业销售能力加强。反之,则销售能力不强。企业要扩大产品销售数量,增强销售能力,就必须在原材料购进、生产过程中的投入、产品的销售、现金的收回等方面做到协调和衔接。因此,存货周转率不仅可以反映企业的销售能力,而且能用以衡量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各有关方面运作和管理存货的工作水平。
存货周转率还可以衡量存货的储存是否适当,是否能保证生产不间断地进行和产品有秩序的销售。存货既不能储存过少,过少会造成停工待料、生产中断或合同误期、销售紧张,又不能储存过多,过多会形成呆滞、积压。存货周转率也反映存货结构合理与质量合格的状况。因为只有存货结构合理,才能保证生产和销售任务正常、顺利地进行,只有存货质量合格,才能有效的流动,从而达到存货周转率提高的目的。
但是在运用存货周转率这个指标时,我们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过高的存货周转率有可能因存货不足而丧失销售收入,所以,存货周转率并不是越高越好,而是应当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
存货周转率计算公式中的分子采用销售成本而不是销售收入净额,这主要是为了剔除毛利对周转速度的虚假影响,因为存货是按成本计价的,分子、分母应当保持口径一致。为了分析影响存货周转速度的具体原因,在工业企业中,还可以进一步分别按原材料、在制产品和产成品计算周转率,考察在供、产、销不同阶段存货运营情况,评价各环(节)的工作业绩。其计算公式如下:
原材料周转率=原材料耗用成本/原材料平均余额
在制产品周转率=生产成本/在产品平均余额
产成品周转率=销售成本/产成品平均余额
采用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对存货的周转率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在计算、分析时应保持口径一致。当存货计价方法变动时,应对此加以说明,并计算这一变动对周转率的影响程度。
3.营业周期
营业周期是指库房的存货开始到销售存货并收回现金为止的这段时间。营业周期的长短取决于存货周转天数和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营业周期的计算公式如下:
营业周期=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把存货周转天数和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加在一起计算的营业周期,指的是需要多长时间能将其末存货全部变为现金。一般情况下,营业周期短,说明资金周转速度快,正常的流动比率较低;营业周期长,说明资金周转速度慢,正常的流动比率较高。这就是营业周期与流动比率的关系。营业周期的长短取决于存货周转天数和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换句话说,决定流动比率是高还是低的主要因素是存货周转天数和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4.流动资产周转率
流动资产周转率是反映企业流动资产周转速度的指标。它是销售收入与流动资产平均余额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流动资产周转率(次数)=销售收入净额/流动资产平均余额
其中:
流动资产平均余额=(期初流动资产+期末流动资产)/2
流动资产周转期是反映在一定时期内,流动资金周转一次所需要的天数。周转一次所需要的天数越少,表明流动资产在经历生产和销售个阶段所占用的时间越短。生产经营任何一个环(节)上的工作改善,都会反映到周转天数的缩短上来。其计算公式为:
流动资产周转期(天数)=计算期天数/流动资产周转率=计算期天数/(销售收入/流动资产平均余额)=计算期天数×流动资产平均余额/销售收入净额
按销售收入净额计算流动资产周转率不仅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投入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而且反映生产经营过程中新创价值的情况,即流动资产周转率不仅受实际投入资产周转速度的影响,而且受盈利水平高低的影响。按销售成本费用计算流动资产周转率仅反映企业投入流动资产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周转速度。
简单的流动资金周转情况分析方法如下:将流动资金本期实际周转天数分别与计划或上期对比,确定流动资金周转速度是否比计划或上期有所加速,以及查明影响流动资金周转快慢的主要原因,进一步寻求加速流动资金周转的具体途径。
5.固定资产周转率
固定资产周转率是指年销售收入净额与固定资产平均净值的比率。它是反映企业固定资产周转情况,从而衡量固定资产利用效率的一项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固定资产周转率(次数)=销售收入净额/固定资产平均净值
平均净值固定资产周转率高,表明企业固定资产利用充分,同时也能表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得当,固定资产结构合理,能够充分发挥效率。反之,如果固定资产周转率不高,则表明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不高,提供的生产成果不多,企业的营运能力不强。
运用固定资产周转率时,需要考虑固定资产净值因计提折旧而逐年减少,因更新重置而突然增加的影响;在不同企业间进行分析、比较时,还要考虑采用不同折旧方法对固定资产净值的影响等。
6.总资产周转率
总资产周转率时销售收入净额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总资产周转率(次数)=销售收入净额/平均资产总额
其中:
平均资产总额:(期初资产总额+期末资产总额)/2
这一比率可用来分析企业全部资产的使用效率。如果这个比率较低,则说明企业利用全部资产进行生产经营的效率较差,最终会影响企业的获利能力。这样,企业就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各项资产的利用程度,薄利多销提高销售收入或处理多余资产。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盈利能力是指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利润是企业的重要经营目标,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不仅关系企业所有者的利益,也是企业偿还债务的一个重要来源。因此,企业的债权人、所有者以及管理者都十分关心企业的获利能力,它为生产经营决策提供重要的财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