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风
朋友推荐了一篇散文《邻居》,作者宝宝,读来觉得很美。美在燕子的那种形态、神态,美在燕子身上的那种天性,美在人与燕子的那种和谐有如邻里的关系。读罢美文,口有余香。忍不住写点什么。
应当说,《邻居》首先打动我的,是对燕子的描写。因为显然,作者将它们作为主人公,而“我”则只是它们的一个互动者或陪衬。它们所表现的美的一切,都是给人的一种审美享受,一种儆示意义。因此,描摹它们的生存状态,工笔也罢,写意也罢,物象成为意象,燕子也就成为了一首诗。
先看看这“惊鸿一瞥”:那天我正提着桶,小心地给一株茉莉浇水,耳边蓦地掠过一阵翅膀扑击空气的“扑噜”声。一抬头,一只黑羽剪尾的燕子已经停在二楼阳台的晾衣绳上了。它颇象一个高明的杂技演员,随着晾衣绳那点很小的弹性上下颠了几颠,接着就稳稳地站住了。
燕子的“亮相”是如此突兀而又优雅,让我心头一颤,一团暖暖的、柔软的东西被唤醒了。这便是作者的高明处。当然不止于此。它们的情爱是那样缠绵:它熟门熟路的径飞向它的伴侣,接着一对小东西就在晾衣绳上急速的移动,它们时分时合,挤挤挨挨,摩肩擦喙,细语呢喃,毫不掩饰那种亲密的情侣关系。描摹得形象、传神,令人惊叹。然后就是燕子合力地建构它们的爱巢。然而巢即为爱,它们的那种爱,甚至是令人羡慕的默契,又有盎然的情趣和活泼:燕永远是形影不离、双出双返的。它们老是那么的兴高采烈,仿佛它们的爱情永远在蜜月之中。经过了一天的飞行和嬉戏,它们的情绪通常都有点亢奋,它们在晾衣绳上时而挥翅佯打,时而摩擦尖喙,不时发出叽叽的尖叫声,像是这对恩爱情侣在打情骂俏,在互相调侃。及燕归窠,人亦回房。读书到深夜,耳边时常会传来燕子不同于白天的呢喃声,十分的曼妙和朦胧,于是不由得掩卷微笑,心想这是它们在温存。人们在羡慕着它们的爱情的同时,不会生出一点对人类的某种类比或者期望么?当然,也还有为它们保护自己尊严和家庭的安全而萌生敬意:在我接近它们的孩子时,还没容我去想是怎么回事情,雌燕已经冲过来,围着我激动地啁啾起来。它是那样的惊惶,那样的冲动,它绕着我的头不停地冲折飞旋,使我不得不以为它想要啄我的鼻子或者是眼睛。这是用生命来抗争和保卫。黑格尔叹道:“动物的生命是大自然美的顶峰。”正是如此。它们表现出来的种种,都会让我们想到大自然之美。无论是情爱的呢喃,还是激动地啁啾,无不张扬着生命的本真。
在对子女的哺育和教化上,燕子夫妻是如此的认真和投入。请看:它们几乎从每一个黎明到每一个黄昏,一天到晚都在院子上空穿梭,在这段时间里,它们放弃了关于自己的一切享乐,只顾不辞辛苦地打食,哪怕打雷下雨也不肯稍息。甚至它们那身从不更替的黑色燕尾服都失去了往日的整洁与光采。接下来,作者把一个细节描写出来:好几个落雨的清晨我目睹雌燕一头扎进了雨幕中,在院子上空盘旋一遭,接着回过头来急切地呼唤着自己的伴侣。连我都听出了一个母亲的哀恳。原本稍许有点迟疑的雄燕在它的召唤中也不大情愿地纵身而去,于是两个矫健的小黑点在无边的雨幕中渐去渐远……真是神来之笔!燕子被作者人性化、人格化、性格化的过程,正是逐步表现了这种渐近顶峰之美,这是作品中最令人感动的细节描写。读到这里,你能不动容?能不浮想连翩?
如果仅仅停留在对燕子的描摹上,也就略显单薄了,也就无所谓“邻居”了。因此,作品最为感人的,当是燕子与人的互动:一种互相尊重和爱惜的和谐之美(注意,不仅仅是人单方的)。这,使作品的审美感知又深入了一层。从作者近距离地端详不速之客的燕子开始,人与燕子就有了互动和交流。燕子那溜圆的黑眼晶光闪闪地盯着我,淡定、从容……有了这万金难求的芳邻,作者有了一种十分高兴和满足,仿佛结束了独来独往的日子。有时,作者欣赏着它们追逐着的翻飞,冲进雨幕的英姿;有时惊叹它们爱巢的精妙、实用和结实;有时感觉它们爱情的朦胧蜜意:读书到深夜,耳边时常会传来燕子不同于白天的呢喃声,十分的曼妙和朦胧。这时的作者,已经不是保持着一定距离的美的欣赏者,而是一种美的享受者、受惠者了。于是不由得掩卷微笑,心想这是它们在温存。夜籁里加进了这种有形的声音,似乎窗外大自然的黑夜变得更加丰富、深邃和美好了。那么燕子,特别是雌燕的举动呢?我上下楼梯、进出房门的时候,它常在我脸前很近的地方顽皮地掠过。至今一闭眼,仿佛还能感觉得到擦着睫毛闪过的燕子微颤的翅羽和那痒苏苏的气流。这不就是燕子与人的主动融合么?清晨,我通常是被燕子的晨曲唤醒。打开房门走出,双燕正停在一两尺之外的晾衣绳上婉转呢喃,雌燕许会侧过头来看我一眼,但并不中断它的歌唱。我也向它莞尔一笑并微微颔首,算是跟我的邻居打个招呼说:“早晨好!”只有有了人的自觉容纳、欣赏和融合,才有燕子的这种与人的亲昵啊!
作者写出了对燕子的认识过程,也写出了人与燕子相互融合的过程,后者尤其难能可贵。爱默生说:“美的根本是自然形式的总汇——自然的全体,”“任何事物都不能独成其美,事物只有在整体中才显现其美。”因此,他强调“完满与和谐”。而这种完满与和谐,正是这篇文章美的最高体现!
一切文学作品的价值都在审美价值。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倾向也属于审美范畴。作者把这篇散文名为“邻居”,作品的思想内涵与美感体验由此也就达到了高度的融合和统一。
西方谚语:“篱笆好,邻居好。”说明篱笆对邻居关系的规定和约束。然而东方不是。孔子讲“仁者爱人”,推己及人,以至万物。庄子讲“万物与我为一”,是一种与万物融合的思想。而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正是对前者的反动。是自然而然,自然的人化,还是人化的自然,从这里就是分野。按照李泽厚的美学观点,自然的人化,包括外在和内在两个方面。内在的自然的人化,即人的感官、感知、情感、欲望的人化。由此推论,动物也有感知、欲望和情感,动物的感知、欲望、情感变成人类的感知、欲望、情感,就是内在的自然的人化。是人与动物的交流、互动和别样的通感,从而达到了如《乐记》所言“大乐与天地同和”的美学境界,以及人类融入自然,建立合谐自然的诉求。这,就是作品揭示出的道德底线和人文的终极追求。
杜甫在《双燕》这首诗中写道:旅食惊双燕,衔泥入此堂。应同避燥湿,且复过炎凉。作者正是以这样的一种心态与她的邻居共处,并写她的邻居的吧?
200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