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稍停。秋的声音在四壁空寂中静静地吟唱。抛书欲眠却是辗转难眠。前几天,到榆次常家庄园去作了一次短途旅游。黎明即起而日暮方还,此时夜静回思,历历如在眼前。
常家庄园的开发好象是去年的事了。在此之前,什么乔家大院、王家大院、渠家大院已经看过不少,大同小异,而且都在南同蒲一线——盖因此线是明末清初及清中叶有名的晋商的发源地和大本营。落在我眼里,不过是一个一个的财主庄园而已(尤其是“老西”财主,见过成百上千,品味始终低俗)。“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谁见之?谁羡之?所以在外面发了财的晋商都在故里纷纷起房盖屋,此风既兴,此规遂成焉。但是这次看了常家庄园(草草一看),心里还是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感触。
首先是悲凉。常家庄园占地面积比之那些大院都要大。它拥有整整一条大街,而且有完备的围墙和敌楼。据导游说有六十万平方米,现修复对外开放有十二万平方米。但是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人去楼空。因为几乎没有任何的实物或文字资料来再现当时在这里生活过的人们的精神风貌、生活起居。一间间空荡荡的大厅、广厦、楼阁,里面几乎不设一物、不着一字。如果没有导游的讲解,真不知看到的是什么。就这一点来说,比之于已很成熟的平遥的文物保护来说就差得远了。因为这是人文旅游景点啊,游客来这里就是为了看文化。文化含量太少的话就是失败。
其次是矫情。常家是在明末清初崛起的晋商,其实就是应运而生的暴发户,可讲解资料却颇多揣摩不实之语,硬要把其祖先的功业推到黄帝(!)时代(是黄帝时代的大司空哦)。口沫乱飞的说了大半天,末了轻飘飘地来一句:据民间传说!令人顿生上当受骗之感。后面的解说我就不想听了。自己出来乱转。又见后园中一台,上有塑像端然,据说是常家划时代的人物常威。常威,一介寒儒,久取功名不得,于某夜梦孔夫子飘然而来,以手抚其背曰:“汝可效端木”(端木者,孔子弟子之一,传说善贾而富,却不知是不是那七十二贤人之数?),梦觉,遂弃儒而经商,“制茗于武夷山,扎庄于恰克图,开创了堪与丝绸之路相媲美的中国第一条茶商之路,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第一家”。斯景不知为何令我心里腻歪得紧。且不说用语的夸张、评价的失当,就说这个梦,就透着那么点欲愚我等游人的恶意。这跟周公梦飞熊、刘邦斩白蛇、陈胜得鱼书有何两样?!不同者,时代也。此术彼时可行,自有其可行的背景,现在什么时代,人民什么素质,还来这套,绝对是一败笔!再次是整体感差。既云开发肯定就有些现在的人为的东西在里头,这个倒也无可厚非,但是后加的东西必须有出处,必须与整体协调。美学方面我看他们没有什么高深的专家。整个古体建筑和布局给我的感觉是北方文明特有的厚重、内敛、气派,可是后加的一些点缀非要把南方的纤巧、秀丽、小气塞进来一点,不伦不类,叫识家一看即明。总之,设计指挥者的才情有局限,胸中无丘壑,于处处可见。
朋友都说我戴了有色眼镜,到哪里都喜欢挑刺。也许吧。无论人还是物,事还是情,我都在刻意的追求完美。这可能是一个缺点,幸好它的局限仅仅限于我自己,为害有限。但是象文物开发这样的事情就不同了。这是祖先留下来的精神文化遗产,岂容歪曲毁坏!不仅要经得起当前万千游人的赏鉴推敲,还要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考验。岂可见景生义、胡编乱造、随意堆砌!
好大的后花园哦!我却也真喜欢这宽大的空间。暗想要是在常家漫长的生存岁月里要是真有一次“书生落魄、小姐赠金”的故事(戏文里比比皆是啊),那落魄的书生暗夜潜入其中,真会晕头转向,找不着北了。所以任何此类故事都少不了红娘这样一个角色。这个联想也是当时在园中漫步时涌上心头的。一并记之。
晋中一带,砖雕很有特色(这个在游览过多次的诸家大院中已有领略),常家多的却是木雕。门楼、窗棂、回廊,随处可见。其刀法娴熟、线条流畅、结构明快、布局优雅,皆有可观,看得出是一种成熟的文化。其彩绘亦有特色,真迹斑驳,依稀可见。如能按原貌修复,想必蔚为大观,但是又恐肆意的歪曲和篡改,画虎不成反类犬。两相比较,还是真实的、古旧的东西经得起细细的把玩和推敲。
整个庄园的风格,据说是“熔儒家秩序、道家浪漫、佛家空灵为一炉”,我眼里却仅仅看到前者。总而言之,是典型的北方园林风格。平静、厚重、深沉、大气,有点象北方的优秀男人。还算是一个值得一看的去处。庄园的原主人自豪地称之为“八可庄园”——可居、可读、可修、可思、可赏、可游、可悦、可咏。由现在的规模推想,倒不是夸张之语了。
至于常家的衰落始于何时,有些什么历史的家族的原因,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有过哪些起落,一概无交代。问导游,亦满眼茫然不知所云。有其始(尽管是编的)而无其终(真不知的话何不也编一个?),岂不怪哉!想起秋雨先生的散文《抱愧山西》,说到盛极一时的晋商的衰落,分析得很透彻了。常家,亦不出其毂吧。
总之,不如人意之处甚多:门票太贵,文化内涵的挖掘不够,里面的服务跟不上,所有的文字性东西都没有,任凭几个蹩脚导游渲染。一本说明书不知是何人所撰,用语重复,字句鄙劣,不堪卒读。明珠蒙尘,宁不令人痛心!
走出庄园回望,不知何故想起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那老人拖回岸边的已不是巨鱼,而只是一副鱼骨了。但是老人的胜败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想这常家庄园也如那巨鱼,经过时间的淘洗,岁月的冲击,也仅剩一副骨架了。但是幸好这副骨架还很完整,要适当的填充材料,敷以颜色,还不失为一具相当好的标本。可是如果硬要在鱼骨上敷以马肉羊皮,那就糟透了!当事人的下场还不如那战胜了大海也战胜了自己的老人了!那就会全军覆没呀。
夜已深沉。总算写完了。仅仅一天的时间,算得是走马观花。所以最多只能有一得之见,不过让我感慨的是:过去的人真不得了,一介儒商会有如此手笔,不能不令人肃然起敬了!现在的人浮躁有过之,深刻则大不如了。对于一个中国文化人来说,这是多么理想的精神家园啊!
意犹未尽。漫步园中时灵感迭现,确实想得要比写在这里的多得多了,可惜没有马上写下来,那些雪泥鸿爪的意象已有很多无从寻觅了。现在再不写的话,我知道,这一次常家庄园一行就从我的记忆里永远消失了……
没有写出我预想的容量。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