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民间,有关介子推的传说甚多,从小耳濡目染,对这个传说故事也就有了甚多思索。愚忠愚孝,向来是封建统治阶级杀人不见血的利器,也是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无人权无民主的佐证,当今社会不宜彰扬。何况封侯赐爵之赏,波及地方军政要务、百姓生计甚多,似以才能智慧为出发点方妥。一个只晓得割肉奉主的随从,如无出众的才具,还是以退避三舍为好。于私免得尸位素餐,于公免得误国误政,从这一点上来说,子推不言禄,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但是从另一面来看,官方推举介子推的用心亦不可不问。中国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大都是一种天下最贪婪、自私、狠毒的动物,他喜的是遇难时有人割肉奉己,厌的是事成后论功行赏。用着你的时候靠前,用不着你的时候靠后,最好烧死了你你还得写首绝命尽忠诗,赐你死你还得感激涕零顶礼膜拜山呼万岁。所以他们不拘三七二十一推举介子推“不言禄”的精神,无非就是“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的意思,想让天下士子效法。其实他们提倡的这种精神,与人性是背道而驰的。从来只有“食君之禄”,才肯“忠君之事”,老板不开工资,哪个傻瓜白来上班!所谓的愚忠愚孝,应该不是这个时代的行为标准了。
至于司马公,他的文笔超古迈今,不能不服,但是思想观念嘛……往事越千年,帝制变共和,怕是没有多少借鉴价值了哈。
渐行渐远渐无粽(端午随想)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叫“重午节”、“端阳节”。这是为数不多的几个全国性的民俗节日之一。关于这个节日的起源,历史上向有多种说法,就我所知道的,即有图腾说、纪念屈原沉江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我最倾向于的,是纪念屈原沉江说。不知因为这是我所听到的关于端午起源的最初一种说法,有种“先入为主”的意思在里头,还是因为两千三百年前那个忧国忧民、沉江而去的三闾大夫伟大的诗篇一直在激动着我的心魂。
与若干民俗节日类似,端午节也渐由对古人的纪念演变成为一种今人的俗节。很少有人能读得懂《离骚》、《天问》、《九歌》,亦很少有人在这一天愿意穿越光怪陆离的时空隧道,返回两千年前的楚山湘水去看看那个汩罗江边苦吟的孤傲诗人。闻听南方有端午赛龙舟的习俗,高原缺水,罕有能浮得起哪怕舴艋小舟的河流,自然也就与竞渡无缘。儿时的记忆里最亲切最深刻的,还是吃粽子的习俗。
我自小爱吃粘甜之物,粽子正此属,所以时日既久,脑子里早就把端午节和粽子划了等号。每年春尽夏至,随着阳光渐渐炽烈起来,小小的心儿里就渐有了一种跃跃欲试的想望。街上,有零星小摊贩摆出了粽叶叫卖,伶伶俐俐的几小片苇叶用线一束,卖几毛钱。有那等只为敷衍节日的人家,现成的买上三五束,回家包几个粽子哄了孩子便算完事,我则怀着一种饕餮的向往,总要择一个星期天骑了自行车去城郊的苇地里采摘瓷实的一大篮苇叶,然后和妈妈一起包很多粽子,全家人在端午前后美美地吃上几天。
家乡的粽子品种单调,没有南方那么多花色,粽子的原料除苇叶外,一般如枣糕一样,只有大黄米和红枣两种。这看似寻常的配料,却能作出让人一生难忘的美味。究其实,可能不仅因为它本身的形状、颜色、味道都很容易引起小孩子兴趣,而且也因为从头到尾的操作,都有自己参与其间的缘故吧!
先说摘粽叶。家乡水少,苇地亦少,一般都在城郊较远处。因防有人大量采摘苇叶(一般是用于兜售。这些人会象强盗一样匆忙粗鲁地践踏苇地),主人亦关防甚严,时不时的去巡察一番。所以摘苇叶的这个过程便颇如一次探险。农历的五月初,阳光已甚烈,本地城乡皆有午休习惯,这个时候去“偷袭”时机最好。静悄悄的中午,顶着火辣辣的太阳骑着自行车在郊外的公路上焦急地睃巡,找到了一块肥美的芦苇地,四顾无人,就匆匆锁好车,贼似地一头钻进去,压抑着怦怦的心跳一直往里走,直走到芦苇深处望不见路上的行人了,才动手采摘。平时只觉得苇叶苗条修长者才俊俏多姿,这会却只嫌它窄巴细小,恨不得它是四方形的,一个苇叶就能包一个粽子。一边胡思乱想着,一边拣着叶宽个大的排头摘去,脚下湿潮的洼地浸上水来湿了鞋帮,不管!锋利的苇叶斜切过细嫩的皮肤,拉出道道红痕欲破,不管!摘够了一叠,就整齐地放入篮中。很快,厚实的新鲜苇叶就摘满了沉甸甸的一篮。该撤了!忐忑地抱着篮子往出走,一边走一边又有了初进苇地时的那种心跳。苇地,这一进一出,现在回想起来,真是个难!其实还真有一回出到地边的时候,让早就候在这里的主家逮了个正着。人家倒也没难为我。记得那是个戴草帽的黑脸中年汉子。他接过我手里的篮子掂了掂说:“你人小,劲倒不小!这么贪心哩!苇地里可有蛇哩!”我从小最怕蛇的,一听,浑身一紧,爆了一层鸡皮疙瘩。又只听他笑道:“快拿上走吧!自己家包几个粽子吃,没甚。俺是专等那号扳上苇叶卖的人,他们把俺的地都要踩踏坏哩!”听此言如闻大赦,竟是忙得连谢字也忘了说一个,把篮子卡在后座上,骑上车子一溜烟就跑了。现在回想起来犹有余悸——毕竟,那是一回做“贼”被捉的经历!
再说包粽子。泡好的米,金黄;泡好的苇叶,碧绿;泡好的枣,鲜红。我和妈妈一人一个小凳子,坐在清凉的阶檐下,把这三样美丽的原料细心包成好看的粽子。两枚翠绿的苇叶,随手旋成圆锥状,舀起金黄色的米灌到里面,再点上两颗玛瑙样的红枣,然后(较有技术含量的环节,一个粽子包得是不是好看严实就看这下了)将苇叶巧妙地回旋,视其长短不同,包裹成有棱角的粽子,最后用棉线细细扎好。这是色彩的盛宴!是形状的创作!是平淡生活中让人愉悦的灵感!粽子好吃,而制作粽子的一系列过程,又何尝不是想象、是期待、是享受、是满足呢!
吃枣糕要趁热,吃粽子却要等放凉。大中午的,背着沉甸甸的书包满头大汗的跑回家来,一进门,顾不得多说,先跑到储藏室里剥一个粽子尝尝。凉、甜、粘、滑的一个粽子下肚,一身暑汗不觉全消,吃完了,才来得及腾出嘴来大喊一声:“美!”这个滋味,又岂是冰镇西瓜或冰淇淋可比?!
也许是因为学业日重没有了时间,也许是因为俗事繁杂没有了心劲,不记得从哪年起,我就没有再去过苇地了。每到端午临近,妈妈从街上买点苇叶回来,铺在笼屉里蒸糯米凉糕给我吃。雪白的凉糕里依然点缀着红艳艳的大枣,浮头还洒着白糖和青红丝。吃在嘴里,依然有苇叶那清香的味道,只是心情总跟小时候吃粽子有所不同。也许,因为这苇叶不是自己亲手所摘?也许,这凉糕没有粽子那独特的形状?也许,是少了将苇叶层层剥开的那份惊喜?总之,再也品尝不到那种仿佛就着苇管吸吮到大地乳汁的美气。吃着凉糕,脑子里就会雾似地浮起小时候摘苇叶、包粽子的片段往事,心头总会掠过一丝若有所失的怅然。
端午节的粽子,不仅是离我,也离我们所有的人越来越远了。节前去到超市,见散装的、礼品装的粽子铺天盖地,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除了家乡习见的枣粽和南方传统的肉粽、豆粽而外,竟还有蛋黄粽、叉烧粽、鲍鱼粽!纸质的、藤条的甚至皮面的,让人看了这些包装就不想去看价钱,也彻底的没了胃口。这垫着丝绒、盖着皮匣、跟茶叶、名酒、金笔排在一个盒里的,还是粽子吗?!且不说过度的包装给社会造成的巨大浪费,单就人的心理来说,这种炒作不但令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变了味,也让粽子曾经层层包裹的那种亲情、趣味消失殆尽。水泥森林一再蚕食着自然森林,渐行渐远渐至无的,难道仅仅是粽子吗?!这难道不是一种值得我们深思的社会现象吗?
哦。我还是怀念那绿叶包裹的黄米红心的枣粽,怀念那提心吊胆地骑着自行车去采苇叶的初夏中午,怀念那个雾一般散去的,层层剥开的人情味的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