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大囤满,小囤流。”
这句民谚在高原上千古流传着,一听便知,这是个与农业有关的民间节日。据传,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具体的气候征象就是:从这天起,雨水会渐渐地增多起来,因为时值春初,因此这个节日叫“春龙节”,有的地方亦称“青龙节”,是日,乡人取灶灰作青龙状,以图吉祥。
中华民族的祖先起于黄河流域,大自然的恩赐不丰,故很早就以农耕为业。水为农业之命脉,形成对水的主宰者——龙的图腾崇拜也就不足为奇了。据学者考证,龙是原始人按特定的观念组装起来的一个组合体,组件主要有:马头、鹿角、蛇身、鸡爪。这四种动物在民间都被视作神骏、吉祥之物,或者还寄托着古人对生命循环往复、生生不已的向往。
龙既是管理着人们赖以活命的水,加之至高至尊的皇帝也自称“龙”,所以靠天吃饭的高原人对龙首先是敬畏的。人们给龙设庙,四时祭祀,让它安享人间的香火,还设这个季节为它将要苏醒、将有作为而庆贺。从中不难体味出人们在龙的面前的诚惶诚恐和苦苦哀求。但是高原十年九旱,风调雨顺的年景实少,所以人们在无数次所求未遂大失所望之余,也就会对龙由敬而生恨,埋藏下世世代代的怨气。这种复杂的心理,在春龙节的饮食习俗中也可窥到一二。
家乡习俗,二月二这天早晨要吃面条、拉面、河捞、挂面等条状食物,谓之“挑龙头”(有的地方称“挑龙须”),吃煮鸡蛋,谓之“吃龙蛋”,中午则吃煎饼和烙饼、压饼之类的饼状食物,称之为“剥龙皮”。这“挑、吃、剥”一系列动词品味起来,不难感受到人们对龙的那种又恨又怕的复杂心理。再联想到在刚过去的元宵节里,人们冒着寒风跑龙灯,把一条老龙耍得钻天入地、宛转翻腾,人们对龙的感情也就不言而喻了。想想也是。在北方民间供奉的神祗中,龙虽无如来之法力,观音之慈悲,却是与人们的生存联系最为紧密、作用最为直接的一尊神了。由于久受旱涝之苦,龙实际上又是一尊凶神。人们恨它,又惹不起它;讨厌它,又离不了它。从远古到如今,人们都在与这个臆想中的动物苦苦缠斗,并一直受制于它。类似的节日,说是对龙的尊崇,实则是一种中国式的报复和戏弄。对于这个让自己吃惯了苦头的家伙,人们不厌其烦地挑其须,剥其皮,食其蛋,尽情地发泄一下自己的怨愤,也是在寻求一种微妙的心理平衡吧!
随着工矿业、商业的发展,家乡的经济重心渐渐转移,传统的农业已失去了支柱地位。高原贫瘠的土地渐失引力,也再拴不住那些不安份的灵魂。离开了土地的庄稼人很少去注意风雨阴晴,也就不再愿意延续老辈农人挑龙须、吃龙蛋、剥龙皮的游戏。二月二这个春龙节,只剩下几句脆响的民谚和一个名字的空壳。那醒来的春龙,在高天上寂寞的游弋着,是不是也会有一丝失意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