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时,宋夏战争频繁不断,宋军在德顺军连连失利。但秦州、渭州两个军事据点之间距离五百余里,一有战事,很难策应,急需在秦、渭之间开辟一个新的据点。从战略位置上讲,水洛最为适宜。刘沪系河北人,原是宋军西北边境部队中的一名下级军官,但他忠勇大度,素有威名,陕西四路总管郑戬便派他收复水洛城。刘沪到了水洛以后,以团结为宗旨,以发展生产、巩固边防为己任,以诚为本,恩威并施,向民众晓以大义,使水洛居民心悦诚服。紧接着,他又率领民众修筑城池。工程未半,郑戬被罢官。渭州长官尹洙认为另筑据点分散兵力,反对筑城,让瓦亭寨主张忠代主水洛,沪不受代。于是,派裨将狄青拘捕了刘沪,下狱德顺军,强令停工。刘沪下狱,引起人们的强烈不满,羌乱又起。于是,就水洛筑城问题在朝廷引起轩然大波,范仲淹支持刘沪,韩琦支持尹洙,相持不下。后来,朝廷采用了欧阳修的意见,恢复筑城,但也不要挫伤了尹洙的面子。于是,刘泸获释,重返水洛,率领军民终于完成了筑城大业,为宋朝在西北边境建立了一个可靠的军事据点。刘沪为保卫西北边境的安宁,献出了毕生力量,死后葬于庄浪水洛北山的庙坪原。水洛人民为纪念这位好将军,为他修建了庙祠,“有功民社,自来累有灵应”。崇宁四年,宋徽宋追封刘沪为忠烈侯,并勅建忠勇庙。
从此,庄浪人每年都为刘沪将军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主要有正月十二的忠勇庙迎神大典、正月二十四的刘将军显圣阁庙会、二月初九忠勇庙庙会、清明节庙坪塬庙会、三月二十四忠勇庙庙会、七月十五忠勇庙庙会。其中,以正月十二的忠勇庙迎神大典最为盛大。据说这一天是刘将军的生日。是日,庄浪县城万人空巷,男女老少、各界人士全都走上街头。四乡八里的社火也都艳妆浓彩地赶到县城,进行精彩的表演。最激动人心的是“迎神”的时刻,在两路仪仗和万民伞的簇拥下,刘将军的神辇出现了!一时满街香火缭绕,炮声震天,万民叩头跪拜,气氛既热烈又肃穆。一些老年人常常被感动得热泪盈眶。晚上,演社火的,唱大戏的,竞技斗艺。大街小巷,灯火通明,人流如潮,欢声笑语,直到深夜。
临夏王尚书祭祀
庄毅公王竑(公元1413年—公元1488年),字公度,号戆庵,祖籍湖北江夏,其祖父王俊卿戍边,携眷落籍临夏市。为明朝宪宗年间的兵部尚书,明代即被誉为“世之伟人,国之重臣”、“千古人豪,百世衡鉴”。后人多以“王尚书”称之。其为官清廉,刚直不阿,爱国爱民,力推改革,因怀才不遇,五次上书后获准辞官故里。
回河州后,朝廷多次请他出仕,均被婉言回绝,居家二十三年,经营田圃,教子读书,填词吟诗。王尚书诗作辑有《戆庵集》《休庵集》等。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农历十二月初三日,王尚书病故,葬于临夏市东北郊。朝廷追赠为太子少保,立祠塑像,谥“壮毅”。至解放时尚残存“尚书墓”,“文革”中被毁。
过去,每年清明节,王氏后裔及乡邻崇拜者和地方官吏,坐轿压马,到王尚书墓前祭祀,烧钱焚纸,敬膳舍饭,鸣礼炮,行九步礼,上香奠酒,读祭文等,常常很晚才归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临夏政府重修了王尚书墓园,由半球形墓室、石翁仲、石马、石虎、石羊和望柱等组成。人们感念尚书功德,年年都要去祭拜。
虫王刘锜祭祀
祭虫仪式,多在每年春三月病虫害将发未发之时举行。陇东一带在庙中举行。祭前,主事人先安排有关人员做好准备工作:一人捉一些小虫,用五色纸分别包在五个纸包中;一人捉一只大公鸡,并备好纸、炮、香、烛,另外一个人拿上几颗鸡蛋。
祭虫仪式在晌午时分开始,读经先生持五色纸旗五面,由主事人迎进庙堂。主事人点烛上香之后,读经先生便摇动法器(铜铎),诵念经文,内容多为驱虫保丰收之类。庙里诵过,一伙人来到庙外荒地上,读经先生在东南西北四个方位逐一诵念经文。每念完一个方位,燃放一枚火炮,拿鸡蛋者朝天空甩出一颗鸡蛋,同时让公鸡吃掉一包虫。在这种场合,鸡蛋多是甩不烂的,被看热闹的娃娃们争来抢去,抢上鸡蛋是莫大的幸运。庙上祭虫仪式结束后,由主事人指派五个成年人将五面旗子分别插在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的麦田里。这样,在人们心目中虫害就不会侵害庄稼了。
有些地方是在农历四月初八。灵台人把这一天当作麦子的生日,要请来戏班专门为麦子唱大戏,并杀猪宰羊进行祭献。除了村社的祭祀活动之外,还有以家族为单位的祭礼活动——青苗祭。也许认为麦子是有灵的,这天全家族的主要成员敲锣打鼓来到麦田,向青苗献祭。队伍由挂在长竿上的幡和纸鹰前导,每人手里举一面白色的小三角旗,绕家族中各家的麦田游走一遍。以鸡血染小旗,插在田里“祭虫”。麦王诞辰日的青苗祭,实质上是一种群体性驱虫仪式。
关陇地区过去凡庙宇集中的地方寺观,差不多都建有虫王庙,或立个虫王神牌位,每逢过庙会,必有祭虫活动。其实,八蜡庙和虫王庙是一码事。“八蜡”这是祭祀名称,“八蜡以祀四方,四方八成,八蜡不通,以谨民财也。”历史上对虫王的说法不一,有说宋朝刘韒的,有说是刘锜的、有说刘宰的、有说刘承忠的。因为凡发生蝗虫,一念叨他们的名字,蝗虫就飞了。一说是刘锜弟刘锐,他治蝗有法,死后人遵为虫王。还有种种说法,不管谁是虫王爷,反正有虫庙就有虫神,有神就会管虫的事,诚实的农民在过去,只有如此,别无他法。
刘锜将军是载在祀典的驱蝗正神,是国家崇信的禳除自然灾害神灵的重要代表。乾隆《济阳县志》卷五引《怡庵杂录》所载宋景定四年(公元1263年)敕:“……迩年以来,飞蝗犯禁,渐食嘉禾……民不能祛,吏不能捕,赖尔神力,扫荡无余。上感其恩,下怀其惠……刘锜,今特敕封为天曹猛将之神。”
病虫害对庄家的成长造成极大的威胁,旧社会没有农药防治,特别是蝗灾,更是不可抗拒。收得好不如种得好,种得好不如管得好。但田间管理的施肥、除草只要肯下力气就能搞好,唯有病虫害却是不可抗拒的。于是人们便把希望寄托在一些巫术和祭礼礼仪上,便有了专门的祭虫仪式。
朝那湫水祭
甲骨文中记载:“求年于河,尞三牢,沉三牛,俎牢。”考究其字形,“沉”字正是把牛或羊沉入川中的象形。周代以后,沉祭仍很盛行。《周礼·大宗伯》谓:“以狸沉祭山林川泽。”郑玄注释说:“祭山林曰埋,川泽曰沉。”《仪礼·觐礼》也说:“祭川,沉。”水神居住在水下,将祭品沉入水中,容易被水神接受。
祭水最隆重的仪式是“取水”。甘肃属黄土高原,十年九旱,主要靠天雨。自古以来,人们把降雨寄于神的恩赐,因而在大旱之年,兴起“取水”这项祭祀。取水地点选在池湫,取水由信男组成仪仗队,头戴柳条编成的花圈(象征绿色),携带香裱、水瓶,瓶口用红布包严,到取水地点,众人焚香叩拜后,把瓶用红线倒吊于水池(瓶口向下)。取水后,仪仗队护瓶返回,举行迎水仪式,每四人抬一神轿龛。这时,所有的群众都得到郊外跪拜迎水,鼓乐齐鸣,炮声隆隆。把水迎入庙堂正殿的供桌,善男信女入庙三跪九拜,这就算取水结束。有些地方取水,更复杂,更艰苦。在取水的道路上撒碎石瓦碴,一人头顶香盘,跪着前行,表示虔诚,到目的地,双膝鲜血淋淋,惨不忍睹。此外,在取水前和降雨后,例行祷告天地祭文和《谢雨文》。
庄浪县郑河乡上寨村湫头前后,有一对远近闻名的姊妹湫,古称“朝那湫”,又称“灵湫”。前湫以湫头山为背景,海拔2200米,湫广三十余亩,状若卧蚕,其深莫测,冬夏旱涝无所增损。每到夏秋季节,湫内青波荡漾,落日熔金;湫畔牛羊遍野,牧笛声脆,极富诱人色彩。后湫位于湫头山右侧,距前湫不足半里,湫广二十余亩,形似弯月。它不像前湫那样明媚、爽朗、盈满,却以深浅无常为人所奇。湫水时多时少,水中遍生红色水草,使湫面发赤。四周林木参天,百草丰茂,游人罕至。只有那座历史悠久的朝那祠,至今香烟不断。
另据民间相传,湫中有金蛤蟆,能呼风唤雨,天旱祈雨,有求必应。有人掘地为渠,想引湫水外溢,但是渠开几许,湫水下沉几许;渠填之后,湫水随之上升,也许这正是灵湫之贞操所在。《史记·封禅书》云:“自华以西,名山七、名川四:曰华山、薄山。薄山者襄山也、岳山,岐山,吴岳,鸿冢、渎山。渎山,蜀之汶山。水曰河,祠临晋;沔,祠汉中;湫渊,祠朝那;江水,祠蜀”。大抵在上古时代,朝那湫曾与黄河、汉水、长江并列为华西四大川(川即河),所以,那时国家祭水的大典仪式多在朝那湫举行。
古时候,农民遇久旱,则请龙,请龙求雨,各地大体类同,亦有稍异者。有的地方请龙王,先遣人夜入龙王庙,用麻袋套住神像,抬到当地庙内供奉,称“偷龙王”。数日后仍不雨,则把神像置于烈日下,让“龙王”尝一尝久旱不雨、烈日曝晒之苦,但又恐晒坏神像,乃戴以笠帽、披以蓑衣,称“晒龙王”。再不雨,则相约往“朝那”请龙求雨。事先遣人鸣锣通告禁止捕捞,不准鱼虾上市,各家“净灶吃素”,食荤者处罚。午夜出发,抵达后供祭湫边,双手合十跪地,念诵“龙王经”,请“龙”显身。时已派好数名青年,手持捞具环潭侍立,一见水上有浮游动物,眼明手快,立即将“龙王”网住,放入“圣瓶”。随后族长许愿,如不日赐雨,即演戏“谢龙”。迎归后供祭在庙内神座前的神案上,昼夜有人轮流“值圣”,族内大户轮供“圣头饭”,每日上香祭供三次,谓之“侍雨”。久旱则雨,适降甘霖,则视为“灵验”,开演“谢龙”戏、行纸会,最后送回湫中。稍有不同者,有些地方“请龙”时由族长或念伴跪在湫边,用铜锣从湫中兜起浮游动物。有的地方凡加入请龙队伍的人,皆手执小旗,烈日晒头,不得戴草帽,脚穿草鞋或蒲鞋,表示虔诚,以感动“龙王”。
临潭迎神赛会
洮州卫城,东距临潭县县城35公里,古时称为洪和城,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临潭新城又名洮州卫城。洮州卫城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卫城,最早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间。唐代时期,洮州卫城在有名的“唐蕃古道”上,文成公主下嫁吐蕃松赞干布时走的就是这条道。唐时,洮州卫城繁荣一时,经五代至北宋有所衰落,多为吐蕃控制。明朝初年,朱元璋出于战略考虑,命军队死守洮城。他曾亲下诏谕:“洮州,西番门户,筑城戍守,扼其咽喉。”曹国公李文忠特派金朝兴在原洪和城的基础上扩建修筑了卫城。
农历端午节期间,临潭县俗称端午节龙神会。迄今有500多年的历史。
洮州卫城的端午节迎神赛会,共分三天进行。主要活动地点在卫城内的隍庙,除在隍庙内及周围由各地民歌手不分昼夜赛唱“花儿”和戏台唱戏助兴外,主要活动就是赛神。第一天叫“跑佛爷”(洮岷民间“神”“佛”不分,概念模糊,统称“佛爷”)。各路龙神于当天陆续来到城郊,由各自的“接迎会”接待,并举行“献羊”仪式。下午集中到东门月城内,经县长或商会首脑举行“降香”仪式后,各自抬起神轿竞跑,以最先跑到终点一一隍庙大殿入座为胜。第二天叫“踩街”。各路龙神张起自己的全副銮驾、仪仗,包括四面(有些只有两面)开道锣,四对至八对三角形火焰牙边青黄龙彩旗,一对两米来长的大铜号,一对唢呐,轿前为各庙会会首、提领等老年人执香,轿后为“万民伞盖”和有神衔的大纛旗衔幡按座次先后下庙到前后两街缓慢游行。各街居民商户店铺在神轿经过时鸣炮焚香表示供奉欢迎,然后返回隍庙登殿重新入座。第三天叫“上山”。于拂晓时候,各龙神由舆夫肩之,到城西北大石山(即朵山)禳雹祛灾,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中午陆续下山,到西门外岔路口“扭佛爷”,下午返回隍庙,黄昏时下庙,由原路返回。至此,完成龙神赛会的全部过程。
一年一度的洮州卫城端午节迎神赛会传统民俗活动,大概始于十五世纪中叶。开始时,居住在卫城附近的先民们,把他们所崇敬和供奉的“龙神”偶像,于端午节集中抬到新城隍庙,供大家瞻仰、祭祀。随之各地竞相效仿,就形成了全洮州的十八位“龙神”风云际会新城,端午节迎神赛会的民俗也就逐步形成。这些“龙神”分别立庙享祀于洮州各地。
这些“龙神”根据当地民间传说和有关史书记载,他(她)们原是明初开国将领和军官眷属,如开国大将军、中山王徐达,副大将军、开平王常遇春,歧阳王李文忠,明太祖的高皇后马秀英,营国公郭山甫的女儿,巩昌侯郭兴,武定侯(后追封营国公)郭英的妹妹、明太祖封为宁妃的郭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