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后,韦昭度回到长安,唐帝李杰也收到了西川的捷报以及王建的要求。
李杰看着一脸无辜的韦昭度也不知说什么好,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谋臣在西川让兵油子王建摆了一道又一道,三年苦守,两手空空就回来。
李杰知道,西川已经正式滑出了自己的控制范围,从此唐家曾经的“后花园”就姓王了。
一个月后,唐廷颁发新一轮任命:韦昭度罢为东都留守;撤销永平战区,将原司令官王建正式任命为西川总司令。王建获得了创业的第一桶金,此后和他的王家义子们以西川为中心,继续发家致富,这是后话。
令人咋舌的是,之上的这道人事任命,还涉及到另外一个重量级人物:杨复恭。内容也相当惊人:任杨复恭为凤翔监军。
这事非同小可,释放出来的信号是,帝国最具权势的人物被扳倒了!唐廷内部正在发生巨变。
以杨复恭在唐廷的地位和势力,纵观唐廷上下能与之抗衡几乎没有,到底是谁这么有能耐?
日防夜防,家贼难防。
扳倒杨复恭的正是他的宝贝干儿子:杨守立。不过这个现在是他的曾用名,这会他的大名叫李顺节,皇帝同姓,相当牛。
这些年,皇帝李杰上下折腾,想尽了办法,做那么多事很大部分就是为了扳倒杨复恭。
策反韦昭度,招兵自强;培养张濬,争取神策军控制权;提拔舅舅,染指外地军权。
三件事情的最终指向都是杨复恭,可惜事与愿违,无一例外都以失败告终:韦昭度被王建截了糊,张濬给李克用打残了,舅舅更让杨守亮抹了脖子。
未曾想,891年一无心插柳之举,却给李杰的启发很大,并最终制造出扳倒杨复恭的制胜武器。
这“重器”便是唐廷神策军天威营司令杨守立,杨复恭的义子、一等一的心腹。近些年,唐廷很多大事要事,他都参与其中,以勇猛著称。
杨守立之勇威震唐廷,皇帝李杰一直深为忌惮,生怕那一天跟杨复恭撕破了脸皮,搞不定这个硬茬。一直都有心收买的意思,但是苦于没机会。
很多时候,只须定下一个目标,跟目标相关的路径就会不断找上你。
一年前,李杰命中央三院以及总监察署四品以上官员开会讨论征讨河东李克用。会上,李杰和孔纬在高层会议上曾公开指责杨复恭收义子的行为。
借着杨复恭有点过意不去的意思,皇帝李杰灵机一动就和杨复恭提出,“我想用你家义子杨守立,在我左右,保我安全。”
杨复恭刚被指责义子都姓杨,不姓李,就顺水推舟,应了李杰,圆了自己的尴尬。当然,杨复恭对他们父子的感情非常自信。他私下也很高兴,因为这是在皇帝身边摆一颗棋子的好机会。
角度不同,看到的东西大行径庭。
就这样,杨守立改名李顺节,成了皇帝李杰的护卫,负责管理禁军六军营门钥匙,非常牛逼。
皇帝李杰很有手段,也很了解李顺节,什么皇恩啊、社稷啊、觉悟啊、归附啊等等废话,一句不说,就是砸钱、砸权,不讲情义讲实利,砸得李顺节春心萌动,砸得李顺节如坐毛毡。
不到一年,李杰连续提升他为天武都头、领镇海总司令,加授二级实质宰相。
李顺节在江湖浸淫多年,也知道发生什么事,见李杰宠信异常,心中已有了主意。
大家都是聪明人,说破了就没意思。
接下来日子,在李杰的默许下,李顺节一方面利用自己以往在军中威望和现时的高职,控制神策军;一方面不断收集杨复恭的犯罪证据。
李顺节的异常最终还是让杨复恭发现了,不过为时已晚,位高权重的李顺节已完全换了一副脸孔,儿子变老子,老子反倒变成儿子。
随后,唐廷突然就甩出这份任命:解除杨复恭手中兵权,调离京城,到凤翔去当监军。此份任命夹带在韦昭度和王建的任命中,意在冷处理。
任命一出,唐廷上下就炸开了,有人幸灾,有人乐祸。
杨复恭一直在云端上走,“冷处理”对他而言就是羞辱,干脆耍起赖皮,拒不就职,直接上书皇帝请求回家养病。
此时,杨复恭还处于“众人皆醒他独醉”的状态,他误以为这只是李顺节和他的斗争,皇帝李杰是被利用了。他自认跟皇帝李杰的关系非常好,况且当年还有拥立功劳,更甚者他坚信帝国离开他也转不动。他估摸着一告病,皇帝李杰肯定得痛哭流涕,请他留下来。
891年9月8日,皇帝李杰派出使者将同意杨复恭退休的诏书直接送到杨复恭官邸,还赏赐给茶几和手杖。
茶几可用来喝茶,手杖是老年人辅助走路之用。意思是说:老东西,那里凉快那里呆去。
杨复恭的心这才彻底凉了,恼羞成怒,一不做二不休,派心腹张绾暗杀李杰的使者。
10月,杨复恭住进自己在昭化坊的官邸,开始策划对李杰和李顺节的反击。
昭化坊是玉山营的势力范围,杨复恭养子杨守信任玉山营军使,既充当护卫,也收集情报,准备反击。
杨复恭又给山南战区司令杨守亮写信,指责李杰忘恩负义,为“负心门生天子”,要对他这个“国老”下手。指示他时刻注意动向,储蓄粮食,加强兵员训练,停止进贡,公开杭衡中央。
很快,很多人告发杨复恭阴谋叛反。
10月8日,李杰亲自登上安喜楼,发表动员讲话,命李威都将李顺节、神策管军使李守节率兵逮捕逆贼杨复恭。
杨复恭和杨守信干不过,带着家属从通化门出,狂奔兴元投靠杨守亮。
来到山南战区首府---兴元后,杨复恭召集干儿子,山南战区司令使杨守亮、武定军节度使杨守忠、龙剑节度使杨守贞,绵州刺史杨守厚以讨伐李顺节为名,举兵向朝廷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