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瑄和朱瑾到底搞了什么小动作,令朱温如此不快呢?
原来,二朱见朱温兵士骁勇善战,分外眼红,口水流了一地。
打着帮忙的名义,二朱在汴州暗中结交朱温的中高级将领,又送礼又请吃饭又许愿,无所不用其极,巴不得将他们都挖回家。
好在朱温的团队建设一直都还不错,而且治军手段也十分了得,才不至于闹出大乱子。
二朱回去后还不死心,中高级将领策反不了,退而求其次,开始策反朱温的虾兵蟹将。
在跟朱温控制区域接壤的曹州和濮州境内专门设立了一些招聘机构,开出高额的工资和福利,名义是招工,实际上主要目的是招诱朱温的士兵。.
出来打工自然是奔着利去,士兵的觉悟也没将领那么高。于是,朱温的小兵们纷纷跳槽,好些军营的兵士都散去大半。
对于招诱这个问题,正史说这是朱温要取二朱而编造出来的借口。但从当时局势看,朱温刚刚和秦宗权对撼,元气大伤。
如果不是迫不得已,朱温是绝不会轻易再用兵,况且二朱还刚刚在本次战斗中帮了他大忙,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因此,招诱这个问题是肯定存在,而且已经威胁到朱温的统治,才有后来这一系列事情发生。
朱温本来对二朱就有想法,给他们这么搞作,无名火直冒。这时,一个关键人物的出现,直接促成了这事。
此人是朱温座下的军师,姓敬,名翔,陕西大荔人。敬家祖上为官,到他这一代,家道没落,连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
敬翔虽文化水平不错,但苦于没后台,多次公务员考试都没能通过,上不上、下不下的一副败家子的形象。
迫于生存,敬翔投靠了同乡,在朱温的队伍里以代客写书信谋生。久而久之,竟然因为这个出了名,而且还是因为写得土,写得俗。
“合得厝人意,便是好工夫”。
刚好,朱温也够土够俗,听说军中有个人跟他一样,还是高人,十分开心,便召来见面。
一见面朱温就问:“听说先生正在读《春秋》,这书都是写些什么事?”
“诸侯打仗的事。”敬翔差点笑了出来,这根本就是送分题嘛,毫无技术含量。
朱温又说:“知道先生很精通《春秋》的大义,我现在有些根基了,很想学习《春秋》里边的方法来作战,以图更大的事业,不知道先生觉得这样好不好?”
“自古用兵之道,贵在随机应变,出奇制胜。古代的礼仪、习俗传到现在都没有沿袭下来,更何况用兵之道。”对上言奇,敬翔拿捏得非常准确。
“一味学习《春秋》就是因循守旧,结果只能是徒有虚名而无实效,百战难以百胜,那么天下大业也就很难有希望了。”
一席话忽悠得朱温满身愉悦,给他点了赞,立马让他在军中任职。从此,敬翔平步青云,进入朱温军政大事决策中心。
朱温有什么疑难杂症,也都专门向他咨询,十分倚重。敬翔也没让朱温失望,每每以“朱温肚子里的蛔虫”惊呆朱温及世人。
汴州大战后,敬翔见朱温闷闷不乐,已测知朱温之意。听知二朱又在边境搞搞震后,估摸着献计的时机成熟,就进言说:
“当下,天下之争就是资源之争,谁有钱有粮有地有人有兵,谁就能号令诸侯,成大事的机率也更高。今二朱羽翼日渐丰满,不得不防,此次他们捞过界犯我底线正为我军出师之名,不如先下手而夺其兵。”
“尼玛,天下之大,只有军师知我,军师此言正是俺老朱所想。”朱温非常兴奋,便问其详。
“不过这先下手而夺他人之兵说说容易,可具体是怎么操作?老敬你可别唬我,起码得有个操作方案和保障措施吧?”
敬翔屏退左右,附在朱温耳边,如此如此,这般这般,娓娓道出。
说得朱温拍案而起,兴奋异常地说道:“先生真乃上天赐给老朱的宝器。”一阵奸笑过后,他们依计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