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处事箴言
很多孩子,看见大人们做什么,就吵着也要做什么。这既是孩子有参与意识的表现,也是孩子开始出现独立意识的表现。这时,父母应尽力协助,给予孩子自由发挥的机会。虽然,孩子很可能还做不好这样的事情,但能不能做好与孩子的参与意识相比,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以前妈妈去超市购物,淘淘总是见什么要什么,不给买,就大哭大闹,甚至躺到地上打滚,让妈妈很难堪。
后来,妈妈去超市购物的时候,就会提前征求淘淘的意见,告诉孩子:“今天带你去超市,主要是想让你帮着选购物品。你可以先想想给爷爷奶奶带什么,给爸爸带什么,给你自己买什么。想好后,妈妈帮你记下来,这样我们很快就能买完东西。”
孩子想好后,妈妈当着淘淘的面把它们一一记下来,然后对淘淘说:“妈妈今天只带买这些东西的钱,你要是想买别的,就买不成这些东西了。”
购物的时候,妈妈诱导淘淘,并经常鼓励他,比如说:“宝宝帮妈妈找到麦片了,真乖。”
妈妈发现,只要这样自始至终地鼓励孩子参与,孩子都会很配合,很少出现不听话或使性子的举动,这比等孩子捣乱的时候再想法去制服他有效得多。
延伸阅读
教孩子学会积极参与
孩子在两三岁的时候有“我自己来”的心理需求,但这时他们往往什么也干不好。有的父母图简单省事,对孩子的这种主动性和表现欲采取不理睬的态度,仍像原先那样包办一切,结果阻碍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孩子要求“自己来”的时候,父母应因势利导,教他们一些自我服务的技能。其实,这种教育是很简单的,只要父母端正态度就可以了。一般来说,从身边的事情教起:比如穿衣服、脱衣服、吃饭、洗手、收拾玩具等。教这样的孩子不要急于求成,每件事都可以分解成若干小步,每次做到一两个小步,逐渐达到熟练的程度就可以了。
可以专门为孩子准备一些小工具,如小喷壶、小围裙、小拖把等。这样既能教会孩子技能,还可以给自己添个小帮手。
孩子有参与意识绝对不是什么坏事。很多孩子,特别是小孩子,常常看见大人们做什么,就吵着也要做什么。男孩子看见哥哥或父亲骑自行车,就会哭着要骑自行车——虽然他的脚还踢不着踏板,却总是跃跃欲试。女孩子看见母亲洗衣,有时也哭着要洗衣。这既是孩子有参与意识的表现,也是孩子开始出现独立意识的表现,他们希望像大人一样有事可做。
因此,如果孩子出现这样的要求,父母不要随便给他们泼冷水:“你人才比车子高一点,就想骑车子,别把车子摔坏了。”“人小小的,就想洗衣,不要把衣服洗脏了!”等。
这样的冷水是很容易伤害孩子自尊心的,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不利。孩子可能确实是太小了,还不能做这样的事情,可是能不能做这样的事情与孩子的参与意识相比,前者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孩子有了参与意识,有自己尝试的意愿,父母就应该尽力协助,给予孩子自由发挥的机会。这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孩子如果成功了,父母要加以鼓励。如果没有做好,不应责备,更不应该从此以后不让孩子做这样的事情,因为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学习和熟悉的过程。
当孩子们要求做某种尝试时,即使我们知道会有许多困难,或者不会成功,也还是应该给孩子一个尝试的机会,让他们去考验自己的才能。有时孩子可能会想出父母想不到的办法,产生超乎寻常的构思。如果事先就以肯定会失败为由而不许孩子尝试,那么孩子内心潜伏的无限可能性就无法得到发挥。这种害怕失败的心理状态,会使孩子不敢轻易尝试新的事物,容易养成保持缄默和消极被动的习性。
而事实上,任何人走向成功通常都要经历多次的探索与失败。任何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都有一个学习与实践的过程,而且开始通常也都是做不好的。通过不断的实践,才由做不好达到做得好。就以洗衣服这样一件简单的事而论,孩子初次洗衣服时肯定洗得不干净。因为他没有洗过,没有经验,不知道怎样才能洗得干净。做饭也是一样的,很多人第一次做饭,不是少放了水,把饭煮得过硬,就是多放了水,把饭煮得过稀。这是不足为怪的。因而,如果孩子第一次做什么事,做坏了,父母不要过于责备,而应帮助他总结经验,找出没有做好的原因,下次加以改进,可能就会做好了。
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没有失败,哪里会有成功?!
不过这个道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事实上并不容易。我们发现,有些父母看见孩子没有把事情做好,就干脆自己过来代劳。他们的说法是:“我自己动手省事得多。”这种越俎代庖的做法,对教育孩子是大为不利的。
对孩子的选择和决定,父母既应监督,也应检查。必要时,还应给予帮助,帮助和启发孩子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是因为孩子的选择有时不一定完善,可能会有不够妥当和欠缺的地方。只要没有什么不良的后果,父母就应尽量不插嘴,让他们自己去总结,并从中吸取教训。这样,孩子可能会获得更大的进步。
当然,在此过程中,父母的态度一定要平和,目的要明确,不要使用犹豫、不耐烦及粗暴的口吻。一句话,就是要让孩子明白父母到底要他做什么。比如父母要带孩子出门,不能说“快,走了”这样很笼统的话。而应该蹲下去,正眼看着孩子,很和气地说:“把外衣穿好,帽子戴好,我们要出去了。”孩子如果按照要求做了,父母就应该抓住这机会进行表扬,强化孩子的这种行为:
具体地说,父母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给孩子选择的权利
要让孩子参与,就要给孩子相应的权利。有的父母错误的认为,孩子如果有了适当选择的权利,就会产生占了上风的感觉。因此,常常只让孩子在“是”或“不”之间进行选择。其实这样会限制孩子的思考范围。但话又说回来了,刚开始的时候,也应提倡孩子在两样东西之间进行选择,以免把选择范围弄得太大,孩子无法进行有效的选择。
如果孩子选择了父母所提供的范围以外的东西,父母可以这样教导孩子:“这个选择不错,但它不在我们选择的范围之内。”让孩子有不符合游戏规则的感觉。
2.让孩子感到同父母一起做事有意思
孩子之所以愿意与父母一起做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意思。比如,孩子刷牙的时候,父母给他念一首刷牙的儿歌,让他跟着歌中的步骤刷牙,孩子就会感到很有意思。如果孩子拒绝穿衣服,父母可以对他说:“听,小裙子说话了:我是你的小裙子,快点把你的头伸进来。”父母大概会觉得这样做有点可笑,但孩子却是很喜欢的。
3.要强调合作的益处
父母要让孩子知道,跟大人合作也是为了他自己好。如果孩子明白了这一点,就会产生很高的积极性。一般的情况是,两三岁的孩子已经懂得好多道理了,父母用孩子能够接受的语言跟他解释做这件事对他的益处,孩子是可以接受的。比如说:“你和我一起把桌子收拾干净就可以画画了。”“你换好睡衣就可以听妈妈讲故事了。”
孩子只有希望参与,才可能取得参与的成果。即使孩子失败了,也不要灰心,要敢于让他接受再一次的失败,再进行下一次的参与。有这样的决心,你还怕孩子不积极参与吗?
讲给孩子的故事
积极参与才有希望
林肯的故事一直以来激励着许多人,最令人佩服的是他面对失败的态度。
1832年,林肯失业了,这显然使他很伤心,但他下决心要当政治家,当州议员。糟糕的是,他竞选失败了。在一年里遭受两次打击,这对他来说无疑是痛苦的。接着,林肯着手自己开办企业,可一年不到,这家企业又倒闭了。在以后的17年间,他不得不为偿还企业倒闭时所欠的债务而到处奔波,历尽磨难。随后,林肯再一次决定参加竞选州议员,这次他成功了。他内心萌发了一丝希望,认为自己的生活有了转机:“可能我可以成功了!”
1835年,他订婚了。但离结婚还差几个月的时候,未婚妻不幸去世。这对他精神上的打击实在太大了,他心力交瘁,数月卧床不起。1836年,他得了神经衰弱症。1838年,林肯觉得身体状况良好,于是决定竞选州议会议长,可他失败了。1843年,他又参加竞选美国国会议员,但这次仍然没有成功。
林肯虽然一次次地参与尝试,但却是一次次地遭受失败:企业倒闭、情人去世、竞选败北。要是你碰到这一切,你会不会放弃这些对你来说是重要的事情?
林肯具有执着的性格,他没有放弃,他也没有说:“要是失败会怎样?”1846年,他又一次参加竞选国会议员,最后终于当选了。两年任期很快过去了,他决定要争取连任。他认为自己作为国会议员表现是出色的,相信选民会继续选举他。但结果很遗憾,他落选了。因为这次竞选他赔了一大笔钱,林肯申请当本州的土地官员。但州政府把他的申请退了回来,上面指出:“作本州的土地官员要求有卓越的才能和超常的智力,你的申请未能满足这些要求。”
接连又是两次失败。
这一切失败并没有使林肯服输。1854年,他竞选参议员,但失败了;两年后他竞选美国副总统提名,结果被对手击败;又过了两年,他再一次竞选参议员,还是失败了。
林肯参与尝试了11次,可只有两次成功了。他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他一直在做自己生活的主宰。1860年,林肯终于当选为美国总统。
告诉孩子
不懂参与,不敢尝试,永远也不会成功;参与了,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鼓励自己继续下去,总会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