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肺结核
(一)概述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但以肺结核最为常见。肺结核俗称肺痨,是由于结核杆菌在肺部感染所引起的一种对健康危害较大的慢性传染病。
肺结核被列为我国重大传染病之一,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呼吸系统传染病。在我国,肺结核疫情地区间差异显著:西部地区传染性肺结核患病率高于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农村地区患病率高于城镇地区。
(二)分类
肺结核分原发性和继发性,初感染时多为原发性(Ⅰ型);而原发性感染后遗留的病灶在人体抵抗力下降时可能重新感染,通过血循环播散或直接蔓延而致继发性感染(Ⅱ~Ⅳ型)。
1.原发性肺结核(Ⅰ型)
原发性肺结核患者多无症状,有时表现为低热、轻咳、出汗、心跳加快、食欲不振等;少数有呼吸音减弱,偶尔可出现干性或湿性啰音(即呼吸音以外的附加音)。
2.血行播散型肺结核(Ⅱ型)
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包括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也称急性粟粒型肺结核)及亚急性或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前者起病急,患者有寒战、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多呈弛张热或稽留热,血白细胞可减少,血沉加速;后者病程较缓慢。
3.浸润型肺结核(Ⅲ型)
浸润型肺结核患者肺部有渗出、浸润及不同程度的干酪样病变。多数发病缓慢,早期无明显症状,后渐出现发热、咳嗽、盗汗、胸痛、消瘦、咳痰及咯血。
4.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Ⅳ型)
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患者反复出现发热、咳嗽、咯血、胸痛、盗汗、食欲减退等症状,胸廓变形,病侧胸廓下陷,肋间隙变窄,呼吸运动受限,气管向患侧移位,呼吸减弱。
(三)诊断
肺结核主要通过患者咳嗽、打喷嚏时散播的带结核杆菌的气溶胶进行传播。大学生可通过以下几点自我判断是否患上了肺结核:
(1)周身无力、疲倦、发懒、不愿活动。
(2)手足发热,不思饮食,白天有低热、下午面颊潮红、夜间有盗汗。
(3)体力下降、双肩酸痛,女生可出现月经不调或闭经。
(4)经常咳嗽,但痰却不多,有时痰中带有血丝。
(5)大量咯血、胸背疼痛。
(6)高热。
凡出现(1)~(4)项症状者,应及时检查,可能是初期患病,只要抓紧治疗,可很快好转;而出现(5)、(6)项症状者,病情已较重,应去医院拍片确诊,尽早诊治。
(四)预防
肺结核是一种流行较广的慢性传染病,必须以预防为主。大学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预防肺结核:
(1)平时注意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提高自身免疫力。
(2)经常开窗通风,每天最少半小时,以减少患病机会。
(3)在刮风天气外出时戴上口罩,以减少粉尘对肺的污染。
(4)在任何地方遇有不戴口罩咳嗽的人,应尽量避开。
(五)治疗
1.治疗方式
肺结核的治疗方式主要为化学治疗(简称化疗),即用化学合成药物进行治疗。目前,治疗肺结核的化学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等,具体用药及用量要谨遵医嘱。
2.治疗原则
肺结核的治疗原则可概括为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及全程。
(1)早期:出现类似症状时要早诊断、早治疗,以免组织破坏,造成修复困难。
(2)联合:无论初治还是复治,患者均要联合用药,即服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这样既可避免或延缓耐药性的产生,又能提高杀菌效果,并可缩短疗程,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浪费。
(3)适量:几乎所有的抗结核药物都有毒副作用,若剂量过大,血药浓度过高,对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等均可产生毒副反应;若剂量不足,血药浓度过低,则达不到折菌、杀菌的目的,易产生耐药性。所以,大学生在治疗肺结核时,一定要采用适当的剂量,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4)规律:结核菌是一种分裂周期长、生长繁殖缓慢、杀灭困难大的顽固细菌,因此,在治疗时必须规律用药。若用药不当,症状缓解就停用,必然导致耐药性,造成治疗失败,日后治疗更加困难。规律用药的要求是谨遵医嘱、一丝不苟、一顿不漏。
(5)全程:即根据医嘱全程用药,不中途停药。
大学生要想彻底治疗肺结核,必须遵循以上5个原则,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查出必治、治必彻底。
三、病毒性肝炎
(一)概述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病。病毒性肝炎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发病率较高等特点。
(二)分类
根据病原学诊断,肝炎病毒至少有5种,即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分别引起甲、乙、丙、丁、戊型病毒性肝炎。其中,甲型和戊型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乙、丙、丁型主要表现为慢性肝炎,并可发展为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此外,还有一种病毒性肝炎称为庚型病毒性肝炎,较少见。
(三)流行病学
1.传染源
甲型肝炎的主要传染源是急性患者和隐性患者。病毒主要通过粪便排出体外,自发病前2周至发病后2~4周内的粪便均具有传染性,且以发病前5天至发病后1周最强。此外,患者的唾液、胆汁及十二指肠液亦均有传染性。
乙、丙、丁型肝炎的传染源主要是急、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病毒存在于患者的血液及各种体液(如汗、唾液、眼泪、乳汁、阴道分泌物等)中。急性患者自发病前2~3个月即开始具有传染性,并持续于整个急性期;部分慢性患者和无症状携带者也具有传染性。
戊型肝炎的传染源是急性及亚临床型患者,以潜伏末期和发病初期的传染性最高。
2.传播途径
甲型肝炎主要通过粪口传染。粪便中排出的病毒通过污染的手、水和食物等经口感染,以日常生活接触为主要传播方式。
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使用污染的注射器等;②垂直传染;③生活上的密切接触;④性接触传播(如果皮肤没有破损则不会传染)。此外,吸血昆虫(如蚊、臭虫、虱等)叮咬也可传播乙型肝炎。乙肝不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所以日常接触(如握手、拥抱、一起吃饭等)一般不会传播乙肝。
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同,以血液及血液制品传播为主,垂直传染不如乙型肝炎多见;丁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同;戊型肝炎通过粪口传染,也可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染。
3.易感人群
人类对各型肝炎普遍易感,各种年龄均可发病。各型肝炎之间无交叉免疫,可重叠感染、先后感染。
(四)临床表现
各型肝炎的潜伏期长短不一:甲型肝炎为2~6周,平均1个月;乙型肝炎为6周~6个月,一般约3个月;丙型肝炎为5~12周,平均7.8周;丁型肝炎尚未确定,可能与乙型肝炎相同;戊型肝炎为2~9周,平均6周。
此外,病毒性肝炎按照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分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和淤胆型肝炎。
1.急性肝炎
急性肝炎包括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1)急性黄疸型肝炎
急性黄疸型肝炎的病程可分为黄疸前期、黄疸期和恢复期3个阶段。
黄疸前期:多以发热起病,伴以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甚至呕吐;常有上腹部不适、腹胀、便泌或腹泻;少数患者可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皮疹、关节痛等症状;尿色逐渐加深,至本期末时尿色呈红茶样;肝脏可轻度肿大,伴有触痛及叩击痛。本期一般持续3~7天。
黄疸期:尿色加深,巩膜及皮肤出现黄染,且逐日加深,多于数日至2周内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黄疸出现后,发热很快消退,而全身乏力及胃肠道症状则加重,但至黄疸即将减轻前会迅速改善。本期持续约2~6周。
恢复期:黄疸消退,精神及食欲好转;肿大的肝脏逐渐回缩,触痛及叩击痛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本期持续约1~2个月。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起病大多徐缓,临床症状较轻,仅有乏力、食欲不振、恶心、肝区痛和腹胀、溏便等症状,多无发热,亦不出现黄疸;肝脏可肿大,伴触痛及叩击痛;少数有脾肿大,多于3个月内逐渐恢复。
2.慢性肝炎
慢性肝炎可分为慢性迁延型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
(1)慢性迁延型肝炎
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肝功能改变均不严重,常见症状为乏力、食欲不振、肝区轻微疼痛,偶尔出现黄疸;肝脏轻度肿大,轻微压痛;少数患者可有脾肿大。
(2)慢性活动性肝炎
患者有肝炎史,主要临床表现有以下几点:①倦怠无力、食欲不振、腹胀、溏便、肝区痛等;②面色晦暗,劳动力减退;③肝肿大,伴有触痛及叩击痛;④脾多肿大;⑤可出现黄疸、蜘蛛痣及明显痤疮。
3.重型肝炎
重型肝炎是各种肝炎里比较严重的一种,包括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和慢性重型肝炎。
(1)急性重型肝炎
急性重型肝炎也称暴发型肝炎,患者起病急,病情发展迅猛,病程短(一般不超过10天),常有高热,消化道症状严重(如厌食、恶心、频繁呕吐、鼓肠等),极度乏力。此外,少数患者在起病数日内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如性格改变、行为反常、嗜睡、烦躁不安等)。
(2)亚急性重型肝炎
患者起病初期的临床表现类似于一般急性黄疸型肝炎,随着病情加重会出现高度乏力、厌食、频繁呕吐、黄疸迅速加深等症状,常伴有顽固性腹胀及腹水(易并发腹膜炎),并有明显出血倾向,以及神经、精神症状,晚期可出现肝肾综合征、消化道出血、肝性昏迷等并发症。
(3)慢性重型肝炎
病情恶化时,会出现亚急性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如高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等。
4.淤胆型肝炎
淤胆型肝炎也称毛细胆管型肝炎或胆汁瘀积型肝炎,其起病及临床表现类似于急性黄胆型肝炎,但乏力及食欲减退等症状较轻,黄疸重且持久,有皮肤瘙痒等梗阻性黄疸的表现。
(五)预防
大学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预防病毒性肝炎:
(1)注意个人卫生,不与患者共用食具、漱口用具、脸盆、毛巾等。
(2)常用流动水洗手。
(3)定期到预防接种门诊或医院接种疫苗。
(4)杜绝不洁性交。
(六)治疗
大学生在出现病毒性肝炎的症状时应及时入院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一般采用综合疗法,以适当休息和合理营养为主,并根据不同病情辅以药物治疗。同时,病毒性肝炎患者应避免饮酒、避免使用肝毒性药物等。
1.适当休息
发病早期必须卧床休息,至症状明显减轻、黄疸消退、肝功能明显好转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且活动以不引起疲劳及肝功能波动为度。在症状消失及肝功能正常后,再经1~3个月的休息观察,可逐步恢复正常学习,但仍应定期复查。
2.合理营养
发病早期宜食用易消化的的清淡饮食,但应注意适当补充热量、蛋白质和维生素。食欲不振、进食过少时,可通过静脉注射补充葡萄糖液及维生素C;食欲好转后,可食用含有丰富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适量脂肪的食物,但应避免高糖低脂饮食,且不宜摄食过多。
3.药物治疗
目前,治疗病毒性肝炎尚无可靠的抗病毒药物,但患者可适当服用一些护肝药物,如肝泰乐、维丙胺、肝必复等。
四、感染性腹泻
(一)概述
腹泻是指每日3次或以上的稀便或水样便。感染性腹泻是指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肠道传染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丙类传染病。目前,引起感染性腹泻的病原体主要有4大类,即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在我国主要以细菌和病毒为主。
(二)临床表现
感染性腹泻的临床表现可分为炎症型腹泻及分泌型腹泻两大类。
炎症型腹泻:是由病原体侵袭肠上皮细胞引起炎症而致的腹泻。患者常伴有发热,粪便多为粘液便或脓血便。
分泌型腹泻:是指病原体及其产物作用于肠上皮细胞,引起肠液分泌增多或吸收障碍而导致的腹泻。患者一般无发热症状,粪便多为稀便、水便。
(三)传播途径
感染性腹泻主要通过粪口传染。水体极易受到传染源粪便的污染,污染的水体很容易污染经其冲洗的食物(如瓜果),而一般在流行地区和流行季节,人们多有食用生冷食物的习惯,这样,食用了这些食物的易感人群就会被传染。此外,在流行季节,携带病原体的苍蝇也很容易造成食物污染,从而引起感染性腹泻。
(四)预防
大学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预防感染性腹泻:
(1)注意环境卫生,入厕后应冲洗干净,并及时消灭室内苍蝇。
(2)注意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
(3)注意饮食卫生,生吃的瓜果要冲洗干净,不喝生水,不吃腐烂不洁的食物。
(五)治疗
大学生患有感染性腹泻后,不要滥用止泻药、止吐药和抗菌药,而应及时去医院治疗。感染性腹泻的治疗以预防脱水和治疗脱水为主,一般来说,患者可口服补液盐补水,腹泻导致脱水严重者应接受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患者应进食营养丰富且易消化的食物,并多吃蔬菜、水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