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奉行以亲美融欧为重点,以睦邻周边和全方位外交为两个车轮的外交政策,于1999年3月12日加入北约,2004年5月1日加入欧盟。波兰力主欧盟、北约继续扩大;强化与美战略伙伴关系,与美签署关于在波兰建立反导基地的协议;力图改善与德、俄关系;充分利用“魏玛三角”合作机制,加强波、法、德三国合作。波兰政府奉行亲欧政策,力求波兰在欧盟发挥更大作用;重视维谢格拉德集团(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的区域合作;全面发展同波罗的海三国的关系;注意加强与中国、印度、日本等亚洲国家的合作。
第三节上帝与波兰同在
自从公元10世纪选择皈依基督教,波兰人就成为上帝最虔诚的拥护者。在上帝那里波兰人寻找到了平静与自信,民主与自由。他们将对上帝的爱与对祖国的爱融为一体。上帝成为波兰人民反抗外敌永不屈服的精神支柱,在他们心里,上帝与波兰同在。
1.冰与火——无处不在的上帝与信仰自由
波兰是一个宗教气氛浓厚的国家,90%的波兰人信仰天主教。大大小小的教堂遍布全国,在星期天人们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去教堂做礼拜。历史上天主教起到了团结波兰人民抵御外敌的作用,是波兰精神的体现。天主教与波兰的政治也是紧密联系的,1989年东欧剧变,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尽管上帝左右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波兰人对宗教热而不狂。波兰是最早提出宗教宽容的国家,在欧洲其他国家因宗教战争血流成河的时候,波兰却是一片祥和。
10世纪下半叶,波兰统治者梅什科一世接受了基督教,并开始在全国推行。公元1000年,神圣罗马帝国统治者奥托三世同意在波兰设立单独的教区,以当时波兰的首都格涅兹诺为大主教区,在克拉科夫、弗罗茨瓦夫、科沃布热格三个城市设立主教区。从此以后,基督教在波兰得到迅速传播。
基督教大分裂以后,波兰选择其中的天主教作为国教。于是,波兰便成为梵蒂冈教皇的坚定维护者,也成为欧洲对抗异教侵略的桥头堡。1683年,波兰国王扬·索别茨基率波奥联军一举击溃土耳其10万大军,解除了维也纳被围之困,挽救了西方。
波兰许多天主教堂的大门匾额上都刻有“上帝与祖国”的字样。
高举“上帝与祖国”的旗帜是波兰天主教一大特点。天主教正是因此而在波兰获得了比在世界上其他国家都要迅速的发展。
从1795年波兰亡国至1918年复国这123年间,波兰人没有自己的政府,占领当局禁止使用波兰语文。而此时波兰天主教依然存在,它继续用波兰语布道,用波兰文出版圣经和天主教其他书刊,使波兰语文和文化得以保存。波兰天主教支持争取波兰独立的斗争,很自然地成为波兰人团结的中心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不少教士站在人民一边,庇护从事反纳粹德国占领的地下斗争爱国人士,并付出了代价。
因此,天主教会在波兰人民中享有较高的威望,天主教成为波兰占压倒优势的宗教。即使在苏联控制时期,波兰当局也让它三分。当时波兰统一工人党是东欧社会主义执政党中唯一党纲中不写入无神论并正式允许教徒入党的政党。那时在波兰统一工人党领导的波军中仍然设有军中教堂和随军神父,波军总政治部甚至设有副部长级的总神父(由党员教徒担任)。这在全世界无论是执政的还是反政府的共产党军队中都是绝无仅有的事。
1978年,波兰克拉科夫教区红衣主教卡罗尔·沃伊蒂瓦当选为梵蒂冈罗马天主教教皇,改名为约翰·保罗二世,成为历史上第一位波兰籍教皇,这也扩大了天主教在波兰的影响。
约翰·保罗二世曾应邀访问波兰,当时出现了万人空巷的狂热欢迎场面,几乎没有警察维持秩序,但是几十万欢迎者自觉地维护了现场秩序,据说事后广场上干干净净,连一朵花都没有被践踏。
波兰人对宗教的狂热还体现在建立教堂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建造教堂最兴盛的时期是1934~1937年间,共建教堂103座。
1945~1970年间,新建教堂和祈祷所445座。而197l~1980年颁发新建和扩建教会设施的许可证达741份。1985年,波兰在建的教堂比欧洲所有国家的教堂总和还要多。波兰平均每一座教堂为2500人提供宗教服务,而在天主教影响广泛的意大利和西班牙,其首都罗马和马德里,相应的数字分别是42万人和67万人。
与几乎全民信仰天主教“火热”场面相生的另一面,是波兰人又保持着一份对宗教难得的理性思考。波兰是基督教世界最早确立宗教宽容、宗教信仰自由原则的国家。1572年,国王西格蒙德二世去世,来自欧洲各王室的5个人竞争波兰王位,其中来自法国的安茹公爵亨利呼声最高。但亨利被认为在法国曾参与策划屠杀新教徒的“圣巴托罗缪惨案”,遭到波兰新教徒的抵制。新教贵族在波兰人数很少,但是按当时的“自由否决权”制度,没有他们同意亨利是无法当选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天主教贵族同意与新教贵族达成协议,在选举前的1573年1月28日,全体世俗议员都签署了关于宗教宽容的《华沙公约》。它规定所有波兰贵族都享有宗教自由。后来当选的国王也宣布尊重这一公约。1573年,《华沙公约》使波兰成为欧洲既无异端审判,又没有遭到宗教战争蹂躏的国家。
400多年来,波兰的各种少数派教会在天主教的绝对优势下一直保持着生存与布道的权力。波兰对犹太教的相对宽容(当时欧洲排犹相当普遍,波兰并非完全没有),使它在纳粹占领前长期成为欧洲最大的犹太人聚集地。今天在波兰,宣传无神论、抨击教会的言论不会惹来任何麻烦,尤其是《论坛报》、《今天》等左派报刊经常刊登文章,揭露教会神职人员的奢侈与腐化,反对教育宗教化倾向。正是由于有了这种自由,波兰教会尽管影响很大,却仍处在舆论监督下,不可能像路德抨击的中世纪教会那样发生体制性腐化,而这又反过来维护了教会形象与人民的宗教热情。在自由环境下,人们不可能以标榜信教来谋取权利,获得世俗利益,因而信仰动机比较单纯,也不会因政治气候变化而见风使舵,这种信仰经得起时间考验。对宗教热而不狂,信仰与理性兼容,宗教热情与宗教宽容并重,是波兰人的传统。波兰人尊重教会,但反对政教合一;没有“信仰真空”,但不会扼杀世俗理性。
在转轨时期,波兰人的宗教信仰为社会伦理规范和精神秩序提供了理论基础,而宗教宽容传统又使宗教极端势力与教权主义难成气候。宗教狂热与宗教宽容犹如“火”与“冰”,两者在波兰实现了水乳交融,既融入到波兰人民的血液里,也融入到这个国家的传统文化中。
知识小百科
基督教教派
基督教在1054年发生东西教会大分裂,西部自称公教,即天主教;东部自称正教,即东正教。16世纪,西部教会内部发生反对教皇统治的宗教改革运动,分化出一些新教派,称为“新教”。以后,广义的基督教成为奉耶稣为救世主的各教派的统称,包括天主教、东正教、新教和其他一些较小的教派。狭义的基督教仅指新教。
2.上帝的牧羊人——教皇约翰·保罗二世
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原名卡罗尔·沃伊蒂瓦,1978年登位,为456年间第一位非意大利籍教皇。他的当选也极大地提高了波兰天主教在西方的地位,大大增强了波兰人民对天主教的热情。
沃伊蒂瓦于1920年5月18日出生于波兰瓦德维策城。父亲是一位军人,母亲很早就离开了人世。沃伊蒂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进入克拉科夫的雅盖隆大学学习语言学,掌握了多门语言。大学期间,他还参加了一个戏剧团体,以波兰历史为题材编写剧本。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剧社活动转入秘密状态。这一时期,对沃伊蒂瓦影响最大的有两个人,一位是学校的教授维辛斯基,他组织了一个名为“复光”的团体,旨在弘扬波兰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维辛斯基后来成了大名鼎鼎的波兰总主教;另一位叫蒂罗夫斯基,是一个裁缝。这两个人可以说是沃伊蒂瓦进入宗教领域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