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商不仅仅是一种科学的理念和主动的意识,更是一种自觉的行动和积极的参与。提高自己的健商,需要保持乐观的心态,需要经常地运动,需要科学地饮食,从而预防疾病,保障健康。
1.制定并实施身心健康计划
拥有良好的健商意识和自我保健意识,是获得人体健康的前提,只有将你的健商意识付诸于实际行动,你才能拥有良好的体魄。因此,制定并实施身心健康计划并保证持续的实施,你才能够真正拥有属于你的优质生命之旅。
要健康,就必须要有行动,而要行动,就首先需要一套计划。按照以下步骤去做吧,你将会得到你努力的结果——健康。
(1)确立长期目标
在纸上列出你的长期目标,可以是3个月、6个月或1年。建议先订3个月。3个月后,你可以检查一遍,再多订3个月的计划,之后,再订6个月计划。检查一下健商得分是否有提高,看看哪些地方需要改善。举例说明如下:
身体肥胖者。先写上:目标:减肥。紧接着,列出减肥的原因。你的真正动机是什么:我真的想减肥,好让自己迷人一点。或:我真的想减肥,好穿时髦的衣服。或者:我每天早上照镜子都感到难为情,所以想减肥。
一定要诚实。如果你确确实实想吸引异性,就照实写。如果你讨厌自己的外形,坦率承认好了。
你可以列出一个、两个、三个或更多的长期目标和动机。但要注意:目标若定得太高,不易实现,就会削弱士气。因此要切合实际。
(2)制订短期计划
写下你的计划和要解决的问题,有助于实现长期目标。就在同一张纸上认真写下要采取的行动,来实现你的长期目标,也就是你的健商目标。如果你要减肥,就确保自己从现在起3个月内不吃肥腻的东西。
现在就把你的实施计划贴在墙上、冰箱上,或别的显眼地方。
每周检查一下做得怎样。如果没有,那就干脆重来,把整个计划再读一遍。列出更多的动机,问问自己:在生活中要做哪些改变才能实现目标。你或许可以从较容易的方面着手,轻松实现第一个目标。比方说,你知道自己睡眠不足,与其让自己每天晚上都早点睡觉,倒不如每周只选一两晚早点睡。你可以适当奖励一下自己,比如在关灯睡觉前读—两篇好文章。但要小心,不要太入迷,否则你又要看到凌晨2点了。
(3)实施健康保障计划
如果没有实施计划,目标会难以实现。下面有些建议,可以使计划付诸实践,达到目标。
①要有耐心。罗马帝国并不是一朝一夕建立起来的。你不可能因为戒吃了炸糖油饼,一周就轻10斤。戒烟也不能马上改善你的呼吸状况(肺功能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才能恢复)。你终会抵达成功的彼岸,但要谨记:这需要时间。
②检查进展情况。定期检查自己做得怎样。每周认真检查一次很有用。
③不要耽误时间。做事不要拖拉,否则为时晚矣。
④奖励自己。每取得一点进步,你都要给自己一点奖励,以示庆祝。假如,你减轻了生活上的压力,就给自己买一心仪已久的光碟或书。假如,你戒烟了,或烟吸少了,就把省下的烟钱买一件自己喜爱的礼物。假如,你减掉了几斤,就去买一件新衣服或新裤子。你也许还真的要买了!
⑤设想未来。想象一下,一年后你就会变成自己梦寐以求的样子。想象一下,生活将会变得更美好,更健康,更如你所愿。闭上眼睛,沉浸在自己的美好构想中,问问自己,怎样才能实现它。
努力把健商完全融入生活当中,应当是你实施计划的主题。
2.积极有效地预防重大疾病
对于疾病,再好的治疗方法也不过是“亡羊补牢”。而注重疾病的预防,使之防患于未然,你才能最大限度地战而胜之。加强疾病的预防,就等于在你的生命账户中存入更多的健康。
我国古代就推崇“圣人不治已病治末病”。“无治疗”即为“不治已病”的圣人境界,“治未病”就是圣人先于疾病发生即能预防。现代医学给予我们的不再只是“医术”,更多的是“防术”。在这方面,还有赖于人类智慧的巨大创造力。
作为个人,现在最主要的还是学习已知的并且被证明十分有效的一些“防术”——疾病的预防知识,及时修正生活中的某些不良行为,消除致病因素。
定期体检对于预防疾病是非常重要的。定期体检是善待自己生命的行为,也是对社会卫生资源的充分利用,于己于国都有好处。
养成定期体检的良好习惯,有利于早期发现疾病或疾病隐患,特别是对于35岁以上的人更为重要。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如果你每年做1~2次体检,找出可能延误的疾病,就可以使这些疾病致死的几率在7年间减少大约50%。事实上有人就是在例行的体检中查出自己不曾感觉的疾病。这种提醒和警觉能够增强自我保健的意识。
定期体检有全面的常规性检查,也有重点的专项检查,可以在综合性大医院或专科医院,也可以在专门的体格检查机构。目前各医院的检查项目大致包括:一般检查,即身高、体重、脉搏、视力、血液常规检查、肝功能检查、肾功能、血脂、肝炎筛检、血糖测定,尿液及粪便检查、胸部X光、心电图、B超等。
对于不同性别和年龄以及不同个人与家庭健康背景的人,定期体检应注意重点检查某些项目。如中老年女性的妇科检查、吸烟者的肺活量及胸部检查,有癌症家族史的防癌检查等。
3.保健“充电”,延长健康生命
中青年是一生中付出最多的时期,是最需要保住身体“本钱”并且最应该投资的时期,无怪乎世界卫生组织特别冠之以“生命保护期”。
据医学资料统计,从30岁后人的各项生理机能素质以每年0.75%~1%的速度下降。如心肌的重量以平均每年1~1.5克的速度增加,心肌传导组织老化,心脏的代偿能力逐渐下降。
近年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发病人群都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如在一些地区的40岁以下脑中风患者比5年前增长了6倍;而肿瘤高发年龄已经由50~60岁提前到40岁,其中胃癌、食道癌等城市高发肿瘤的发病年龄已提前到35岁。
然而,中青年人的保健意识却严重滞后。据1999年卫生部组织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国35~40岁年龄人群中对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最低,健康意识最为淡漠。另有报道透露,许多人一生用于健康的花费,其80%都是用在了生命的最后两年。不少中年人因过重的工作、生活负担,加之各种精神压力形成的恶性循环,结果非但健康没有得到“储蓄”,反而被屡屡“透支”,最终健康库的空虚导致了其英年早逝的悲剧。
可见,中青年人如何控制疾病危险因素,已成为我们民族生命工程的突出问题。美国医学协会曾对中年人的日常生活提出一系列忠告,“不要操劳过度”就是首要的生活戒条。我国一位心脑血管病专家曾呼吁中青年人才为事业奋斗可流汗不可流血,要奉献智慧不要付出生命。
医学专家建议,人过了30岁,每年应主动去检查是否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癌症等疾病或这些疾病的隐患。
近半个世纪前,我国著名高等学府清华大学就提出了“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口号。这个口号蕴涵着科学赋予健康的智慧和力量,不仅阐明了健康与探索科学、献身事业的关系,也宣传了青壮年时期的健康储蓄对人生的长远意义。
医学家告诉我们,那些注重保健而高寿的人,比一般人平时少病少用药,临终期间的医药花费也不多。显然,中青年时期拥有健康的体魄,对未来经济压力的预期心理负担,也会相对小得多。
人类衰老虽然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并非不可改变。无论科学研究还是人类实践,都已证实衰老完全可以延缓。来自发达国家的许多证据表明:与过去任何年代相比,人在生命后期的健康状况仍可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毋庸讳言,伴随疾病的长寿并非理想状态。老年人的保健不仅是为了长命百岁,活着并不完全等同于健康、快乐的生活。健康长寿是优质生命的过程,更是一种境界。享受生活,奉献社会,揭示的是完整人生的真谛。
4.体育锻炼,养生又保健
科学研究已经证明,体育锻炼对人的益处是不言而喻的。但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如何使身体达到最佳健康状态,却仍是应该引起重视的一个重要课题。
(1)体育锻炼对身心的积极影响
经常进行身体锻炼对提高人体的生理功能至关重要。锻炼对你的生理和心理都有好处。经常锻炼可以改善消化功能和排泄功能,增加体能与活力,一面消耗脂肪一面强壮肌肉,提高血液中良性胆固醇的比例,降低不良胆固醇的比例,从而降低总胆固醇的水平。它是放松的重要方法,能帮助你缓解日常生活的压力,防止压力致病。
增氧健身练习可以使人产生生理变化。它可以降低人体静止时的心率和血压,减少体内脂肪。
运动可使肌肉发达,骨骼坚固,关节灵活。经常运动,可改善骨骼代谢,使骨骼变得坚实;反之,缺乏运动的人,特别是中老年人,会发生骨质疏松症,骨骼松脆易折。
运动可增强心血管的功能。坚持长期体育锻炼的人,心脏收缩有力。可以使供应心脏组织的冠状动脉的口径加大,增加单位组织中毛细血管的数量。
运动可增强肺功能。特别是经常参加耐力运动,如长跑、划船或游泳的运动员,肺活量明显增加。
运动可促进体内的物质代谢,机体对能源物质和氧的利用更充分、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减轻心血管的负担。
此外,运动还可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过程,使之活动趋于平衡,反应灵活,有利于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运动还能增强免疫力,有利于增强抗病能力。
运动除了对人体的生理机能产生有利作用外,还会对人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适当的运动可以缓解精神压力,有利于消除一些同心理紧张有关的不良行为,如吸烟、酗酒、过食等;运动可以对抗焦虑或抑郁状态,可以改善睡眠,在这方面,适量的运动所产生的效果甚至优于药物。运动还有利于培养坚韧不拔、不畏艰难的顽强意志和勇敢拼搏的奋斗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2)制订锻炼计划
现在你可能会想“锻炼身体好是好,但我天天都那么忙,怎样抽出时间来锻炼呢?”或者你也许觉得自己根本就不适合做剧烈运动。但你要记住:锻炼身体不是说得去跑马拉松。适度的锻炼,慢慢日积月累,就足以使你身体健康了。
锻炼身体的第一步是先了解哪些锻炼方式适合你。你可以先想想,都有些什么锻炼方式,各种锻炼方式的频率、强度、时间是多少,然后确定哪种锻炼方式你会较感兴趣。有些带治疗性质的锻炼方法还能治疗某种身体问题。消遣性质的锻炼可以是增氧锻炼,可以是非增氧性锻炼,也可以是一些增强技能的锻炼。
适合你的娱乐性锻炼方案的条件是:
——适合你的个性,你能乐在其中。
——含有多种锻炼方式,你就不会觉得枯燥无味了。
——简易舒适。
——能够成为你的生活方式之一。
——家人或朋友也能参加。
——易于开始。
——明显有益于生理和心理健康。
——能够提高你的生命质量。
——能够使你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感到满意。
每一种锻炼都产生不同的效果。要获得最大收益,关键在于选择自己喜爱的、适合自己个性的锻炼方法。锻炼的方法有好多好多。有瑜珈功、太极拳、气功、负重锻炼、增氧锻炼以及各种各样你以前想都没想过的锻炼方法。
激发动力是主要问题。如果你觉得自己动力不足,那你一定要选一种相对容易天天进行的、自己也喜欢的锻炼方法,甚至不开车、自己步行去购物也算是锻炼!
(3)温和的有氧运动
目前,国内外普遍认为,最有效、最经济的健身运动就是有氧运动。有氧运动是指能增强人体内氧气的吸入、输送和利用的耐久性运动。其特点是低强度、长时间、不间断而有节奏。相对于足球等激烈的常常在缺氧状态下消耗体能的竞技运动,人们在参加有氧运动时,身体所需要的氧气能够得到充分的满足,达到动态平衡。
有氧运动一般为中小强度,需要经常反复多次,运动后即刻心率应在最大心率的60%~85%的范围。它是一种温和的锻炼,有“轻体育”之称,不但适宜于健康人,也适宜于心血管病、糖尿病、骨质疏松等慢性疾病患者。
有氧运动的频率,一般认为每天应连续进行30分钟至1小时,使人略感气喘、稍微出汗。每星期应3~5次,特别强调持续性,否则难以收效。
有氧运动的项目,不同年龄或体质的人可有不同的选择。20~30岁的人或体质较好的中年人可做强度稍大、提高运动器官功能的锻炼,如打球、拳击、长跑、健美运动等,而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则应随体质变化递减强度,如慢跑、练举重、打网球,练气功等。
5.合理而均衡的饮食有益于健康
饮食是人类生存活动的动力来源,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从而合理地摄取保证你身体健康的各种生命营养元素,这就为你将来的健康美好生活储存了足够的能量。
良好的饮食习惯应尽早养成,否则终将付出沉重的代价。所谓良好的饮食习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不要挑食和偏食。没有任何一种天然食品能包含人体的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即使牛奶、鸡蛋等所谓营养佳品也美中不足,牛奶含铁量低,鸡蛋缺乏维生素C。长期偏食和挑食可以影响健康,甚至引起营养缺乏。
②吃荤又吃素。荤素不可偏废。有谓多吃素食可以祛病延年,又有谓多吃荤食可使人体格健壮,精力充沛。两方面的说法都对,荤食和素食正好互补。荤食与素食最大的不同是蛋白质量上的差别,肉蛋奶的蛋白质,是完全蛋白质又是优质蛋白质,而素食品除大豆外,所含必需氨基酸均不完全。其次,动物性食品含钙量高,且易吸收,如牛奶是钙类最好的来源。荤食中的鱼、虾、蛋类含有素食中缺少的维生素A和D,但素食中多含维生素C及胡萝卜素,还富含人体必需的纤维素。故荤素食必须搭配,才可取长补短,有利于健康。
③喝汤又吃肉。汤补抑或肉补,也可从营养成分的比较中来分析。以鸡汤鸡肉为例,鸡肉中的一些含氮化合物如肌酸肌酐等溶解在汤里,少量氨基酸也溶解在汤里,成为“汤鲜”的原因。汤还溶有少量的维生素B1,B2等,也可能含有铁及钾盐,但鸡汤的蛋白质成分极少(只有7%的蛋白质),人类吃肉的主要目的,是为补充优质蛋白质和其他一些营养素,所以应当吃汤又吃肉,喝汤更要吃肉。
④不要暴饮暴食。逢年过节的大吃大喝,不是一个很好的习惯。一日三餐的食物,必须经过胃的消化和小肠内胆汁、胰液、肠液的作用,把蛋白质分解为可以吸收的氨基酸,把脂肪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把糖类分解为葡萄糖,然后通过肠壁吸收,血液循环把营养物输送至各组织,为身体所利用。然而,每个阶段的消化能力都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如每天分泌胃液约1500~2500毫升,胆汁600~700毫升等。超过此限度就会破坏胃肠等脏器的正常功能,严重时可发生急性胃肠炎、急性胰腺炎等等严重后果。另外,过多的蛋白质也不可能被充分吸收。
⑤少吃盐。盐(氯化钠)摄入过量,已证明是高血压病的致病因素之一。目前国内嗜盐的习惯还相当普遍,各式含盐量高的食品还相当多,值得注意。成年人对钠的要求每日平均只为2克,折合成食盐约为5克左右,但目前大致为15克以上(每日消费量),应当降到日摄取量10克以下。
⑥细嚼慢咽。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不狼吞虎咽,有利于蛋白质吸收。进餐时不看书或大声谈笑,可使消化液分泌正常,有利于消化吸收。
⑦少吃甜食。多吃甜食的不良后果主要是龋齿,另外经常食用含有大量糖分的甜食可影响其他营养的摄入,三餐之间在吃糖后最好漱口。
6.陶冶情志,保障心理健康
现代医学已经雄辩地证明,心理健康对人体的健康状况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一旦你拥有或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你就有许多方式可以获得精神力量,抵制紧张和有害情绪的损害性影响。
全面的健商行动还必须保障心理健康,这是组成健商行动的必不可缺的因素。
(1)做一个乐观主义者
乐观开朗对健康有益。积极的态度确实令人面目一新。许多人常常把乐观、充满希望和自我控制这类性格特征与生理健康联系起来研究。健康的乐观主义并非一种不切实际的态度,它体现了人们要做生活强者的信念。另一方面,悲观主义滋生了消极情绪和挫败感,这两种被心理学家称为“后天性无助的感情往往有害健康。
做一个乐观主义者需要我们从平凡的生活中寻找快乐。
有一位哲人说得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是平凡的普通人。过的是平凡的生活,我们所接触的事物是普通的事物,因此,我们只有善于从平凡和普通之中寻找快乐,才能找到不竭的快乐之源。在我们每天所经历的事情中,的确会有许多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若能细细品味,你会发现令人快乐的因子早已蕴含其中。
我国古代文化名人金圣叹在他的《西厢记》批语中,记录了他与朋友在连绵阴雨的10天里住在庙中所回忆的33个令人“不亦快哉”的往事。他在风雨中、孤庙里,从小事之中寻找快乐,的确应算作寻乐的高手。
通过上面的事例,我们完全可以看出,让金圣叹“不亦快哉”的事实在是太普通了,像这类事情,甚至比这还好的事情,我们也都经常会遇到,就总的情况而言,我们今天的生活条件比金圣叹当年的生活条件不知要好多少倍,因此,我们应该有更多的理由“不亦快哉”。
有首禅诗这样写道:“夏有凉风冬有雪,春有百花秋有月。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列夫·托尔斯泰认为大自然充满了一种使人心平气和的美与力。他说:“生活在这广漠无垠的星空下,生活在这美妙绝伦的地面上,难道人的心里还感到局促吗?处在这迷人的大自然怀抱里,难道人的心里还能容纳憎恨与复仇的感情或者毁灭同类的欲望吗?在跟大自然的接触中,在跟这美与善的最直接表现者的接触中,人心里的一切恶念也该消失净尽了吧!”
生活中的美随处可见,别辜负了自己的宝贵生命,别辜负了上苍赠予我们的大自然。
(2)精神情志的“自我修养”
我国历代养生家都把调养精神情志作为养生的重要措施。十分强调良好的道德情操是修身养性的重要前提,进而做到精神情志的“自我修养”。
①养德。正确的精神调养,必须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对于生活要有目标,有追求,才能更多地进行品德修养及精神调摄。古人云:“养生莫如养性,养性莫若养德”,“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只有有了好的道德风貌,精神才能安静、平和、乐欢、愉快、持久。这是养生的根本,而人的思想、情志和心理又是长寿的根本因素。对生活要充满信心、充满希望、充满乐趣。生活本身是美好的,美好的生活靠自己去创造。
人是离不开社会的,人不应仅仅把自己吃好、穿好、住好、生活好,看成是自己幸福的全部,而应把自己融于人类社会之中。具有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坚强、奋斗和助人为乐的品质和道德精神,为全社会大多数人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人生才有意义。正像宋代范仲淹先生的一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就叫德。自古有“德者寿”,“智者寿”之说,他们的寿命会比一般人长。在他们看来,“多一分健康,必然多一份贡献,也就多一份幸福”。
古今中外很多科学家,大多数是长寿者。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热爱自己的工作,以为人类有所贡献为荣,勤奋用脑、兢兢业业、合理安排生活,事业上取得成就,焕发生命的青春,因而长寿。
根据历代养生学家、医学家和长寿老人的实践经验,以及现代科学对人体研究的认识,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加强道德修养,可使人健康长寿。
②养意。养意即调养意志,不偏不贪,为民正直不阿,不胡思乱想;为官清正廉洁,无私奉公。
所谓养意,即调摄自己的意志,不妄想,不妄为,摒弃杂念,舒畅情志,专心致志,求得精神上的安宁。如作气功,意守丹田,不可移位,则必有收效,此即防病延年。如杂念丛生,则往往失败而不成功。就是告诫人们要学会控制自己意念,使心情清静而不杂的养生方法。思想清静,戒除杂念贪心,才能保全全身气血调和,从而益寿延年。
古人云:“酒色财气四道墙,人人都在里边藏,若能眺出墙外去,不是神仙也寿长。”
从精神调养出发,人们对以下几点,应加以节制:一是节制财货私欲。二是节制对于名利的奢望。三是节制色欲。四是消除嫉妒心理。
③养神。古代养生家把养心神、调情志作为养生寿老之本法,防病治病之良药。今天,仍不失其光彩。只知加强营养,不懂养神之重要,是难以健康长寿的。情在于节,神在于养。
古人强调清静养神,可使正气充聚而不散乱,即使很强的致病因素,也不能侵害人体,即“形与神俱”、“阴平阳秘”,方可健康长寿。
生活在充满矛盾的世界上,矛盾是绝对的,“喜怒哀乐,人之常情”。但“七情”过激对人体健康有危害,所以,古今的养生家和医家都非常重视对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的调摄,以此作为健身益寿或治疗疾病和促进药效的手段。孙思邈在《千金方·养性》中告诫人们:“莫忧愁、莫大怒、莫悲恐、莫大惧……莫大笑、勿汲汲于所欲,勿消消怀愤恨……若能勿犯者,则得长生也。”就是说,对外界的刺激和蛊惑,要善于通过调节自己的感情,如和喜怒、去忧悲、节思虑、防惊恐等方法,排除各种杂念,消除或减少不良情绪对心理和生理产生的影响。当患病之后,能否调畅自己的情绪,保持愉快的心情,对调动主观积极性与疾病作斗争,显得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