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克对“太空卫士”的预测不仅已经成为现实,且在其1972年小说《与拉玛相会》中提出的“太空卫士”一词沿用至今。据《与拉玛相会》记述,2131年,“太空卫士计划”(防止小行星撞击地球的防卫系统)的宇航员发现了一艘外星人飞船朝太阳系驶来,他们对外星人飞船进行了探测,试图解开其中隐藏的深奥秘密。
在现实生活中,外星人探测器到底是否存在至今仍是个谜,不过小行星和陨星倒是频频光顾地球。为此,美宇航局在1992年对如何监控这些天外来客进行调查,同时评估它们对人类安全可能构成的威胁。这个项目被命名为“太空卫士巡天”(Spaceguard Survey),主要任务是绘制90%近地物体(NEO)的运行图。英国同样建立有一个监测近地物体的国家信息库,尽管诸如“英国太空防卫”(Spaceguard UK)等游说组织希望政府向这一问题投入更多资源。
在《上帝之锤》(The Hammer Of God)中,克拉克虚构了这样一个场景:一帮恶徒乘飞船来到一棵“流氓”小行星,给其安装了推进器,使它偏离了正常的绕地轨道。2005年,日本探测器“隼鸟”确实成功登陆近地小行星“糸川”(Itokawa),不过并没有安装推进器,试图偏离它的运行轨道。
4.通讯卫星
克拉克并不是提议使用地球同步静止轨道的第一人,他的概念是建立在赫尔曼·波托西尼克(Herman Potocnik)和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的早期研究成果之上。克拉克在概念上的飞跃(1945年在《无线世界》一篇文章中作过简要描述)则是提出使用地球同步静止轨道卫星去建立全球性通讯网络。在赤道上空35,786公里(22,240英里)轨道处运行的卫星的一个重要特性是速度,模仿下面地球旋转的速度,因此,它总能在同一地点上空飞行。
第一颗卫星“辛康3号” (Syncom—3)于1964年,即克拉克那篇论文发表之后仅仅19年,被发射到地球同步静止轨道。“辛康3号”飞行在太平洋上空,那年晚些时候它把来自东京奥运会的照片传输给美国,这是首次跨太平洋电视信号传输。地球同步静止轨道上的卫星网络如今为世界上大部分有人居住地区提供着众多服务,如电话信号、数据传输和电视信号。
气象和地面观测卫星也是如克拉克描述的道路发展过来的,“克拉克轨道”这一术语有时被用于描述这些卫星的轨道。不过克拉克确实没有预测到晶体管以及后来的集成电路的研发,这意味着卫星远比他原来描述的物体小得多。按照克拉克早前的预测,卫星可能会使用电子管技术,需要经常维护。
5.太空核动力
《太空序曲》(Prelude to Space)不仅是克拉克发表的第一部科幻小说,还是他钻研科幻中科学问题事业的一个序曲,在漫长的人生岁月中,克拉克对人类的太空之旅作了众多预测。《太空序曲》提出使用核能,为“普罗米修斯”号探测器提供动力。
克拉克的预测并不是没有响应者,冷战初期的美国规划者们可能从中得到了灵感,美国当时的“猎户座计划”概念就提出用核爆推进设备将飞船发射上天。“猎户座”飞船上天的愿望没有实现,但苏联似乎是要验证克拉克的艺术猜想,最终发射了一系列由核反应堆推进的卫星。苏联核动力卫星“宇宙954号”1978年在加拿大境内坠毁,卫星携带的核燃料对周围地区造成严重污染。
美国宇航局几年前提出“普罗米修斯计划”,使核爆推进概念得以复活。“普罗米修斯计划”是一个研究倡议,旨在将核动力探测器发射太空,对茫茫宇宙展开探索。该计划最吸引人眼球的部分是“木星冰月轨道器”(Jupiter Icy Moons Orbiter),利用其强大的动力来源去寻找生命和水。美宇航局的“普罗米修斯计划”早已夭折,迄今没有迹象表明那个国家的宇航局还有意采用这种核动力方案。
6.预防地震
在和另一位科幻小说作家迈克·麦奎伊(Mike McQuay)合著的《里氏10级》中,克拉克讲述了一个试图去预测和预防地震的故事。科学家的计划是“点焊”(spot weld)50个战略地区的地球构造板块,阻止它们活动,进而避免了引起地震的灾难性分裂。这种焊接法可以通过引爆深埋地下的原子弹来实现,目的是为了避免大地震将加州同北美大陆分离。当时,这一概念几乎完全存在于科幻小说中。
地震预测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科学家没有任何标准和可复制的技术去参照。此外,构造板块力量巨大,能引发造山运动,造出深深的海洋盆地,甚至将大陆撕裂。“点焊”地震断层在预防这些狂暴的地质活动时,也许起不到任何长期的作用。不管怎样,《里氏10级》所描述的计划却在恐怖分子欲摧毁一栋“点焊”工作正在进行的设施时遭遇惨败。
7.大脑备份
克拉克经常探究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才能将人脑“备份”或存储到电脑上。在著作《3001:最后的奥德赛》中,他这样描写人类的未来:“一旦他们的机器优于他们的身体,就到了该搬家的时候了。首先是他们的大脑,其次是他们所独具的思想,它们被搬到由金属和宝石搭建的华丽新家。在这里,它们可以在星系尽情遨游。他们不再建造太空船——他们本身就是太空船。
克拉克认为,对那些希望在生命尽头将自己的记忆和个性传下来的人而言,这个创意将派上用场。克拉克2005年对英国广播公司说:“当他们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你将他们的思想转存到电脑上,这样,他们的个性就会不朽。只需将它保存在光驱(CD—ROM)上,将其插到里面——很简单!”虽然科学家迄今尚未彻底达到这一阶段,但一些项目已开始起到奠基的作用。
例如,微软公司的科学家戈登·贝尔正在从事一项名为“MyLifeBits”的研究,目的是将“一个人一生的所有文章、书籍、名片、CD、信件、备忘录、文件、照片、赠送物、家庭影院、录像讲座以及录音等值得保留的东西”以数字形式存储下来。另外,该项目的最新版本使我们可以获取电话记录、即时信息文本、电视以及无线电内容,以形成关于我们生活的一个虚拟代理记忆。
8.人体冷冻术
克拉克之前曾著有《远土的歌声》(The Songs of Distant Earth)一书,其中有关行星际太空之旅的描写令他突发奇想:人类如何才能在飞跃浩瀚的太空的长途跋涉中,长时间的生存下来呢?他得出的答案之一是低温冷冻。《远土的歌声》的故事情节是,由于太阳即将发生大爆炸,人类只得搭乘飞船离开他们的家园。
目前,尚不能进行活人低温冷冻,而且在许多国家,这种尝试本身是非法的。共有150多人(主要在美国)去世后用液氮冷冻起来。不过,即便是经营这些项目的公司也承认,冷冻人并不能复活,且没有证据表明,人体冷冻技术将会保存人类的身份,即便有证据显示大脑组织能够从这一过程中幸存下来。在医学方面,超低温环境被用来在移植前储存器官,以及储存卵子和精子。
科幻小说中总是充满了对现实的预言。有人说现在的科幻小说已经丢失了当年大师的敏锐,没有什么像样的预言了。我想说这主要是因为科学发展了,科幻也发展了。作家们不再局限于一个装置,一种设备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而扩展到一套技术,一种理论给整个社会带来的变革。在这种情况下,作家们的预言似乎显得比较虚无缥缈而缺乏准确性,总让人觉得是蒙上的。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大的东西总是牵扯许多,能预言一个大概其也就差不多了……当然这并不是说就没有精确的预言,今天我要介绍的就是一些精确的预言。那些浩如烟海的宽泛的猜想我就先不说了。
科幻小说家的登月
当我国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并进入预定轨道。根据中国登月工程制定的计划表,如果一切顺利,我国将在2020年前发射可以自动返回地球的返回器。唐朝诗人李商隐曾对月感慨:“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也许就在不久,嫦娥就不必后悔了,因为她当年吃下的奔月“不死药”不再是一张单程票。诗人们不会想到,而科幻作家们却早就想到了。科幻小说从一开始就与登月想象结下了不解之缘,而登月也是其重要主题。
科学正在把小说家笔下的幻想,逐渐变为现实和历史。同样,小说家们对于月球的幻想也不会停止。毕竟,尽管人类仰望了它千万年,但月球对我们来说还是一颗几乎完全陌生的星球。现在,就让我们一同来看看存在于文学作品中的登月事件。
1、希腊《真实的历史》
在今天,被普遍接受的科幻小说的源头之作是公元2世纪希腊讽刺作家卢奇安的《真实的历史》,小说讲述了一个旅行者乘船时遭遇狂风,被吹到月球上的故事。被狂风吹飞七天七夜的旅行者来到月球,不仅目睹了“月球人”与“太阳人”的大战,甚至还遇到了迁徙而来的地球人。
卢奇安笔下的月球并不十分遥远,那是悬浮在空中某处的一块大陆,是作家想象的一个乌托邦。小说的题目叫“真实的历史”,作者却在作品中开宗明义地表示:“我既不曾亲眼目睹,也不曾切身经历,要不就是从别人那儿听来的……所以凡是读到这故事的人,千万不可以相信它们。”
然而有一点却被卢奇安言中:月球确实是一块悬在空中的陆地。他极具想象力的描写,对后来类似题材科幻小说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法国《月球之旅》
德国天文学家约翰内斯·开普勒的《梦想》和法国作家贝尔热拉克的《月球之旅》是17世纪登月题材科幻小说的代表作品。这一时期,作家笔下的“登月”过程开始走出早期科幻小说的荒诞想象,向追求合理的“真实性”过渡。
尽管作为行星运动定律的发明者,开普勒更为杰出的贡献在天文学上,但正是由于其天文学家的身份背景,他的小说《梦想》比小说家完全的幻想要“真实”一些。开普勒对月球有着大致的概念,在《梦想》中,月球是距离地面五万里的一座太空岛屿。而登月动力是种神秘“意念力”。
仅仅过了20多年,法国作家贝尔热拉克便在1657年发表的《月球之旅》中想到了更“合理”的登月动力——爆竹。在贝尔热拉克的小说中,登月者乘坐专门的飞行器,以六组爆竹为推动力。每组由六个巨大的爆竹组成,每飞行一段,便点燃一组,爆竹产生的巨大推动力会提高飞行器的速度,直至抵达月球。
《月球之旅》最值得一提的是它所想象的动力,其原理与今天人类登月使用的反作用推进一致,同时六组爆竹的设计也可以视为后来“多级火箭”的雏形。
3、法国《从地球到月球》
到了19世纪,登月已经成为一个流行的小说题材,频繁出现在作家的笔下。然而没有一个作家能够像法国的儒勒·凡尔纳那样,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小说中的细节,以至于其大量小说不仅被视为科幻小说的经典,甚至被认为是对科学的预言。
单纯从小说的故事性来看,《从地球到月球》是一本极度枯燥乏味的书,情节极为简单,语言的文学性也不强,几乎像是一本科学读物。然而这部作品,一直以来都被奉为近现代科幻小说的经典。
当然,这部小说的杰出之处也不是其文学价值,而是其对后来人类登月许多细节的预言。后来曾有人将凡尔纳小说与阿波罗登月中的细节做了比较,得出了许多惊人的相似。如均为3名宇航员,发射地点都在佛罗里达州的卡纳维拉尔角,返航后的降落地点仅仅相差十几公里。在凡尔纳的笔下,试图登月的载人炮弹航速36000英尺/秒,经过97小时13分20秒接近月球;实际上,阿波罗登月平均航速为35533英尺/秒,从地球到达月球的时间是103小时30分,都非常接近。此外,凡尔纳笔下的火箭发射场、飞船密封舱、失重、火箭变轨道飞行、制动火箭、海上降落等,都与一个世纪之后的航天技术发展有着惊人的吻合之处。
凡尔纳自己曾说过:“在我的传奇故事中,我必定要把我的所谓发明建立在现实基础上,而且在应用它们时,必定让它们的结构安排和使用的材料不完全脱离同时代的工程技术和知识领域。”
而现代航天科学奠基人之一、德国著名火箭专家奥伯特更是承认,他曾对凡尔纳小说中设计的登月炮弹进行过认真研究。
4、美国《尘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