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几条书评,有朋友对老冰的创作思路感到疑惑。可能读者不多的缘故,本人对每一条书评都很看重,见到了这样的书评,当然不敢大意。但,再一细想,随着故事的深入,这样那样的问题肯定会越来越多,一条一条的回复,效果不一定好。于是兴起了写点什么的念头,把我所有的思路理一个大概,放在一起,相信看过的朋友就会明白老冰为什么会这样写了。
今天,先针对性的解决一个朋友的困惑。这位朋友对石方上了梁山感到很不可思议。书里也说了,石家庄和梁山之间爆发过一场大战。梁山方面损失很大,石家庄也死了很多人,双方的仇结的不能算不深。再加上石方冲动之下,下令杀了俘虏梁山的几十个人,仇怨更是看起来不可能化解了。为什么石方还会傻乎乎的上了梁山呢?
这个问题乍一看,确实还向犯了逻辑错误,可我们真仔细分析的话,却能得出截然不同的结果来。
我们先说说所谓的仇!
我们中国人,把恩怨看的很重。一方面强调有仇不报非君子,另一方面又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说法。两句简单的话语,就可以看出我们国人对待恩怨的态度。但另一方面,我们中国自古相传的儒家讲究仁恕之道。“仁”和“恕”两个字道尽了其中的窍要。
“仁”既是宽仁。用在国家,指比较温和的治国律法,施政方针;用在个人,则更多的指个人心性上的修养,对待别人的态度。
“恕”既是宽恕,或者更深层次的,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是一种包容。口语里面就有“恕罪”的说法,说的就是希望得到谅解。我们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更是滋生了“以德服人”、“以德报怨”等一系列以牺牲自己个人利益为代价的伟大思想,个人认为,这也是“恕”的一种体现。我们国家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综观历史长卷,你会发现,无论哪一个朝代,对“仁”和“恕”两方面的褒奖都是不遗余力的。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个人修养准则。这个“宽”,也是“恕”的一种衍生。
喜欢看小说的朋友也许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无论哪一本书,都或多或少的有这种对“恕”的描写。即便全篇描画的是一个快意恩仇的剑客,但总有那么一两次,剑客的剑会悄然离开敌人的咽喉,而那一刻,也正是体现出所谓的冷血剑客还有一丝人性的时候,也正是细微刻画最饱满的时候。
古大师笔下的李寻欢就是个最经典的例子,别人的刀是用来杀人,而他的目标确实用刀来救人。他的那个姓龙的兄弟出卖他,他明明知道,却没有点破;荆无命是老对头的手下,他仍旧是笑着收留了他;即便是最可恶的林仙儿,他也没说一刀把她干掉,虽说那对于他来说再容易不过了。我们可以看完书之后,肆意的取消李寻欢是不是脑子坏掉了,但不可否认的是,心灵最深的某一处,我们也在深深敬佩他的伟大。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也有很多,管仲曾经不只一次的想至小白于死地,但小白登上王位后,却封了他做宰相;诸葛亮一连捉了孟获七次,却每一次都将他安然放掉,换来的是南疆长久的安宁;如果说近代,那就更举不胜举了,国共两党斗了那么多年,哪一个敢说手上没沾染过对方的鲜血?但截止内战结束,到底有多少国民党将领重新选择了阵营呢?
我们再看看水浒原著,除了开始的几个人,后加入的,有相当一部分曾经是敌人。关胜、呼延灼、没羽箭张青、急先锋索超、双抢将董平、轰天雷凌振等等等等……真一个个数下来,一半没有的话,起码也是三分之一。他们手上都沾染过梁山的鲜血,和梁山都结过仇,但他们最后却都成为了梁山的一员。为什么宋江没砍了他们?
我们现在回到小弟的拙作来,看看石方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
首先,主要责任人是智多星吴用。我写的很明白,是他下暗手要了知府公子的命。吴用在水浒原著中,就不只一次的下过这样的黑手。最狠的就是为了得到玉麒麟卢俊义,暗中下套,诬陷人家和梁山勾结。结果,卢俊义自己差点死掉不说,老婆还给他戴了顶绿帽子,家产也被黑心管家给吞了。惨吗?谁能说他不惨?但我们吴用军师照样按部就班的一点点实施计划,最终顺利的把卢俊义给弄上了梁山。这说明什么?说明吴用这人耍阴谋的时候,你根本就是防不胜防。而在我的书里,他下手弄死了知府公子这件事,绝对没什么可奇怪的。
二,三娘和太公。事件的另一个主要责任人就是三娘。是她“亲手”把那色狼给扔出去的!我也写了,当时在场的不止一个人,许多士绅都过来贺喜,目击证人太多了。纵然三娘心里明白是吴用搞鬼,但那小子总是经她的手才飞出去的,即便是纠出了吴用又有什么用?怎么说也是你庄上的人吧?知府就会客客气气的不找三娘的麻烦?至于太公,出了这种事,别说太公了,石方在家一样没办法。难不成把所有人都灭了口?至于上梁山,三娘他们还有别的选择吗?他们不是一两个人,稍微画个妆就能上路逃亡,几百口子,能往哪里逃?上山是吴用提的,目的其实就是石方。只要想明白这点,他们自然也会想到,短时间内,梁山决不会把自己怎么样。石方是和梁山结仇了,但他好歹放了一拨回去,除了战场上俘获的人,剩下的吴用他们,也都没杀。就所谓的江湖道义来讲,石家庄也站得住脚。在这种情况下,会被吴用说服,我想,也还在情理中吧。
三,据庄以战。这纯粹就是扯淡!梁山有水泊屏障,官军很难攻进去。石家庄凭什么去抵抗官军?是,他是击败过梁山,但那并不是综合实力的真实再现,实在有太多偶然性了。战术上的东西我们不说,最重要的一点,当时的梁山那么多人,不可能连着围攻山庄多久,他们根据地不在此处。你动作快了,呼啸间扫荡完毕立马走人,官军很可能追不上你,但你要慢条斯理的攻打一座庄子,官府就眼睁睁的看着?谁也担不起这责任!后来的结局也正是,紧急关头,呼延灼带着人马出现了。因此,对阵梁山,石方还有赢得战争的可能性,对阵官兵,连一丝希望都没有!没有屏障,没有纵深,人家不打你,光围就把你围死了。
四,石方。不可否认,石方犯了一个大错,过于相信吴用了。整件事,在他选择相信吴用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伏笔。事情发生的时候,他正在青州。猛一看,好像正是因为石方不在家,所以才会出那么大的事。可综合前面的几条,我们可以很轻易的得出一个结论,老石呆在庄里,一样解决不了问题。也许他火大之下,会干掉吴用,但杀完之后,一样是要跑路。再呆在庄子里,绝对是找死!至于轻信吴用,我的逻辑是,主要原因是他还年轻。其实,对于石方某些缺陷,我还是花了不少心思的。因为年轻,所以会冲动,表现最为激烈的,就是杀俘了。因为年轻,所以有时候会感情用事,他认了个妹妹,为丫鬟得罪未婚妻,整过祝彪,所有的一切,都说明他感情用事。因为年轻,所以爱出风头,在精卫们面前跩,在石秀两人面前跩,在战场上更是如此,和林、花两人的战斗,过程的确惊险无比,但老石非常享受那种成功后的自我膨胀意识,这也是跩!石方身上有太多的小毛病了,但都不伤大雅。唯独这次,轻信吴用,带来了惨重的后果。我要说的是,事情发生以后,人人都有一套理论,但世上有几个人能看穿未来事情的走向的?所以我说,石方是犯了错误,但决不能就此推翻他所有的一切。我要表达的是:人,没有十全十美的。
五,上山。石方回来的时候,老爹、老婆都上了梁山了,救人是首要目标。手段无非就是两个,要么强行营救,要么暗中进行。强行营救肯定行不通!一个被通缉的人,到哪里去聚集那么大能量来实行强攻?更别说梁山是那么好攻的吗?石方跟前只有几十个人,要面对的,却是梁山陌生的地理环境以及百倍于己的力量。有点脑子的人,都不会选这一条。那就只剩下一条路了,暗中进行。怎么个暗中进行呢?靠精卫泅水摸进去?不说能不能找到地方了,也不说守卫严不严,就算人顺利找到了,还能顺利的带出来?真当人家梁山都是死人啊!三娘年轻又有一身武艺,也许能磕磕巴巴的就出来,老爹呢?也让他冒着枪林箭雨的往外冲?那帮子庄客呢?又能出来几个?所以,石方只能选择一个折中的办法,先上去摸清情况再说。到时候,晁盖放人最好,不行的话,再暗中想办法。至于怕和梁山有仇就不去了,更是笑话。前面也举了很多例子,个人恩怨,这个时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晁盖他们跟官府站在对立面,现在的石方也很无奈的变成了通缉犯,两者之间都有一个共同的敌人:官府。在这种情况下,有什么畏首畏尾的?再说了,好比现实生活中,你的亲人被恐怖分子绑架了,绑匪要求你自己带现金过去,你不去?
六,与梁山的关系。从开始到现在,我始终强调一个理念。在石方的心里,对梁山的态度比较明确,喜欢一部分,讨厌一部分。石方曾经幻想过收服梁山豪杰,但经过石家庄一役,石方的幻想彻底破灭。一方面,大战使得自己跟梁山结了仇,另一方面,通过亲眼见到祝家庄被屠庄后的惨景,更深刻的了解到了所谓贼寇的生存法则。石方不能接受这一切,所以他才选择了去登州开辟新的“根据地”。(登州、青州,都是为后面的内容作铺垫,很快大家能看到。)我们可以很清晰的领会到,石方已经放弃梁山了。而现在的上山,说到底就是一种妥协,无奈的选择。但即便上了山,石方也是躲得远远的,不轻易和梁山发生关系。他现在的目的,就只有一个:等待机会!书里提过一句,石方回家的时候,留石秀在青州善后。善什么后?就是预先做好一系列的准备。石方终究还是想飞出去的!至于有朋友说,干脆硬碰硬的吃掉梁山。我只说一句:可能吗?
综合“仁恕之道”以及上面的六点,我想,大家应该很清楚我的逻辑线路了。说“仁恕之道”,是想说明宽恕这种风气早已经深入到了我们骨子里,而上面的六点,则是事发当时的具体情况以及种种可能。
我还想补充的就是,那个年代,人们对于生命的衡量标准,和我们今天有很大的不同。我们今天可以为了南京大屠杀痛恨小日本鬼子,但我们的历史上,相似的屠城,发生的却不是一两件。蒙古人屠过,满人屠过,我们汉族自己也屠过。屠城还只是杀人而以,更令人发指的,还经常有吃人的。饥荒的时候吃,“易子而食”就是这么来的,说的是交换彼此的孩子煮了吃;战争的时候吃,不止一支军队曾经把人肉当作军粮;即便是太平年月,照样有贵族杀了下人来吃;记得历史上曾有一个大臣,把自己的孩子煮了献给君王吃……
我说这些,尽管心里不舒服,但不得不承认,那个时候,别说尊重了生命,说到底就是一句话:人命贱啊!因此,我写的书里面,梁山的那些个“好汉”,决不会因为彼此间立场不同而爆发的一次冲突,彻底断绝招揽石方这个“人才”的想法。
对于那些热衷于快意恩仇,抡刀就砍的读者朋友,我只想说,快意恩仇只适合于混江湖,绝不适合于争天下。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友谊,只有永远的利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也不喜欢这种论调,但是没办法,至少现在的石方,某些时候,还得委屈自己去学会妥协。等到老石的实力够强的时候,他自然会带去一切不一样的风气!
另:我把本文放在卷中,希望更多的朋友能看到,过一段时间后,会调到作品相关里面去的。以后的相似文章,一应这样处理,希望大家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