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無常心章第四十九
疏:前章明為道日損,示修學忘遺之門。此章明聖人無心,表虛懷應物之用。初六句標聖人無心而應物,次兩句示聖人混迹而用心,後兩句結百姓歸善之由,明聖人均養之德爾。○義曰:理國者在於無事,應化亦在於虛心。虛心則應物不常,無事則臨人可久。所以善不善等以善應,善化攸同,信不信皆以信之,信誠無間。所謂融心混化,萬國所歸安而撫之,俱為赤子。此聖人之大旨也。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注:聖人之心,物感則應。應在於感,故無常心。心雖無常,惟在化善,是常以化百姓心為心矣。
疏:聖人虛心,物感斯應,應必玄感。感既不一,故應無常心。心雖無常,義存慈救。以百姓有不信不善之心,故混同用心而以化導。故云無常心。
義曰:廣無不覆,微無不通,大道也。化無不周,感無不應,聖人也。聖人化既周普,心亦無常。從善者固以感通,不善者亦令開悟。惟德是輔,人無棄人,周布慈心,不遺毫末,而聖人無心,未始有滯也。
善者吾善之。
疏:此應感之義也。吾者,聖人也。善者迴向正道之心,聖人獎之進修,以果其行,使至夫忘善之大善也。
義曰:夫善者,因心所起,對惡得名。善因惡而彰,善勝則惡滅。人既善矣,聖人因而善之,所以誘其進也。
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疏:不善者,謂習染增迷,信邪背道,聖人亦以善道而引汲之。德善者,令化聖德而為善也。
義曰:人不知善之可修,惡之可改,積習為惡,迷而不迴。聖人愍其執愚,亦以善道開化。化惡為善,賴于聖功。人無棄人,於是乎在。信邪者,謂世人不知正道,迷溺於邪,亦猶聵者不預金石之音,瞽者不悅玄黃之色。邪既增迷,故背於正道矣。聖人亦以善教教之,使分別邪正,而歸於善也。
信者吾信之。
疏:信謂聞道勤行,心無疑執,聖人應之以至誠,贊成其善,以至於深信也。
義曰:信者亦起於心,因疑以彰信。信因疑而立,信勝則疑忘。人既信焉,聖人因而信之,所以勸其志也。
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注:欲善信者,吾因而善信之;不善信者,吾亦以善信教之。令百姓感吾德,而善信矣。
疏:不信謂強梁背教之人,聖人亦以平等正信而導化之,令化聖人之德,捨偽而歸信也。故云德信。
義曰:人之滯俗,積習生疑,不知信之可行,疑之可捨,執疑守惑,不信正真。此弱喪之忘歸同,下士之大笑,聖人亦以正信之理漸開悟之。知信捨疑,賴于聖德。德信德善,其在玆乎。強梁背教者,謂執疑之人以疑為是,以信為非,亦猶夏蟲疑冰,井蛙陋海,以玆執見封彼邪心,聖人亦誘而教之,使分別信疑而歸於信。所以誘之歸善歸信者,聖人恐其因疑獲罪,滯惡罹殃。勸而勉之,蓋惜人憫物之至也。
聖人在天下惵惵,為天下渾其心。
注:聖人在理天下,化引百姓,常惵惵用心,令得善信。而聖人凝寂,德賬照圓明,渾同用心,皆為天下,故云為天下渾其心。
疏:此明聖人渾跡用心也。惵惵,憂勤也。聖人在宥天下,統御寰中,懼眾生不歸善信,故惵惵憂勤也。然聖人無心,復何憂喜?今所言惵惵者,皆為天下百姓未能信善,故聖人混同於物,而用其心。故云為天下渾其心,
義曰:聖人應天御時,順人臨極,黃屋左纛青,黈纊垂旒。雖身處九重,而心周萬國。察臣子邪正,知稼穡艱難,宥罪寬刑,輕傜薄賦。既悶悶而不撓,亦惵惵而垂憂,導惡化疑,令歸善信。而聖人澹寂常若無心,以其無事無心,物亦自寧自化矣。宥者,寬而簡正也。寬宥故道行焉。混者,內外混融,無分別之貌也。
百姓皆注其耳目,
注:百姓化聖德為善,故傾注耳目,皆觀聽聖人也。
疏:百姓被聖德而歸善,仰淳化而觀風。故皆傾注耳目以觀聰,則於聖人。
義曰:聖德所覃,人皆率化,上行下傚,君唱臣隨。四海生靈,頃耳以聽其言,目以觀其事。是則是傚,以歸於道焉。聽者,側聞也。覲者,徧覽也。
聖人皆孩之。
注:聖人念彼蒼生,猶如慈母。凡視百姓,皆如嬰孩。
疏:百姓既傾注耳目觀聽聖人,聖人視之,如慈母之於赤子。故云皆孩之。又解云:百姓有分別之心,聖人化使從善,令如嬰孩,無所分別。
義曰:有道聖人,慈育萬有,萬有奉之如慈母,聖人視之如嬰孩。如此者則道德周行,上下交感,人和俗泰,不亦宜乎?理身者寶氣嗇神,氣全神王。形神交固,則命紀遐延,斯神仙可致也。聖人化使為善,誘以修真,先祛不善之心,書歸崇善之行。善行既著,乃忘為善之必,無知無為,不矜不伐,淳淳默默,內外混融,如彼嬰孩,無分別相,可謂合於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