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用这种高压方法,把孩子教育到少年,然后请了当地的一个音乐教授来教这个孩子,他是最好的音乐教授。本来那个孩子可以到美国去留学,被美国的音乐学院录取了,来了三封录取通知书。父亲说什么也不让他去,原因是16岁上大学,并且还是去美国,你脱离了我的支配,我的教育,那就不行,你就肯定学坏。
这位父亲是强烈地按照自己的模式来教育孩子,他认为别人都是错的。最后,孩子成年的时候,就疯了。他打不过父亲,就和父亲进行对抗。最后,他住进了精神病院。从精神病院出来,他就流浪街头,他到一个酒吧里喝酒,酒吧里有一台钢琴,钢琴在那里放着。他就弹了起来,弹得简直就是一个天才。后来,这个孩子变成了这样的一个人:在弹钢琴上是天才,在做人上是废物。
如果高压式的教育使孩子“做人”出了问题,一切都会出问题。只要给孩子足够的条件,相信他一定能够腾飞,这是一个根本的教育出发点。家长和老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正好本末倒置。父母起早贪黑地让他上绘画班、音乐班、钢琴班、华数班、奥数班。风里来雨里去,辛苦来辛苦去,发现孩子还是那样,简直太可悲了。自己辛辛苦苦地把孩子培养成人。希望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教育孩子的做人上,把握住根本,不要只停留在枝节上。最后,也许你的辛苦全部会出问题。如果你用了正确科学的方法,适当给孩子减减压,孩子一定会成为天才。
3.重视智育,忽视德育
所谓“德商”,就是一个人的道德和品格修养。古人云:“道之以德,德者得也。”就是告诉人们要以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获得人生的成功。“小胜在智,大胜在德”。古今中外,一切真正的成功者,在道德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现实中的大量事实说明,很多人的失败,不是能力的失败,而是做人的失败、道德的失败。目前全社会都在呼唤诚信,诚信已经成为个人、企业乃至国家的经济身份证。在诚信面前宁可吃得一时之亏赢得海阔天空,不能占得一时便宜落得山穷水尽。陶行知先生说的“千学万学,要学会做人”,就是德的重要性。
曾国藩为近代儒学大师,他立德立言立行,出色地弘扬了中国的传统道德,概括起来主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集体精神,提倡忠孝至上的人伦价值,推崇仁爱的人本主义,追求崇高远大的人生理想,坚持勤俭淡泊的立身准则。
在现时期,农村家庭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的思想观念仍然相当突出。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学生家长对子女教育问题日益重视,无论在教育的意识上,还是在教育的积极性上,都超出以往任何时期。然而,由于受到自身文化素质不高的因素影响,农村学生家长把“智育”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在他们看来,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方面就好,深信“分数代表一切”。在这种教育观念指导下,农村学生家长对子女的学习提出严格甚至苟刻的要求,至于子女有什么兴趣、爱好和能力却看不到,当行为习惯、心理健康、思想道德等方面出现问题时疏于引导、矫正。
家长重视孩子的知识教育,重视孩子的智力教育,是无可指责的,作为父母谁不希望孩子掌握的知识多,谁不希望孩子聪明。但是,很多家长忽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忽视对孩子的个性教育。现在家庭对孩子的礼貌教育很差,孩子对长者说话没大没小,甚至顶撞父母,待人接物缺乏应有的礼貌。关于青少年犯罪问题,究其原因,也与其家庭教育中忽视德育的误区密切相关。家长在子女儿童时期过于溺爱、袒护子女,管束松散,放任自流,必然导致子女日后自私、任性、孤傲的性格特征,为青少年时期的犯罪埋下祸根。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对孩子心理、性格和人格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可是一些家长却忽视子女的道德教育,其实,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是未成年人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某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家长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不过问、不引导、不培养,认为这些都是学校的事情,平常只关心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有90%以上的家长没有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孩子道德教育重视不够,从不过问他们的思想和心理问题,无视孩子的思想和心理变化,与孩子缺少适当的交流与沟通,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重智轻道德,对孩子从不进行德育方面的教育,造成了“家教盲区”。
当父母被问及“您最想对孩子说的一句话和您最希望孩子对自己说的一句话是什么”,90%以上的家长回答“孩子要努力学习和我会好好学习”,可见“学习好”是家长普遍对未成年人最具意义、最具价值的惟一期望和要求。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其他都无所谓。许多家长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认为“智育”是硬指标,“德育”是软任务,把“德育”放在可有可无的地位。忽视对孩子的正确思想品德的培养和良好的文明习惯的养成,对子女期望过高,一心想让孩子有出息,而对孩子身上表现出种种不良习惯不加以纠正和警惕。
家庭教育决不是孤立的社会现象,不可能离开社会大舞台一花独秀,它同社会生活方方面面都有密切的联系,在新形势下家庭教育必须取得学校、社会的支持,形成共同参与家庭教育的新格局。
一是真正通过整合教育网络,形成学校有人教,家庭有人管,社会有人抓的工作局面。学校要认真开展思想道德素质课,改变长期以来,片面追求升学率,对学生满堂灌,题海战术,忽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只抓智育,不抓德育,教书不育人的现象。在对未成年人的评价中,要有意识地往“德”上倾斜,注重“德”的知、行统一。
二是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融入家庭道德建设规划中,突出“为国教子,以德育人”全面发展的新观念。以家庭思想道德教育为重点,在家长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家教活动以及服务儿童、教育儿童的主题活动,以活动教育儿童,以活动推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使未成年人在发展、重视德育教育的轨道上有所适从,把未成年人顺利导入全社会的德育教育整体氛围和德育教育体系中。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呼唤造就千千万万的具有高度创新意识,高度发展创造力,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同时需要有对社会负责和对社会发展有高度适应性的劳动者。那些个性上唯唯诺诺,遇到困难退缩,心理承受能力差,情绪波动较大的人是难以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要求的。知识经济对人的道德品质要提出更高的要求,知识经济绝对不是降低对人的道德品质的要求。知识经济要求劳动者的行动要符合人类社会进步,要符合人类社会伦理道德和生活准则。高新技术具有两面性,可以利用高新技术造福人类,也可利用高新技术危害社会,电脑病毒就是利用高新技术危害社会的一个典型实例。走出家庭教育中重视智育,忽视德育的家教误区,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4.教育只能引导不能强迫
教育就像喂鸡一样,如果强迫孩子去学,他是不愿学的;如果放手,他不但愿学,而且会学得很好。在教育孩子方面一般易犯的错误有以下几点:
1.犯了主观主义错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自己认为好的书,就强迫孩子去读,他们自然而然产生了逆反心理。
2.没有征求儿子的意见,不顾他的统筹安排,强行叫他读课外书,破坏了他的整体学习计划。
有一个关于陶行知先生的故事:
陶行知先生一次到武汉大学做教育学报告,进教室时怀里抱着一只鸡。听众莫名其妙,不知老先生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只见他一言不发,把鸡放在讲桌上,按住鸡头,掰开鸡嘴,抓起一把米强行喂给鸡吃,但是无论如何鸡也不吃米。过了一会儿,他放开鸡,离开一段距离,那只鸡却使劲吃起米来。
现在有的孩子对学习缺乏兴趣,家长就用打、骂、不给饭吃等手段,强迫孩子学。这样做是不会有好结果的。俗话说:“马不喝水强按头。”但不论怎么驯服的马,只要它不渴,尽管能将它牵到河边,也无法让它自行饮水。同样,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无论你怎样强迫,只要他本人不想吸取学习内容,那他就学不到东西。那么,家长怎样引导孩子主动学习呢?
第一,父母要对孩子有信心,并让孩子知道你对他的自信心是坚信不疑的。因为,信念对孩子来讲是一种无意识的暗示。至少会变成一种动力,使孩子主动地坐到书桌前。第二,要让孩子认识到知识有用,这是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的根本。在这点上,不能光向孩子讲大道理,要让孩子在脑子里有一个具体的印象。第三,培养出孩子的某种特长,将会带动孩子的全面发展。家长应尽可能地让孩子参加各种活动,让他在活动中去试探、观察、感受,给他一个展示才能的机会,一旦他的某一方面才能被人肯定,他就会对自己有信心,学习兴趣也就随之上升。第四,要帮助孩子消除蒙在学习上面的艰苦的印象。当孩子对不喜欢的科目感到畏难时,应让他先做一会儿自己擅长的科目。第五,家长自身要以身作则。俗话说身教胜于言教。孩子学习时,家长也学习,久而久之,家里有了浓厚的学习气氛,孩子就会把学习当作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了。
千万不要骂孩子,骂孩子取得的教育效果是暂时的,孩子是做给你看的。家长要学会自我控制,不要以为自己是家长,可以随便骂孩子,要平等地交流,很多家长都没认识到这一点。家长只能引导孩子,不能强迫。学习上加压,孩子就会厌学,行为上强迫,孩子就会逆反。所以,家长要很有耐心地去引导孩子。要引导孩子去学习首先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孩子兴趣的产生往往是在小时候。不同的年龄段,由于各自不同的素质,孩子的兴趣往往有自己的独特性。孩子兴趣的发展和表现,往往是他天赋和素质的先兆。家长要经常问一问孩子的兴趣是什么,要引导孩子不断发展兴趣。有位学者曾把孩子学习的兴趣和向上的积极性比作父母撒在孩子心田里的一粒小小的火种。当父母将这粒火种在孩子心中点燃的时候,就像面对需要点燃的一堆柴草,小小的火种落在上面,风大了就会吹灭,风小了燃不起来,柴草太紧了不透风,太松了又聚不起火,柴草潮湿了还不行,这时候,家长要小心呵护这小小的火苗,要“哄”着它一点点燃起来,旺起来,最后成为熊熊烈火。那么,父母该如何去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呢?
1.尊重孩子的兴趣。现在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比较心切,从小孩一入学开始,就千方百计想让孩子学得好,懂得多,所以家长把孩子的双休日,节假日都安排得满满的,孩子被剥夺了玩的权利。事实,孩子多学点东西是好的,家长这个出发点也是好的。但自己的孩子是否喜欢学呢?家长就不理,不顾及孩子的感受,使孩子学得非常辛苦、吃力,不想学。比如有的孩子不喜欢学琴,但家长一定要孩子学,使他一看到琴就产生厌倦的情绪。试问孩子又怎能学得好呢?其实,孩子好比各种的树苗,有的像松柏苗,有的像杨柳苗,有的像榕树苗等,不论是什么树苗,都可以长成各种各样的材料。所以做父母的责任,并不在于强迫孩子学这一样,不学那一样,而是应该多给孩子一些自由宽松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选择感兴趣的、喜欢的事。
2.试着让孩子创造问题,增强子女的求知欲。孩子是学习的当事人,被迫学习,被迫考试,学习处于被动状态,时间久了,孩子对学习生厌是可以理解的。家长指导孩子学习时,可以换一种方法,不是经常让孩子去解答问题,而是采取让孩子创造问题的学习方法。这不仅会改变孩子的学习态度,而且会激发讨厌学习孩子的学习兴趣。试着让孩子创造问题.孩子会考虑什么地方是要点,父母也可以在指导孩子学习时以此为中心。另外,孩子一般会对自己理解非常充分或自觉得意的地方提出问题,这对父母来说,就很容易掌握孩子在哪些方面比较擅长,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如果坚持这种学习方法,孩子就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准确地抓住学习的要求和问题所在。此外,这还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满足孩子的自尊心,学习自然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3.让孩子的学习活动带上一定的游戏色彩。有些西方国家甚至提出这样的口号:低年段孩子应该让他们在玩中学,高年段孩子应该让他们在学中玩。不论这样的话是否有过分之嫌,但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游戏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和替代。我们知道,玩是孩子的天性,学是孩子的天职。如何将“学”与“玩”有机结合起来,兴趣就是它们的媒介和催化剂。因此,家长应懂得,利用直观生动的实物、模型、图片和故事录音等手段,容易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如,理解课文可以采用讲故事的形式;分析自然现象可以运用实物的演示;练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和熟记表内乘法可以利用两个抛子对口令的方法等等,用生动活泼的游戏形式来达到学习的目标。
4.家长对孩子要有耐心。面对孩子千奇百怪的问题,有的家长会显得不耐烦。这样非常不妥,孩子爱提问是求知欲强的表现,家长应该耐心面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其解释。如果是家长也解释不清楚的问题,可以对孩子说:“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去翻翻书,查一查资料。”这样不但满足了孩子的求知欲,还告诉了孩子一个信息:翻书查找资料能学到知识。同样,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所以家长且勿急于求成。不能强迫孩子学习,逼得太紧的话,孩子会变得焦虑、不耐烦,使他感到学习是件“苦差事”,潜意识中产生反抗的情绪,因此变得善忘,一下子就会把刚学过的全部遗忘。如果家长再加以训斥、打骂,“火上加油”,就会大大打击孩子的学习情绪,乃至对整个学习生活失去兴趣,其后果不堪设想。做父母的责任,应敏感地发现孩子的兴趣,让兴趣进一步发展,则成为终身为之奋斗的志向。在具体的过程中,家长可提一些有益的建议启发孩子去思考,鼓励他动脑筋,想办法克服困难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