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种民得意洋洋地点头微笑。
老刘一个劲儿地拍脑袋,学日本人说话:“呦西,呦西!”
叶冬接着问:“黎大爷,您的意思是不是说起辇谷既不在杭爱山,也不在古连勒古,有可能在固原的六盘山或者鄂尔多斯鄂托克旗的千里山?”
黎种民到了此时,就好像一个十月怀胎的妇人,终于等到了瓜熟蒂落的那一刻。他绕了好大的一个圈子,终于回归到了正途,他不禁哈哈大笑,说道:“也有人说在宁夏贺兰山的插旗口。你若让我来回答,我只有两个字相送,‘非也’!”
叶冬、罗烈、何烈山都惊得目瞪口呆。
只有老刘兴奋地叫道:“神了,神了!先不管对不对,这一大通推论我算是服了。”
黎种民脸上的沟壑全部绽开了,整张脸依旧扭曲,但在众人眼中,已不觉狰狞,反而倍感亲切。他咧着嘴说:“到了这个时候,咱们就该谈谈另一件比较不合常理的事情了。公元1368年,朱元璋派遣徐达统领大军北伐,顺利地攻占元大都,又对逃至西北地区的蒙元残部穷追猛打。他们主要的进攻目标就是以扩廓帖木儿为首的军事集团。徐达统领中路大军,李文忠为左路元帅,冯胜为右路元帅,呈扇形,向西北部碾压过去。公元1372年,冯胜统领的大军到达黑水城一线。当时,黑水城归宁王卜颜帖木儿管辖,宁王不战而降。令人惊讶的是——明军占领黑水城之后,立刻将全城军民迁往内地,然后,大军挥师南下,放弃了此城。在这个历史事件中有两处不合常理的地方,其一,如此急迫地全城动迁到底是为什么?其二,当时,扩廓帖木儿依旧流窜于西北一带。而黑水城从西夏开始,就是边陲重镇,把这里作为一处军事要塞不是更好吗?冯胜的大军何苦要弃城而走?从史书的记录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细节,冯胜的大军为了攻陷黑水城,曾经筑坝拦河,断绝城内水源,所以才致使大元守将投降。同时,我们还可以查到关于这一历史事件的另一个版本,它来自于当地的民间传说。故事是这样的:大元守将卜颜帖木儿,被当地人称为哈日巴特尔,就是传说中的‘黑将军’。冯胜久攻不下,便请巫师占卜。巫师说,黑水城城高河低,元军坚守多日,不见饥渴,城内必有暗道通水,只须截断黑水河,城可不攻自破~~~”
老刘插言:“这他妈哪是巫师啊,这是诸葛亮啊!”
黎种民没有搭理他,接着说:“于是,冯胜派人堵住了黑水河的上游,这一下子,果然城内缺水,民心大乱。黑将军无奈,只好在城中掘井求水,可挖了八十余丈,依旧滴水全无。于是黑将军杀妻灭子,将城中所有的财宝投入井中,然后,趁夜黑风高,缒城而逃。传说那投入废井中的银子就有八十车之多,其余珍宝无数。这个传说有两种版本的结尾,一个说黑将军逃走了,冯胜攻进黑水城,屠城三日,之后挥师酒泉;另一个版本说,黑将军化成一股黑风,刮了一个天昏地暗,三日三夜不停,将黑水城变成一片废墟。冯胜无奈,只好退兵。传说中免不了有些演义的成分,但是应该是对史料的一种修正、或补充。中国有句老话,叫‘无风不起浪’,我们可以通过表面的现象,分析到事情的本质。在整个事件中,不战而屈人之兵,掘穴藏宝,卜颜帖木儿死中得活是最关键的核心内容。按照常理推论,我们似乎可以这把这些线索重新打乱整理为,黑水城里藏有珍宝,卜颜帖木儿为保活命、献宝献城、不战而降。明军获得宝藏、弃城还朝!你们想过没有,这有多不合理!无论是起获珍宝后放弃该地,还是没有找到宝藏就放弃了,都难以解释。但是如果把宝藏看成是一个惊天的秘密,倒显得合理了很多。”
烈山满腹狐疑地坐在那里,他始终一言不发,直到此时,却突然问道:“难道这里还涉及到哈拉和林的问题?”
黎种民点头,又摇头,猾如油地说道:“也许,还不好判断,但是黑水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事实是冯胜大军的脚步到此而止,很说明问题。我们不必纠缠于此,接着顺下去。从公元1372年开始,西北的战事便连年不断。到1379年,在甘肃洮州,十八番族的首领组织了叛乱,也可以说是起义,来反抗明军。明朝派大将军沐英、金朝兴平叛,兵发洮州。侯显就是在这次战争中,成为了俘虏,并且被阉割送至明廷。据《临潭县志》中记载,侯显年少的时候自己跑到南京,自宫后投身大内,成为宦官,这个说法肯定不能采信!一方面是因为大明初年便颁布过法令,禁止民间自宫、入皇家为奴;另一方面,侯显自幼出家,早是一名扎巴,他的信仰就是有朝一日,成为一名喇嘛。在一个普通藏民的家庭里,如果能够培养出一名喇嘛,那将是无上的荣光,从此也不必再为衣食发愁。很难相信像侯显那样一个意志坚强的藏族汉子,会选择脱离佛教去作一名宦官,这里一定有难言之隐。《明史?宦官传》里侯显名列郑和之下,被称为‘显有才辨,强力敢任,五使绝域,劳绩于郑和亚’。从这段记录中,就可以看出侯显的为人。因此,他绝不像《临潭县志》里记录的那样,是一名普通藏民家庭的孩子。如果再考虑到藏族和蒙古族的特殊关系,侯显的家庭至少应该属于色目人中的贵族阶层。综合上面的讲述,从这时开始,一场巨大的阴谋由策划阶段进入实施阶段。郑和、侯显、杨庆、洪保,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他们虽然身残,但志坚,他们正保护着一个惊人的秘密,而且要把这个秘密死死掩盖在历史的尘烟中。这个秘密肯定和黑水城有关,在《蒙古秘史》中也有记录。这就是我的答案!”
黎种民底气十足地说完这段话,抄起一块西瓜啃了起来,发出稀哩呼噜的声音,这和他一秒钟之前高大的形象形成天壤之别,让人哭笑不得。罗烈不住地摇头,他不敢相信这些是真的,但是不相信归不相信,他却找不出任何可以驳倒对方的理由。历史总是这样,在各个拐点会出现很多条路口,让人难以抉择。书上写的那些只能作为参考,真正的历史要靠读书人自己去思考,才能找到答案。黎种民这一番长篇大论,让人耳目一新,又难以确信,罗烈抱定了自己的想法,不敢轻信。和罗烈相比,叶冬又是另一番思考,他觉得黎大爷的推论有可信之处,至少把目前所有的困惑都解答得清楚,这虽然和父亲的失踪还挂不上钩,但是他冥冥之中觉得,如果没有这些清晰的历史脉络,他就不能顺藤摸瓜,更无法查找到父亲的下落。而这里唯一的缺环就是金印,金印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呢?任桓到底是从哪里偷出来的?想到这些,他刚刚还略觉轻松的心情,顿时又愁云密布。
老刘问道:“黎大爷,我对您佩服得五体投地,但是您刚才的话里还有没交代清楚的?为什么在这件事中,还搀和进来藏传佛教呢?”
黎种民得意的笑容突然显得有些僵硬,一嘴的西瓜难以下咽,吐了出来,抢白道:“人不是神,岂能全知全晓,这也正是我的不解之处。对于藏传佛教我了解不深,密宗、显宗的事我更是说不清楚。这些问题得去问问隋老了。”
老刘还要为难黎种民,罗烈拦住他,说道:“黎大爷的推论,咱们姑且搁置在一边,我想说几句,从洪武三年开始,明太祖朱元璋就派人出使西域,他先后派出了慧昙、克新前往锡兰国;洪武十一年,又派宗泐出使西域,搜求‘遗经’;洪武十七年,朱元璋派智光、惠辩师徒去西域。到了永乐帝登基之后,朱棣锐意通四夷,按照《明史》里讲,‘西洋则和、景弘;西域则李达;迤北则海童;西番则侯显。’这些行动难道都是为了要寻找起辇谷吗?简直南辕北辙!永乐元年,朱棣听说得银协巴会幻化之术,立刻派侯显和智光大师出使乌斯藏,迎请他来中原;永乐十一年,再次派遣侯显出使,要迎请宗喀巴大师来京,但是宗喀巴因年事已高,婉言谢绝,只派了弟子释迦也失来到中原。到宣德二年,侯显再次出使尼泊尔。他的行踪几乎都和藏传佛教有关,但无论如何也和起辇谷挂不上一点关系。所以,我不认为您刚才的判断是正确的。相反,郑和和侯显的活动反而证明了他们自己的清白。我针对《明史·宦官传》里的记录做过详细统计,又参考了郎瑛的《七修类稿》和郑晓的《皇明四夷考》。我发现,郑和出航的次数达到八次之多,其中有一次是试航,发生在永乐元年,并没有记录在案,船队曾经到达日本群岛。其余七次记录清晰,而从郑和船队出航的时间来看,也很有规律。记录在案的前四次航行,时间都控制在两年八个月左右,而从永乐十九年春的那次开始,时间明显缩短,有人认为这次远航被召回了,但时间也达到一年半之久。而永乐二十二年的那一次,郑和的船队正月出航,至次年二月还,是历次航行中时间最短的一次,又正值朱棣驾崩,新君即位,颇有点避风头的意思,这里面会不会还有别的什么玄奥?”
罗烈突然意识到,他虽然在试图推翻黎种民的假设,可是自己不知不觉间又顺着他的思路跑向了另外一条歪道,这令他感到一种无奈。
黎种民翻着眼睛看着他,脸上阴晴不定,直到听他把话说完,黎种民才接着说道:“小罗,你的意思我听懂了!他是不是想说,朱明王朝追寻的秘密根本不是成吉思汗的秘葬之谜,他们倒像是要把自己搞成一个佛国才肯罢休,是不是?”
罗烈有苦难言,他的脑仁生疼,早跳不出黎种民建立的思想桎梏,他只能摇头苦笑。
烈山突然说道:“罗老师,你此言差矣!朱元璋身边从不乏有识之士,儒家有李善长、胡惟庸、宋濂等人,道家有张贞常、刘伯温,他更是把僧録司捏在手中,若有难题,怎能不解!至于朱棣,他身边的姚广孝更是学贯三教。若要从中寻出破绽、短板,也只能算到佛家的头上。唐密早失,中原之密宗远在藏传佛教之下,也许这才是他们锐意通四夷的真实目的。而那起辇谷的名字哪有一丝草原民族的豪迈,明显暗含中原文化的精华,所以,成吉思汗秘葬的地点绝不是信手一指,便画地为牢的。其中必隐含洞悉万物、人间至化的大道理。你想想看,黎大爷刚才所勾勒出的区域,虽然清晰,去无处可寻!原因何在?不正是古往今来所有人都碰到的难题吗!谁知道方山在哪里?谁知道丰沮玉门在哪里?中国地域广大,山川纵横,你又知哪一座才是大荒山?更别提长留之山~~~,所以,我们今天遇到的困惑,古人也会遇到。若不遍走天下,若不放下成见,博采众家之长,又怎能别开另一番天地。”
罗烈不由得脸上一红,低下了头。老刘也不住地心中感叹。
这时,又听黎种民吟道:“人生无百岁,百岁复如何?古来英雄士,各已归山河!”
黎种民的声音显得豪迈而苍凉,众人不由得心中一震,凛然寒意袭上心来。
叶冬一改愁眉不展的样子,他这个人是越挫越勇,耳中听到黎种民的诗,反而狂性大发,一时间豪气干云,雄心万丈。
黎种民点了点头,眼中的神光慢慢涣散,好像又被烟雨迷离,淡淡地说:“至于这支鹰骨笛,也不是咱们汉人之物,它应该来自西域,是西北少数民族使用的东西。我劝你们还是不要把它带在身上,我看此物有些邪气!”
叶冬不置可否,把所有的东西一一收好,放回橱柜的夹层。时间已经到了下午四点钟,老刘问叶冬,可有什么计划。叶冬说想去拜访拜访那位好心的王叔,众人纷纷表示愿意同往。
黎种民迷迷糊糊地瘫坐在沙发上,半天才从嗓子眼里挤出几个字,“送我回去吧!”
叶冬心中感激涕零,本想留他住下,可见他如此这副坚决的态度,只好答应马上送他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