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走在江湖中,难免受到冷落与伤害。与人相处之道,在于宽容和容忍。对于那些无心的伤害,要学会淡忘,宽容他人对你带来的无心的错失和伤害,你便能笑看人生漫漫的坎坷与不幸。
1.以德报怨,以直服人
以德报怨,就能淡化一些无谓的伤害。
以德治国,国运就会昌盛;以德服人,人际关系就会和谐融洽;以德报怨,就能淡化一些无谓的伤害,最后仇人也能变朋友。
人们在各种关系交织的社会中生存,难免会受到来自他人的一些伤害或计较。如果将这些伤害和计较全放在心上,那么时间久了就成了平日里说的仇怨,这到最后只能苦了自己,不如试着以德报怨,淡化那些无谓的或无心的伤害。
以德报怨,也就是意味着我们给予与自己利益冲突者以某种巨大的利益。这从表面上看,的确有损我们自身的利益,但深究起来,以德报怨于己不但无害,反而会有大益处。
古时候,魏和楚两个诸侯国之间,边境相交的地方有一个小县。小县是属于魏国的,于是魏王就派了一个姓沈的大夫去做县令。
两国交界的地方自然住着两国的村民,村民们都喜欢种瓜。这一年春天,两国的边民又都种下了瓜种。
不巧这年春天,天气比较干旱,由于缺水,瓜苗长得很慢。魏国的一些村民担心这样旱下去会影响收成,就组织一些人,每天晚上到地里挑水浇瓜。连续浇了几天,魏国村民的瓜地里,瓜苗长势明显好起来,比楚国村民种的瓜苗要高不少。
楚国的村民一看到魏国村民种的瓜长得又快又好,非常忌妒,有些人晚间便偷偷潜到魏国村民的瓜地里去踩瓜秧。魏国的村民很生气,也想到楚国的瓜地去踩瓜秧。
沈县令知道这件事情后,立刻前去阻止,他先让村民们消消气,然后对他们说:“我看,大家还是不要去踩他们的瓜苗了。”
村民们愤怒到了极点,哪里听得进劝,纷纷吵嚷道:“难道我们怕他们不成,凭什么我们就要遭这样的冤枉罪?”
沈县令摇了摇头,耐心地说:“如果你们一定要去报复,非踩他们的瓜苗不可,那么最多只能解一解心头之恨。可是以后要怎么办?难道每年大家都要互相踩来踩去吗?这样双方都没有什么好下场。”
沈县令请村民们消消气,让他们都坐下。然后对他们说:“我看,你们最好不要去踩他们的瓜地。”
村民们听了认为十分有道理,紧皱眉头问道:“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沈县令说:“我看大家晚上去浇地的时候,顺便帮他们把地也一并浇了。结果怎样,大家自己看就知道了。”
村民虽然多有不乐意,但还是按照县令的话去做了。几天后,楚国的村民发现魏国村民不但不记恨,反倒天天帮他们浇瓜,简直羞愧得无地自容。
这件事后来被楚国边境的县令知道了,便将此事上报楚王。楚王原本对魏国虎视眈眈,听了此事,深受触动,甚至心里不安。于是主动与魏国和好,并送去很多礼物,对魏国有如此好的官员和国民表示赞赏。
从此以后,魏楚两国一直相安无事,而魏王见沈县令为两国的友好往来立下大功,也下令重重赏赐他和当地的百姓。
沈县令以德报怨,淡化了楚国人民对自己百姓的伤害,而他这种行为不但化解了两国百姓的仇恨,更让两国建立了深厚的外交友谊。
生活中,不懂得原谅别人的人,其实就是不给自己留后路,因为每一个人都有犯过错而需要别人原谅的时候。对于那些给自己造成伤害的人,无论是有心还是无心的,都要尽量去包容他,以德报怨地对待他。
那些不懂得包容别人的人,其实就是和自己过不去。不包容别人,必然和别人的矛盾激化,这样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平白生出几个敌人,这不正是自己给自己出难题吗?
当我们碰到一些无理取闹的人时,如果与之争吵,反而会把事情闹得不可收场,结果为难的只有自己;但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以德报怨的话,就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事。
《悲惨世界》的开篇是这样描写的。
三个警察押着一个男人。
米里哀主教大步迎上前去,微笑着对警察说:“他是这么说的吧?‘那是留我住夜的一个老神父送给我的。’……他说的全是真话。”
他转向冉阿让,温和地说:“又见到您,我真高兴。但是,银烛台不也送给您了吗?您为什么不把它也带走呢?”
冉阿让浑身发抖起来,好像快要晕倒似的。主教说:“再见吧,我祝福您,请记住,这家的门,不管早晚,不管什么时候都是开着的。”
他洗净了他的灵魂,把它献在了主的面前。
米里哀主教以德报怨的博爱精神是令人敬仰的。面对他收留过夜却偷走了银质餐具的冉阿让,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以德报怨,并宽容地表示银烛台也要送给她。寥寥数句真诚而自然,没有丝毫的做作,却勾勒出他伟大的人格魅力,拯救了冉阿让迷失的灵魂。而这,要比鞭打、酷刑容易得多也有效得多,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因此,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如果帮助一个与我们曾有过伤害的人,就能使他得到幸福时,就应当施以恩惠;如此一来,如果宽容一个曾伤害过我们的民族或国家的话,我们不但能收获友谊,甚至能够使整个人类群体得到大利益。
2.淡忘旧恶,冰释前嫌
虽然伤痛无法忘记,但是能淡忘就淡忘。
也许就在昨天,也许是在很久以前,有人伤害了你,那种伤痛令你不能忘怀。你认为自己不应该受到这种伤害,于是不能释怀,将它久久地藏在记忆深处。可是,记得越久,埋得越深,你会发现,原来你再也没有办法将它摆脱,每当碰到与之相近的情形,你就会产生一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理阴影,从而生出许多怨恨。
古人云:“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人之有愧于我也,不可不忘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别人对我们的帮助,千万不可忘了,反之,别人倘若有愧对我们的地方,应该乐于忘记。
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不计较旧恶是一种平和的心态和远观的智慧。有一句名言:“计较是用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总是将别人的“坏处”记在心里,结果最受其害的就是自己的心灵,使自己痛苦不堪,轻则自我折磨,重则导致疯狂的报复行为。
在中国历史上,李世民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依靠不计旧恶的宽容之心得到众臣鼎力相助的,从而拉开了盛唐的序幕。
唐朝的李靖,曾任隋炀帝的郡丞,最早发现李渊有图谋天下之意,亲自向隋炀帝检举揭发。后来,李渊灭隋后要手刃李靖,而李渊之子李世民反对报复,再三强求保他一命。后来,李靖果然驰骋疆场,征战不疲,安邦定国,为唐朝立下赫赫战功。
在唐朝王室争权中,魏征曾鼓励太子李建成杀掉李世民,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夺取帝位后,同样是不计较旧恶,量才重用,使魏征觉得“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为唐朝盛世的开创立下了汗马功劳。
秦王嬴政,若不是听取了李斯“海河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的喻谏,收回逐客令,实行不计前怨,广纳贤才的政策,恐怕就会失去李斯等一大批客臣的支持,难以顺利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
宋代王安石为相时,因为苏东坡与他政见不同,便借故将苏东坡降职减薪,贬官到了黄州,使苏东坡很是凄惨。然而,苏东坡胸怀大度,他根本不把这事放在心上,更没有计较王安石对自己的恶。王安石变法垮台后,也失去了宰相一职,两人关系反倒好了起来。他不断写信给隐居金陵的王安石,或共叙友情,互相勉励,或讨论学问,十分投机。
相传唐朝宰相陆贽,有职有权时,曾偏听偏信,认为太常博士李吉甫结伙营私,便把他贬到明州做长史。不久,陆贽被罢相,贬到明州附近的忠州当别驾。后任的宰相明知李、陆有点私怨,便玩弄权术,特意提拔李吉甫为忠州刺史,让他去当陆贽的顶头上司,意在借刀杀人。不想李吉甫不计较旧怨,上任伊始,便特意与陆贽饮酒结欢,使那位现任宰相借刀杀人之阴谋成了泡影。对此,陆贽深受感动,便积极出点子,协助李吉甫把忠州治理得一天比一天好。李吉甫不图报复,宽待了别人,也帮助了自己。
纵观历史与今天,如果做人没有变通思维,只计较旧恶,从而以恶报恶,开创一方事业只能是一句空话。
有的人就是心胸狭隘,凡事斤斤计较,计较前嫌。对别人的过失总是耿耿于怀,时时想着揪别人的小辫。这样的人,典型的“小肚鸡肠”,心胸狭隘,待人刻薄,根本没有一点宽容之心,最后连快乐幸福都得不到,更谈什么成大器,立大业呢?
就是在烦琐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这种情况发生。面对别人的伤害,有的人选择了逃避,有的人选择了怨恨,有的人则极端地选择了报复。本来很幸福温馨、令人羡慕的家庭,因为一方对另一方的不忠诚而夫妻离异,使子女在感情上难以承受,生活上失去了完整的依靠,家庭的爱发生了失衡,于是就会在心理上形成阴影,认为父母犯了不可原谅的错误,继而产生埋怨心理,于是认定:这是不值得也不可原谅的错误。
原谅别人,就是在心理上接纳别人,不计较以前的过失或对自己所做的伤害。这是一种理解别人的处世方法,尊重别人的处世原则。我们在接受别人的长处之时,也要接受别人的短处、缺点与错误,这样,我们才能忘记计较和怨恨,获得心灵上的解脱。
3.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
记住别人的好,忘掉别人的坏,你就是一个幸福的人。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记住某些事某些人,忘记某些事某些人,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洒脱人生,心无挂碍,你便会觉得生活是如此之美好。
记住一个人的坏,那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让自己生活得不快乐,那样只能让自己整天生活在不快乐之中;记住他人的好,让感恩时时装在心里,你就能成为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有一位智者,和一个朋友结伴外出旅行。行走到一个山谷时,智者一不留神滑跌,他的朋友拼尽全力拉住他,不让他葬身谷底。智者得救后,执意要在石头上刻下这件事情。
他的朋友问:“真的有必要这样做吗?”
智者说:“当然。”于是,他在石头上刻下了:“某年某月某日,在经过某山谷时,朋友某某救我一命。”刻完后,他们继续自己的旅程。
有一天,在海边,两个人因为一件事争吵起来,朋友一怒之下,给了智者一耳光。智者捂着发烧的脸说:“我一定要记下来这件事情!”
他的朋友说:“随你记,我才不怕呢!”
智者于是找来一根棍子,在退潮后的沙滩上写下了:“某年某月某日,在某某沙滩上,朋友某某打了我一耳光。”
朋友看过之后不解地问他:“你为什么不刻在石头上呢?”
智者笑着说:“我告诉石头的,都是我唯恐忘记了的事情,我要让石头替我记住;而我告诉沙滩的,都是我唯恐忘不了的事情,我要让沙滩替我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