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事多玄机亦多坎坷,这首诗不知什么原因竟然落到了和珅的手里。和珅看后,非常妒忌,担心朱珪一旦受到重用,会对自己构成威胁,就立即跑到太上皇那里“告密”,挑拨离间,说这是嘉庆帝“欲市恩于师傅”。和珅这一招非常阴毒,并且非常有效。早在乾隆年轻时,他就在培养、考察暗定皇储中竭力防范他所暗定的皇储与朝臣结党的现象发生。即使是他当上太上皇后,这种思维惯性依旧不能停止下来。他虽然把皇位让了出去,但任何人都看得出来,他还想独揽朝纲,所以,他理所当然地不愿意见到儿子向恩师卖好之类的事情发生。所以他很不痛快,便咨询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董诰的意见。董诰担心这事会牵连到嘉庆,急忙叩头奏道:“圣主无过言!”
乾隆这才冷静了一些,思虑了许久,认为“家丑”不可外扬,就告诉董诰:“汝大臣,善为朕辅导之(指嘉庆帝)!”
这句话让嘉庆逃过了一劫,可是,他的老师并没有躲开。当时朱珪正在广州翘首期盼来自京师的佳音,不料突然接到一道上谕,给了他“当头一棒”:“前因大学士缺出,朱珪科分较深,学问素优,人亦端谨,是以降旨令其来京,原欲将伊补授大学士。乃节据魁伦奏到,粤东艇匪驶至闽浙洋面肆劫,是朱珪于署理总督任内不能认真缉捕,咎实难辞。本当治以应得之罪,姑念其操守尚好,前任安徽巡抚办理尚无贻误,兹特加恩,仍令补安徽巡抚。”
朱珪的好梦眼看就要成真,却被和珅给横插一杠,美梦破碎了不说,还弄得“鸡飞蛋打”,从两广总督的高位上跌落下来。作为臣子,朱珪又有什么办法?也只能将懊恼吞进肚子里!可是,对嘉庆来说,这真是一个“晴天霹雳”的消息,眼看着恩师被贬,自己却无能为力。表面上这是和珅怂恿太上皇的结果,其实,还是因为乾隆不肯放下权力的实证。
也就是说,在此时的嘉庆朝,真正唱主角的并非是皇帝嘉庆,而是太上皇乾隆与大臣和珅。说嘉庆傀儡也罢,说他不敢跟老父亲对抗也罢,总之,这个时候的嘉庆皇帝并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因为他根本还没有握住皇权的拐杖。
太上皇的权力岁月
虽然,乾隆帝在太上皇岁月里仍旧理政。但从其个人来说,进入老年,理政不如早年之勤劳,识人不如早年之明察,办事不如早年之决断,体力渐衰,精神不支。而一切军国要务仍要由他一人决断,习惯站在权力高峰的君主不会因自己精力的衰退而让出权力。嘉庆皇帝当然很识趣,“自丙辰(嘉庆元年)即位以来,不欲事事。和珅或以政令奏请皇旨,则轨不省。曰:‘惟皇爷处分,朕何敢与焉’。”老皇帝掌握实权,但管不了事,新皇帝又不敢管事,正因为如此,和珅得以狐假虎威,窃取权力,擅作威福。
任何专制统治者,当他经历了漫长的人生道路,到达晚年,日益走向生命的终点时,他的知识、经验非常丰富,对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部形成的一套固定的反应模式,几乎是以不变应万变。他的思想和性格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年青时代的许多优点,日益向其反面转化,顽强变成顽固,自信变成自负,严格变成严苛,道德上的正当要求变成僵化的清规戒律。甚至心理失常,行为怪异,出人意料。人们既不能理解他,又不敢违背他。
所以,越是这样,他的权力欲望就越强。他不允许自己的权威受到丝毫漠视。嘉庆元年,湖广总督毕浣奏折不按格式书写,乾隆丝毫不以此为小节,认为这是对自己最高权威的漠视,不顾任何人的劝说,降旨斥责,甚至将毕浣交部议处。这的确就是一件小事,可他丝毫不放过向任何人宣扬自己权威的机会,这件事后,他借题发挥道:“即自嘉庆元年以后,内而部院各个衙门,外而督抚大吏,章奏事件,都要我来浏览,随时训示,岂有因授受之典,即自暇自逸,置政事于不问乎?”
由此可知道,嘉庆作为皇帝,其所掌握的一些皇帝权力不过是主持日常祭祀、经筵、大阅等礼仪活动的“见习”皇帝而已。乾隆这样做的目的很简单,一方面是不愿意失去独揽数十年的临政治国的实权,另一方面,也是力图要使自己的一切大政方针在身前身后都能得以延展,避免数十年心血由于嗣皇帝的秉承不力而付诸东流。
但是,他难道就没有想过作为皇帝的已经是中年人的嘉庆的感受吗?
用一句恶毒的话来说,在嘉庆三年末,嘉庆皇帝的好日子终于来了。这年的十一月,乾隆因筹办征剿白莲教起义军务而心体焦劳,卧床不起。嘉庆四年初,乾隆出御乾清宫,接受嘉庆以下王公百官朝贺。第二天清晨,他热切地盼望镇压白莲教获胜的喜讯,可惜,他没有等来。不久后,病情突然恶化,就在他临终前,仍念念不忘白莲教对大清江山社稷的威胁。他握着嘉庆的手,老泪纵横。正月初三,89岁高龄的乾隆终于带着没能如愿举行九旬万寿庆典的遗憾,永远地离开了人间。
谁也无可否认,乾隆是一位比较有作为的君主。他早年在政治方面革除苛政,打击朝廷朋党,严惩官吏,招揽知识分子;在经济方面,免去正赋杂税,兴修水利;在武功方面,先后平定准噶尔贵族和回部贵族的叛乱,对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和发展经济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当然,之所以取得这些成果,还有康熙与雍正两朝的社会经济发展作为基础。乾隆皇帝的勤奋与精力充沛也是必不可少的。但当他老了以后,勤奋还有,大精力已无。他决定传位这一举措在封建等级森严的社会并不一定要做,也就是说,即使他不把皇权交给嘉庆,也无可厚非。但是,一个老得连生活都不能自理的老人还在统治着一个国家,那将给这个国家带来什么样的危险,谁也不知道。
晚年的乾隆经常被一些庸臣所包围,这些人利用乾隆的衰老,蒙蔽他,利用他。像是在耍一个傻小子。吏治腐败,贿赂公行,贪污成风,国家财政亏缺尤为严重,人民负担越来越重,社会矛盾尖锐,各地起义此伏彼起。
那么,嘉庆皇帝对这位老父亲的所位有什么看法呢?他肯定是有的,但在封建伦理制度统治下,以忠孝立国的帝制时代,这种大逆不道的言论肯定不会记于史册。但我们仍能从嘉庆帝与臣工的言谈中窥之一斑。
有一次,嘉庆皇帝对负责征剿白莲教的臣工们讲:“你们这群家伙看上皇年纪大,只将些吉祥之语入告。小心你们的脑袋。”
这些人对这种警告丝毫不放在心上,因为他们知道乾隆才是有权力拿掉自己脑袋的人。嘉庆后来又跟别人发牢骚道:“这些无耻的人每每奏报杀敌多少,可有什么证明吗?都是糊弄上皇的……”,“……上皇本易受糊弄,尔等甘心这样做吗?”
很明显,这些批评虽然是针对臣下而发,但却也说明大臣们利用乾隆衰老而虚报军情之事。嘉庆皇帝这样批评臣下的背后隐喻无非是,既然您这么老了,干嘛还要攥着权力不放呢?你这不是祸国殃民吗?
《太上皇故事》——清/赵翼《二十二史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