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人同样是这个道理。如果你想做好人,做大好人,那么你会无限地靠近,以便于给别人温暖,但是你在温暖别人的同时刺伤了别人。在社会中,你不要主动地为别人的利益着想,你可以关照到他们的利益。但是如果你不是想让别人欠你人情的话,那么你就不要过多地为别人的利益着想,因为他自己的利益,他自己会尽心尽力地去争取。同时还要学会争取别人的理解,这样会有更多的朋友。有的人过分小心,无论受到什么不公正的待遇,都憋在心里,不愿意告诉别人。这种人把社会想象得过分险恶。其实将自己的想法和委屈告诉别人是没有多少问题的,关键是你要使用一些手段。不要向别人抱怨什么,但是你可以用很多手段向别人说明自己的处境艰难。你可以让所有的人都看见,这样别人就会自然感觉到难度很大。有两家银行,一家银行是采用比较先进的机器,平均每个客户的等待时间只需要十分钟,银行里面的员工有条不紊地在工作。而另一家银行由于设备比较陈旧,平均每个客户的等待时间需要十五分钟。第二家银行的负责人想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他让所有的员工都跑动起来,而且时常提醒顾客还需要多长时间的等待,这个时间往往比真实等待的时间要长,因此几乎所有顾客都觉得第二家银行的效率比第一家的高。
正是这种让别人看到自己在努力的办法才博得别人的信任。在社会中生存也同样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并不是虚伪的表现,而是一种手段,一种做人做事的手段。
在社会中,不要从来都是老好人的表现,那样会让人觉得很不可思议。也不要从来都是一副笑脸,人们会觉得这个人很虚伪,即使你是真的很真诚地对待别人。
历史上有很多人做人不讲究手段。他们太注重细节上的道德,而忽略了最重要的大道德。他们说话从来不转弯抹角,把自己想说的话,无论是该说还是不该说的都一股脑地说了出来。他们往往对君王是一片赤胆忠心,但是君王却对他们的话感到生气,进而对他们做出惩罚。
这种人做人本心不坏,但是在做人的方式和手段上出了问题。冯道做人本心也不坏,而且有菩萨心肠,做人的方式和手段上也是绝对高明的,值得学习。讲究手段也并不是贬义,而是一种策略。策略要讲究效用,而不是讲究冠冕堂皇。
老狐狸认为,做好人必须讲究策略,不要做老好人。
过分好心必须提防
老狐狸认为,过分的好心必须提防。一个人如果对你达到不近人情的好,那么其中一定有问题。
齐桓公是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主,他之所以成就霸业,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他的国相管仲的辅助。
当管仲得了重病,快去世的时候,齐桓公前往探视。管仲见到齐桓公欲言又止。齐桓公问道:“如果你有什么不放心的事,就请说出来吧。”
管仲见齐桓公态度十分诚恳,于是忧心忡忡地说:“还请求大王今后不要重用易牙、竖刁、常之巫、公子启方这几个人,最好让他们远离您的身边。”
齐桓公问道:“这我就不大明白了,当年我逃难的时候,易牙连自己的孩子都肯煮了给我吃,竖刁为了在我身边侍俸,宁可自阉当太监,而常之巫有测生死祸福的能力,可以帮助我逢凶化吉,至于公子启方多年追随我,连父亲病故都不肯离开去奔丧,这四个人都如此忠心耿耿,怎么你让我远离他们呢?”
管仲叹了一口气说:“主公仔细想想:一个人连自己的亲骨肉都能不爱怜,都肯杀死,难道他还害怕杀别人吗?一个人连自己的身体都可以残害,难道他不会去残害公主您吗?一个人的吉凶祸福是和他的为人联系在一起的,只要好好修炼自己的德行,自然会善始善终,根本就不需要靠外力所能改变的。所以,我请求主公看在国家社稷的份上,三思而行!”
齐桓公十分敬重和信服管仲,等到管仲死后,齐桓公按照管仲的提醒,把易牙、竖刁、常之巫、公子启方等打发出宫。
然而这四个人出宫以后,齐桓公却觉得心里一下子空落落的,饭吃不香,觉睡不好,好不容易熬了三年,他又差人把易牙等人找了回来。
第二年齐桓公卧病在床。易牙、竖刁等见齐桓公将不久于人世,于是开始堵塞宫门,假传君命,不许任何人进去。有宫女乘人不备,越墙入宫,探望齐桓公。而此时桓公正饿得发慌,索取食物。宫女便把易牙、竖习作乱,堵塞宫门,无法供应食物的情况统统告诉了齐桓公。桓公于是仰天长叹,懊悔地说:“如果管仲有知,我又有什么面目去见他呢?”说完就用衣袖遮住脸,最后活活饿死了。桓公死后,宫中大乱,齐桓公的几个公子为争夺王位各自勾结其党羽,互相残杀,致使齐桓公的尸体停放在床上六七十天无人收殓,尸体腐烂生蛆,惨不忍睹。
过分的好心是要提防的,一个人灭绝了人欲,过于大义灭亲是十分让人害怕的事情。王莽为了篡位居然将自己的儿子也杀死,以此来博得好的名声,最后事实也证明王莽野心勃勃。而武则天为了得到皇帝的宠幸,居然将自己的女儿给扼死,以此来陷害皇后。历史上种种事实表明,过分的好心必须小心提防。
管仲临阵脱逃,是因为家中的老母亲无人奉养,这种人知道人情,知道人伦,知道作为人子应该做的和不该做的,所以他是个比较正常的人,正常的人就很容易打交道。而齐桓公身边的四个人中有三个算很不正常,一个拿自己儿子的肉给齐桓公吃,一个为了照顾齐桓公而自毁身体,一个父亲死了而不去奔丧。这三个人的举动太矫饰,太过于煽情,是需要提防的。很多人都认为这些人忠心耿耿,一片真诚。殊不知在没有根本利益冲突的时候,违背了人伦之类的事情是最不可信的。
在《三国演义》中讲了一个猎户刘安为了给刘皇叔弄点吃的东西,结果把自己的妻子给杀掉了,用他妻子的肉来请刘皇叔吃。这个故事是不足信的。这个刘安在《三国演义》中也没有了下文。即使这个故事是真的,那么刘安也不应该得到重用,因为重用他是最危险的,他连自己的妻子都敢杀,又有谁不敢杀?
吴起杀妻求将的故事也被很多人传诵着,说吴起够丈夫,够忠心,够大义。其实吴起是很可悲的。别人先说他的妻子是敌国人,如果和敌国交战,吴起肯定会有私心。吴起为了夺得帅印,便把妻子杀了。等他成功以后,自然有人再献谗言,说他既然连自己的妻子都不曾放过,又怎么可能让他忠诚于自己的国君呢?国君也是抱着这样的心理,于是不再用吴起,而吴起也只好逃到其他国家去。
不可否认,很多人为了功名利禄抛家弃子,但这种人可信吗?这种人连最基本的人伦都不能够遵守,怎么能让他遵守国家法度,为国君效忠尽力呢?每一个人都是有感情的,都对自己的亲人有着不可替代的感情,如果不是利益大到让他完全可以抛弃亲情的份上,他一般不会舍弃亲情的。
老狐狸认为,对于那些将自己最珍惜的事物都无偿献出来的人最好不要相信,因为他们很少是出自真心,背后肯定有着一颗野心勃勃的心。
对任何人都要有平等的态度
老狐狸认为,对待任何人都应该有一个平等的态度。
在三国的故事中,关羽和张飞两个人都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缺乏对人的平等态度,最后他们都死在他们不能平等对待的人手中。关羽能亲将士,但轻视士大夫;而张飞尊重士大夫,却轻慢将士。
作为三国中最杰出的武将,关羽在很多方面都值得世人称叹。他降汉不降曹只为忠心,他千里走单骑只为义气,他华容道义释曹操只为报恩。他是个重情重义的大丈夫,也是个能始能终的真君子。他对士卒十分体谅,所以士卒能够为他赴敌而不回头,但是他的致命弱点是轻慢士大夫。在攻打樊城之前,关羽命令傅士仁和糜芳为先锋,在城外驻扎。结果傅士仁和糜芳饮酒导致营帐失火,粮草被烧,又引发了火炮,打死了很多本部将士。关羽大怒,要将两人斩首,费诗连忙为两人求情,关羽于是罚两人一个守南郡,一个守公安,并威胁说如果等他得胜归来的时候有任何差池,定然两罪并罚。
关羽在攻打樊城,节节得胜,最后还水淹曹操七军,降服于禁,杀了庞德。此时曹操正和孙权勾结共同图谋荆州。孙权一直就想夺回荆州,于是吕蒙假装称病,代替他的是不知名的陆逊,是个书生。关羽自然是不将他放在眼里,而陆逊更是谦卑地给关羽写了封书信,因此关羽更加疏忽大意,把荆州驻守的大部分兵将都调到樊城前线。吕蒙于是夺得了荆州,同时还劝降了傅士仁和糜芳。他告诉他们说,如果他们不投降,关羽回来肯定是不会放过他们的。这两个人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着想,也决定投降。此时的关羽前有强敌,后无退路。而吕蒙更绝的是居然十分善待荆州百姓,然后将这种恩义广播到关羽军中,致使关羽军心涣散,大部分军士都选择了逃亡,关羽即使英雄盖世,也没有可能阻挡这种颓势,最后兵败被俘,被孙权杀害。如果关羽不是那样轻视士大夫,不那么逼迫傅士仁和糜芳,不那么看不起陆逊,而是小心提防,也不会落到被杀的境地。
张飞的死更是让人觉得惋惜。张飞能够善待士大夫,庞统被刘备赏识也有张飞的功劳。庞统来拜会刘备,刘备看他长得丑陋,便让他到耒阳去当县令。在耒阳几个月,庞统天天喝酒,并不理会政事。刘备听说后十分生气,让张飞去巡视,以惩治庞统。张飞到了耒阳,其他军民官吏都出城迎接,就只差县令庞统。张飞一问,原来庞统此时喝得酩酊大醉。张飞赶到庞统的住所,指责庞统荒废了百日政务。庞统一听,立即处理政务,结果不到半天,就把百余日的政务都处理完毕,而且没有差错,断案公正高明。断完后,对张飞说道:“我哪里荒废了政务?曹操孙权我都视为掌上观文,何况这样的小县?”张飞一听更是佩服,于是连忙向庞统道歉。回到刘备那里,也向刘备好好举荐了庞统,最后庞统得以重用。张飞能够重视士大夫,但是不能够善待士卒。张飞领军经常喝酒,酒醉的时候往往会鞭笞士卒,很多士卒被他活活打死。关羽被害后,张飞这种暴躁性格更是明显。刘备兴师为关羽报仇,张飞命令部将准备白旗白甲,三军挂孝伐吴。但时日仓促,没有可能按期准备完毕。张飞暴怒,将部将范疆、张达痛打一顿,并且下了死命令。范疆、张达想到完不成任务也是死,倒不如拼死一博,于是张飞在睡梦中被这两个人割去了首级。
人是平等的,与人交往要有平等的态度。
无论对方职位有多高,都要有平等的态度与他交往和交流。如果对方是个过分看重地位的人,自然会流露出对你的轻慢,而你不卑不亢的表现会让他的轻慢有所收敛。如果对方是个懂得自尊和尊重别人的人,那么自然也希望对方能用平等的态度和他说话,任何过分抬高别人的表现都会认为是在溜须拍马。
在与人交往中,少用命令的口气。除了那些喜欢受虐的人会诚心接受命令的口气,其他人都对命令的口气有些抵触。自己如果是领导,要少用权力的影响力,即少用些命令的口气。这样能够赢得属下的尊重。如果自己是下属,更是不要用命令的口气,因为能命令别人的人都是掌握着一些权力的人。有些人说话十分讲究分寸,他从来不会命令别人做什么事情,他会主动说“请”字。在做决定的时候总是采用商量的口吻,这样让人觉得受到了尊重。
保持平等的态度还要求不要过于谦卑,过于谦卑的人会让别人看不起。一个人谦虚是可以的,而且是应该的,但是不要把自己的地位表现得过于低下。有人每回给别人写文件的时候总是说如果哪里写得不好,他可以立即改。别人如果对哪一处提出疑问,他总是说自己不懂,所以这么写。他认为只要别人满意,报告如何改都可以,并以为这是谦虚。实际上这是过于谦卑。既然一份文件是自己写的,自己就应该对文件中的话负责任,自己写每一句话,表达任何一个观点都是有理由的。别人之所以提出疑问也是想看一下你究竟持有什么理由。即使你的理由不充分,也需要提出你的理由来让别人有的放矢,这样别人也会觉得你虽然有不足的地方,但确实用了心,自然会更看重你。
有的人将平等的态度当作一种对抗。如果他觉得别人做得不对,出于一种他认为的平等态度他会对别人的决定进行对抗,而且习惯在公众场合这么做。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平等的态度是指做人方面,而在做事方面是有领导和下属区别的。领导和下属永远都不可能平等的,因为领导和下属的地位不平等。在一个组织中,千万不要过分地追求民主和自由,绝大多数领导都是专制的,他们希望他的决定能够得到无条件的服从。试想,如果你在领导的岗位上做了一个决定,结果遭到普遍的反对,你会怎么想。领导就是领导,下属就是下属,做人上可以平等,但是在做事上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
平等的态度还要求自己能够自由地表达观点,能够将自己的想法和主张说出来,即使不是太成熟。有些人不敢表达自己的主张,不敢对任何事情发表自己的意见。人需要适当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主张,适当地表现自己的能力,这样的人才活得成功,才能体现价值。
很多人总是觉得自己和别人处在不平等的位置上,主要是自己的主观观念在作怪,实际上自己和别人永远都是平等的。当年,杜鲁门新当选美国总统,有人向他的母亲祝贺:“你有这样的儿子,一定十分自豪。”杜鲁门的母亲回答:“是的。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同样让我骄傲。他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杜鲁门的母亲对待孩子的态度是值得深思的。如果说做总统是人上人的话,那么挖土豆自然就是人中人了。前者可以理解为出类拔萃,后者则为平淡普通。两者虽然有才能与“档次”上的区别,但有一点必须明确,在他们的母亲看来,两个儿子是没有任何差别的。况且人生来是平等的,不管是“人上人”还是“人中人”,在人格上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上人”固然可敬,“人中人”也同样值得尊重。一个人倘若不能成为“人上人”,也就大可不必为自己是“人中人”而苦恼。
在社会中,做“人上人”的愿望是值得肯定的,是积极向上的表现。但是如果现在还不能做“人上人”,只能当“人中人”,那么就要把“人中人”做好,同样也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历史上得到赞誉的不仅有做过大事的大人物,而且也有总是做小事的小人物。他们之所以能够得到赞誉,就在于他们把小事做好,而且以十分负责的精神做着所有的事情。
在社会中,平等的态度在很多时候都是心态问题。有些人心中过分自卑,认为自己这个比别人差,那个不如别人,自然和别人站在一起不能有着平等的心态。要么会夸张地虚骄起来以掩饰自己的自卑,要么会蜷缩在一个角落,不敢表达自己的任何意见。
老狐狸认为,人只有有了与他人平等的态度,才有平等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