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贤先是“借名岔题”,从“华山、漓江”一下就“岔”到打电话、又“岔”到《渡江侦察记》,并模拟演示了起来;然后他从赞华山的“(小号)吹得好”,突然煞有介事地“岔”到他“好像”在“上海灯泡厂工作”的戏问。叶惠贤这些节外生枝、“误”入题外的话,由庄而谐,使言语在反转突变之中出现喜剧的效果。而这位主持人“岔说”分寸把握得恰到好处,没有让人家难堪尴尬,也是可取的。
机巧灵敏,培养迅捷的应变口才
有时候,比如参加辩论、接受采访时,你可能会很多问题,并且必须立刻做出回答。面对对方咄咄逼人的问题,你只要稍一迟疑,就会落在下风。
要应付这种情况,你必须培养迅捷的应变口才。所谓的应变口才,就是要在动态语境中做出合理回答,其特点是,语境催迫下表现出的敏锐与快捷。
俄国诗人普希金参加一位爵士的家庭舞会。他走上前邀请一位傲慢的漂亮小姐同他跳舞。小姐不屑一顾:“我不能同小孩子跳舞!”
普希金微微一笑:“对不起,小姐,我不知道您正在怀孕。”
普希金的反应很快,他的回答,就是一种应变口才。既避免了被对方羞辱的尴尬,又对对方的无礼进行了嘲讽。
从某种意义上说,应变口才是一种“捷才”,需要的就是机巧和灵敏!在实际应用中,不管遇到什么变化,都能相时而动、出口成篇、出口成趣,如果再能做到能巧语解困、妙语服人,那就是高级的应变性口才了。
日本前总理大臣吉田茂口才了得,有一段时间却被绯闻缠身。有一次,一名女记者针对这件事对他纠缠不休,总理大臣无可奈何地回答了她一连串的提问。最后,女记者问:我还想提个问题,阁下对女人有什么想法?
吉田茂:啊,过去想法很多。不过,自从这回看到您以后,就没有什么想法了……
吉田茂这种意在言外的回答,通过辛辣的幽默,让不怀好意的女记者碰了一鼻子灰。
(一)形成应变口才的前提条件
应变性口才并非与生俱来之才,它需要积累,需要训练,而形成这种口才的前提条件,是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思维素质。具体地说:
1、要有自信心
没有自信的人,面对很多问题都不敢回答,总要斟酌半天,结果常常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究其原因,很大程度可能是我们长期地过分宣扬所谓“谦虚谨慎”,客观上可能鼓励了平庸。当处于困窘之时,如果敢于对自己说“我能行”,你会惊讶于你蕴藏的能量。
历史上有许多“天才”、“奇才”是不大“谦虚”的:
袁虎凭借学养和自信,有“倚马千言”之才,但是诗人李白很不“谦虚”,他口出狂言:“日试万言,倚马可待。” 曹植“七步成诗”,传为美谈。史青听了,笑曰:“曹植七步成诗,尚为迟涩,请五步成之。”后来果然五步成诗一首。
这事被柳公权知道了,他对曹植“七步成诗”不屑一顾。立即让别人出题。创造了“三步成诗”的“新纪录”。
有了自信,就可能会在应变性表达中处于主动地位。
2、要有意志力
所谓的意志力,就是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应变性表达中,意志力可以使你以积极主动的态势,以昂扬顽强的情绪趋动自己对表达作恰当的适应性调控。如果缺乏意志力,情绪消极懈怠,态度犹豫不决,性格畏缩胆怯,就会始终处于被动、压抑的状态,这样就根本谈不上表达中的随机应变了。
威尔逊任美国新泽西州州长时,一位议员突然去世了。威尔逊很哀伤,取消了一切的约会,一个人待在家里。这时电话铃响了,里面传来一个人吞吞吐吐的声音:“州长,我……我想代替那位议员的位置。”
威尔逊平静地答道:“我想,如果那家殡仪馆同意的话,我本人是完全同意的。”
这冷幽默式的妙对,是对那人卑鄙心态的有力回敬。
3、要有创造性
应变口才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活动。既然要“应变”,思维就必须处于高速运动状态,使各种思维活动和谐配合,让记忆仓库里的材料骤然涌出,然后通过分析、综合、联想、推测,产生新的思维成果,这时才有审时度势的精言妙语。
1979年中美建交,邓小平同志访问美国,接受记者采访:
记者:当美中双方决定实现关系正常化的时候,你在国内遇到政治上的反对派了吗?
邓小平:有反对派呀!(略顿)我在中国的一个省遇到了很严重的反对,那就是台湾省。
邓小平同志很平静地对待不怀好意的诘问,他运用别解岔答的应对技巧让对方“扑”了个空,机敏地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二)培养应变口才的具体办法
正像其他技能的训练一样,应变口才的训练也应该是一种由易到难、逐步深化的过程,你还可以采用以下办法进行培养:
1、训练快速对答的能力
应变性口才必须突出一个“快”字,否则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快”是一种催迫、一种压力,对提高应对能力有好处。善于应答的人必然是快人快语、反应迅捷。
刘吉被誉为“青年教育艺术家”,他在《对话艺术》中说:“思辨的时代正呼唤着对答如流的人才”,“精彩的对话应该具备‘短平快’的特色”。 事实上,刘吉本人就是一个快速应答的高手,他曾对一批大、中学生的提问作快语应对,下面是其中的一个片断:
问:你干工作的动力是什么?
答:信念和抱负。
问:你经常想的是什么?
答:“位卑未敢忘忧国”。
问:你主要的缺点是什么?
答:不自量力。
问:你主要的优点是什么?
答:自信。
问:自信为什么是优点?
答:自信给人勇气和力量。
问:你叹息过吗?
答:叹息是弱者的习气,行动是强者的性格。(鼓掌)
问:你喜欢什么样的领导?
答:一身正气。
问:不喜欢什么样的领导?
答:官僚主义。
问:你怎么对待这样的领导?
答:感情上疏远,组织上服从。(鼓掌)
问:你喜欢整人吗?
答:没有真理的人才去整人。(鼓掌)
问:你对往死里整你的人抱什么态度?
答:本人没被人往死里整过,所以无可奉告。(众笑)
问:“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你怎么看?
答:我认为应该改为“考考考,老师作参考,分分分,学生作汇报。”(鼓掌)
问:高考落榜了怎么办?
答:榜上无名,脚下有路;落榜不落魄,失败不失志,做个有志者,自有成才路。(热烈鼓掌)
如今,快节奏的应对正在形成为一种富有时代色彩的言语风格,人们甚至把快速应对看做是健康、机敏、干练的标志。
2、自问自答,或者相互提问作答
自己的语言会使自己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而且会不由自主地调整思路、字斟句酌,甚至会“跳”出几句妙语精言,触发灵感的火花。据说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看见一个人从楼上笔直地掉下来,他就自言自语地琢磨起来,最后他对自己说道:“对了,物体总是沿着阻力最小的路径运动的。”而他的这段著名的“自问自答”与“广义相对论”的发现很有关系。所以“自问自答”不仅可以练口语表达,还可以练思维。
3、自己考自己
围绕一个中心话题,拟出一套难易适中、由浅入深的问答题。先将问句逐一录音,然后面对录音机的连续提问,快速作答问练习。如有条件的话,可以用两台录音机进行训练:一台先提问句,然后边放提问录音、边用另一台录音机录下自己的提问,最后再将提问与回答合成于一盘录音磁带上。
培养自己的语言风格
这是一个崇尚个性的年代,你的说话风格也应该与众不同。如果每个人的风格都一样,这个世界就未免太乏味了。然而,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人,他们是真正的“人云亦云”,看到别人怎么说话他就怎么说话。别人慷慨激昂,他也跟着粗声大气;别人说话抑扬顿挫,他也跟着拿腔拿调,全然不顾自身的条件。
这样做的结果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东施效颦反而惹来笑声一片。鹦鹉学舌是因为它们不会说人话,可你明明是个人,为什么偏要当鹦鹉呢?从现在开始,学习说自己的话吧,培养你自己的说话风格。只有这样,你才能被别人记住、并且认可。
在美国的依阿华州,该州锡格尼市的凯欧库克旅馆是方圆几十里的流动推销员最爱去的地方,他们不管远近都想到那里去投宿。为什么呢?因为那里的店老板,人称“快乐的韦勒”是一位笑口常开的人。他对谁都能说上几句好听的话,自从人们认识他这么多年以来,从来没有听到他对谁说过一句不顺耳的话。韦勒有他与众不同的地方,说话有他自己独特的风格。后来他成功了,成为当地有名的富翁。
记住你谈话的风格,你与别人交谈的方式,都能为你的名声和你的成功做出重大的贡献。如果你对下级讲话趾高气扬,甚至有鄙视的口吻,那下级就会怨恨你。如果你对上级讲话过于谦恭,他们就可能认为你缺乏能力或者没有骨气,不敢委你以重任。你讲话的风格,不仅仅是你使用词汇的问题,而且是你使用词汇的方式方法的问题,从中也能反映出你的态度和修养。但欲达到这一点,你不要试图去模仿别人,也不要试图去表现不属于你的风格的东西。常常有人想模仿别人,尤其是想模仿那些所谓的成功者或知名人士的举止行为,那就是为什么生搬硬套者失败的原因。
学习别人是件好事,但不能去模仿别人的风格或说话的口吻。这种道理是很简单的,不用多解释谁都会明白。就像那种喝了大量酒的人,他隐瞒不了自己喝了酒的事实,因为人们一闻就明白了。你在谈话的时候,表现出自己自然的风格是上策,要努力发展你自己的独特风格,而不是去发展别人的独特风格。有些人,当他们与别人谈话时,认为自己有必要装腔作势,或者戴上一副假面具。有些人试图表现得过于友善,有的时候甚至表现出媚态。有些人急功近利,就像做电视商业广告一样。这些人的失误在于他们表现的都不是他们自己的本色,这样,别人自然不会买他们的账。
你要记住:我就是我,看到的我是什么样我就是什么样,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但你总会相信同你谈话的那个人是真实的,不是假冒的。无论对也好,错也好,你总会真诚地对待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