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硫酸,你的汽车将无法行驶,你必须像古时候那样骑马或驾驶马车。不管是照亮你办公室的电灯,或是照亮你餐桌上的灯光,或是在夜晚引导你上床的小灯,如果没有硫酸,都将成为幻想。
你早上起床后,转开水龙头放水洗澡。你转的是一种镍质水龙头,在其制造过程中,也少不了要使用硫酸。在制造你的搪瓷缸时也需要用到硫酸。你使用的肥皂可能是油加上硫酸处理而制成的……
在你没有和你的毛巾打交道之前,它就已经和硫酸打过交道了:你使用的梳子也需要硫酸处理,如果没有硫酸,一定制造不出来;还有,你的刮胡刀当初在制造过程中。也一定曾经浸在硫酸中处理过……
你下楼吃早餐,如果你使用的杯子与盘子不是纯白色的,那更是少不了它。因为硫酸一向被用来制造镀金及其他装饰性染料。你的汤匙、刀子、叉子如果是镀银的,一定在硫酸中浸过。
就像这样,在一整天当中,在每一方面,硫酸都在影响你。不管你到哪儿去,都无法逃过硫酸的影响。没有它,不但打不了仗,也过不了和平生活。因此,这种对人类极为重要的硫酸,实在不应该被一般民众所完全忽视……但很不幸的是,事实却是如此。
此人在演讲中巧妙地使用“你”,并把听众嵌入图画之中,因而维持了听众的注意力。不过,有时候使用“你”可能是很危险的。如果这个“你”不是在听众和演讲者之间搭建桥梁,增加友谊,而是挖掘鸿沟,造成分裂,那么你就不要使用这种方式进行说话。如果你以一个行家的身份居高临下地发号施令,对听众进行说教,那么就可能产生不良后果。遇到这种情况,你最好说“我们”,而不要说“你”。
四、让听众参与进来
很多时候,让听众参与演讲,对自己尽快地进入演讲角色是有帮助的。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只需要使用一点点小小的表演技巧,就能够使听众跟着你的演讲思路前进,关注你的每一个词语。
如果你在台上演讲,台下听众没有被吸引,就如隔有一堵墙,那么你就要利用听众的参与来推倒这堵墙。在挑选听众来协助你展示某个论点时,听众对你的注意便会明显地提高。
比如你为了说明汽车在煞车后还须多大距离才能停住,你可以请前排一位听众站起来帮你展示汽车在不同速度之下,这个距离会有怎样地改变。这个听众握着一条钢制卷尺的一端,顺着走道拉出十多米……
一般情况下,听众看着这个过程,便会全神贯注地听你演讲。其实,卷尺除了生动地展现你的论点外,还是沟通你与听众的道具。如果能够让听众参与,听众就成了你的合伙人,而不是你信息传递的对象了。
巧设悬念,一开头就吸引听众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演讲是一个信息传播和反馈的过程,如果开头传播不顺利,会极大影响到反馈的质量。反之,如果有一个精彩开头,也就获得了先机,就会把传播和反馈的管道一下子打通,其意义不言而喻。
因此,要使你的演讲先声夺人、引人人胜,就要有个好的开头,而设悬念激发听众兴趣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所谓悬念,是人们急切期待明白某种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心理状态。演讲时巧设悬念,可以勾起听众的迫切期望和悬念意识,使听众产生浓厚的探究心理和倾听兴趣。具体来说,设置悬念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以惊人的结果构成悬念。
以倒叙方式布局的演讲,常采用这种思路设置悬念。听众被惊人的结论所吸引,就会进一步去研究这个结论是根据什么得出来的。所谓惊人的结果,不外乎是一些别人难以企及的成就,英雄的壮举,伟大作品的诞生。下面就是一篇演说的开头:
在82年前,也正是这个时候,伦敦出了一本被社会公认为不朽的小说杰作,很多人都称它是“全球最伟大的一本小说”。当该书出版之初,伦敦市民在街头巷尾,朋友相遇,都要彼此问一声:“你读过这本书吗?”答案一定是:“是的,我已经读过了。”
这本书出版的第一天,便销出l000册,两星期内共销出15 000册;自然,以后又再版了许多次,世界各国都有了译本。在几年前,大银行家摩根用高昂的价格,买到了这本书的原稿,现在这本原稿和摩根其他的无价宝物,一并陈列在纽约市的美术馆中。这一部世界名著是什么呢?就是狄更斯所著《圣诞节的欢歌》。
这篇演说的开头非常成功,它一开始就引起听众的注意,并且还使这种兴趣逐步增大。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它勾起了你的好奇心,使你的心情仿佛悬在半空中一样。
2.用实物来刺激听众注意
在一个古钱币展览会上,一位男士用两个手指捏了一枚钱币,高举过肩,这自然使观众都向他手上的钱币看。然后,他才开始演讲:“在场的诸位,有没有人在街上拣到过这样的钱币?”接着,他开始讲述这枚钱币的珍稀和他的收藏经过。
拿一些实物来给听众看,这是引人注意的一个最容易的方法。这种实在的刺激物,有时在一些知识程度较高的听众面前,也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3.以故事导入话题
人们大都是爱听故事的,一般人尤其爱听演说者述说有关他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已故美国著名牧师康维尔,曾把他的那篇《遍地黄金》演说了6 000次之多。这篇著名演说是这样开头的:
1970年,我们沿着土耳其底格里斯河顺流而下,走到巴格达城时,便雇了一个向导,领我们去看西坡里斯、巴比伦……
接着他把这个故事逐步讲了出来。这是能够抓住听众注意力的最好开端,这种开端,十分简单明白,非常容易成功。它灵活轻松,能使听众不知不觉地随着它走,因为他们都希望知道后来发生了些什么事,都会平心静气地听他讲下去。
4.突兀的提问构成悬念。
问题,总是听者所关注的,特别是那些与听者的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所以,问题本身就是悬念。问题提出得越突兀,悬念的吸引力就越强。请看下面的例子:
某大学举办写作知识讲座,主讲老师在谈到细节描写时。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请问同学们,男生和女生回到宿舍时,摸钥匙开门的动作有什么不一样呢?”
台下的大学生们活跃起来了,有的私下议论,有的举手回答,有的干脆掏掏口袋,模拟一下自己回宿舍时找钥匙的动作。主讲老师让同学们议论一阵后说:“据我观察,大多数的女生在上楼梯时,手就在书包里摸摸索索,走到宿舍门口,凭感觉捏住一大串钥匙中的那一把钥匙,往锁孔里一塞,正好门开了。而大多数的男生呢?他们匆匆忙忙地跑到宿舍门口,‘砰’的一脚或一掌,门不开,于是想起找钥匙。摸了书包摸裤袋,摸了裤袋又摸衣袋,好不容易摸到了钥匙串,把钥匙往锁孔里一塞,打不开。原来钥匙摸错了。”
主讲老师的描述引起了会场上一片会心的笑声,老师趁势总结道:“把男女生回宿舍摸钥匙开门的动作描述出来,就是细节描写,而细节描写的生动又来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
这位老师先制造悬念——提出一个很突兀的问题,让学生探索悬念的答案,然后解答悬念并抛出讲课要点,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5.以新鲜、奇异的事物构成悬念。
新鲜、奇异的事物后面,隐藏着新事为什么新、奇事为什么奇的悬念。构思即兴说话的悬念,精心选择、运用新奇事实材料,可使悬念高高吊起读者的倾听“胃口”。
6.以鲜明的对比差异构成悬念。
对比差异就是矛盾,越是鲜明的对比,越是悬殊的差异,就越引人注目,就越能强烈地吸引听众去探究原因,去了解矛盾的发生、发展和最后结局。
7.以越轨、反常行为构成悬念。
正常的事人们不足为奇,超越常规,一反常理、常态的行为,人们就要感到好奇了。构思即兴说话的悬念,巧妙借助越轨、反常的事实材料,可收到出人意料、引人入胜的效果。
设置悬念的方法还有很多,可以运用与内容相联系的实物;可以运用突然发出、与主题反差较大的情感;可以运用听众一时难以回答上来的串词;可以运用带有夸张色彩的动作;可以运用录音、幻灯、录像设备等。
总之,悬念的产生,得益于一些事实存在的不合理性。突然将一些令人莫名其妙、迷惑不解的事情推到人的眼前,悬念就随即产生了。但应当注意的是,随着生活节奏的逐步加快,时间以分秒来计算了,因而,当今社会的演讲也要适应时代的这一特点,在演讲切入主旨之前,不要绕太大的弯子,不要把时间过多地花在讲一些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事情上,而应尽快打开场面,切入主题。
此外,在设置悬念的时候,还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新奇,产生出人意料的效果;二是要形象,处在情理之中;到位,表达圆满自然。
让你的话更有煽动性
大凡成功的演讲,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直入人心、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而要想做到这一点,演讲者的语言必须具有很强的煽动性才行。否则,如果你的话太平淡,听众是不会被打动的。比如,我们常见那些失败的演讲者,他们总是在重复别人的观点,空话、套话连篇,却很少表达真情实感。也就是说,他们不愿用自己的声音说自己的话!
演讲既是向听众传达信息,也是在进行感情的交流。优秀的演讲是情蕴于辞、情出于理、情发于声、情寓于意,是注重话语的煽动性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意、日疯狂肆虐,英国面临国土沦险的危险。时任英国首相的丘吉尔临危不惧,向民众发表了的一次著名的演讲,他这样说道:
“我们决不投降,决不屈服,我们一定要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上和大洋上作战,我们将不惜任何代价保卫我们的本土。我们将在海滩上作战,在陆地作战,在田野作战,在山区作战。我们宁愿让伦敦在地球上毁灭,也决不投降!……”
这篇演说极大地鼓舞了英国人民的斗志,很快传播到欧美反法西斯战场。据丘吉尔的秘书说,口授演讲稿时,这位年近古稀的首相“像小孩一样,哭得涕泪横流”。这篇演讲没有高深的理论,更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洋溢炽热的爱国热情感人至深。澳大利亚前总理盂席斯评论道:“丘吉尔懂得,作为演讲,要想感动别人,首先要感动自己。”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我也是义和团》,同样令人为之动容:
“……外国人需要中国人,中国人也不需要外国人。在这一点上,我任何时候都是和义和团站在一起的。义和团是爱国者,他们爱自己的国家胜过爱别的民族和国家。我祝愿他们成功。义和团主张要把我们赶出他们的国家,我也是义和团,这也是我的主张……”
马克·吐温作为八国联军之一的美国的公民,竞义无反顾地站在被镇压的中国义和团一边,显示了他的政治良心和道德勇气。他的演讲见解鲜明独特,发出了正义之声。
米歇尔1817年在法庭上的辩词,有一段是这样的:
“我不想为自己辩护,我不接受辩护!我的身心都属于社会革命,并愿意为我的一切行动负责……我想树起一道火墙,阻止入侵的凡尔赛分子。我没有任何同犯,我的行动都是自发的……如果你们不是胆小鬼,你们就杀死我吧!”
在这篇演讲慷慨激昂,米歇尔的每句话简洁而有力,毫不含糊,显示献身正义事业、蔑视反动法庭的无畏气概。
在中国,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讲》更是大义凛然,充满了战斗的激情:
“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
与闻一多充斥着火药味的演讲不同,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迫害的曲啸,他的演讲却令人闻之落泪。在说到自己第一次蒙冤被捕时,他这样讲述:
“我爱人从她身上脱下一件背心,给我披上。当时我戴着手铐。我的孩子刚会在地上爬着走,不过一周岁的样子,还说不成几句完整的话。他总是摸我戴的手铐——银光闪闪的手铐,一边摸,一边说:‘爸,啥?爸,这是啥?’我怎么能告诉孩子这是手铐呢?这是关系到一家老小生死存亡的手铐啊……”
(后来,曲啸历经磨难十多年,平反释放回来了。)“我们见面的时候,他们娘儿三个盖一条破被。三月天气,北方是很冷的。两个孩子光着脚,她也瘦得厉害。我说,玉芝,我接你们来了。她一听,傻了,直愣愣地站在那儿,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在演讲中,对感情的利用和控制,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讲者不动情,听者不动心。
情绪不到位不开讲,要尽快进入演讲的内容情境,此所谓“未成曲调先有情”。但是,感情应是自然的流露,切不要“挤情”、“造情”、“煽情”;
(2)感情传导重在和谐。
通篇不宜大起大落,要在一个统一基调中有起有伏,形成协调的整体;
(3)掌握分寸,注意感情的流量。
过度的宣泄会形成“感情的陷入”难以自拔。所以不可信马由缰。要把握感情的“阀门”,含蓄一些,宁可“收”一点,而不宜纵放。
这样说话更能感动听众
听众的反应是衡量讲话是否成功的标准。因此,选择话题首先要考虑是否能让听众产生共鸣。如果听众对此不感兴趣,尽管你讲得津津有味、口干舌燥,也没人听,白白浪费唇舌。当众讲话要尽量选那些与听众关系密切、听众熟悉、能引起听众共鸣、能给人以启发的内容作为话题。
演讲家康维尔博士的《遍地黄金》不是一篇固定的机械式的文章。题目与主题始终不变,而其内容是随着他演讲地点的不同而变更的,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每去一个地方演讲,总是希望能早几天到达该地,使我有充分的时间去访问当地的邮政局长、理发师、报社经理和学校校长,然后去工厂、商店中和人们谈谈,借以彻底地明白当地的情况,了解人们的渴求与兴趣。”康维尔如此准备演讲,怎能不使人充满兴趣而热烈欢迎呢!
同时,在演讲中动之以情,激发众人内心深处的温暖情感,也将有助于扭转劣势。俗话说,“通情”才能“达理”,没有心理上的沟通作基础,即使有理,也达不到说服的目的。
有一天,一位老态龙钟的妇女前去面见林肯,哭诉自己被欺侮的经过。这位老妇人原是独立战争时期一位烈士的遗孀,每月靠抚恤金勉强维持生活。前不久,出纳员竟要她先缴出一笔手续费才能领钱,而这笔手续费竞高达抚恤金的一半,这分明是敲诈勒索。素有修养的林肯听完老妇人的泣诉后,怒不可遏,他安慰老妇人,并答应一定帮助她打赢这场官司。
法庭开庭后,因证据不足,所以被告矢口否认,情况明显对老妇人不利。轮到林肯发言,几百双眼睛盯着他,看他有没有办法扭转局势。
林肯并没有在老妇人的不幸上大做文章,而是用抑扬顿挫的嗓音,把听众引入对美国独立战争的回忆。他双眼含泪,用真挚的情感述说革命前美国人民所遭受的沉重苦难,述说革命志士在冰天雪地里战斗,为灌溉“自由之树”而流尽最后一滴血的事迹。突然间,他情绪激动,言词夹枪带剑,直指那位企图勒索烈士遗孀的出纳员。最后,他以巧妙的设问,做出精彩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