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这种语言如果运用得当,往往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很多时候,一句不经意的赞美,会触动人类最敏感的心弦,让对方感动莫名,欣喜莫名。但赞美也要注意技巧,如果运用不当,则会弄巧成拙,让人讨厌。
千姿百态的说话艺术
我们每个人,从呀呀学语开始,一生要说出无数句话。即便是一个哑巴,也会用手语和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如此多的人,说如此多的话,必然异彩纷呈、千姿百态。
让我们走进人群,只要随手捻来,就可以大有收获。
有位营业员,接待了一位年近花甲的老大娘。老大娘选好了两把牙刷,由于营业员忙着又去接待另一顾客,老大娘道声谢后就抬脚走了。
这时营业员才想到钱还没收。
营业员一看,大娘离柜台不远,便略提高声音,十分亲切地说:“大娘——你看——”
老大娘以为什么东西忘在柜台上了,便走过来,营业员举着手里的包装纸,说:“大娘,真对不起,您看,我忘记把您的牙刷给包上了,让您这么拿着,容易落上灰尘,多不卫生呀,这是入口的东西。”
说着,接过大娘的牙刷熟练地包装起来,边包边说:“大娘,这牙刷,每支一元,两支共两元。”
“呀,你看看,我忘记给钱了,真对不起!”
“大娘,我妈也有您这么大年纪了,她也什么都好忘!”
看,这个营业员用一个小小的“迂回术”,很自然地把大娘请了回来,又很自然地把话引到牙刷的价格上,这样一点拨,大娘也就马上意识到了。
整个谈话中,这位营业员没有一个发难的词,没有一句说及钱未付,启发得十分自然,引导得十分巧妙。如果他不是使用“迂回术”,而是对着刚离开柜台的大娘喊一声:“哎,您还没付钱呢!”这样做也未尝不可并且省力多了,但是,对方会十分难堪。而使顾客难堪,对做生意是不利的。
语言的魅力千姿百态,能说会道的人成千上万。假如要举行一场比赛,选出一个世界上最会说话的人,那场面肯定会热闹得很。当然了,世界上会说话的人不计其数,也未必非要弄出个排行榜不可。其实,只要能在最恰当的场合说出最恰当的话,就是最会说话的人。
在中国,说话还有很多“别称”,山东人叫“拉呱”,东北人叫“唠嗑”,而到了北京人那里,说话聊天又成了“侃大山”。尤其是这最后的“侃”,影响最大,也大有学问。
所谓“侃”,就是侃侃而谈的意思,比如在一些人中间能将某人某事说得头头是道。“对侃”是讲几个人各人都能说一套,把一个话题说深说透。训练口才,不应放过一切“侃”的机会,要大胆地“侃”,饶有兴味地“侃”,互不相让地“侃”。
能说会道的人被戏称为“侃爷”,走遍大讲南北,这类人非常多。当“侃爷”什么都不要,只两张嘴皮子就可以了。“侃”是闲谈、聊天,看似东拉西扯,漫无边际,其实相互补充见闻,既可以消磨时光,又可以打开眼界。
名人们也爱“侃”,往往一“侃”就会点着思想的火花,渐渐酝酿出新的见解。鲁迅的《门外文谈》最初就是炎炎夏日的夜晚在“门外”同几位邻居对“侃”,后来写出来的。爱因斯坦的一些重要科学观点,据说是同朋友在瑞士伯尔尼“奥林比亚”咖啡馆聚会时,一边吃这简便的晚餐,一边无拘无束地对“侃”,然后再经过深入思考提出来的。
不过,像鲁迅、爱因斯坦那些名人那么“侃”的人是太少了。所以,“侃爷”也是分层次的。有的人,碰到一起就嘁嘁喳喳、叽叽咕咕,说的都是背后损人的话,那种“侃爷”最叫人生厌了。还有的人不侃则罢,一“侃”准带点儿“荤”,什么打情骂俏、桃色新闻,“侃”得眉飞色舞,口沫横飞,不堪入耳,这样的人就有点无聊了。现在社会环境宽松,“侃”的范围很广泛,干吗要“侃”那些无聊的东西?简直是闲扯淡!
因此说,“侃”有“侃”的品位,高品位的“侃”益智明理,增长见识,也训练口才;低级的“侃”,污言秽语,夸夸其谈,浪费时光,一事无成,不如不“侃”!
怨言只会害己,赞美可以救命
赞美的语言是一支利箭,运用得好,可以为你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但很多人却并不懂得利用它,他们一张口,总是在喋喋不休地述说着对别人的怨言不满。于是,赞美和怨言,就成了两个鲜明的对比。自然,他们的际遇会有天壤之别。
首先,让我们看看,那些嘴里充满了怨言的人,会遭遇到什么吧。
南北朝时有个贺若敦,是东晋的大将。他作战勇猛,很有才干,可有一样,就是嘴太臭,而且嫉妒心极强。因为这个毛病,他得不到晋公宇文护的欢心。
后来,贺若敦看到别人都做了大将军,惟独自己没有被晋升,心中很不服气。他自以为功高才大,不甘心居于同僚之下。于是就天天抱怨,甚至扬言要与别人争个雌雄。
不久,他奉命出征,打了个大胜仗,率军凯旋。他自以为这次立了大功,必然要受到封赏,不料由于种种原因,反而被撤掉了原来的职务。这下他更恼怒了,怨言也更多,甚至连皇帝也捎带埋怨上了。
宇文护听了以后,十分恼怒,便把他从中州刺史任上调了回来,迫他自杀。
临死之前,贺若敦对儿子说:“我有志平定江南,为国效力,而今未能实现,你一定要继承我的遗志。我为了这条舌头把命都丢了,这个教训你不能不记住啊!”说完便拿起锥子,狠狠地刺破了儿子的舌头,想让他记住这血的教训。
贺若敦作为一名英勇善战的大将,没能战死沙场,却死在了自己的一张嘴上,实在值得人们深思。所谓“祸从口出”就是指这类人而言的。一个人,如果只长一张嘴而不长脑子,口才再好又有何用?
相反,有的人却可以凭着自己一张巧嘴,在危险中救得自己的姓名。
唐朝“安史之乱”,安禄山攻陷京城长年,在皇宫中捉到了一名乐工,正准备推出午门问斩之时,那乐工大叫道:“你不能杀我啊!”
安禄山坐在唐明皇的龙椅上,双手摸着肥厚的肚子笑道:“我为何不能杀你?”
“我有一技之长,你杀了我会后悔的。”
安禄山大笑:“你不就是会吹吹打打吗?杀了你何悔之有?”
“我还会占梦啊!”乐工忙道。
“你会占梦?那好,我问你,昨晚我做了一个梦,你若能解,我就不杀你。否则……”
“将军请说,我一定能解!”
“我梦见自己的衣袖筒很长,手臂无论如何也伸不出来。你说说这个梦是什么意思?”
乐工听后,沉思片刻,便拱手相答:“这是大吉之梦:衣袖不能出手,意味着将军可垂衣而治天下啊!”
安禄山听得心中乐滋滋的,便放了乐工。
几年后,“安史之乱”被平定,皇帝听说乐工的这一“劣迹”,便逮来要杀他的头。
乐工又连呼冤枉:“我过去为叛贼解梦,并非真心为他办事,而是要麻痹他的斗志。梦的本意是袖子很长,手取不出来,正应验了‘出手不得’的谚语啊!皇上要杀我,岂不冤枉了我一片若心?”
皇帝觉得乐工所言有理,于是赦免了他,并给予一定的奖赏。
由此可见,口才既能召祸,也能救命,就看你会不会运用。用的不好,在不合适的场合说出不合适话,就是“祸从口出”;用得好,即便是在凶险万分的情况下,一句妙语,往往也能化险为夷。
赞美是一种高明的技巧
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不喜欢赞美。
这是因为,在他们内心中最基本的需求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和认可。当一个人受到别人称赞,这种渴望得以实现,于是会感到特别愉快和喜悦。
一句话,赞美使人的虚荣心得到最直接的满足!
大作家马克·吐温曾经夸张地承认:一句美好的赞扬,能使他不吃不喝活上两个月。俄国文豪托尔斯泰说:“就是在最好的、最友善的、最单纯的人际关系中,称赞和赞扬也是必要的,正如润滑对轮子是必要的,可以使轮子转得快。”
因此,在与人交流时如果多一些赞美之词,往往能博得别人的好感,给自己赢得一个“会说话”的美名。然而,赞美也要讲究分寸,说得太过,会有献媚、巴结之嫌,而且听着也肉麻。如果平淡无奇、甚至干干巴巴,又收不到赞美的效果。
比如一位母亲赞美孩子:“你是一个好孩子,有了你,我感到很欣慰。”这种话就很有分寸,不会使孩子骄傲。但如果这位母亲说:“你真是一个天才,在我看到的小孩子中,没有一个赶得上你的。”那会把孩子引入歧途,让他(她)认为事情真是这样。
可见,赞美既不能太过火,也不能太平淡。
常见有人称赞别人时,显得漫不经心,如“你这篇文章写得蛮好的”,“你这件衣服很好看”,“你的歌唱得不错”等,这种空洞的赞美,非但不能使对方感到高兴,有时甚至会由于你的敷衍而引起反感和不满。
因此,称赞别人要尽可能热情些、具体些。
比如,称赞别人文章写得好,可以这样说:“你这篇文章写得真是不错,语言优美、故事生动,特别是在人物的刻画上,非常到位。”
赞美别人的衣服漂亮,可以说:“你这件衣服太好看了,款式、颜色搭配得恰倒好处,穿在你身上再适合不过了。”
赞美别人歌唱得不错,可以说:“你的歌唱得真好,格调优美,声音也很有磁性。”
赞美他人作为一种沟通技巧,不是随口说几句好听的恭维话就可奏效的。事实上,赞美他人也有一定的原则和技巧,“出口乱赞”,其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同时,对他人的赞扬也不能太过火,只有适度的赞扬才会使人心情舒畅,否则就会使人感到难堪、反感,或觉得你在拍马屁。具体来说,需要把握以下几点原则:
(一)态度必须真诚。
每个人都珍视真心诚意,它是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尺度。赞美他人也是如此,如果你的赞美不是出于真心,对方就不会接受这种赞美,甚至怀疑你的意图。所以在赞美他人时,为避免引起类似误会,你必须确认你所赞美的人“确有其事”,并且要有充分的理由去赞美他。比如一位你所熟悉的美貌女士,你可以对她说:“你真美。”这样她可能会感激你对她的赞美;但如果你对一位其貌不扬的女士说这句话,则可能会引起她的反感。
真诚的赞美,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1.语调要热诚生动,不要像背书稿一样。
2.一定要简要,白话,流利顺畅,要讲平常所说的话。
3.要有创意,赞美别人赞美不到的地方。
除非你是诚心赞美,否则不要去夸别人。否则,虚情假意的赞美只能让人觉得你是在嘲笑或嫉妒他人。但如果你非得言不由衷,那么至少要听上去和看上去像是真心的。
(二)措辞一定要准确、得当
在赞扬别人时,不要使用模棱两可的表述,而要务求准确。一些人似乎认为,含糊其辞的赞美比沉默要好,其实不然,含糊的赞扬往往比侮辱性的言辞还要糟糕。像“嗯……有点意思”、“挺好”和“没那么糟”。只会引人反感。
下面是十个人们常用的经典赞美句子:
1、 你今天看起来真棒!
2、 你干得非常好。
3、 我为你骄傲。
4、 我对你的工作非常满意。
5、 你看上去真精神/真漂亮
6、 你总是说话这么得体。
7、 多么可爱的孩子。
8、 你的性格/脾气真好。
9、 你真幽默。
10、你的事业很成功。
(三)时机一定要掌握好
赞美别人也要看时机,时机不对,再高明的赞美也会适得其反。比如,当对方恰逢情绪特别低落,或者有其他不顺心的事情,过分的赞美往往让对方觉得不真实,此时一定要注重对方的感受。“凭你自己的感觉”是一个好方法,每个人都有灵敏的感觉,也能同时感受到对方的感觉。要相信自己的感觉,恰当的把它运用在赞美中。如果我们既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又经常去赞美别人,相信我们的人际关系会越来越好。
总之,赞美一定坚持一定的原则,把握一定的技巧,不要随时随地胡乱赞美。把赞美之词说的含而不露、恰到好处,才是最高明的说话技巧。
“高帽子”要送的巧妙
要赞美一个人,多准备几顶“高帽子”当然在所难免。所谓的“高帽子”,是指一些奉承话、恭维之词,把对方的优点加以拔高、放大。这样的话有明显讨好之意,所以在增送“高帽”之时,一定要送得巧妙,最高明的做法是自然而然,不露痕迹。
有个人死了,灵魂被抓到阎罗殿里。
阎王对他说:“听说你生前喜欢逢迎拍马、送高帽,像你这样的人,就该打入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超生!”这人连声大呼:“冤枉啊,我冤枉!”
阎王怒道:“事实俱在,你有何冤枉?”
这人说:“大王容禀,并非是小人喜欢送人高帽子,实在是凡间的人都喜好高帽。如果每个人都像大王这样铁面无私、刚正不阿,小人是万万不敢送高帽的。”
阎王一听,立刻转怒为喜:“嗯,看来你说的倒有些道理。算啦,今天就饶你一命,赶快投胎还阳去吧。”这人心中暗喜:高帽子又送出一顶矣!
没有人会拒绝“高帽子”,就连“阎王爷”也难以拒绝别人的奉承。说服别人并不容易,但如果借助于“高帽子”的魔力,就会变得容易多了。
所谓“高帽子”,就是对别人的能力和品格进行美化,这是说服别人必备的细节。想想看,谁不愿意听到美化自己的语言呢?谁又会不认同美化自己的人呢?
有一位杂志社编辑,他对说服那些作家很有一套。不论那些人如何繁忙,他都有办法使那些人答应为他写稿。那些作家在他面前谁都无法拒绝他的要求。
他常常这样说:“当然我知道您很忙,就是因为您很忙,我才无论如何请您帮个忙。那些过于空闲的作家写出来的作品,总不如您的好。”
据他所说,这种说法从未失误过。
一般来说,当对方已有很充分的拒绝理由,想让他接受你的请求是十分困难的。但若能运用前述那位编辑的技巧,先给对方来个“高帽子”,便会使他无法拒绝,这就是巧妙地使对方的“不”成为“是”的一种技巧。
有的人在求人办事之前对自己的事只字不提,先抓住对方的优点夸赞一番。人们都尊崇礼尚往来,你对他大夸特夸,他也不好意思不回敬你一番。好听的话令人感到开心和愉快,这对于说话的人是没有任何损失的。因此,你可在说服别人之前多准备一些“高帽子”,这样就能使你至少减少一半以上的麻烦。
感光胶卷的发明者、世界最有名望的商人之一——伊斯曼曾经在曼彻斯特建过一所伊斯曼音乐学校。同时,为了纪念他的母亲,还盖过一所著名戏院。当时,纽约高级座椅公司的总裁亚当森想得到这两座建筑里的大笔座椅的订货生意。于是,亚当森同负责大楼工程的建筑师通了电话,约定拜见伊斯曼先生。
为了使谈话效果更好,亚当森拜访了这两座建筑的建筑师。建筑师比较了解伊斯曼,于是,他向亚当森提出忠告:“我知道你想争取这笔生意,但我不妨先告诉你,如果你占用的时间超过了5分钟,那你就一点希望也没有了。他是说到做到的,他很忙,所以你得抓紧时间把事情讲完就走。同时,你要尽量多地运用世界上最动听的语言——赞美。”
亚当森被领进伊斯曼的办公室,伊斯曼正伏案处理一堆文件。
过了一会儿,伊斯曼抬起头来,说道:“早上好,先生,有事吗?”
建筑师先为他俩彼此做了引见,然后,亚当森满脸诚意地说:“伊斯曼先生,在恭候您时,我一直欣赏着您的办公室,我很羡慕您的办公室,假如我自己能有这样一间办公室,那么即使工作辛劳一点我也不会在乎的。您知道,我从事的业务是房子内部的木建工作,我一生还没有见过比这更漂亮的办公室呢。”
伊斯曼回答说:“多亏您提醒我记起了差点儿遗忘的东西,这间办公室很漂亮,是吧?当初刚建好的时候我对它也是极为欣赏,可如今,我每天在这儿,心里都想着许多别的事情,有时甚至一连几个星期都顾不上好好看上这房间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