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垄断是民间投资的市场准入障碍的根源
我国民营经济发展中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分析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外部环境的问题,也有民营企业自身的原因。从外部环境方面的问题来看:一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受条条框框的限制太多;二是在政策上没有大的突破,有些外地已实行多年的政策不敢借鉴;三是有些政府部门仍然存在办事效率低,服务不到位的问题;四是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仍然远远不能满足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
一、市场准入障碍对民间投资的影响
市场准入相当于经济学中所称的进入壁垒,是指那些能够阻止进入市场,导致竞争减弱的因素,如法律规定、管制和歧视性的规则等。具体地说,就是指政府部门或行业组织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以矫正和改善市场机制内在问题为目的,制定的对社会经济活动主体进行限制的各种规则。民营企业市场准入也叫民营企业市场准入规制,是指为了防止资源配置低效或过度竞争,确保规模经济效益、范围效益,政府职能部门通过批准和注册,对民营企业的准入进行管理。长期以来,垄断产业一直作为政府重点关注和保护的行业而受到国家政策和法律的多重限制。国家一般赋予其垄断经营权,并从制定价格、市场准入、产品质量标准等方面对其进行规制,从制度上保证其垄断经营,避免恶性竞争而造成资源浪费,同时也限制垄断经营的企业谋取高额垄断利润、损害公众利益。政府是市场准入规则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及市场准入秩序的维护者。在这个规制过程中,政府发挥的作用主要是对民营经济进入市场设计、保障、监督实施管制规制。而准入规制的主要手段就是对进入者进行资格审查、包括投资规模、技术管理水平、产品或服务的质量等,合格者由政府颁发许可证和工商营业执照。与国有和大型企业相比,民营中小企业在要素市场、产品市场、政府管制、企业自身的管理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遭遇一些问题和困难,其中市场准入的不公平尤为突出。市场准入作为人为设立的一种门槛,极大增加了民营企业进入市场的成本,给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之间的竞争增添了诸多非市场、不公平的因素。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市场准入制度会在一定领域放松准入限制,在某些领域会加强限制,但这与改革之前和改革之初国家对市场主体准入限制不一样,其目的和手段更具有公平、平等和普遍性,体现国家对市场主体的微观规制。
市场准入的含义存在众多的分歧,使得市场准入法律制度的完善缺乏讨论的共同基础,限制了它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充分厘清。总体上说国内法中市场准入在两个意义展开:一方面,市场准入是国家市场管理的基本方式,通过审查、许可、批准、备案等建立起市场的门槛,成为保证产品质量、服务水平的横杆,也成为各级政府以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为由介入市场的有力武器。市场准入在世贸文件中是国家的承诺,它是一项政府的义务以政府制定和修改贸易和投资措施为基本表现形式。市场准入在国内法上就是一国允许各种经济要素通过一定的渠道,按照一定的条件进入本国市场的程度,是国家通过各种法律和规章制度对本国市场开放程度的一种掌握和控制,体现为一种国家管理行为。这里的管理行为包括确定哪些可以进入,哪些不可以进入,可以进入的方式如何,程度怎样,现在不能进入的何时才能进入,以及己经可以进入的在何种情况下可以有所改动。因而市场准入和国内经济政策、法律的联系是最紧密的,对国内相关政策的制定产生直接影响。另一方面,将市场准入作为实现市场开放与统一,实现市场公平竞争、反对垄断,横扫一切有形的、无形的贸易壁垒,争取商业机会的利器,是实现自由和公平竞争的手段。市场准入问题的出现是一国经济向市场化和适度自由化过渡转型中的必然现象。“对其讨论的目的是如何减少不必要的政府干预,破除各种人为准入障碍,为各个市场主体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宽松环境。”市场准入对市场主体的影响是广泛的。所有能够阻碍进入市场,导致竞争减弱的因素,如法律规定、管制、垄断或形形色色的歧视性规则等等,都是对市场准入的反动。良好的商业环境,意味着所有的市场主体在符合条件的时候都能够获得参与竞争的机会。市场准入制度的构建对于建立统一的、自由开放的国内大市场、保障公平竞争具有重要意义。如此,一个“市场准入”成为了市场监管者和市场主体竞相追逐的共同的话语权,产生了相互矛盾的解读重心—秩序与自由。从国家经济调控的角度,市场准入意味着市场进入的条件、标准、程序等障碍的设立,这是规范市场,合理竞争并维护消费者利益的重要方式。从市场主体的角度,市场准入反映了它们对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要求。二者之间也有许多内在的互动关系:市场准入体现为国家维护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并服务于市场参与者。而市场主体的需求是推动市场准入制度走向完善的动力,也是准入规则的检验者。由上面的分析可知,市场准入是国家在世贸规则的影响之下对相关国内政策的调整,并通过具体的经济法律制度落实和体现的,是一种国家义务。因此笔者认为,市场准入是国家为履行国际义务对自身的贸易政策、投资政策进行宏观调整,并为维护国内市场秩序,保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对市场进行管理的行为。
二、行政垄断对民间投资的影响
我国许多传统工业比重,许多行业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转轨而形成的市场经济背景下产生,通常带有政府管理的痕迹,其中的一些超大型国有企业甚至还可以行使行业管理和结构调整的权力,具有典型的政企不分的行政性垄断性质。由于它发生在纵向的行业系统内,通过政府主管部门批准设立的集行政管理和生产经营于一体、承担着管理行业任务的大企业集团以及作为“嫡系”挂靠在这个局或那个部而享受优惠待遇的行政性公司,又被称为行业垄断,它包括行业经济垄断和行业行政垄断。而其中行业行政垄断造成的后果则是在市场准入上存在阻碍民间投资的体制性“禁区”。主要表现为:一是在电力、石油、石化、铁路、民航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部门,存在着部门垄断体制,投资主体单一化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二是在金融、电信等新兴服务业领域民间投资往往难以进入,即使进入也要受到一系列前置审批的严格把关,从而形成了国家行政垄断的体制障碍。三是在汽车、电子、船舶等支柱产业限制民间资本的进入。四是在科、教、文、卫、旅游等社会服务业限制民间资本平等参与投资竞争。所以,行政垄断形成的种种市场准入障碍,以强行配置资源方式取代市场配置资源方式,在一定的经济领域内长期形成了对民营经济歧视的局面,制约了民间资本的投资,使其难以进入具有较高预期投资收益或稳定收益的领域。如果我们不打破行政垄断造成的投资“禁区”,盲目强调加大促进民间投资的力度,民营经济只好到某些投资已经进入过度的领域寻找发展空间,加剧了过度竞争,而在基础设施等投资严重短缺、发展明显不足的领域又无法进入。
因而,当前真正制约我国民间投资瓶颈的是民间经济投资布局与市场准入的体制格局不相协调,缺乏一个“公平的市场竞争投资环境”。目前,对民间资本开放的大多数领域是传统制造业、服务业或是高风险高回报的新兴行业,其行业平均利润率不高于社会总行业平均利润率。在那些低风险高回报的行业领域,基本上仍是国家垄断的局面。政府在这些垄断程度较高的行业,设置了偏高的准人“门槛",形成了市场准入障碍,集中表现为“三不”现象,即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行业规制和市场进入限制不合理、政府服务不到位、公共机构工作人员思想观念不适应。主要表现在民营企业在项目审批、生产资格认证等方面还有许多的约束和限制;在融资、工商审批程序、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等方面没有与国有企业享有同等的待遇。目前,通常将尝试进入垄断行业的民企遭遇的阻碍称为“铁门”、“玻璃门”和“弹簧门”三重门现象。第一道“铁门”,由国有企业把守。比如,国有资本在资源性、能源性领域中大规模跃进;在国家4万亿投资计划中,国有资本几乎得到了所有的重要政府订单;在民企原本占优的地产领域,大量中央企业成批次地涌入,成为“地王现象”的缔造者。第二道是“玻璃门”,一些行业和领域在准入政策上虽无公开限制,但实际进入条件限制颇多,主要是对进入资格设置过高门槛。第三道“弹簧门”。民企虽然可以进入,但最终会被“弹”出来,尤其体现在产业主管部门政企不分,进行重重审批设限。第一,投资政策的不健全。缺少对民问投资发展的总体规划,对民间投资的引导相对乏力,我国出台的一些好的政策难以落实。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民间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有限资源的浪费。没有建立起一整套规范有效的投资监督机制,缺乏对民间投资的产业指导,尤其是不能为民间投资提供所需要的投资帮助和服务。尽管国家和各地方先后出台了一些扶持民间投资的政策,但存在政策不完善、不配套、不落实的问题,同时还缺乏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第二,行政许可制度的不完善。随着市场济的发展,现行市场准入制度逐渐暴露出一些不足或缺陷,从对民间投资项目的行政审批方式来看突出表现在:市场准入门槛偏高,行政许可审批效率和服务效能有待进一步提高。政府的投资管理和服务职能存在越位现象,职能交叉,手续繁琐,效率低下。
第三,融资渠道的不通畅。首先,民间投资资金来源主要还是靠自我积累,滚动发展,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十分有限。绝大多数私营、个体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靠民间集资和自身积累,导致融资渠道窄,资金成本高,企业负担重。其次,我国的直接融资一开始就主要面向国有大中型企业,而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相对狭小,且市场进入门槛过高。由于大部分民间投资单位规模较小,产业层次低,客观上加大了上市的难度。最后,我国的民间投资经过20年的迅速发展,已进入“二次创业”过程,一些高科技民间企业正处在起步和成长阶段,迫切需要建立风险投资机制来扶持。所以,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除了短期信贷以外,其他融资渠道对民营经济的开放度很低,远远满足不了各类民营经济融资的需求,使得民间投资者经营企业最需要的资本要素的获得取得受到了限制。第四,税费制约的不合理。目前的税收政策不利于鼓励民间投资,如某些税收优惠政策将个体私营企业排除在外,如国家对企业技术开发费、技术改造投资购买国产设备抵扣所得税的政策优惠,国家对外资企业实行的各项优惠政策等,民营企业多半享受不到。另外民间投资的企业收费项目多,乱摊派、乱罚款等现象屡禁不止,变相的税收负担较重,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民间投资的健康发展。上述的市场准入限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民间资本的投入和启动,这些领域存在各种行政垄断障碍,一直是民间投资涉足最少、限制最多、进入最为艰难、最难以扩张的产业领域,因而,使得民间投资出现了“四不现象”,即不愿投资、不能投资、不敢投资、不会投资。其最终的结果也必然导致目前的民间经济投资布局与市场准入的体制格局不相协调的局面。所以,启动民间经济投资增长,必须打破长期存在的行政垄断,消除市场准入障碍,建立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引导民间投资向多年以来的产业“禁区”进军,,扩大投资领域,发展和壮大民营经济的规模,使民营企业获得平等的待遇,真正建立起“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竞争投资环境。这就需要政府以坚定的决心和勇气打破当前不合理的格局,不断建立和完善保护民间投资者利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民间投资不足与行业垄断
投资需求的扩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间投资。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后,我国除了在部分行业中引入了竞争机制之外,对关乎国计民生的自然垄断行业、公用事业等行业的管制体制也进行了初步改革。但是,总体而言,这些行业仍实行国有经营,国家垄断居主导地位。这些行业是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转轨而形成的市场经济背景下产生的,通常带有政府管理的痕迹,其中的一些超大型国有企业甚至还可以行使行业管理和结构调整的权力,具有典型的政企不分的行政性垄断性质。由于它发生在纵向的行业系统内,通过政府主管部门批准设立的集行政管理和生产经营于一体、承担着管理行业任务的大企业集团以及作为“嫡系”挂靠在这个局或那个部而享受优惠待遇的行政性公司,又被称为行业垄断,它包括行业经济垄断和行业行政垄断。而其中行业行政垄断造成的后果则是在市场准入上存在阻碍民间投资的体制性“禁区”。因此,作为行政垄断表现形式之一的行业行政垄断是当前我国民间投资的一道无形障碍,它是阻碍民间资本顺利进入市场的外生性因素,也正是它导致了国有投资主体和非国有投资主体在地位、待遇、权利与义务等方面的较大差别,极大地压缩了民间资本的生存空间,压抑了民间投资需求,其结果必然导致了投资需求的不足。仅以下述五个有代表性的行业进行分析,足见行业行政垄断对投资需求,特别是对民间投资的影响:
一、电信行业垄断对民间投资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