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民间投资的行业结构,各省区民间投资在各行业的投资量差距很大。就制造业而言,江苏省达到822.54亿元,西藏为0.4亿元;就房地产来说,广东为858.23亿元,西藏为0.9亿元;就教育行业来说,投资量最大河北为29.86亿元,而最小的西藏几乎为0,青海也只有0.75亿元。另外,各区域在各行业的民间投资比重也相差悬殊,就制造业而言,北京为5.83%,江苏省达到51.3%;就房地产业而言,河北省为9.04%,北京却高达77.48%。当然,有的行业民间投资所占比重还很小,就教育而言,天津为0.25%,最高的区域湖南也只有3.23%;而金融业最高的重庆也只有0.97%。目前,民间投资在各行业的分布情况为:制造业居第一位,所占比重为28.5%,房地产业居第二,比重为26.08%,农林牧渔业、采掘业、电力煤气及自来水业、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社会服务业、建筑业等行业也都占有一定的比重。但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业、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业、金融保险业地质勘查业等行业民间投资所占比重还相当小,国家机关、教育文化艺术等行业所占比重也不大。从上述我国民间投资的行业分布状况,反映了我国民间投资的方式日趋多样化,投资领域不断扩大,但较多集中在商贸流通业、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我国民间投资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主要有五种方式:一是政府引导下的群众出资入股和政府投资相结合,主要集中在建设规模和投资额较大的大中型基建项目;二是私人自发出资合股,主要集中在农业产业化、加工制造业和一些投资不大、又有较稳定回报的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项目;三是政府牵头、法人或私人出资合股,主要集中在一些基础设施项目、现代农业项目、工业园区及社会事业项目中;四是群众义务捐资,主要在一些非营利性的社会公共投资项目中采用;五是通过股份制、承包、租赁、兼并等参与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通过种种方式,民间投资甚至已向电子信息、生物制药、光电一体化、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进军。然而,民间投资的行业介入程度差异很大,仍主要集中在商贸流通业、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根据《2000年中国统计年鉴》资料分析,1999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80%以上是由民间投资者实现的,其中个私经济实现的占2/3以上;民间投资制造业、房地产业占全行业投资的比重分别高达90.5%和74.9%。但是,民间投资集中于一般竞争性的行业。这些行业投资量小,见效快,技术性不强,适合民间投资的进入。但由于这些行业大都是供大于求的领域,民间投资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另外,民间投资的行业结构也反映出目前某些行业对民间投资存在进入限制。民间投资在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服务及科研教育方面的投资比重不仅低于国家投资,也低于外商投资,说明民间投资在很多方面还不能享受到与外资的同等待遇。
民间投资的产业结构分析
由于民间投资本身的特点及政策上对民间投资的限制,民间投资的方向与国有投资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以2002年统计数据为例,在按产业分类中,民间投资用于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7.1%,35.8%和30.6%,而国有投资则为2.0%,30.5%和66.2%。民间投资在农业上投资比国有投资高近5个百分点,在第三产业上的投资则比国有投资少近30个百分点。按行业观察,民间投资比重较大的行业分别是制造业、房地产业、农业和建筑业,在制造业的比重达到23.6%,比国有投资的比重高出近10个百分点;民间投资比重较低的领域分别是地质勘察、科学技术、金融保险、文教卫生体育等。民间投资在电力、水等的生产与供应业中的比重较国有投资少近10个百分点,在交通通讯方面,民间投资比国有投资少近24个百分点,在社会服务业少7个百分点。所以,民间投资绝对量超过国有投资的行业有农业、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及餐饮业。尤其是在农业投资方面,民间投资占全部农业投资的比重高达69.40,0,不管是绝对量还是比重都远远超过国有投资。这说明民间投资在保证农业的基础地位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电力、地质勘探、交通通一讯、金融保险、社会服务科研及教育方面,民间投资的作用微不足道,远远落后于国有投资。根据相关数据统计,从1978-2000年,随着政府市场准入政策的逐步放宽,民间投资已经比较广泛地进入了国民经济的各个主要领域。截至2000年,在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中,民间投资的比重分别达到了97.2%,71.3%,41.5%。
第一产业中的民间投资力量是实现资源重新配置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后,随着农业生产制度的改革,民营经济是市场竞争制度的主要体现者,以农户、个人、企业为单位的微观经济组织,主要受市场运行机制的支配,追求利益最大化目标,成为第一产业中市场制度的主体。国有投资在第一产业中的变化是非常平稳的,而民间投资则是变化非常剧烈。这表明,在第一产业中国有投资不是作为市场经济的一个主体参与的,更多的是政策性的。民间投资相反,任何导致利益变动的情况发生,都会使其发生很强的反映。从目前情况来看,个体、私营经济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大体在0.3%左右,比重显然是较低的。形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在进行比较利益的选择后,人们认为经商比务农更赚钱。今后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非国有经济在第一产业中的比重将会呈上升趋势。第二产业方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府市场准入政策的逐步放宽,第二产业中不同类型的非国有经济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发展机会。2000年,在第二产业增加值中,非国有经济比重上升到了72%,比1978年增加了52.8个百分点。可以说第二产业是带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部门。在第二产业增加值的增长中,除了个别年份外,非国有经济的增长率都显著高于同期国有经济增长水平和平均水平。这表明,民间投资在第二产业中是非常活跃的,民营经济对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第三产业方面,民间投资进入第三产业的速度相对较慢。按当年价计算,在1978年的第三产业增加值中,国有经济的比重是77.9%,民间投资的比重是22.1;到2000年,国有经济的比重是58.5%,民间投资的比重达到了41.5%,增加了19.4%。在第三产业中,民间投资在各行业的进入和布局情况有明显差异。民间投资进入较快的部门是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进入相对较慢的是其他服务业,主要包括:农林牧渔服务业、地质勘察水利管理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业、文教及广播电影电视业、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等。可以看到,民间投资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行业,而在资金一知识密集的行业和公共服务行业则很少。
所以,我国民间投资的产业结构,从全国平均水平来看,我国民间投资的三次产业结构为:第一产业占3.63%,第二产业占37.88%,第三产业占58.49%。很明显,其顺序是第三产业大于第二产业大于第一产业。另外,我国民间投资各省区三次产业分布悬殊。就北京市而言,第三产业比重已达到91.33%,第一产业仅为1.02%,第二产业为7.65%。民间投资占第三产业比重最小的青海为37.34%,仅为全国平均的63.84%,还不及北京的一半,其极差为53.99。第一产业比重最大的也只有11.26%(宁夏),除受自然条件限制的西藏为0.07%外,比重最小的上海也有0.19%,相对而言,其极差不大,为11.19。第二产业比重最大的青海为59.56%,最小的北京为7.65%,其极差为51.91。通过上述按产业与行业两种分类方法研究民间投资的进入与分布情况可见,只有在第二、三产业中属于竞争性质的行业才是民间投资进入的主要领域。第一产业虽属于竞争性领域,但由于民间投资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主动转向非农产业,但第二、三产业中却也出现民间投资的“禁区”(非竞争性领域)使民间投资仍拥挤在狭小的竞争性行业内,相互恶性竞争,尤其是当这些行业由于投资过度,出现了供大于求后,一些富有竞争力的企业由于难以寻找新的有投资价值的项目,其投资意愿必然急剧下降。目前,民间投资几乎覆盖了整个第二产业,占第二产业全社会投资的70%以上,而第二产业竞争日益激烈,市场趋于饱和,有利的投资项目少而又少,进一步增长的空间十分有限;与此同时,民间投资在第三产业仅占全社会投资的30%左右,而且集中于商业、公路运输和传统服务业,长此以往,低水平的重复投资和恶性竞争难以避免,规范经营也难以实现。特别是一些中小民营经济被迫涉足高污染、高耗能、高事故率的小煤窑、小化工等领域,甚至使用非经济手段制假贩假,成为政府一次又一次的查封的对象,结果进入生产一查封一再生产一再查封的恶性循环。而在一些盈利性好的重要部门,如铁路和航空运输、邮电通讯业、金融保险业、教育、科研和技术服务业及公用事业、卫生体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视、电影业等,由于缺乏民间投资的进入,迟迟不能引入竞争机制,导致这些行业技术创新停滞,经营行为扭曲,经济效益差、服务官僚化,面对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却不能提供高效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更重要的是:垄断实际上削弱了国有经济在这些领域的竞争力,不能满足加入WTO以后日益激烈的竞争需要。极端一些说,排斥了民间投资、排斥了民间投资的优秀成份,也排斥了竞争。总之,对我国民间投资区域结构、行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分析从表面上看,是民间投资开放领域的问题的研究,而其深层原因则是经济体制的问题。以国有经济为主,在投资机制上表现为计划行政为主,而不是以市场为主的投资机制设计,由此导致了对民间投资管形成种种壁垒,限制了民间投资领域的进一步拓展,因此,本书将对阻碍民间投资领域拓展的因素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