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还将人比喻为豹子、壁虎、蝙蝠、鳖、蚕、苍蝇、蝉、蟾蜍、虫子、大虾、鹅、狗、猴子、蝴蝶、公鸡、母鸡、狼、老虎、老鼠、狸猫、驴、马、蚂蚁、蜜蜂、泥鳅、兔子、鸭子、蜘蛛,等等等等,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应有尽有。在莫言的眼里,人与动物非常多的相似点,有时强调人的力量,有时突出人的渺小,有时描写人的美丽,有时突出人的兽性,莫言信手拈来,将人的世界与动物的世界紧紧联系。也有把车比喻为驴或马的,有把太阳比喻为鸡的,有把花比喻为蝴蝶的,有把星星比喻为狗的,有把沙发比喻为蛤蟆的,各式各样的比喻,给我们呈现出了一个精彩的动物世界。
(二)以熟悉的生活用品作喻
比喻的认知功能就是化未知为已知,化陌生为熟悉。人的生存和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生活场景是我们最熟悉的事物,我们在进行比喻的时候,拿最熟悉的东西作比,这再自然不过了。莫言使用第二多的喻体是生活用品,包括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例如沙发、被子、绸缎、挂钟、镜子、盘子、酒杯、炉子、扇子、扫帚、针线、玩具、运动器材、纸墨笔砚等等等等。
莫言喜欢用镜子作比。如:
(128)月亮升起来了,青草湖变成了一面银光闪闪的大镜子。
(《金鲤》)
(129)八隆公路从马桑镇后一直向东延伸着,新铺敷的路面像镜子一样泛着光。
(《民间音乐》)
(130)头和颈上有着明丽的绿羽,脖子上围着白环,翅膀像两面蓝镜子,它们是公鸭子吧?
(《老枪》)
(131)一上大道,正逢着太阳初升,田野宽大无边,遍野的麦苗上沾着一层冰霜,太阳血红,麦苗金黄,人口马嘴里喷出一股股五彩的热气,马身上涂满了金红色,所有的马腚都像镜子一样闪烁光芒。
(《凌乱战争印象》)
(132)那天晚上,不是十五就是十六,月亮像个明晃晃的大银盘,挂在半天空,照着地上的雪,亮堂堂耀眼明,就像大镜子似的,连雪上的老鼠脚印都看得清清楚楚。
(《一匹倒挂在杏树上的狼》)
(133)除了新军装、新衬衣、亮得如同镜面的牛皮鞋之外,我还戴了一块钟山牌手表。
(《养兔手册》)
以上几个例子中,作者将“青草湖”“路面”“鸭子的翅膀”“马腚”“地上的雪”“牛皮鞋”等事物都比作镜子,利用镜子光滑、平整、可以反射光线的特点来突出事物不同方面的特点。
莫言喜欢用绸缎、布匹作比。如:
(134)但很快就起了变化,男孩伴着树枝慢悠悠地落下来,她看到他的身体拉得很长,似一匹抖开了的棕绸缎,从树梢上直挂下来,那根她选中的树杈抽打着绸缎,索然有声。
(《枯河》)
(135)猫的身体都拉得很长很细,八猫首尾连接,宛若一条油滑的绸缎。
(《养猫专业户》)
(136)他撕一片月光——如绸如缎,声若裂帛——把中药包裹起来。
(《拇指铐》)
(137)原本如蓝缎子似的河水此时变得千疮百孔。
(《蝗虫奇谈》)
(138)他抬头看到,温柔的南风像丝绸一样拂拂扬扬;低头听到,辉煌的天空里回旋着野鸟的叫声。
(《拇指铐》)
(139)只有用“月光斩”砍人首级,才能滴血不出,才能茬口如熨过的“的确良”布料一样平滑。
(《月光斩》)
作者将人的身体比作绸缎,将首尾连接的猫比作绸缎,将月光比作绸缎,将河水比作蓝缎子,将南风比作丝绸,将“月光斩”的茬口比作“的确良”布料,人、动物、自然物,有形的无形的,有生命的无生命的,都可以跟绸缎作比。
将“眼睛”比作秤星、玻璃球、瓷器、棋子、炭、针,将“脸”比作绸缎、灯笼、门帘、气球、门帘、白纸,将“人”比作电线杆、挂钟、风筝、酒桶、乐器、链条、皮球、松香、炉子、棉絮、纸人,将手比作扇子,将腿比作蜡烛,将云比作纱巾,将树比作笔,将马比作墨……用各式各样我们熟悉的日常事物来进行比喻,使文章通俗晓畅,充满生活气息。
(三)以食物作喻
莫言短篇小说中的食物类喻体非常多,在所有喻体中排第三。食物类喻体中,主食有米饭、馒头、面条、水饺、大饼、油条等,调味品有糖、醋、油、葱、蒜等,水果有苹果、樱桃、梨、葡萄、西瓜、香瓜等,菜品有红烧肉、煮熟的鸭子、鱼、虾、鸡蛋、鸭蛋、蘑菇、豆腐、胡萝卜、丝瓜、红薯、土豆等等,可以喝的有酒水、汤汁、橘子汁、茶水等,另外还有核桃、杏核、杏子、芝麻等。
食物是人们最熟悉的事物之一,用食物作比,时常有化陌生为熟悉、化抽象为具体的效果。例如:
(140)那晚上的演奏也极不成功,拉出的曲子像掺了沙子的米饭难以入口一样难以入耳。
(《民间音乐》)
(141)她的嘴唇哆嗦着,从鼻里哼出柔软绵长像煮熟的面条像拉丝的蜂蜜像飞翔的柳絮一样的曲调。
(《拇指铐》)
(142)她已经分不清哪是水哪是天了,海天连成一气,融为一体,变成一锅沸腾的滚水。
(《岛上的风》)
例(140)中将抽象的“曲子”比喻为具体的“掺了沙子的米饭”,相似点是都让人感觉不顺畅,不愉快,难以接受。例(141)将“曲调”比喻为“煮熟的面条”,利用面条柔软绵长的特点化抽象为具体。例(142)将融为一体的天和海比喻为“一锅沸腾的滚水”,用熟悉常见的事物来比喻不常见的景象,十分形象。
然而,更多的时候,莫言用食物作比是为了适应文章的背景,传达小说中人物的所思所想。如:
(143)他趴下,用手扒开腐叶,在水声最响的地方腐叶层层,像饼一样,水初盈出来时有些混浊,他稍等一下,水清了,低头便喝,清凉的泉水透彻胸腹,到后来才尝到了腐味。
(《人与兽》)
(144)大地升腾着缕缕白气,日头很大,不圆,像腌鸭蛋的黄儿般红润,似乎在淌鸭蛋油儿。
(《麻风的儿子》)
(145)太阳像根油条一样横躺在地平线上,颜色也如油条的焦黄。
(《老枪》)
例(143)中的“他”是一个困在山洞中过了很久半人半兽生活的人,他长期处于饥饿状态,而此时的他由于被狐狸围困太久,已经处于极其饥渴的状态,急需补充食物和水分,这里将层层的腐叶比喻为“饼”,是为了衬托“他”此时的饥饿,人在极其饥饿的时候,看什么都会像是吃的。例(144)中把太阳比喻为“腌鸭蛋的黄儿”,而且还“似乎在淌鸭蛋油儿”,实在是让人垂涎欲滴。这里这样比喻,是因为此时看到这太阳的,是一群天不亮就起来劳作的饥肠辘辘的劳力,他们看到太阳,自然会联想到食物了。这个比喻不仅生动形象,而且极好地适应了上下文语境。例(145)将太阳比喻为一根油条,颜色也如油条一样焦黄。这个太阳,也是一个饥饿的人眼中的太阳。文中的“他”为了打野鸭,在芦苇地里埋伏了很长时间,此时“肚子里热辣辣地难受,无数流油的熟鸭在他眼前飞动”,将太阳比喻为油条,反映了“他”此时想要吃东西的强烈欲望。
主客观因素对莫言小说喻体选择的影响
喻体选择,是指根据已经确定的对本体的认知角度,来寻找与之具有相似点的喻体,将二者联系起来实现比喻审美意象的过程。喻体来自于主体潜意识里积淀下来的、由经历过的事物和运动所遗留的知识和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在受到主体需要通过相似性来认知和表达一个事物时受到激发,包含在这些知识和经验中的喻体从潜意识进入显意识与主体需要认知和表达的事物发生关系,从而形成比喻。可以说,当我们要进行比喻时,对于喻体可以有无数个潜在的选择,但是由于某些因素,我们选择了这个喻体而没有选择另一个。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都会对比喻的使用造成一定的影响。在莫言小说的喻体选择中,客观因素包括作者的成长环境和上下文语境,主观因素包括作者的情感态度、作者的审美倾向和作者的主观认定。
一、客观因素对喻体选择的影响
(一)作者的成长经历
喻体来自于人的知识和经验,人的知识和经验与他的成长经历息息相关,不可分割。
1、农村经历
莫言1955年出生于山东高密县的大栏乡三份子村。他在自述文章中写道:“我刚出生时落在一堆干燥的沙土上,因为我们那里的人信奉‘万物土中生’,所以,孩子一出母体就落在从大街上草来的肥沃尘土中,指望他像种子落在沃土中一样前途美好。但这也可能是我一直土气的原因,也很可能是我成为一个‘乡土作家’而没成为一个城市作家的原因。”[莫言:《我的故乡与我的小说》,当代作家评论1993年第2期,第55页。
]当然,这是莫言自己开的一个玩笑,他之所以成为乡土作家,与其出生在土中可以说没有必然联系,而是与他出生之后的成长经历有关。
莫言出生在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家庭,农村的大家庭生活压力是巨大的,莫言小时候不可能像如今城市的孩子一样被父母捧在手心呵护备至,他在没有获得多少关注的情况下悄悄地长大了。他说他小时候能在一窝蚂蚁旁边蹲整整一天,看那些小东西出出进进。
六岁那年他进入村中的小学校接受启蒙教育,上到五年级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文化大革命”让他失去了上中学的机会,他开始过上了农民的生活。他每天放牛羊,割青草,有时也捉鱼捉虾。在放牛的时候,他会跟牛说话,跟鸟儿交流。从辍学到一九七三年进入县棉花厂做临时工的这几年时间里,莫言过的就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生活,这一段时间的经历,虽然艰辛,但也使莫言对大自然有了敏锐的感受力。听风,听雨,听牛羊的叫声,听鸟儿的歌唱;看太阳,看星星,看河流,看蚂蚁,看飞鸟,看蝗虫;捉鱼,捉虾,穿越高粱地……莫言谈到,在他开始文学创作时,涌入到脑海中的,全是故乡的情景。故乡的土,故乡的河流,故乡的植物,故乡的高粱和大豆。
这些在农村的丰富经历,使得莫言的小说有着浓厚的乡土特色。莫言比喻中的喻体,有着密切的联系。莫言与牛羊、鸟儿、蚂蚁、蝗虫、鱼虾等动物的亲密接触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他最熟知的动物,便成为莫言比喻喻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莫言笔下的动物喻体有猪马牛羊、鸟蛇虫鱼、猫狗鼠兔、狼熊虎豹、蜂蝶蚁蛾、鸡鸭鹅、猴、鹿、蚕、鳖、蜘蛛、跳蚤、蝎子、蝗虫、青蛙、蛤蟆、蝌蚪、鳝鱼、泥鳅、蚯蚓、壁虎、蜥蜴、刺猬、蝙蝠、骆驼、袋鼠、狸猫、海参、海豹、大虾、娃娃鱼等等,其中最多的是鸟、蛇和鱼,可以说,这些动物,绝大部分有莫言的农村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2、饥饿年代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正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古怪而狂热的时代,一方面物质极度匮乏,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在生死线上挣扎;另一方面,人民的政治热情高涨,在极为狂热地进行共产主义的崇高实践。这导致那个年代的小孩,尤其是像莫言那样才五六岁刚刚懂事又可以自由行动的小孩,到处寻找可以充饥果腹的东西。那时候,他们每天想的就是食物和如何弄到食物。饥饿给莫言带来了不可磨灭的体验和记忆。这些食物和寻找食物的经验,进入莫言的潜意识,也成为莫言比喻喻体中十分重要的部分。
莫言的食物类喻体非常多,主食有米饭、馒头、面条、水饺、大饼、油条等;调味品有糖、醋、油、葱、蒜等;水果有苹果、樱桃、梨、葡萄、西瓜、香瓜等;菜品有红烧肉、煮熟的鸭子、鱼、虾、鸡蛋、鸭蛋、蘑菇、豆腐、胡萝卜、丝瓜、红薯、土豆等等;可以喝的有酒水、汤汁、橘子汁、茶水等;另外还有核桃、杏核、杏子、芝麻等。在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他可以将太阳比喻为吃的,将草木比喻为吃的,可以将声音比喻吃的,把爱情比喻为吃的,不管是看得到的,摸得到的,还是听得到的,全都可以比喻为吃的。
3、故乡的传说和故事
莫言在其童年时期,听了大量的故乡的传说和故事。越是贫穷的地方,妖魔鬼怪的故事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