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700900000026

第26章 民俗文化与森林旅游(1)

导读:民俗文化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创造的文化现象,它植基于深厚的社会基础。民俗文化的范围很广,民族成员的服饰、居住、饮食、生产、交换、岁时风俗、婚丧嫁娶、道德礼仪、宗教信仰等方方面面都反映了各个民族的特点。各地的民俗对旅游者有一种新奇感,与生活贴近,便于他们参与,亲身体验异域的文化特征。

民俗文化

一、民俗文化的概念

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也叫“民间习俗”或“民间习惯”、“风俗民情”、“民土民情”等,是广大中下层劳动群众所创造传承的民间社会文化生活,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民俗一词其实早就出现了。自孔子时代起即将之视为道德教化之用,而后历代的典籍中也多有记载,其中如“民风”、“风俗”等词的意义都与民俗相近。《说文解字》将“俗”解释为“习也”。中国古籍中对“俗”的解释,主要包含两个重要的内涵:一为下民的自我教化,一为众人所传习。

从现代意义来说,民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以民族的群体为载体,以群体的心理结构为依据,表现在广泛而富有情趣的社会生产与生活领域的一种程式化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惯制,是一种集体性的文化积淀,是人类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一个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民俗文化主要包括:民俗工艺文化、民俗装饰文化、民俗饮食文化、民俗节日文化、民俗戏曲文化、民俗歌舞文化、民俗绘画文化、民俗音乐文化、民俗制作文化等等。

二、民俗文化的分类

民俗文化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类型形态上可以简单分为物质民俗文化、社会民俗文化和意识民俗文化。

(一)物质民俗文化

物质民俗文化是指在物质生产、消费和流通中所形成的文化形态。

1农耕民俗。指的是农业生产的组织者和劳动者在长期的观察和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我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由于气候、地形、土壤等差异,各地在农具使用、作物品种、生产仪式和信仰等方面产生了形态各异的农耕民俗。大体上说,我国秦岭—淮河线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属水田农耕民俗亚型,以北归旱地农耕民俗亚型。

2畜牧民俗。指在长期畜牧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我国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青藏高原东缘一线的西、北,属牧区畜牧民俗亚型,以草原为生产空间;分界线之南、之东为农耕区畜牧民俗亚型。

3渔猎民俗。只要有山林、江河、湖海就有渔猎活动。渔猎民俗是指人们在从事渔猎活动中形成的文化习俗,根据其内容,存在着渔业民俗与狩猎民俗两种亚型。

4手工业民俗和商业民俗。一般而言,少数民族地区的手工业民俗比较贫乏,汉族地区相对丰富。商业民俗,是指商业领域中的习俗惯制,从商业经营的对象来考察,商业民俗又有贸易民俗与金融民俗两种亚型之分。

5服饰民俗。这是指人们(主要是平民百姓)衣着穿戴的习俗惯制。体现出一个地方、一个民族、一个群体的审美情趣和伦理观念。质料、款式、色调、工艺构成了服饰民俗的基本要素。

6饮食民俗。是人类在维持生命和进行节日庆典时,渗透进自然、社会、历史因素,因而升华形成的饮食文化,包括饮食惯制、饮食结构、饮食口味、饮食器具和烹饪方式等。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青藏高原东缘为界,以北、以西区域,饮食结构属于动物脂肪蛋白质型;以南、以东区域,属于植物淀粉型。

7居住民俗。中国居住民俗经历了洞穴居、巢居—穴居、半穴居—地面居的进化过程。民居的类型主要有窑洞式、穹庐式、干栏式、上栋下宇式等。

8行旅民俗。又称交通民俗。在我国,它主要有三方面的传承形态:行旅的习惯路线,出行凭借的交通工具,出行的仪式。

(二)社会民俗

社会民俗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产物,是社会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在民俗上的反映。

1人生礼仪民俗。它的核心是“育儿礼、成年礼、婚礼、寿礼和葬礼”。

2岁时节令民俗。我国民俗性的岁时节令很多,从内容上可以分为:农事节日、宗教节日、祭祀节日、纪念节日、文化游乐节日、庆贺节日、商贸节日、社交节日等八类。

3游艺民俗。常见的有:游戏、杂技、竞技、歌舞等。

(三)意识民俗

1原始信仰民俗。包含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祖先崇拜以及各种图腾文化。

2宗教信仰民俗。包括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人为宗教的信仰;对财神、灶神、门神、福禄寿星、土地神、药王、关帝、河神等民间神灵的信仰。

3禁忌民俗。包括岁时禁忌、人生禁忌、饮食禁忌、起居禁忌、出行禁忌、社会交往禁忌、生产禁忌、语言禁忌等等。

4巫术民俗。包括占卜、灵符、诅咒、测字、算命等;与原始信仰民俗、宗教信仰民俗、禁忌民俗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民俗文化与森林旅游的关系

民俗文化作为一种乡土文化,它真实而客观地反映了一定地域人民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具有丰富的旅游文化内涵,现已经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我国与森林相关的民俗保存相对完好的地方,多半在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由于长期与外界交流不多,文化的原生态性保存完好,传统文化积淀深厚,宗教氛围古朴浓郁。

民俗与森林旅游的关系如下:

(一)民俗是重要的森林旅游资源

对于森林旅游来说,林业民俗是民俗的具体表现形式,这种人类在长期的林业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古老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传统文化心理特征,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心理和行为积淀。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现象,代表着民族智慧。森林是人类的衣食之源,在万物有灵的观念和与大自然作斗争的经验积累中,人类为了自身的繁衍生存,产生了种种民俗,并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予以保留,在工业文明快速发展的今天,森林旅游中涉及的林业民俗是旅游的重要资源。

(二)民俗是森林旅游审美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林业民俗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蕴藏着丰富的美学内涵,各种形式的美都有所体现,它能给旅游者带来多方面的美感享受与满足。无以名状的奇异山水美包含了中国绘画、摄影中一切美学的特质。这既给人以自然美、结构美,又给人以艺术美、文化美的享受。而从中产生的民间祭祀神树、祭山的林业民俗活动,调整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使人们去适应、利用与保护自然界,让自然界为己服务。从某种意义上满足了一种精神上的需要,减少了对现实生活的忧虑与失望,使他们从容地面对命运和自然的挑战,也成为旅游审美的重要内容。

(三)民俗赋予森林旅游者以“文化新鲜感”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在森林旅游中,我们通过旅游活动可以体验当地的特色文化,森林中民俗契合了特色的需要,这对释放工业文明带来的文化张力,增添文化新鲜感具有现实意义。比如在森林旅游中我们常见较多的是各种祀神及娱乐活动。旧时这种庙会活动,纯属祭祀性质。现今庙会已失去了这一意味,而逐渐演变成了集武术、杂技、歌舞、表演、书法、彩灯、文物珍奇等的展览及商贸洽谈于一体的大型盛会。

民族与旅游

民族旅游是一种文化交流的过程,体现了旅游者与民族旅游地居民和旅游业从业人员之间的主客关系。民族旅游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俗事象和民俗活动为资源,为国内外游客提供服务的一种文化活动。它能将自然与社会、文化与生活、观览与体验、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因而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多彩的生活情趣。

一、民族的概念

民族是一个源自西方的历史性的政治范畴。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与“民族”概念相同的词有“民、族、种、部、类”等。民族有时也泛指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共同体,如原始民族、古代民族、现代民族等。

二、我国民族概况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共有汉族、藏族、满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回族、壮族等56个民族。汉族是中国人口最多,地域分布最广的民族。汉族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约占我国总人口的92%,其他55个民族称为“少数民族”。中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广,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西藏、云南、贵州、青海、四川、甘肃、黑龙江、辽宁、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湾等省、自治区。中国民族成分最多的是云南省,有52个民族。根据国家2005年人口抽样统计情况,除汉族外,人口过千万的民族依次为壮和满族;回族为第四大民族,人口981.7万;苗、维吾尔和土家族人口过800万,依次为第五,第六和第七大民族;彝族人口776.2万,为第八大民族;蒙古和藏族人口均过500万,依次为第九和第十大民族。门巴、鄂伦春和独龙等7个民族均在1万人以下,其中塔塔尔、赫哲、高山和珞巴4个民族人口均不足5千;珞巴族仅有2965人,为最小的民族。

我国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约占我国总面积的50—60%。我国各少数民族中,除回、畲族外,都有自己的语言。畲族和回族都用汉语。满族自清初入关以来与汉族广泛相处,逐渐采用汉语取代满语。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的有29个民族,如藏族、壮族、苗族、瑶族、布依族等;属阿尔泰语系的有17个民族语言,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属南亚语系的有三个民族语言;属印欧语系的有塔吉克语和俄罗斯语两个;属南岛语系的有高山族语。

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中,21个民族语言有文字。目前我国已经建立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31个自治州、80个自治县。2005年全国抽样普查中,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增加2355万人,增长了2.03%;少数民族增加了1690万人,增长了1588%。少数民族人口增长速度为汉族7倍以上。

三、汉族

汉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人口115940万人亿(2005年第5次人口普查),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是原称为“华夏”的中原居民,后同其他民族逐渐同化、融合。汉族之名自汉王朝始称。汉族的得名,是因建立汉代大帝国。先秦时期原名华夏,或称华,或称夏,是汉族的先民。炎黄二帝传说是华夏的民族英雄,所以人们常说汉族是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

(一)汉族的起源

1华夏族。华夏族的历史,传说从“三皇”、“五帝”开始,以后就是“三代”——夏、商、周(周又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包括春秋、战国二段)。在春秋战国之际,“华”、“夏”和“华夏”作为民族名称,正式见于史籍。关于华夏族的名称由来,孔颖达曾在为《左传》“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作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装之美,故谓之华”。“华夏”一词又是一个地域概念,指的是中国的中原地区,即黄河中下游一带,包括今天的陕西、河南、河北南部、山东部分地区。中国大地上的古代居民,按汉文史籍的记载,以黄河流域的夏王国为中心,其周围是东夷西羌,南蛮北狄,整个西南部有三个大的部落族群:即西部的氐羌族群,西南部的百濮族群,南方的百越族群。夏人自称“华夏”。据史料记载,生活在我国古代的远古部落,大体分为三大部分:从公元前约3000年起,当今汉族的主体华夏族在黄河流域起源并开始逐渐发展,进入了新石器时期,并先后经历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约公元前2400年,活动于陕西中部地区的一个姬姓部落,首领是黄帝,其南面还有一个以炎帝为首的姜姓部落,双方经常发生摩擦。两大部落终于爆发了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之后两个部落结为联盟,并攻占了周边各个部落,华夏族的前身由此产生。

2汉族。其族称曾被称为“秦人”,西域各国有称华夏民族为“秦人”的习惯,由于秦王朝国运很短,“秦人”的称呼很快被人们遗忘了。汉代历经西汉到东汉,前后长达400多年,在对外交往中,其他民族称汉朝的军队为“汉兵”,汉朝的使者为“汉使”,汉朝的人为“汉人”。

(二)汉族的主要节日

1春节。俗称过年。汉武帝时规定正月初一为元旦;辛亥革命后,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春节期间要饮用屠苏酒、椒花酒(椒柏酒),寓意吉祥、康宁、长寿。“屠苏”原是草庵之名。相传古时有一人住在屠苏庵中,每年除夕夜里,他给邻里一包药,让人们将药放在水中浸泡,到元旦时,再用这井水对酒,合家欢饮,使全家人一年中都不会染上瘟疫。后人便将这草庵之名作为酒名。饮屠苏酒始于东汉。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有这样的记载:“屠苏酒,陈延之《小品方》云,‘此华佗方也’。元旦饮之,辟疫疠一切不正之气。”饮用方法也颇讲究,由“幼及长”。“椒花酒”是用椒花浸泡制成的酒,它的饮用方法与屠苏酒一样。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有这样的记载:“俗有岁首用椒酒,椒花芳香,故采花以贡樽。正月饮酒,先小者,以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与酒。”宋代王安石在《元旦》一诗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北周庾信在诗中写道:“正朝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吐随铭主,椒花逐颂来。”

2灯节。又称元宵节、上元节。这个节日始于唐代,因为时间在农历正月十五,是三官大帝的生日,所以过去人们都向天宫祈福,必用五牲、果品、酒供祭。祭礼后,撤供,家人团聚畅饮一番,以祝贺新春佳节结束。晚上观灯、看烟火、食元宵(汤圆)。

3中和节。又称春社日,时在农历二月一日,祭祀土神,祈求丰收,有饮中和酒、宜春酒的习俗,说是可以医治耳疾,因而人们又称之为“治聋酒”。宋代李在诗中写道:“社翁今日没心情,为乏治聋酒一瓶。恼乱玉堂将欲通,依稀巡到第三厅。”据《广记》记载:“村舍作中和酒,祭勾芒种,以祈年谷。”据清代陈梦雷纂的《古今图书集成·酒部》记载:“中和节,民间里闾酿酒,谓宜春酒。”

4清明节。时间约在阳历4月5日前后。人们一般将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为一个节日,有扫墓、踏青的习俗。始于春秋时期的晋国。这个节日饮酒不受限制。据唐代段成式著的《酉阳杂俎》记载:在唐朝时,于清明节宫中设宴饮酒之后,宪宗李纯又赐给宰相李绛酴酒。清明节饮酒有两种原因:一是寒食节期间,不能生火吃热食,只能吃凉食,饮酒可以增加热量;二是借酒来平缓或暂时麻醉人们哀悼亲人的心情。古人对清明饮酒赋诗较多,唐代白居易在诗中写道:“何处难忘酒,朱门美少年,春分花发后,寒食月明前。”杜牧在《清明》一诗中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同类推荐
  • 产业集群知识传播与企业竞争研究

    产业集群知识传播与企业竞争研究

    本书通过案例研究方法对集群知识传播与企业竞争优势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该研究围绕三个问题而展开:集群内部知识传播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异质性是否存在?集群知识分布对集群企业知识传播有何影响?集群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哪些因素?通过浙江大唐袜业集群的案例研究,作者有三点发现:第一,大唐袜业集群的知识分布在技术知识上呈现出一定的同质性,而在市场知识上则具备较高的异质性;第二,大唐袜业集群的知识分布特征,在认知共同体过滤效应和封闭效应的作用下,深刻影响集群内部知识传播,使集群内企业的技术知识传播表现出高度活跃和均匀的特征,而让市场知识传播呈现出较高的非均匀性。
  • 西方经济思想史导论

    西方经济思想史导论

    本书以斯密理论为逻辑基点,以三次革命为核心,以对三次革命理论的补充、完善、挑战或反对为脉络,以人物而不是学派为主线,对经济学说进行了介绍。
  • 巴盐与盐巴:三峡古代盐业

    巴盐与盐巴:三峡古代盐业

    本书通过三峡诸多相当于中原商周遗址的发现,为认识早期巴文化提供了物证,多处与盐业有关的遗址的发掘,解读了巴人与盐的关系;为“巴盐”与“盐巴”,提供了物证。
  • 老城社区的重生:以上海为例(谷臻小简·AI导读版)

    老城社区的重生:以上海为例(谷臻小简·AI导读版)

    老城社区复兴是上海城市发展重要内容。老城是上海之源。本书总结和分析上海部分老城社区复兴案例,并通过老城社区调查了解社区各类人群对本社区复兴实践的评价。
  • 微软的秘密

    微软的秘密

    本书以大量详实的材料为基础,对微软这个全球最大的软件公司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作者将重点放在对微软内部运作机制和市场营销手段的分析上,为读者展示了每一个软件公司都想知道的秘密——软件开发和商业策略的之间的应该如可互动与协作,以赢得利润。专家评价“将成为计算机产业的标准参考书”。
热门推荐
  • 带着仙法闯异界

    带着仙法闯异界

    当叶天完全掌控自己的力量之时,竟是发现自己体内的光团,居然会自己蹦出仙法?!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21辑

    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21辑

    “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丛书,自发行以来深受广大教师、师范专业学生、教育工作者欢迎,成为很多地方教师培训用书,获得了较高的社会评价。丛书共有50辑,介绍了许多教育学家的教育思想和办学事迹。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有一流的教师,才有一流的教育。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关心教育家的成长。
  • 吾家有女早长成

    吾家有女早长成

    养个孩子,比狼崽还狠。他先做爹,再变成暖床,谁知死孩子拍拍屁股跟人跑了。洛白,你个死孩子!
  • 仙门遍地是奇葩

    仙门遍地是奇葩

    原来仙门竟是这般不以为耻,当真是脸皮厚到极致。师傅喜欢徒弟,徒弟却为魔界鬼祭哭得死去活来。好一个郎艳独绝,遗世独立的灵澈仙人。又好一个不知羞耻,仙门之辱的徒弟。不愧是仙门之境,遍地奇葩,魔为仙成仙,仙为魔堕魔;不疯不魔,不魔不仙(ps:纯属瞎七八扯,毫无逻辑。)
  • 前世为魔

    前世为魔

    一个现代人机缘巧合之下,遇到了自己的前世挚爱的丫鬟。她却拥有超乎常人的能力,并唤醒了他被尘封了一百多年的记忆!后来竟发现,前世灵魂未灭的挚爱,被封存在了南极五千米冰下……今生为唤醒南极冰下的挚爱,冒险穿越,后得到上古五器之首、蚩尤神器……为得到上古卷轴,救醒挚爱,他堕入魔道,决战上古凶兽最后杀鬼弑灵的巅峰人生!(尸狼盗墓、上古凶兽、上古神兽、前朝僵尸王、怪兽……)
  • 笑妃休夫:土匪王爷逃难妃

    笑妃休夫:土匪王爷逃难妃

    她可是五爱四美三热爱的大好学生啊,为什么在宿舍里睡的好好的,怎么一下子就穿越了呢?幸得好心夫妇收留,谁道却还有隐情。一朝婚娶她成逍遥王爷的妃……于是鸡飞狗跳的生活开始了。不断的陷阱阴谋里,当真相浮现,倾了心的她又能否保持最初的天真与单纯,她又该选谁,又该弃谁?
  • 特牲单

    特牲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皇后娘娘又逃出宫了

    皇后娘娘又逃出宫了

    坊间传言:我朝帝后十分恩爱,此乃我国之幸啊!朝野群臣:市井小民,怎能妄言天家秘事,不过昨晚皇帝到底有没有进皇后娘娘的屋啊?太监宫女:奴才们倒是昨夜倒是见一奇观,皇后娘娘的宫门口据然矗立着一个雪人,奴才们粗略地估计………差不多有皇帝那么高………次日早朝……大臣们观望龙座上的魏国皇帝,脸色铁青,瑟瑟发抖。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