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以柔克刚而不显。其实,要想让自己活得自在、安然,首先得有水一样柔韧的气质、宽厚的胸怀,不较真,不钻牛角尖。正所谓得饶人处且饶人,该糊涂时则糊涂。
别太较真,该糊涂时则糊涂
聪明难,糊涂更难。我们大都知道郑板桥“难得糊涂”四字,其旨在告诫我们,凡事不必锱铢必较,有时候留一半清醒留一半糊涂,反而是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
有一年,郑板桥专程来到山东莱州的云峰山观仰郑文公碑,因天色已晚而不得不借宿于山间的一处茅屋。
进屋后,眼前一位儒雅老翁,自然是小屋的主人,热情地招待了郑板桥。老人出语不凡,自命“糊涂老人”。
交谈中,老人请郑板桥欣赏陈列在屋中的一方砚台;如方桌般大小,石质细腻、镂刻精良,让郑板桥大开眼界。
后老人又请郑板桥题字,以便刻于砚台背面。郑板桥则自觉老人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个字,用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方印。
因砚台颇大,尚有余地,郑板桥则请老先生也写一段跋语。俯仰间,一段小楷便赫然而现:“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而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之门也。”随后也用了一块方印,印上的字却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
郑板桥大惊,细谈之下才知道老人原来是一位隐退的官员。又有感于糊涂老人的命名,见还有空隙,便也补写了一段:“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这就是“难得糊涂”的由来。
人生在世,又岂有时时顺心、事事如意?如此,做人就别太纠结,该糊涂的时候就不要顾及自己的面子、学识、权势,而一定要糊涂。只有放下复杂的构思,拾起简单的方式,才可不为烦恼所扰,不为人事所累。
与人交往时,糊涂有时是润滑剂,在自信与亲和的衬托下便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与事相处时,糊涂有时是助推器,在置身事外的分析中便解决了久困不殆的问题。这是一种大彻大悟的理解,体现了一种智慧大简的境界。而过分较真、过于追求完美,有时反而适得其反。
一位得道高僧自感年老体衰,决定从自己门下的两个得意弟子中选出一个衣钵传人。而高僧对两个徒弟的考核也很简单:各自出门去捡一片最完美的树叶,谁找到了谁就可以继承遗志。
两个徒弟听到师父的题目后,没有多想就领命而去,各自奔走。
没过多久,大徒弟拿着一片非常普通的树叶回来了。这片叶子看上去没有任何特别之处,更谈不上所谓的完美。
而后,又过了很长时间,小徒弟才回来。他两手空空,非常沮丧地对师傅说:“我看到外面有许多的叶子,但是按照您的要求,我看到这片叶子不如那片叶子好看,那片叶子又不如下一个完美;挑来挑去,我怎么也找不出一片最完美的树叶。”
高僧拿着大徒弟带回来的叶子,颇有深意地对他说:“这片树叶虽然并不完美,但是它已经是我看到最完美的树叶,因为我已经从你的身上看到了我所需要的东西”。
结果不言自明,大徒弟得到了继承了高僧的真传。对此,两个弟子的师父进一步向他们解释说:“其实,世界上本来就没有绝对的完美。如果事物都完美了,又哪里还有喜怒哀乐,又哪里会有生态万千?我们每天的修行也就没有意义了。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去除心中的杂念,让自己的心境尽量达到完美。”
大徒弟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的大彻大悟让他明白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完美的树叶,该糊涂时就要糊涂,不能一味地较真。
其实,人生亦如此,没有所谓的绝对完美;而我们立世做人,也不可能时时拔高显精。对于那些不可能达到的程度,我们完全可以糊涂一下,退而求其次。只要心中不再自我纠缠,那么我们的人生就会变得相对“完美”,那些人生中不可避免的瑕疵,也会在糊涂的感觉中变得不再那么难以忍受。
难得糊涂是一种经历,只有饱经风霜的人才能深得真谛。难得糊涂是一种境界,只有心中目标恒久的人,才会对细枝末节不屑一顾,才会着眼大方向、统领大局面。难得糊涂是一种资格,名利淡泊、宁静致远的人,他们内涵丰富、底蕴深厚,以平常、平静之心对待人生,泰然安详。难得糊涂也是一种智慧,在纷繁变幻的世道中,能看透事物,看破人性,知风云变幻、处轻重缓急。难得糊涂更是一种做人的方式,只有胸襟坦荡、超凡脱俗之人才能拥有如此包容万象的气度。
太过精明的人活得太累太计较,反不如半智半愚,才可逍遥如仙。
看破红尘便是仙,无为中道是有为。此时的糊涂并非懦弱,而是不屑于周围的蝇营狗苟、纷繁复杂,转换成另一份虚怀若谷的心境,保持好另一种淡泊空灵的风格。如此,才会换来潇洒自由的人生活法。
以柔克刚,少点积怨多点和乐
有时候我们没有做错什么事,却突然被欺负、被责骂,委屈的我们可能会为此和欺负、责骂我们的人对着干,怎么强硬怎么来。然而,当我们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时,却往往事与愿违。
导致事情不顺的原因就是有些人是吃软不吃硬的,你态度越强硬,他们越会针锋相对。如果不分场合给跟对方吵起来,不给对方一点台阶下,对方可能会反咬一口。
走在去快餐店的路上,小羽突然感觉裤子后兜被人拉扯了一下,她连忙转身,看到一个脸蛋白净的小青年在她身后。小青年的手猛地塞进兜里,眼神有些慌乱,但很快又恢复镇静,他避开小羽的目光,径直向前走去。
小羽摸摸裤子后兜,发现装在里面的100块钱不翼而飞了。她从宿舍出来的太匆忙,没顾得上带钱包,便把钱塞在裤兜里了,却好巧不巧地被贼盯上了。
“你站住。”小羽快跑两步,喊住了前面那个小青年。小青年慢慢转过身,斜着眼看向小羽。
“把我的钱还给我。”小羽开门见山,直接向对方索要自己的100块钱。路边,三三两两有路人经过,皆回头看向他人。
许是被路人盯得不自在,小青年的目光变得凶狠起来,他向小羽吼道:“你别血口喷人,谁拿你的钱了。”
小羽觉得心中怒火中烧,她气急败坏地对着小青年嚷嚷道:“就是你偷了我的100块钱,你别不承认,你有胆把你包里的钱拿出来看看吧。”
有好些路人都停了下来看热闹,小青年哼一声,扯着嗓子辩解道:“笑话,凭什么说我兜里的钱是你的,我看你是来讹诈的吧,信不信我告你诽谤加欺诈。”一番话把小羽说的委屈至极,可是她又拿不出什么证据证明小青年身上的钱是自己的,一时间她急得面红耳赤。
偏偏在这个时候,有几个路人在窃窃私语道:“我看那小伙子长得白白净净,不像是小偷,肯定是她女的误会了,或者她真的是讹诈。”这让小羽几近崩溃了,她瞪了眼小青年,眼泪汪汪地跑走了。
虽然小羽很肯定就是那个小青年偷了自己的钱,但是她在拿不出确切证据的情况下就给对方定下了“小偷”的罪名,并且一开口就用强硬的语气命令对方把钱交出来,结果可想而知。试想,有谁会在众目睽睽以及对方没有证据的情况下,那么老实地承认自己是小偷呢。
其实,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多少大奸大恶的人,有些人就算是偷东西,也只是顺手牵羊,而不是提前就预谋好。对待犯了错误但不是特别邪恶的人,可是尝试用温和的言行去感化他。就算脾气再不好,行为再不端的人,也会在某些时候因为另一方的友好和善良而动容。要知道,脾气偏硬的人往往是吃软不吃硬的。所以,当这些人的出现致使你的事情进程不再顺利时,你最好用软的、柔的方法来应对。
当你这么做时,你会发现“柔”比“刚”要管用得多。用“柔”去解决问题,不是一种懦弱的行为,而是一种智慧的表现。来看这样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
在美国经济作为萧条的时期,一位贫困的l8岁的美国姑娘在朋友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一份在高级饰品店当售货员的工作。
一天,当她把柜台里的戒指拿出来整理时,刚好有一个中年男子从门外走进来,尽管那男子衣衫褴褛,眼神却很犀利,一副很骄傲的样子。他用一种贪婪的眼睛盯着那些高级首饰,眼睛微微有些亮光。
突然,姑娘的电话铃响了,在她慌忙去接电话时,一个不小心,就把盛着六枚钻戒的盒子碰翻了,顿时,钻戒全都掉到了地上。顾不上接电话,姑娘赶紧去捡戒指。
找了半天,却只找到五枚,当姑娘急得浑身冒汗时,猛然间看到那名男子正在大步向门口走去。一刹那间,姑娘意识到什么,于是在男子的手就要触碰到门柄时,柔声叫道:“对不起,先生,请等一等。”
那男子转过身来,神情十分紧张,脸上的肌肉有些抽搐,他发出的声音都有些颤抖:“你,你叫我什么事?”
用可怜的眼神盯了那男子好大一会,姑娘终于开口:“先生,这是我头回工作,您也知道,现在找个事做并不容易,是不是?”
男子愣住了,他久久地看着她,最后竟咧开嘴笑起来,她一边向姑娘靠近一边说:“当然,我了解。不过,我相信你会在这里做得很好。”终于走到姑娘面前,他将手伸了过去,问道:“我可以为你祝福吗?”姑娘立即伸出了手,当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时,她再次用柔和的声音说道:“也祝你好运!”
接着,男子转身再次向门口走去,姑娘用感激的目光看着地身影渐渐消失在门外。稍后,姑娘走回到柜台,把手中握着的还温热的第六枚戒指放回了盒子里。
让我们想一想,如果故事中的姑娘在发现戒指可能被男子盗走后,立刻大喊抓贼,那么很可能致使男子迅速地逃之夭夭或是为自保而伤害姑娘。无论怎样,都不是一个理想的办法,而使用柔和的办法,情形就不一样了,姑娘的柔和以及善良让男子动了恻隐之心,使他自动终结了自己的犯罪行为。
人生总有一半的吃亏事,遇到的时候,学会“傻”一点,少计较一半的事,人生就多一倍的宽容和乐。
在我们生活或工作的圈子里,之所以会有办事能力强的人,就是因为他们会用最有效的办法来解决问题。而所谓的最有效办法,就是在个别时候,用以柔克刚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一碟青菜,一碗稀粥,糊涂为乐
常言道:“大聪明的人,小事必朦胧;大懵懂的人,小事必伺察。”意思是,真正有大智慧的人,对于芝麻小事都是糊糊涂涂的,而不明所以的人,他们对小事情却观察入微,事事爱计较。
世界有两面性,其实错就是对,对就是错,只要心中明净,表面糊涂又何妨呢!故事中,虽然高个头的猎人得到了猎物,但是他也得到了一生糊涂,而矮个头的猎人看是不仅什么没有得到,还失去了自己打来的猎物,其实仔细想想,他得到了最深刻的教训。
济公被人们称为“活佛”,虽然疯疯癫癫还吃肉,但是佛法高深,被他点化的世人不计其数。有一天,济公见到了两个猎人在指手画脚,为了一件事吵得面红耳赤,似乎还有动手的征兆。
见此,济公上前询问两个猎人在为什么争论,细细了解后,原来是为了一道算术题。个头稍矮的猎人认为三八等于二十四。而高个头的猎人觉得三八等于二十三。两人各持己见,争论不休,谁也不肯退步。
后来,两人请济公做裁定,输的人将要把一天打来的猎物给对的人。济公竟然认为高个头的赢了,让高个头把猎物拿走。这样的结果让矮个头十分气愤,于是他对济公说:“亏你还是活佛,三八等于二十四,这是小孩子都知道的东西,你都不知道,我看你是徒有虚名啊!”
济公没有生气,笑道:“你说得很有道理,三八的确等于二十四,只要你心里明白就行,何须为了一个根本不值得人去讨论这种再简单不过问题呢?”
矮个头的猎人听完后,顿时有所感悟。
活佛济公,他也叫“济颠”,虽然给世人的印象总是疯疯癫癫的,但是他的智慧由内而发。佛家常说:得饶人处且饶人,而最好的阶梯便是糊涂。郑板桥也曾经说过“难得糊涂”,这么多“糊涂”之人,他们的成就一点也不糊涂。由此可见,糊涂是一种超越世俗的大智若愚,更是一种品德上的修养。
糊涂是一种气度,一种智慧,一种达观,一种洒脱。糊涂也是给对方留一点面子,给矛盾一丝缓和的空间,更给生活增添一种朦胧美。
三国时期,杨修在曹操的手下担任主簿一职,起初的时候,曹操对他很重用,然而杨修却处处耍小聪明。
有一次,有人送给曹操一盒酥饼,曹操吃了一些又盖好,然后在盖子上写了个“合”字。大家都不明白这有什么含义,只有杨修打开盒子分给众人吃,并且说:“这‘合’字就是一人吃一口的意思。”
还有一次,曹操建造相府,造好大门后,曹操亲自来观察,他没有说话,只是在门上写下了“活”字。杨修知晓后,令人赶紧名人把门改窄一些。别人问为什么,他说:“门中加个‘活’字,这不就是‘阔’字吗?所以丞相是嫌门太宽了。”如此一来,曹操对杨修有了排斥,因为自己的心意总是被他道破。
建安24年,曹操手下大将夏侯渊被刘备的大将黄忠杀死,于是曹操亲自率兵与刘备决战,但战事不利,撤退又恐他人嘲笑。一天晚上,护军请示命令,曹操正在喝鸡汤,顺便说了“鸡肋”二字。杨修听到后,立马吩咐士兵收拾东西准备撤退。曹操知道后,十分生气,而杨修却辩解:“魏王传下的口令是‘鸡肋’,可鸡肋这东西,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与我们现在的处境一样,进不能胜,退被人笑,如此不如早归。”
曹操听后,大怒道:“你小子造谣乱我军心。”说完,下令推出去斩首。
我们的一生有过辉煌,也有过难堪。面对难堪,我们不妨退一步,糊涂一下。这种“糊涂”可以让我们有时间和精力感受、享受生活。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我们无法判断真假,对于曹操斩了杨修,一般人会认为是曹操心眼小,想要借机杀人,其实,真正的原因在于杨修聪明过头。
佛家常说:昙花一现。而人生亦是如此短暂,要做的是有太多,何须和自己过不去?必须时可以装装糊涂,这不仅能给自己带来快来,给别人也带来了快乐。纵观那些“糊涂”人,他们的内心容易满足,一碟青菜,一碗稀粥,以地为床,以天为褥,逍遥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