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人做了这样一个测试,分别让中学生、小学生和幼儿看“0”这个图形,然后问他们“这是什么?”,几乎所有的中学生都回答是数字中的“0”,要么就是字母里的“o”;小学生有一部分也是这样的答案,而另一部分则回答是“面包圈”、“眼镜片”;而幼儿园的小朋友却说出了很多成年人,小学生和中学生都没无法想到的东西有“肚脐眼”、“围棋”、“表”甚至还有“眼泪”。这个测试让很多人疑惑“难道人的想象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退吗,这是成长的必然还是教育的问题?”。
爱因斯坦在很小的时候就被老师认为是一个非常愚钝的孩子,长大之后一定不会有什么出息,因为他连1 1=2这种常规的概念都学不会。而值得庆幸的是,爱因斯坦的父母并比认为自己的孩子很笨,而且一直鼓励他,让他的智慧得到充分的开发。可是,我们现在的很多父母包括老师,都习惯教育孩子甚至是强迫孩子去接受常规的思维方式,强迫孩子去记忆,告诉孩子1 1只能是等于2,它要是等于3就是错误。于是很多孩子在这样的教育下养成了定势思维,于是孩子一变得跟大多数人一样,只会重复前人的知识与技能,没有自己的突破和创新。
人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固然跟一个人的天性有关,可是人为的束缚也是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退化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要一味强迫孩子接受所谓的“知识”和“常规”,那样只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要让孩子的思维有一个发展的空间又应该怎么做?
1要允许孩子存在“奇思妙想”,并留给孩子想象的空间
孩子没有成年人那么多的知识和经验,但是也没有那么多的所谓“答案”和“思维模式”,所以孩子有更丰富的想象力。作为孩子的父母或者老师就要给孩子的想象力一个宽松、自由的空间。不要因为孩子给家里的小狗搽了你的发胶而大骂孩子;不要责怪孩子想变成蚂蚁那么小,想着可以坐一片树叶去很远的地方是荒谬的想法;不要嘲笑孩子孩子吃很多很的饭,肚子都撑圆了还一个劲的吃,就是为了要快点长大;不要责骂孩子不好好背书,而去想“人要是有三只眼睛会怎么样?”“猪要是也有翅膀会如何”…………所有的这些都会禁锢他们的思想,大人可以在告诉孩子事实的同时,肯定他们的想象力。
孩子总是好奇的问这问那。而大人总是坚信有知识此才能出人头地。于是很多人在孩子提问的时候,大人就赶紧回答,生怕破坏了孩子的求知欲。这样的结果会是什么样?是孩子习惯了不懂就问自己不用思考,习惯了在大人那里得到整个社会公认的标准答案。一个懒于思考的孩子,更不用指望他有什么想象力了。
2.不要过度的限制孩子,应该让孩子参与一些事情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以他们的能力是很难独立完成一件事情的,可以让他们参与。比如孩子还不能完成简单的画的时候,就可以由父母画好轮廓让他们上色,哪怕他们把云朵涂成绿色,把小草涂成黑色,也不要去批评;还可以跟孩子讲一段故事,再让孩子自己去想象故事剩下的情节;可以在堆雪人的时候,让孩子寻找拿什么做雪人的眼睛、鼻子,总之可以通过让孩子参与某些活动来调动他们的想象力。
3.大人对孩子正确的提问也可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
不要总是严厉的问孩子1 1是不是等于2?“好”字什么读?这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通常都是只有一个答案,孩子只要重复就好了,而这样的问题也只不过是大人检验孩子学习的一个工具。只有那些开放式的问题,有规范的探索空间的问题,才能启发孩子的想象,比如“为什么叶子是绿的?”,“小白兔都喜欢吃什么呀?”“怎么冬天天黑得比较早呢?”。
总之,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要过分的强调“知识”和“常规”,不要让孩子一定要遵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固执己见只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让孩子成为一个墨守成规,没有新思想,做不出新决策的人。而是要通过各种途径充分调动孩子的形象力,让孩子养成新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