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元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公孙丑说:“请问老师您长于哪一方面呢?”孟子说:“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公孙丑说:“清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这种气,极端浩大,极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而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了。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的东西。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
儒家的理想人格表现为君子、大丈夫身上散发的一种浩然正气。孟子发展了孔子培养理想人格的学说,这主要表现在他提出的"养浩然之气"的主张上。所谓浩然之气,就是刚正之气,就是人间正气,是充塞宇内的一身凛然大气。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是这样的人:“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浩然之气是有刚骨、气节、正气、正义、勇气、公道、正直,有“恻隐之心”,义薄云天,造福大众,“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大丈夫气概。孟子认为,一个人有了浩气长存的精神力量,面对外界一切巨大的诱惑也好,威胁也好,都能处变不惊,镇定自若,达到“不动心”的境界。具有浩然之气的人,一身的正直、正义、威武不屈的光辉形象令坏人胆寒,令世人称道。就连具有豪迈豪放豪爽脾性的人也是人们所称道的。这种人格就是“浩然之气”的形象化,它高扬了作为主体的人在外界各种艰难困苦、强权暴力面前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是孟子积极进取、刚正不阿、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人生观的生动体现。中华民族自古就形成了一种精神气质:勇于追求真理,具有刚正不阿的“正气”;敢于坚持真理,具有不屈不挠的“骨气”,我们统称之为“气节”。它的形成与孟子提倡的“养吾浩然之气”是不可分的。
浩然之气要求在生命与大义两难抉择时:“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这也是浩然之气的最高境界,即为了道义——道德理想、人生理想、社会正义,可以舍弃自己的生命。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孟子云:“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在道义和生命不同兼顾的情况下,就选择道义而舍弃生命。这是儒家的一种生命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后来人们以“成仁取义”来进行概括,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取得了许多志士仁人的认同,他们往往把“成仁取义”具体地体现在铁肩担道义,为民请命以及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等正义事业当中,塑造了不同类型的大丈夫人格形象。
"浩然之气",是我们本身所应该具有的,只不过是被世间邪迷所障。我们需要经过锻炼将这种本具之气找回来。孟子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於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说"浩然之气"这种精神力量,属于伦理观、培养理想人格方面的问题。程颐说:“天人一也,更不分别。浩然之气,乃吾气也,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之间;一为私意所蔽,则欿然而馁,知其小也。”程颐从天人合一的观点出发,也认为这浩然之气“乃吾之气”,是人生来固有的,但它着意强调的是养与不养的问题。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之间,一为私意所蔽则然而馁。朱熹根据程颐的思想对浩然之气的注中说:“至大,初无限量;至刚,不可屈挠。盖天地之正气,而人得此生者,其体段本如是也。”朱熹从人性本善的思想出发,以为这浩然之气是生来就有的。原本是天地之正气,人得气而生。
浩然之气,是长期培养的结果,一个人只有事事都能做到俯仰无愧于天地,深习慎独功夫,自然会养成一种浩然之气。浩然之气,要靠"养",即持久不懈的修养和锻炼,"以直养而无害"。如何"直养"?孟子解释说:"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就是在用直道、正义来培养这种精神力量时,既不能中止,又不要急躁。但这要经过平时长期的以道义为行事的准则,不要企图一天两天就能达到,不要像孟子说的拔苗助长,那是不现实的。只有平日踏踏实实做集义的功夫,功夫到了,自然水到渠成。而且尤其是生活中的小事,更不可轻忽过去,刘备说得很好,“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们这样的小人物,更要注意身边的小事。用持续不断的毅力来"养气",实际上也是意志锻炼。通过学习和锻炼来养浩然之气,就可以做到对荣与辱都"不动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不惑",也就是"不动心"。孟子说:"我四十不动心。"不过,在孟子看来,做到心自然不动,就比较难,这才是真的不动心。只有达到了真正不动心的精神境界,那也就自然而然地做得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是这种精神境界只能靠理性"养"出来,是一种高度的理性自觉。有了这种精神境界的人,才能是至大至刚,无所畏惧,而独立於天地之间。
两宋时期,来自北方的异族入侵加深了国人们的民族意识和抗争精神。文天祥是那个时代的杰出代表。他们分别写出了《过零丁洋》和《正气歌》,几百年来,中国人读这两首诗词都会感到热血沸腾,人们总是会被这两首诗中的浩然之气所激发。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正气歌》更是用诗的语言来讲"浩然之气"。
文天祥(1236——1282)字宋瑞,二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理宗宝佑四年(1256)举进士第一。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长驱东下,文于家乡起兵抗元。次年,临安被围,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往敌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拘,后得以脱逃,转战于赣、闽、岭等地,兵败被俘,坚贞不屈,就义于大都(今北京)。能诗,前期受江湖派影响,诗风平庸,后期多表现爱国精神之作。存词不多,笔触有力,感情强烈,表现了作者威武不屈的英勇气概,震憾人心。有《文山先生全集》。下面是他的《正气歌》全文,让我们来感悟文中所表现的充塞寰宇的浩然之气!
正气歌
“作者”:文天祥
“序”:余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广八尺,深可四寻,单扉低小,白间短窄,污下而幽暗。当此夏日,诸气萃然:雨潦四集,浮动床几,时则为水气;涂泥半朝,蒸沤历澜,时则为土气;乍晴暴热,风道四塞,时则为日气;檐阴薪爨,助长炎虐,时则为火气;仓腐寄顿,陈陈逼人,时则为米气;骈肩杂沓,腥臊汗垢,时则为人气;或圊溷、或毁尸、或腐鼠,恶气杂出,时则为秽气。叠是数气,当之者鲜不为厉。而予以孱弱,俯仰其间,于兹二年矣,幸而无恙,是殆有养致然尔。然亦安知所养何哉?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作正气歌一首。
“内容”: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然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磋余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鼎镬甘如馅,求之不可得。阴房冥鬼火,春院閟天黑。
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
哀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岂有他谬巧,阴阳不能贼!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
悠悠我心忧,苍天曷有极!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浩然正气是一个儒者发自于内在而又能形之于外的摄人心魄的伟大气质,任何一个具有这样气质的人都是他所生活的集体中的精神领袖,它给人以信任与安全感,给人以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力量与日月同辉,可以战胜任何邪恶与困难,人们受到浩然之气的感染可以甘心为其牺牲一切,包括生命!愿我们的社会中能常常充满浩然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