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孩子提起写作文就头痛,众多的家长对辅导孩子写作文也是手足无措。作文书买了一大堆,道理讲了一火车,然而孩子的作文水平却依然没有提高。其实,让孩子写好作文并非十分地困难,关键是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尤其是要从小激发孩子写作文的兴趣。
培养孩子写作文的兴趣,应从鼓励孩子写日记开始,让孩子把自己心中的想法通过日记写出来。父母在鼓励孩子读书的时候,应让孩子养成“摘录”的好习惯,并把摘录的一些名文佳句用到作文中去。父母还可以把孩子的作文编辑成册,以激发孩子不断“创作”的热情。只要孩子写作文的兴趣被激发了出来,那么写作文的能力就会不断地得到提升。
1.培养孩子写作文的兴趣从鼓励写日记开始
有这样一篇报道:
在一次高等院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需见面会上,有一家杂志社收到了20多份自荐书及相关资料,包括学生在校期间发表过的作品,令人吃惊的是,其中有13份自荐书及作品内容大致相同。调查后发现。这些自荐书、材料、作品都出自于一人之手。
用人单位惊奇之后有些疑惑:现在的天之骄子怎么了?连最基本的自我介绍都不会写。
另据报道,在大学里,很多毕业论文都不是学生自己写出来的,要么是请人代笔,要么是现抄现成的。不会写假条、不会写求职书、不会写启事……这样的现象时下并不少见。青少年的写作能力非常欠缺。提高写作水平,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已经是一件非常紧迫的事了。
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就要养成一种写作的习惯,常动手、常练笔。写日记以其随意、自由、轻松等特点成为培养写作习惯的一种便捷、高效的办法。
记日记就是把每天发生在自己身上或周围的事情记录下来。
日记,是一条用文字铺成的人生之路,写日记如同生活一般,既是一件简单的事,也是一件繁琐的事。
孩子在学习中、生活中遇到困难,遇到不顺心的事,可以把这些事写进日记本里,在字里行间宣泄自己的情感,倾吐自己的心声,这样可以缓解学习带来的压力,消除紧张、焦虑的情绪,以便以最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常写日记,还可以促使孩子随时随地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培养观察能力,提高写作水平,训练看待问题的方式,同时也是收集资料、积累知识的重要途径。
法国著名文学家巴尔扎克在他的长篇巨著《人间喜剧》的后记里写道:这一幕幕“人间喜剧”都是生活味道的,它们是我无数个白天和黑夜行走于社会各阶层的真实笔录。据说,巴尔扎克为完成这部世界文学史上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他几乎走访了整个塞纳河地区。他将每天听来的、看见的都写进日记里,最后形成了几大本极具价值的日记簿,为他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真实的素材。
日记虽然是由一篇篇各自独立的小文章组成,但它的作用却不可轻视。日记需要天天写,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练习写作、培养观察力及增强学习效果的很有效的办法。生活中很多学生害怕写作文,写篇500字左右的文章花几个小时还不能完成,普遍感到无话可说。记一个人、记一件事,只写几句话就结束了。原因是什么呢?很明显,他们的脑子里没有“货”,积累太少。没有进,哪有出呢?假如平时养成记日记的习惯,随时注意身边的事,然后记录下来。这样日积月累,就有了非常丰富的资料库。
写起作文来,就不愁没有材料,没有话说,只需信手拈来。家长要告诫孩子,要写好日记,就必须留意身边的事,作一个有心人。只要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久而久之,就会发现自己写文章的速度快了,字数上去了,内容丰富了,质量提高了。从此,写作就不再是刀山火海,而变成了一次次轻松愉快的旅行。
日记是个百宝箱。不仅指它的容量大,装满了许多有价值的材料,更是指它对提高孩子写作等各方面学习能力是一件法宝。
写日记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孩子观察力弱,尤其难于从多角度进行观察。对孩子来说,写日记是一种很好的锻炼观察能力的方式。平时的观察可能是无意识的,但当他想把观察到的事物用文字表达出来时,就会积极、主动、认真地去观察,尽可能对客观事物观察得更细致、更精确,并对事物作分析综合。当孩子把获得的印象写出来时,必不可少地要进行一番理性思考,这又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孩子写日记时,家长要给予必要的写作方面的指导,指导要切中要害,“粗而有用”,切忌面面俱到,求全责备。
对孩子写日记,家长要以鼓励为主,坚持激励原则,及时肯定表扬,以此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并使其坚持下去。讲评指导是教师和家长的共同责任,但家长对孩子情况了解得较为详细具体,更便于指导家长在讲评指导时,首先要关注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和孩子做朋友,与他们平等交心,使日记真正成为他们“道德长跑”的有益记录。
2.多向孩子讲述作家的故事
父母要激发孩子写作文的兴趣。有一个很有效的方法,这就是多向孩子讲述一些作家的故事。
众所周知,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很多习惯、能力、特长甚至一些性格的形成,受他人的影响都非常大。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榜样的影响与名人的示范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许多少年英才,多是从小通过对名人的崇敬和模仿而走上成才之路的。家长多向孩子讲述作家的人生经历、文学成就以及社会影响,往往能吸引孩子对写作产生浓厚兴趣,并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逐渐形成以作家为楷模,自觉苦练写作基本功。这对提高孩子作文的写作水平,积蓄丰富的文字功底,锻炼和培养出色的写作能力,为未来成才创造成功的条件,都是大有裨益的。
家长在向孩子们讲述作家的故事中,要想使孩子喜欢听并易于接受,除了恰当安排上做讲述时间、合理运用讲述方法外,在讲述内容上,应围绕这样几方面进行:
(1)讲述作家的人生经历,引导孩子向作家学习
中外著名作家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一部充满传奇、历经磨难的人生智慧书。很多作家一生都身处在极为恶劣的生活环境中,然而却痴心求学、笔耕不辍。比如法国大文豪罗曼·罗兰,童年家境极为贫寒,全家人生活在鼠笼一般的狭小空间中,时时遭遇疾病、饥饿与死亡的威胁,罗曼·罗兰五岁的时候,白喉传染病夺去了年幼妹妹的生命。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他始终未放弃对文学的喜爱。长大后的罗曼·罗兰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写进了《九三年》、《悲惨世界》等多部小说、著作,深深感染了世人。
作家的人生故事往往会在孩子的心灵中引起巨大震动,此时正是家长们教育并引导孩子以这些作家为榜样和楷模从小磨炼意志品质,从小热爱文学写作的最佳时机,家长可以在讲述故事中,恰当穿插进这些内容,以达到感染孩子向作家学习,苦练写作基本功的目的。
(2)讲述作家的成就与影响,激励孩子写好作文的积极性
在中外作家中,有很多人成就斐然,名留青史,其作品广为流传,成为不朽的名著,比如冰心,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家和文学翻译家,她的散文在现代文学史上被称为“冰心体”。冰心的作品以散文为主,文字清丽隽永,哲理性强,影响了我国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代表作有《寄小读者》、《小橘灯》、《樱花赞》等。再例如钱钟书,我国当代杰出作家与学者,他博学多才,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都做出卓越贡献。钱钟书的代表作《围城》已有英、法、德、俄等语译本,他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也引起了海内外极大的反响。学术巨著《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曾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讲述作家的成就与社会影响,可以让孩子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和写作的力量,从而激励孩子写好作文的积极性。
(3)讲述作家的写作趣闻,激发孩子写作文的兴趣
名人作家的写作生活充满了很多闻趣事,向孩子讲述这些故事,这既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了真实的作家人生,同时又会使孩子喜闻乐听,从而达到激发孩子们浓厚的写作文的兴趣的目的。比如马克思为创作思想巨著《资本论》,在大英博物馆中自己常坐的椅子下面的地面上,留下了深深的脚印;高尔基潜心创作自己的人生三部曲时,由于过于专注而把面点蕉着墨水吃下;我国著名诗人臧克家在实地采集民俗风情时,迷路了一天找不到自己的住处等等,都可以让孩子在寓教于乐中接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需要指出的是,家长给孩子讲作家故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孩子写作文的兴趣,与这一主题无关的内容应当适当减免。同时,讲故事的时间不应太长,所讲的故事要尽量做到精炼、生动,讲故事过程中要适时穿插教育的内容。否则孩子们容易听不进去或入耳即忘。
3.让孩子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
书面语言是一种成熟的语言,它能更好地表达我们的想法。交谈是一种组织化的想法,而书面语言则是一种用更深思熟虑的方式组织的表达或沟通的想法。
写作能力是孩子未来成功所需要的最重要的技巧之一。父母要抓住一切时机,引导孩子观察生活、捕捉作文素材。生活中的写作素材是非常丰富的,随时随地俯拾即是。
有位父亲在阳台上发现一个蜘蛛正在结网,便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让孩子来观察,一边看一边讲网的结构,网和纲的关系,蜘蛛是个精工巧匠……孩子听得津津有味,看得认真仔细,兴致很高,还不时提出问题。这不仅增长了知识,积累了素材,也学习了怎样观察事物。
又有一次,他的孩子买馒头回来很得意,因这是孩子第一次独立完成的购物任务。于是,这位父亲抓住孩子的这个兴头。引导孩子回忆了买馒头的全过程的某些细节,并因势利导让孩子把它记在了素材本上。
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有三个孩子,一个叫至善,一个叫至美,最小的叫至诚,都小有名气。说起叶老对孩子的写作训练,对父母们很有启示。
一天,吃罢晚饭,碗筷收拾过了,植物油灯移到了桌子中央。叶圣陶戴上老花眼镜,坐下来开始给孩子改文章。至善、至美和至诚兄妹三人,各居桌子的一边,眼睛盯住父亲手里的笔尖儿,你一句,我一句,互相指责、争辩。父亲并不责怪他们,说是改文章,实际上是和孩子们商量着共同措辞,提炼思想。
叶圣陶给孩子改文章不像老师那样在文章上画画改改,而是边看边问:这儿多了些什么,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遇到他不明白的地方,还要问孩子:原本是怎样想的,究竟想清楚了没有?为什么表达不出来?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说明白?有时候,至善、至美他们让父亲指出了可笑的谬误。孩子们就尽情地笑起来。每改完一段,父亲就朗诵一遍,看语气是否顺当,孩子们也就跟着父亲默诵。
父亲的训练是严格的,但又是生动活泼的,三个孩子不觉得枯燥、乏味,十分喜欢父亲这样的训练。叶圣陶从来不出题目,硬逼着让孩子们去写。不过父亲有个要求,即使是练习,也应该写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孩子们照父亲的主张去做,觉得可写的东西确实很多,用不着胡编,也用不着硬套,写出来的东西不会雷同,多少还有点新意。父亲看了孩子们的习作,总是很喜欢,鼓励他们继续写作。
父亲教儿学步,循循善诱;孩子们自奋其力,自然进步很快。兄妹三人很小的时候,他们的文章就得到朱自清、宋云彬的好评,出版社还出版了他们的习作《花尊》和《三叶》,宋云彬和朱自清分别为两本集子写了序。
美国一家普通的幼儿园。刚刚入园的孩子被老师带进孩子园图书馆很随便地坐在地毯上,接受他们的人生第一课。一位孩子园图书馆的老师微笑着走过来,她的背后是满架满架的图书。“孩子们,我来给你们讲个故事好不好?”“好!”孩子们答道。于是老师从书架上抽下一本书,讲一个很浅显的童话。“孩子们,”老师讲完故事后说:“这个故事就写在这本书中,这本书是一个作家写的。你们长大了,也一样能写这样的书。”老师停顿了一下,接着问:“哪一位小朋友也能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位小朋友立即站起来,说:“我有一个爸爸,还有一个妈妈,还有我……”幼稚的童声在厅中回荡。然而,教师却用一张非常好的纸,很认真、很工整地把这个语无伦次的故事记录了下来。“下面”,老师说:“哪位小朋友来给这个故事配个插图呢?”又一位小朋友站了起来,画一个“爸爸”,画一个“妈妈”,再画一个“我”,当然画得很不像样子。但老师同样很认真地把它接过来,附在那一页故事的后面,然后取出一张精美的封皮纸,把它们装订在一起。封面上,写上作者的姓名,插图者的姓名,“出版”的年、月、日。老师把这本“书”高高地举起来:“孩子,瞧,这是你写的第一本书。孩子们,写书并不难,你们还小,所以只能写这种小书;但是你们长大了,你们就能写大书,就能成为伟大的人物。”人生第一课结束了,在不知不觉之中。孩子受到了某种“灌输”。
4.引导孩子不动笔墨不读书
有的孩子喜欢读中外名著,几十部地读,但别人问他这些书好在哪里,差在何处,他却张口结舌,无言以对,努力搜索,感觉如枯肠。这样读书,自己的脑子只起了一个漏斗的作用,读得再多也只是过了一遍,没留下什么东西。
要把读过的书变成自己的东西,就得学会做读书笔记。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
富兰克林说:读书之时,宜备笔记与小册子,遇新奇有用之典故词句,即用简短之语摘抄在上面。这个办法有三点好处:一番手抄,凝神酌句,记忆更牢;日后随时可以引用;即使没有实际效用,也可增加知识积累。
马克思为写《资本论》,阅读和摘录了1500多本书,共做了65本笔记,仅经济问题的摘要和批注就有800多页。他对当时70位经济学家的著作,几乎都作了详细的摘要。他读书时,常常折叠书角,画线,用铅笔在页边空白处画满记号。他用画横线的方法,能够非常容易地找到自己需要的地方。
那么,具体来说,父母该怎样引导孩子做读书笔记呢?一般来说,读书笔记大致有以下几种形式,让孩子选择适合自己的。
(1)原书空白记
如果书是自己的,看到重要的地方,或者自己体会深刻的地方,随时随手在书页空白处记上要点,加上批注,写上感想。
(2)在书上画符号
在书上画符号,是一种比较简单、容易的笔记。通用的符号有画线(直线、双线、曲线和不同颜色的线)、圆圈、双圈、交叉、箭头、方框、三角形,还有着重点、问号、叹号等。每种符号可按自己的习惯、爱好,分别代表自己要表达的意思。
(3)摘录
对书中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或重要的地方,诸如论点、结论等要摘录下来。其后的一章对此进行详细介绍。
(4)全抄
全抄就是将原文一字不漏地抄下来。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从10岁起就跟祖父读《资治通鉴》。此书300多万字,他不但读完此书,了解了书中的意思,而且把全书重抄了一遍。
(5)列提纲
列提纲就是根据文章每章节每段的内容,按着它的前后次序,列出一个大纲,它能帮助我们增强筛选知识、把握重点的能力。
(6)剪贴
剪贴就是把自己所需要的资料,从报刊杂志上剪下来贴在本子上。这也是一种读书笔记,可根据需要进行分类张贴。科普作家叶永烈说:
我订有许多报刊,养成了剪报的习惯,即把报刊杂志上有参考价值的资料剪下来,分类贴在笔记本上。我的剪报达20多类。例如,我写一篇以熊猫为题材的中篇科普幻想小说……就剪了几十篇关于熊猫的资料。
(7)做卡片
做卡片就是把自己所需要的内容记在卡片上。它是积累知识最简便、最有效的方法。积累多了,归纳分类,综合利用。也有的把摘录的内容记在随身携带的纸条上,这种办法适用于旅行途中看书、看资料等。
(8)札记
读了一些书籍后,写下它的要点、体会、心得、感受和疑问,称为札记。其形式灵活,内容多样,可长可短。如列宁的《哲学笔记》,清朝学者顾炎武的《日知录》等,以及报刊的书评、读后感等,均属于这一类。
另外,根据不同的兴趣、爱好、习惯,还可写心得笔记、专题笔记、综合笔记、索引笔记、图表笔记。还可以写以考证、议论、记事为中心的笔记。
以上这些笔记形式,各有各的长处,父母可以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写读书笔记会有一个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比较熟练的过程,刚开始写,可以选自己喜欢的形式,可以简单地写,慢慢养成习惯,读书效率会越来越高,书才容易变成营养被吸收,变成自己的筋骨血肉。
5.让孩子养成“摘录”的好习惯
孩子,尤其是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常谈的书籍、报刊不下10种,还包括一些有一定品位的书籍、报刊,如《基督山伯爵》、《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中外名著;《读者》、《散文》、《青年一代》、《少男少女》等一批当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期刊,还有《参考消息》、《中国青年报》等思想价值较大的报纸。这样看来,孩子们不但喜欢阅读,而且阅读面也较广,涉猎的知识领域比较多。但他们在知识储备、思想见识等方面的水平却不能令人满意。这其中的原因在于孩子是读得广,说得多,却吸收少,没有把他们所说、所听的化为己有,如同孩子进果园,虽置身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环境,最后却收获甚微。那么,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父母要告诫孩子:阅读要重摘录。
中外古今,典章经文,名著大作,精深博大,浩如烟海。孩子们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读有所获,学有所成,就必须讲究方法。书山文海,光靠爬得快,游得慢,是不会有多大收获的。
任何一部书、一本杂志、一篇文章都不可能是字字千金、句句经典,其中有些内容有价值,另有些内容可能没有太大的价值。对于好的词句,家长要指导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应该摘抄下来,收集在一起,便于更深刻、更全面地研究、掌握。如果每一次阅读都能摘录出其中的精华,那么,日积月累长期下来,孩子就拥有了一笔可贵的财富,可以说是一座座没有杂质的、精华荟萃的宝藏,这对孩子们以后的学习有莫大的帮助。
摘录,既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它不但能丰富孩子们的知识,而且还能深化孩子们的思维,提高学习能力,对学生提高成绩有巨大的作用。有一位校园诗人曾说:我最初的诗句都来自于我的摘录本。那里面收集了古今中外无数诗坊大家最精彩的吟唱。
有一个一直畏惧写作文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一边阅读大量的书籍,一边作大量的摘录,每天对当日摘录的句子、文段仔细分析、深刻品味,并尝试仿造写作。后来,他的作文里也出现了一些颇有文采、有内涵的句子,最后,他的写作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
摘录不是简单的抄书,它是有选择、有判断地吸取。摘录不仅仅是手的任务,也是脑的责任。读一篇好文章,首先,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是筛选出文中最具价值的部分,或是新颖独到的观点,或是精致巧妙的构思,或是流光溢彩的语言……然后将这些内容抄写到自己的摘录本上,并反复品读,领会其中的奥妙,化为己有。长期如此,孩子思考问题的角度、思维的深度广度、语言表达的能力、知识的丰富程度等方面定会有长足的发展。
其实,摘录不是一个新鲜事物。纵观历史,革命导师、科学大家、文化智者在学习中无不重视摘录的方法。
列宁在研究无产阶级革命最核心的问题——土地问题时,花费了大约十年的时间来详细摘录了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家的大量文献著作和统计资料。《列宁全集》中有大约三卷的内容都来自于摘录。这些摘录来的资料在指导无产阶级土地革命中发挥了巨大的参考作用。
名人的经验是经过时间考验的,对我们现实的学习、生活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学史上有这样的说法:“司马一人,史经两部”。司马迁写《史记》之前参考了国家收藏的文献、图书,从中摘录了许多内容,包括各家学派观点、故事、人物、文章的体制、不同风格的语言等等,汇总在一起,装订成册,据说其厚度与后来《史记》相当,其价值也不可小视。英国诗人曾说过:我的世界是一口缸,我从海里打捞出最美的金鱼。善于从前人的思想中吸取精华是众多名家成功的法宝。
前人将他们对生活的理解记录在书中,通过吸取,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学习亦是如此,将别人的经验摘录于本,摘录于心,是成功的捷径。二战后的日本之所以快速复原,高速发展,原因在于直接吸取了各国尤其是美国在经济方面的先进经验。与之相似,孩子的学习则是更甚。摘录前人的成果,创造先进的方法,成就自己的业绩。站在巨人的肩上就更接近成功的巅峰。
6.鼓励孩子即兴“创作”,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即兴创作是开发孩子智力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因此,父母应多注意培养孩子即兴创作的能力。
孩子最开始的作品可能只是写一些自己的事,然后才是写一些想象中的故事。一个孩子如果不能轻松地口述一件事,往往在试图写下它时也会发生困难。学校里的教学对于弥补孩子成长环境中的语言缺陷帮助不大,所以要靠家长在平时多加培养。
父母为新学写作的孩子能帮些什么忙呢?可以做许多事,比如定期给孩子大声朗读。引导他们读一些诗歌、散文和好的时事报道。
在任何年龄,都要鼓励孩子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读完一个故事后向孩子提问:“你能不能看出这个故事中讲述的最重要的是什么?你怎样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此时的感受?”练习描述日常景象和事件对孩子来说也是非常有益的。
当孩子足够大时,父母可以给他写条子和信,要求他写回信——开始时他可以画图甚至乱涂乱画,随后开始使用文字。不要急于批评,而要对回信中的内容表示欣赏。还要给孩子创造一个书写环境,准备一个“写作桌”,放上纸张、铅笔、蜡笔等。鼓励孩子从报纸杂志上剪下感兴趣的图片或段落。对孩子写出的任何东西都要表示出欣赏,因为孩子创造的欲望会在父母的鼓励下更加高涨。
下面是培养孩子即兴创作能力的几个有效方法:
鼓励孩子“即兴”写下自己的想法,不必在乎语法和拼写问题。打“即兴草稿”是一个好方法。这一过程可以帮助孩子发现自己对有关题目了解的程度,并对想法进行组织和阐述。
家长可以给在写作技巧上有问题的孩子当检查员。但只可帮助他们,不能取而代之。
注意将重点放在孩子所表达的思想上,而不是书写的准确上。帮助孩子进行润色和加工,使文章更好。
鼓励孩子对文章进行修改。建立一种标志系统,每一种标志表示某一类的错误,帮助孩子识别错误,并改正它。
保证总有一部字典和同义词典在孩子手边,这些都有儿童版。一部同义词典对丰富词汇量十分重要。孩子可以用它学新词,在写作中对语言进行修饰。
养成与孩子互相讲故事的习惯,接受孩子的想法,痛痛快快地享受与孩子的交流。一旦语言和思想的基础打好了,孩子的写作兴趣和能力自然就会提高了。
7.鼓励孩子写作文要用自己的话
父母要告诉孩子,写文章要用自己的话,不光文章的观点是经过自己头脑思索而得出的,文章的表达形式也应该是自己独具风格的。
高尔基初学写作时,曾多次遭到失败。
有一次,他准备写一首长诗《老橡树之歌》,下了好多功夫,阅读了大量的意大利和英国的诗歌。为了使这首诗“美”起来,他从读过的意大利和英国诗歌中挑选了许多诗句,写进了《老橡树之歌》。高尔基看着自己的作品,十分满意,就把它给了著名作家柯罗连柯。
可是,出乎意料,柯罗连柯读了诗之后,只有一句回话:请您用您自己的话,写您自己看到的东西吧!
柯罗连柯的话,对高尔基如同当头一盆凉水,使高尔基清醒过来,他终于明白了写文章应该用自己的话的道理。于是,高尔基毅然一把火烧掉了这首长诗,只留下了两句:
“我到世界上来,就是为了不妥协!”
因为这两句话是他自己的语言,写出了他自己的性格。后来,高尔基把这两句诗的精神体现在他的第一部小说《马尔加·邱德拉》中,并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来写作,终于获得了成功。
把这个故事告诉孩子们,写作必须用自己的话,初学写作,是可能有不“美”之处,但是不写就永远得不到提高,心里怎么想,笔下就怎么写,不要顾这顾那。
父母要告诉孩子用自己的话写作,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
(1)多用具体事例
写作时,不要动不动就是“自豪呀”、“幸福啊”、“给我的教育多深刻啊!”“多感人啊!”;开头喜欢来句“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结尾总是“奔向未来”“争取胜利”等等。这样的文字其实并无文采,不如用具体的内容让读者感觉到你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所要说明的问题。
(2)多用短句子
长短句各有用处,用外文和中文进行比较,会发现汉语的特点就是短句子多。短句子简明有力,读的人容易懂。因此,做作文时要尽可能用短句子。
老舍先生就十分重视用短句子写作,有时碰到长句子,他也要尽量断开。孙犁《荷花淀》有这样一段描写:“这青年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用的就是短句,如果这样写:“这是一个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膝盖,光着脚的年轻人。”就不符合汉语习惯,阅读起来就会十分吃力。
(3)写作前要掌握丰富的材料
写作前要掌握丰富的材料,这样写作时就有一种强烈的要求发表的欲望,不会是无病呻吟了。无病呻吟,就会言不由衷,不得不去找一些不必要的空洞的词来充数。如果缺乏材料,写不好,就不要硬写。再搜集材料,待材料充足后再写。
如果孩子能考上文用自己的话写文章,一定会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8.活学活用名诗佳句,为作文加分
在中高考中,作文是分值最高的题日。一方面,60分作文很容易与别人相差八分十分乃至于一二十分,这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另一方面,七八百字的一篇作文,阅卷老师在上面所花的时间只有一两分钟。由于时间限制,阅卷只能是扫描式地看一看开头、中间、结尾。在阅卷老师的扫描中,能否让他看到精彩的句式或一抹亮色,就决定了这篇作文的得分高低。
有鉴于此,如果孩子在作文中可以有的放矢投其所好,令阅卷老师不得不为自己加分,而要做到这一点其实也不难。
例如,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开头第一句写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由于这篇散文广为传播,这句话也成了著名句式。
在作文中如果善用这样的句式开头,就能抓住阅卷老师的眼球,为作文加分打下基础。几乎任何题材的作文都能用这句话开头,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暂时套用一下,轻而易举就为自己加分呢?
再如,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周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有个“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著名句式,其特点是使行文更简洁,描写景物更集中。写作文时,只要提到三类事物,实际上就可以用这个句式为文章润色。
经典句式太多太多,关键是一要肚子里有货,二要善于运用。这就要求父母为孩子提供优秀的阅读资料,指导他们进行摘录进行记忆,遇到不完全合适的地方,可以适当改良,而不要生搬硬套,以免弄巧成拙,没有加分反而失分。
例如,一位学生写北京北海公园的荷花,结尾时自然而然想到了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名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啊呀,如果能借用这首诗尤其是后面这两句,那该多好哪,一定能为文章添彩。
可是,北海的湖面太小,要说“接天”“无穷碧”就不恰当。
怎么办呢,这位学生灵机一动,大笔一挥:“虽说谈不上‘接天莲叶无穷碧’,可却是名副其实的‘映日荷花别样红’!”
经过这么一处理,你不得不佩服吧?好,那就请您加分吧!
9.把孩子的作文编辑成一本“书”
每一个孩子,在十几年的学校教育中,作文的写作都会经历一个由低到高,由生到熟的过程,也都会留下数目众多、题材各异、评价不一的很多篇自己的旧作。有心而又细心的家长,若是把这些作文,经过认真整理后编辑成册,孩子们每当阅览过一次都会从中回忆起这些作文的写作情景、老师的要求和最后的评语,都能感受到自己的作文是如何从稚嫩到老练,从茫然下笔到自由地发挥、从离题万里到环环相扣、从应付差事到字斟句酌。同时孩子们还可以从中发现自己作文写作的特点、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努力改进的方向。可以说,把孩子的作文编辑成册的方式,既是一个让孩子温故知新的有益尝试,又是一个启发、激励孩子发奋努力的有效方法。
如何整理编辑孩子的作文,家长们首先要根据孩子的自身情况以及所要达到的要求有目的、有选择的分门别类地进行。一般可选择这样几种形式进行编辑:
(1)把作文按孩子受教育的顺序分类成册
把孩子的作文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由小学到中学按顺序编辑成册,这种方法主要针对那些学习较为自觉、作文能力较强,但需要继续努力的孩子,当这些孩子看到自己已被父母加工成册的作文时,一种亲切感便会油然而生,孩子们会从自己由小到大的一篇篇旧作中受到启发,对改正自己作文的不足、在作文写作上更上一层楼产生信心。
(2)把作文按分数的高低分类成册
十多年的学校教育中,老师在辅导孩子的作文中花费了大量心血。每个孩子作文写作水平和提高都与此密切相关。然而再优秀的学生,也不是每篇作文都保证出色,何况有不少孩子对写作文兴趣不高,水平相对较低,分数大部分偏低甚至不及格,家长把孩子的作文按分数高低分类册,尤其将一些得分较高,评语较好的作文精心加工,整理成特殊的集子。这种方式主要是针对作文写作水平不高的孩子,当这些孩子看见自己的旧作中,肯定心中会产生刺激,父母要诚恳地告诉他们,优秀的作文是如何写成的,一般的作文和较差的作文是哪些原因造成的,只要认真和努力,一样可以作文拿高分。以此激励孩子自觉努力,发愤图强,找以作文水平不高的原因后下决心迎头赶上。
(3)把作文按内容题材分类整理
这种方法主要是针对那些学习成绩好,作文基本功扎实的孩子。父母这样的目的,是让孩子对自己曾经写过的作文进行总结,并当做一次复习,从中检索一下从前作文写作中所涉及的各类文体、各类主题及各类内容,通过温故知新再接再厉。
父母把孩子的作文编辑成册,是以一种特别的形式表达了父母对孩子提高写作能力的期望,同时也是对提高孩子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水平的一个有益的尝试,值得在家庭教育中大力推广。